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山井下火災事故應急處理規程

礦山井下火災事故應急處理規程

2024-07-15 閱讀 1233

(1)接警后進行搶救的步驟

礦領導在接到井下火災報警后,應按以下程序進行搶救:

●迅速查明并組織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積極組織礦山救護隊搶救遇險人員。同時,查明火災性質、原因、發火地點、火勢大小、火災蔓延的方向和速度,遇險人員的分布及其傷亡情況,防止火災向有人員的巷道蔓延;

●切斷火區電源;

●正確選擇通風方法。

(2)處理井下火災的技術要點

●通風方法

火災時常用的通風方法有,正常通風、增減風量、反風、風流短路、隔絕風流、停止風機運轉等。

不論何種通風方法,都必須滿足:不使瓦斯聚積,煤塵飛揚,造成爆炸;不危及井下人員的安全;不使火源蔓延到瓦斯聚積的地域;有助于阻止火災擴大,壓制火勢,創造接近火源的條件;防止再生火源的發生和火煙的逆退;防止火負壓的形成,造成風流逆轉。

●火煙排除

為接近火源,救人滅火,應及時把彌漫井巷的火煙排除。

●滅火方法

撲滅井下火災的方法有直接滅火法(用水滅火、惰氣滅火、二氧化碳滅火、泡沫滅火等)、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綜合滅火法(注泥和注砂、均壓通風、分段啟封直接滅火等)。

①用水滅火最方便有效。要求有充足的水量,保證不問斷供給;有正常的通風,使火煙和水汽順利排出:滅火時應由火源邊緣逐漸向中心噴射,以防產生大量水蒸汽而爆炸;要經常檢查火區附近的瓦斯,防止引發爆炸。

②惰氣滅火是把不參與燃燒反應的窒息性氣體利用一定的動力送入火區,使火區的氧含量降到抑燃值以下,從而抑制可燃物的燃燒和爆炸。最常用的惰性氣體是氮氣。

③二氧化碳是一種窒息性氣體,因為它無助燃和自燃性,因而注入火區后,也能起到降低氧含量,抑制燃燒和爆炸的作用。

④干粉有冷卻、窒息、隔絕、切斷燃燒的化學作用和產生沖擊波,打亂燃燒物的位置使其熄滅的物理作用。因此也是井下滅火的較好物資。

⑥高倍數泡沫能隔絕火源并覆蓋燃燒物,產生水蒸汽而大量吸熱,阻止火場的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的作用,其滅火威力大,速度快,因而也被廣泛應用于撲滅井下火災。

⑦隔絕滅火法是在通向火區的巷道中構筑密閉墻,斷絕火區的供氧源,使火區中的氧含量逐漸減少,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高,使火災自行熄滅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難以接近火源,不能直接滅火或直接滅火無效時。采用隔絕法滅火的密閉材料,取材廣泛易于就地解決,便于建造也便于啟封。

篇2:井下火災事故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1、班組應急組織和職責

1.1班組應急組織

(1)應急小組

組?長:班長

副組長:副班長

成?員:當班上崗人員

(2)職責:

全面負責本班現場應急工作,應急措施宜貫和培訓。承擔自救、互救和避災職責,承擔第一時間報告預警信息和事故災害信息的職責,執行本班組現場預警處置和災害事故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傷亡人員善后和安撫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應急工作。

1.2班組人員應急崗位責任制

(1)組長

全面負責本班應急管理工作。根據相關預警處置方案,承擔第一時間報告事故預兆的職責,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作業現場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承擔事故報告的職責,并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2)副組長

協助組長完成相關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班組長

發現和報告事故預兆,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4)關鍵崗位業務骨干

發現與本崗位相對的事故預兆,承擔第一時間預警信號報告的職責。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協助現場應急指揮者進行自救和避災,不斷發現避災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和危害。

2、班組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2.1分險分析

(1)井下火災事故災害危險性分析

火災會使風流中的氧氣濃度下降,產生大量的熱能、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礦井火災如果發生在容易積存瓦斯的采空區、巷道高冒區,還存在誘發瓦斯爆炸的危險,嚴重威脅井下礦工的生命安全。

2.2作業現場應急處置的原則

(1)出現事故預兆和出現事故后,第一時間匯報,同時撤離人員的原則。

(2)匯報時要沉著冷靜,內容要準確完整、詳細客觀:地點、類型、影響區域、破壞程度、現場風流變化、作業人員數目、傷亡人員情況。

(3)現場班組長、重要崗位人員要承擔本班組人員撤離,自救互救和避災的現場組織指揮責任。

(4)安全撤離時要正確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離災區,盡量低行。

(5)如因災難破壞了巷道中的避災路線指示牌、迷失了行進的方向時,撤退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巷道方向撤退。

(6)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援人員的注意。

(7)在唯一的出口被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進行災區避災,以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

(8)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以便于救援人員實施救援。

(9)如硐室內,開啟壓風自救系統,可有規律地間斷地敲擊金屬物、頂幫巖石等方法,發出呼救聯絡信號,以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指示避難人員所在的位置。

(10)積極開展自救互救,對于窒息或心跳呼吸驟停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復蘇方法為:立即將傷員移至新鮮風流中,使之盡快與有毒有害氣體隔離;將口中妨礙呼吸的東西去除,并將衣領、腰帶、上衣解開,脫掉膠靴,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不致受阻;對窒息者進行人工呼吸;對出血傷員,要先止血、后搬運;對骨折傷員,要先固定、后搬運。

2.3危險源監控

(1)礦井使用裝備了KJ101N型安全監測監控系統。

(2)所有皮帶機頭回風側安裝煙霧傳感器,對皮帶運行狀況進行實施連續監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3)在硐室及總回風巷安設一氧化碳、溫度傳感器,對空氣溫度進行實時觀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4)在回風巷道安設CO、溫度傳感器,對礦井有害氣體、溫度進行實時觀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5)本區要對井下特別是區隊管理干部、工人要進行火災知識的教育,熟悉火災征兆如下:

①外因火災的征兆

⑴安裝帶式輸送機的巷道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

⑵輸送機下浮煤較多的巷道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局部溫度升高。

⑶機電硐室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局部溫度升高。

⑷絕緣老化、漏電現象頻繁、負荷過大、溫度升高的電纜和其他電氣設備。

②內因火災的征兆

⑴巷道中出現霧氣或巷壁"掛汗".

⑵風流中出現火災氣味,如煤油味,松香味,臭味等.

⑶從煤炭自燃地點流出的水和空氣較正常的溫度高.

⑷當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加時,人們有不舒服的感覺,如頭痛,頭暈,精神疲乏.

2.4預警行動

(1)外因火災比較直觀、煤層自燃發火事故初期不易發現,初期火勢較小,容易控制,現場人員應充分利用滅火器材或其它可能利用的滅火工具直接滅火;

(2)出現外因火災、煤層自燃發火事故必須及時匯報礦調度室。如果火災規模較大,現場人員不能直接撲滅火災時,應盡快將火災的地點、范圍、性質等情況向調度室匯報,并積極組織受火災威脅區域人員沿避災路線盡快撤離災區。

(3)調度室接到礦井發生井下火災事故的信息后,立即匯報值班礦領導和礦長,由礦長發布啟動應急預案的指令,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相應行動,預防事故發生或采取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

3、注意事項

(一)直接滅火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有充足的水量,應先從火源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水流;②要保持正常通風,并要有暢通的回風通道,以便及時將高溫氣體和蒸汽排除;③用水滅電氣設備火災時,首先要切斷電源;④不宜用水撲滅油類火災;⑤滅火人員不準在火源的回風側,以免煙氣傷人。

(二)要盡最大可能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域的巷道、通風系統、風流情況及火災煙氣蔓延的速度、方向,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三)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應迅速戴好自救器,盡快通過捷徑撤到新鮮風中去。佩用自救器撤離時,要求勻速行走,保持呼吸均勻,禁止狂奔和取下鼻夾、口具或通過口具講話;在佩用自救器時,因外殼碰癟,不能取出過濾罐,則帶著外殼也能呼吸,為了減輕牙齒的負荷可以用手托住罐體。

(四)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安全撤出時,應在設有儲存備用自救器的硐室內換用自救器后再進行撤退,或者尋找有壓風管路系統的地點,以壓縮空氣供呼吸用。

(五)撤退行動既要迅速果斷,又要快速有序,不得慌亂。撤退中應靠巷道有連通出口的一側行進,避免錯過脫離危險區的機會。

(六)如果巷道已經充滿煙霧,要迅速地辨認出發生火災的區域和風流方向,俯身摸著鐵道或鐵管有秩序地外撤。

(七)如果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火災煙氣可能造成的危害時,應迅速選擇合適的地點快速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避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