P中小學校改水改廁指導原則
中小學校改水改廁指導原則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管理辦法》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切實做好中小學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工作,保障師生健康,學校改水改廁應遵守以下主要原則:
一、飲用水改造
(一)水源
1.有條件的地方采取延伸城鎮自來水輸送管網到學校的辦法,解決學校生活飲用水。
2.農村偏僻學校采取“一校一井”辦法解決水源。井址須處于城鎮和有污染工礦企業的上方,遠離污染源25米以上。
3.確保水量充足,滿足學校師生生活用水需要。
(二)水質
1.學校飲用水水質必須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衛生疾控部門對井水源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質以及凈化消毒后的水質進行定期檢驗和經常性監測,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必須限期整改達標。
3.環保和水利等部門應加強學校水井水源周邊環境的防污控制。
4.自備水供水系統嚴禁與城鎮自來水供水管網相連接,防止“反污染”。
(三)設施與管理
1.所有供水設施設備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
2.采取“一校一井”供水模式的學校需配套建設蓄水、凈化消毒以及取水、輸配水設施設備。井口須加蓋上鎖,井臺需高于地面,并設置井欄,防止污染和投毒。
3.學校需配置數量充足的保溫桶,及時添加開水,保證每位學生每天能喝上1升以上衛生安全的開水。保溫桶必須定時清洗,供水期間加蓋上鎖。
4.學校應建立定崗定人負責制和清洗、消毒、設備使用與維護等操作規范及管理制度。
二、廁所改造
(一)廁所選址應位于教學、生活建筑物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方位,遠離飲水水源和食堂30米以上。
(二)要因地制宜選擇“三格化糞池”、“三聯式沼氣池”、“下水道水沖式”等衛生廁所模式,做到設計合理,衛生、安全、方便。
(三)廁所的改造原則上應符合《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保證通風、采光和私密性,設入廁前室或采取遮擋措施,設洗手設施。
(四)樓內附建式廁所應設污水池、地漏和排氣管道,地面應防滑、耐磨、不透水,且有2%的坡度。
(五)室外獨立式廁所應建在運動場所的邊角處,不宜距教學樓過遠或過近。
(六)廁所蹲位原則上應達到女生15:1,男生30:1的國家規定標準。
篇2:P中小學校改水改廁指導原則
中小學校改水改廁指導原則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管理辦法》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切實做好中小學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工作,保障師生健康,學校改水改廁應遵守以下主要原則:
一、飲用水改造
(一)水源
1.有條件的地方采取延伸城鎮自來水輸送管網到學校的辦法,解決學校生活飲用水。
2.農村偏僻學校采取“一校一井”辦法解決水源。井址須處于城鎮和有污染工礦企業的上方,遠離污染源25米以上。
3.確保水量充足,滿足學校師生生活用水需要。
(二)水質
1.學校飲用水水質必須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衛生疾控部門對井水源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質以及凈化消毒后的水質進行定期檢驗和經常性監測,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必須限期整改達標。
3.環保和水利等部門應加強學校水井水源周邊環境的防污控制。
4.自備水供水系統嚴禁與城鎮自來水供水管網相連接,防止“反污染”。
(三)設施與管理
1.所有供水設施設備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
2.采取“一校一井”供水模式的學校需配套建設蓄水、凈化消毒以及取水、輸配水設施設備。井口須加蓋上鎖,井臺需高于地面,并設置井欄,防止污染和投毒。
3.學校需配置數量充足的保溫桶,及時添加開水,保證每位學生每天能喝上1升以上衛生安全的開水。保溫桶必須定時清洗,供水期間加蓋上鎖。
4.學校應建立定崗定人負責制和清洗、消毒、設備使用與維護等操作規范及管理制度。
二、廁所改造
(一)廁所選址應位于教學、生活建筑物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方位,遠離飲水水源和食堂30米以上。
(二)要因地制宜選擇“三格化糞池”、“三聯式沼氣池”、“下水道水沖式”等衛生廁所模式,做到設計合理,衛生、安全、方便。
(三)廁所的改造原則上應符合《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保證通風、采光和私密性,設入廁前室或采取遮擋措施,設洗手設施。
(四)樓內附建式廁所應設污水池、地漏和排氣管道,地面應防滑、耐磨、不透水,且有2%的坡度。
(五)室外獨立式廁所應建在運動場所的邊角處,不宜距教學樓過遠或過近。
(六)廁所蹲位原則上應達到女生15:1,男生30:1的國家規定標準。
篇3: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工作職責
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工作職責
一、目的
明確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的工作內容,促進臨床路徑工作的持續發展和改進。
二、范圍
適用于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全體人員。
三、內容
1、對臨床路徑的開發、實施進行技術指導;
2、制定臨床路徑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
3、對臨床路徑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分析;
4、根據評價分析結果提出臨床路徑管理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