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規程

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規程

2024-07-15 閱讀 1132

(一)正確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谷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

溝谷深處變得昏暗并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震動感,則說明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二)避防與逃生

1.非應急性的措施

(1)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的有助于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御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3)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采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如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沖擊能量修建的攔沙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4)綜合防治措施。即將生物措施與適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統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5)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貌、降雨等條件,以及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等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分為中長期和短歷時預報。

2.應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是泥石流易發時段,應積極采取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開泥石流危險地,盡快在泥石流到來之前采取防范行動。在泥石流發生地區進行必要的搬遷、防護措施后,對一些仍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工礦、企業等提前做好應急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預防為主,普及泥石流知識,汛期有組織地演習,有紀律地疏散撤離。

(2)選擇附近安全的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如較高的基巖臺地、低緩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臺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邊緣。

(3)泥石流常滯后大雨發生。另外,具有陣流的黏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不可存在僥幸心理,只有當確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

(4)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采取毀“壩”措施,使上游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沖毀后應及時采取阻止車輛通行的行動,以免車輛被顛覆,造成人員傷亡。

(5)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淘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三)泥石流過后的救災與防疫工作

當工礦、企業等遭到泥石流襲擊,并出現嚴重災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進行傷員搶救,以及水、電、交通線路的搶修,以保障救災工作順利進行,傷員得到及時救治。河(溝)經泥石流的洗劫之后,面目皆非,百孔千瘡,不僅原河(溝)床被沖淤得難以辨認,穿越或沿河(溝)谷的道路也被掩埋破壞得無影無蹤,沿途漂礫、泥沙滿溝,行走時極容易造成跌傷、磕碰,因此進行救災搶險時應注意避免發生各種外傷。

泥石流發生時,常席卷、淹浸、淤埋沿途的房屋、牲畜及雜污物,泥石流結束之后應對必要的地段進行清理消毒或遠離,避免與防止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篇2: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規程

(一)正確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谷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

溝谷深處變得昏暗并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震動感,則說明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二)避防與逃生

1.非應急性的措施

(1)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的有助于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御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3)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采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如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沖擊能量修建的攔沙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4)綜合防治措施。即將生物措施與適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統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5)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貌、降雨等條件,以及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等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分為中長期和短歷時預報。

2.應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是泥石流易發時段,應積極采取泥石流應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開泥石流危險地,盡快在泥石流到來之前采取防范行動。在泥石流發生地區進行必要的搬遷、防護措施后,對一些仍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工礦、企業等提前做好應急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預防為主,普及泥石流知識,汛期有組織地演習,有紀律地疏散撤離。

(2)選擇附近安全的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如較高的基巖臺地、低緩山梁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臺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邊緣。

(3)泥石流常滯后大雨發生。另外,具有陣流的黏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不可存在僥幸心理,只有當確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

(4)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采取毀“壩”措施,使上游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沖毀后應及時采取阻止車輛通行的行動,以免車輛被顛覆,造成人員傷亡。

(5)采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淘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三)泥石流過后的救災與防疫工作

當工礦、企業等遭到泥石流襲擊,并出現嚴重災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進行傷員搶救,以及水、電、交通線路的搶修,以保障救災工作順利進行,傷員得到及時救治。河(溝)經泥石流的洗劫之后,面目皆非,百孔千瘡,不僅原河(溝)床被沖淤得難以辨認,穿越或沿河(溝)谷的道路也被掩埋破壞得無影無蹤,沿途漂礫、泥沙滿溝,行走時極容易造成跌傷、磕碰,因此進行救災搶險時應注意避免發生各種外傷。

泥石流發生時,常席卷、淹浸、淤埋沿途的房屋、牲畜及雜污物,泥石流結束之后應對必要的地段進行清理消毒或遠離,避免與防止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篇3:采場邊坡滑坡地表塌陷排土場發生滑坡泥石流事故應急措施

第一條一旦發生塌陷、滑坡及泥石流事故,現場管理人員首先應組織危險區內的人員、設備、物資進行疏散,疏散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向滑坡體兩側跑,向滑坡體上方或下方跑都是危險的!要及時清點人員,確定有無人員失蹤、受傷、被埋等情況。了解事發前該區域施工人員情況,作業人數。上報事故情況;根據事故情況啟動響級別

第二條安全技術股:負責制定截斷和減少流向滑坡面及滑坡區域的任何水源的措施,指導工程機械股開挖排水溝道或設置擋水壩;組織指導危險區內房屋中人員應立即撤離在,確定撤離線路;滑坡、塌陷發生后,滑坡、塌陷并未立即穩定下來,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應盡快布置警介范圍劃定危險區域,安排測量人員進行坡面位移變形觀測,并安排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做好監控工作,如坡面不能穩定,應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如有施工人員失蹤或被埋,立即組織有效的挖掘工作,但應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挖掘應采用人工挖掘,一般禁止采用機械挖掘,防止機械對被埋人員造成傷害。人工挖掘盡量避免使用尖銳性工具。對于大塊沉重物體,應合理組織搬運,尤其是壓在被埋人員身上的大塊物體,必須組織好足夠人力方可搬運,搬運前明確職責,由專人負責將被埋人員移動出。搶救挖掘人員應分班組,合理按照工作面安排人力,及時換班,保障搶救挖掘人員體力,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將被埋人員搶救出來。

第三條綜合股:負責失蹤人員的盡快查找、安排受傷人員盡快就醫,做好救助車輛引導。在專業醫療人員到達前對受傷人員進行以下簡單救助。

1、爭分奪秒搶救壓埋者,使頭部先露出,保證呼吸暢通。

2、出來之后,呼吸停止者立即做人工呼吸,然后進行正規心肺復蘇。

3、傷口止血且使用止血帶。

4切忌對壓傷進行熱敷或按摩。

第四條工和機械股:負責組織、參與事故救援工作,調配救援所需的機械設備和操作人員,確定設備的工作方案及安全注意事項,負責電、通訊等有關設施,確保搶險救援工作順利開展。按規定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必要時合理組織設備卸掉坡頂堆載,在坡面組織有效支撐,防止坡面破壞擴大。

第五條車輛運輸股:負責調配救援所需的運輸車輛和駕駛人員,保障人員、物資及時運輸,確定安全高交效的運輸線路和安全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