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瑞利波物探異常點安全技術措施
距瑞利波物探異常點15米時,打探眼,深度不低于12米,探孔兩個,均布置在巷道所沿煤層頂板下500MM,巷道兩側:
一、如若發現斷層:
1、繼續打探眼,控制落差,由地測部門制定合理的坡度通過斷層。
2、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以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安全通過。
3、按防突措施要求,過斷層前后10米范圍內,執行“四位一體”防突技術措施。
4、過斷層期間,嚴格按照地測部門所給的中心及腰線施工。
5、施工期間,每小班要匯報進度,做到心中有數,施工人員要密切注意頂板情況,及巷道迎頭巖性變化情況。如有異常必須向隊值班人員匯報。
6、嚴格執行防突科制定的防突技術措施。
7、過斷層期間,必須加強頂板管理,堅持小循環進尺,一次一架棚,棚距700(誤差±100)mm,最大空頂距不大于900mm。
8、過斷層期間,堅持放小炮施工,炮眼深度不超過900mm,不低于600mm,一次拉炮個數不超過15個,每眼裝藥量不超過200克,柱窩眼(巖石)不超過300克。
9、放炮時,放炮地點在避難硐室,由當班班長負責將所有人員撤到風巷反向風門外。
10、放炮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聯鎖”放炮制度。
11、放炮采用全斷面一次起爆,炮眼個數和深度以放炮后瓦斯不超過0.8%為宜。
12、堅持正確使用前探梁、防倒器,每次放完炮必須及時前移前探梁,前探梁剎實背牢后,再上網、連網、上梁,然后再挖柱窩、載腿子、幫頂剎實后,再循環下一架,臨時支護的棚子必須合格。
13、每次放炮前必須對放炮地點臨近10m內的棚子進行加固,勁巴力補齊,放炮崩倒崩歪的棚子必須由外向里逐架扶正幫頂剎實背牢。
14、過斷層期間,必須嚴格按照架棚施工工藝,操作規程和工程質量標準,進行架棚子,嚴禁空頂作業,臨時停工各種支護必須到迎頭。
15、施工中堅持“敲幫問頂”和“專人觀山”制度。
16、如有空幫空頂,必須剎實背牢,(剎頂用圓木1.4m長,直徑140-160mm剎成“井”字花)。
17、巷道必須備足剎桿、圓木等剎頂材料,以備急需。
18、如發生冒頂時,處理冒頂必須按照以下措施執行:冒落在1.5m以下時,(冒高在1.5m以上必須制定專項措施處理)
[1]剎頂前后先清理好路道,出碴前后進行敲幫問頂和找掉活動巖石;
[2]剎頂前先備足料和工具;
[3]剎頂時,每剎一層,剎桿搭接處要用楔子背牢或用抓釘打牢后再進行下一層,最后用小板或楔子與頂板背緊,不準空幫空頂;
[4]剎頂過程中,其它無關人員不準在剎頂下邊通過,剎頂地點以里不準有人;
[5]每隔三層用大板放牢站人遞料;
[6]剎頂工作自始至終有一人專門觀山,負責安全工作;
[7]根據冒頂區大小確定剎頂多少,用多少料,.料的長短和直徑的大小準確遞料;
[8]每次剎頂必須有工長或頭長在現場組織剎頂工作和現場指揮.剎頂必有專人指揮,底根用長鐵道或粗大木料打底,剎成“#”字形,木料間用楔子、抓釘打牢。
[9]在巷道上部剎頂人員必須攜帶便攜,及時觀測瓦斯變化情況,嚴禁在瓦斯超限情況下作業。
19、在過斷層期間,注意觀察瓦斯變化情況,班組長入井必須帶便攜,施工時懸掛掌子頭,隨時觀察瓦斯,如有異常必須停電撤人,并向值班干部及調度室匯報。
20、過斷層期間,要經常觀察頂板壓力情況,如頂板壓力突然增加,或有旋棚子,摧棚子征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撤出人員,向隊值班干部匯報和現場跟班干部匯報。
21、跟班干部及跟班組長入井必須隨身攜帶便攜,施工時懸掛掌子頭,以便觀察瓦斯情況。
21、過斷層期間每小班必須由有經驗的隊干部現場統一指揮作業。
二、如若探眼瓦斯異常、在物探異常點及物探異常點附近打防突鉆孔發現瓦斯異常、在物探異常點及物探異常點附近打放炮眼和錨桿、錨索眼發現瓦斯異常,應立即停止掘進停電撤人,并向值班干部及調度室匯報,以便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以外發生。
三、如若未見異常按原措施執行。
篇2:工程物探處安全交底書
工程物探處:
根據你處任務備案情況,現將該項目安全生產任務進行如下交底:
一、野外地質調查從業人員應當進行體檢,確認身體合格后方可從事地質調查工作。
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癲癇、消化道潰瘍病、胃腸炎、嚴重的神經衰弱和患有肝脾、腎、內分泌等疾病的人員,嚴禁進入高原地區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
患有明顯心、肺、肝、腎等疾病和高血壓病Ⅱ期、經常感冒體弱的,嚴重貧血者,嚴禁進入高山、高原低氣壓地區作業野外地質調查工作。
二、配備必要的勞保防護用品如護目鏡、勞保服、登山鞋,遮陽帽等;購置大功率對講機、羅盤、繩索、車用枕木、鐵鍬等應急救援器材;配備高原反應藥物、氧氣袋、感冒藥等。
三.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每日出發前,應當了解當天的天氣情況、行進路線及路況、作業區的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四、氣溫38℃以上時,應當采取降溫措施或者避開高溫期,選擇在清晨、傍晚作業。
五.在懸崖、陡坡下作業時,應當清除上部浮石。在坡的上下不能同時作業。
六、野外作業途中,不論何種情況,不能單獨外出作業。職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嚴禁不請示、不僅請假在高原地區自由活動。
七、每天天黑以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應當按約定時間返回指定營地。
警告:在野外地質調查作業期間,嚴禁擅自外出打獵、捕魚、游泳等。
八、掌握高原地區作業要求
1.進入高原應當多食用高糖、多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品。飲食應當適宜,禁止飲酒,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和上呼道感染。
2.初入高原,應當避免劇烈活動,日海拔升高一般應不超過1000米。乘車上、下山,途中應當分段停留,嘴應盡量作咀嚼吞咽的動作,以平衡體內外氣壓。
3.在空氣稀薄或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作業,應當配備氧氣袋(瓶),減少工作時間,減輕負重。
4.在雪線以上高原作業,應當配備防凍裝備及藥品,在溫度低于-300C時應當采取防凍措施或停止作業。
5.野外步行作業,應佩戴風鏡,雪山、冰川地區,應采取防雪盲措施。夏季光照強烈時,應防止中暑和高原性唇炎及日光性皮炎發生。
九、危險地段施工
危險地段是指工區施工地形坡度大于20度的無雜草、灌木和樹木地段和高壓線密集地段,此地段容易發生人員摔傷、觸電事故。
施工標準是設置安全繩索,固定的一端應有專人看守。施工人員手扶或系安全繩施工。
十、高原行車
1.出行前的準備工作
(1)行車前需準備以下物品:定位及通信裝置,如手機、GPS、車載電臺、衛星電話等;隨車工具,如備用胎、剎車片、防滑鏈、彈簧鋼板、減震器、機油、制動液、冷卻液及易損件等;救援設備,如千斤頂、鋼絲繩、鐵鍬、木板等;應急物品,如氧氣袋(瓶)、防寒衣物、應急藥品、水、食物等。
(2)出行前要檢查車況,確認車況良好。在高原行車時一定要保持車況良好,出行前務必要對車輛進行認真檢查,特別是制動系統、轉向系統、發動機、輪胎以及車燈一定要保持狀態完好。進入高原后汽車的動力性變差,發動機功率下降,燃料消耗增加,為了使汽車順利行駛,可采取一些技術措施來改善行駛性能。
1)在發動機方面,增加氧氣量或增大點火提前角,使其動力性能和燃油經濟性能得到改善。
2)在散熱器前面加裝簾布或百葉窗來控制空氣流量,防止發動機過熱或過冷。
3)加強冷卻系統的密封性,使冷卻液的沸點提高,避免冷卻液過早溢出。
4)采取降溫措施,防止液壓制動器及離合器的液壓傳動裝置因氣阻而失效。
5)經常在高原行車時,應調換山地輪胎,適當調整輪胎氣壓。
(3)注意駕駛員的身體狀況。出行前應進行健康檢查,確認駕駛員的身體處于健康狀態。患有心、肺、腦、肝腎病變,嚴重貧血、高血壓或感冒等疾病時不宜進入高原。進入高原應多食用高糖、多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品,飲食應當適宜,禁止飲酒,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和上呼吸道感染。對于初次進入高原地區駕車的司機,除注意自己的身體外,還應適當的準備防寒衣物、藥品、干糧等,預防在高原上可能出現的高原反應以及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被困在途中的情況。
2.行車要點
(1)高原行車心態要穩,切莫心急。
(2)盡量兩車以上或單車兩人以上同行,確保遇險情后能相互救援。
(3)在行駛陌生線路前,先了解道路情況和路途食宿點。通過少數民族地區時,必須尊重其風俗習慣。
(4)控制車速。多數高原上翻車事故原因是車速過快,來不及避讓大坑與石塊,甚至滑出公路。
(5)禁止在山路上空擋滑行。
(6)長時間下坡時應適時停車冷卻剎車片。
(7)車輛駛完泥水路面后,要多踩幾次制動,防止剎車失靈。
(8)遇到特殊地段,應下車勘察道路情況,確認能夠通過時再駕車通過。
(9)山區道路上需要停車時,應選擇道路較平坦和視線良好的路段停車,拉緊手剎,將檔位放在一檔位置以防溜車。在山區道路上超車時因,應選擇視線良好,道路較寬的直路上超車,禁止在彎道上超車。
(10)高原復雜地形和多變的天氣是出行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出行前應多了解一些路況和氣象信息。行車過程中遇到雨、雪天氣或各類地質災害時,一定要經常下車觀察路況,做到有備無患。冬季,高原地區地凍天寒,路面容易結冰。下坡時,切記不要急剎車,防止剎車抱死和甩尾;上坡起步時,油門一定要控制好,不要太重,防止空轉打滑,發生側滑。遇到前方有突發事件發生時,不要急剎車或急轉彎,防止甩尾,要緩慢減速和轉向。遇見雪崩應立即將車停放在地勢較平坦、開闊的地方,切記停靠在山崖路邊,防止塌方或飛石。夏季,出行前要盡量帶上雨具、鋼絲繩、鐵鍬、防止遇上雨水天氣和車陷入泥、水坑。行車過程中盡量找沒有積水的地方經過,防止陷入水坑或被石頭掛住底盤。行車遇見泥石流、塌方時,立即將車停放在地勢較平坦、開闊的地方,盡量不要停靠在河、溝或山崖路邊,防止泥水沖擊或飛石。
3.應急處置要點
(1)初次進入高原易產生頭痛、頭暈、心悸、氣短等反應,若癥狀不嚴重,在靜息時較輕微,盡量不要吸氧,多休息、多飲水、多吃水果可以幫助適應高原環境;若上述癥狀愈來愈重,靜息也十分明顯時,應立即吸氧,并到醫院就診。
(2)車輛一旦陷入泥潭不要驚慌,要立即停車,掛上倒擋,將汽車倒出泥坑。倒車時注意油門和方向的控制,不能操之過急。若陷車車輪打滑無法前后移動,不要使蠻力,一味采用轟油加速方式只會越陷越深。可用自帶的千斤頂將車輛頂起,然后在驅動輪前后墊些石塊、磚頭、樹枝、柴草、木板等或者直接在驅動輪上纏上繩索,加大車輪的抓地力,使汽車平穩開出泥潭。
(3)高原迷失路途時,應當保持頭腦冷靜,第一時間發出求救信號,在人煙稀少、罕至的陌生地段一旦迷失方位,在無法判明道路的情況下,千萬不要盲目的自尋出路。應避免進行大運動量的行為,防止感冒和保持體能,原地等待救援。
以上交底要求單位負責人認真貫徹執行,尤其是職工體檢必須認真執行,并按照要求傳達給每位職工,做到人手一份。
交底人:吳楊云接收人: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篇3:物探測井安全操作規程
1.從事測井工作的人員,必須熟悉本工作崗位的安全防護規定,做到安全生產。
2.儀器設備在運輸和搬運時要妥善包裝,注意防潮、防震,汽車運輸時不準與笨重的機械和管材等混裝。
3.測井前,機場上一切妨礙測井和影響測井人員與設備安全的工作都必須停下來,待測井工作結束后方可繼續進行。
4.夜間工作時,必須備有足夠的照明。
5.布置井場時,必須將井口附近有可能掉入孔內的工具、物件移開。
6.儀器設備啟用前,必須仔細檢查外接電源的電壓、頻率等是否符合儀器設備的要求;各開關、旋鈕是否在安全位置,接線是否正確,經反復核查確認無誤后方可通電啟用。
7.井下儀器在下井前應仔細檢查其連接和密封情況,在與電纜連接處應留有弱點,其拉斷強度不得大于電纜最大拉力的二分之一。
8、絞車和滑輪在啟用前要檢修完畢,不許在運行狀態下進行檢修。
9.電纜在提升和下放時禁止跨越,禁止用手抓摸井口滑輪附近的電纜。
10.井下儀器下到孔底后應立即進行提升測量。如儀器設備發生故障,在檢修的同時,應將井下儀器提到安全位置。
11.不準用井下儀器沖擊孔內障礙物。
12.儀器使用完畢后,應將各開關、旋鈕等置于安全位置。
13.井下儀器在孔內被卡后,如經上下松動不能解脫時,則可在電纜拉力許可范圍內使用大于弱點的拉力提升,強行將其在弱點處脫開,爾后用打撈工具撈取。如采用其它方式處理時,以不損毀電纜和儀器為原則。
14.測井過程中突遇雷雨時,應立即斷開儀器電源,并將井下儀器提到套,管或提出井口,暫停作業。
15.發生人身事故時,除立即將受害者送醫院急救外,還必須按《傷亡事故報告規程》迅速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