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金二采區試運轉期間安全技術措施

金二采區試運轉期間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9257

?第一章:金二采區概況第一節概況一、采區位置金二采區位于金竹坪井田中部,井口位置在盤縣紅果填與水塘鎮交界處的沿塘。金二采區走向長2.8km,傾斜長0.72km。礦井風井公路已修至金二風井場地,輸電線路也已架至風井場地。二、地形地貌金二采區范圍地形起伏較大,最低處為金二井口附近之溝谷,標高為+1960m,最高峰標高為+2353m,相對高差達393m。該區內地形呈單面山,含煤地層為一單斜谷地,按山地高度分類,應為中等切割的中山地形。三、河流金二采區范圍內無較大的地表水,主要是溝谷小溪及其由溝谷小溪匯成的山間小河。地表水流以大氣降雨為主。雨季、旱季徑流量相差甚大。據20**年6月觀測和詢問當地老鄉:沿塘小河流量為13~190.5m3/h,滑石板小河流量為20~294.2m3/h。四、井田內鄉鎮煤礦概況由于金二采區煤層埋藏較淺,煤層出露地表,開采比較方便,因此,在金二采區內沿煤層露頭小煤窯的開采歷史較長,多為平硐或斜井開拓,一般平硐沿走向長200m左右,斜井開采深度30m左右,現大多數井口已封停。五、電源、水源(一)電源:金二采區供電電源取自已建成的小關35kv變電所,利用兩回已架設的10kv等級輸電線路供電,供電可靠。(二)水源:金二采區水資源貧乏,地面水量變化極大,雨季、旱季流徑量相差甚遠。金二風井場地前側小河流量為20m3/h(旱季)~300m3/h(雨季),河水可以作為金二采區補充供水水源。根據金一采區生產期間實測涌出量預計,金二采區投產后涌出量在60~300m3/h,經適當處理,也可作為生產用補充供水水源。金二采區供水水源主要為礦井工業廣場羊毛洞暗河水以及主平硐900m處溶洞涌水,均經過礦井工業廣場水處理廠處理后向金二以及金一采區供水。第二節地質特征一、地質構造(一)地層井田地層由老至新為:二疊系上統峨嵋山玄武巖、龍潭組,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永寧鎮組,第四系全新統。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二疊系上統峨嵋山玄武巖(P2β)本組厚171m(由上至下是:上部—灰綠、深灰色玄武質凝灰巖,厚12m;灰綠、藍灰色火山角礫巖,厚39m。中部—深灰綠色伊丁玄武巖,深灰、黃及黃綠色粘土巖及薄煤一層,厚55m。下部—灰綠色、藍灰色玄武巖、拉斑玄武巖及伊丁玄武巖,厚65m),上與龍潭組呈假整合接觸。2、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為采區含煤地層,厚220~310m,屬海陸交替相沉積。含煤27~44層,可采煤層15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煤組。上與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呈整合接觸。(1)上煤組1號煤層至12號煤層頂板。厚度93~107m,一般97m。以灰色細砂巖、粉砂巖為主,夾薄層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泥巖及炭質泥巖。含煤9~15層,其中可采煤層有1、3、5、7、9、10等煤層,多為薄煤層和中厚煤層。(2)中煤組12號煤層至24號煤層頂板。厚度90~104m,一般92m。巖性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間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炭質泥巖及菱鐵礦薄層。本組含煤10~15層,其中可采煤層有12、13、17、18--1、18等煤層,一般為中厚至厚煤層,煤層層數、厚度、間距變化較大,煤層結構簡單至復雜,有的煤層有分叉合并及尖滅現象。(3)下煤組24號煤層至凝灰巖頂界。厚度37~49m,一般42m。巖性由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及炭質泥巖組成,底部為一層鋁土層。含大量姜塊狀、蠕蟲狀黃鐵礦結核,亦含菱鐵礦結核。含煤8~14層,其中僅24號煤層局部可采。3、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井田內分布較廣,發育良好,厚529~762m,一般624m。上與永寧鎮組呈整合接觸。4、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井田內僅見下段。厚120~159m,上與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觸。5、第四系(Q)僅見全新統,在井田內零星分布,以殘積和坡積的粘土、粉砂、沖積層卵石、砂及亞粘土等為主。坡積和殘積物分布在坡麓附近及低凹槽谷中,沖積層分布在段家莊和麻峰巖河床一帶。厚度0~30m。地層厚度及巖性特征見表1-2-1。(二)煤系地層特征井田具有工業價值的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根據巖性、古生物特征和沉積特征,龍潭組為海陸交替過渡相沉積,以陸相為主。沉積變化從不穩定到日趨穩定,即下煤組的沉積環境最不穩定,含煤性差。至中、上煤組沉積環境趨于穩定,煤組厚度、煤、巖層厚度、煤層間距等也趨于穩定。地層走向北30o~50o,傾向北西,地層傾角18o~25o,一般22o。(三)地質構造盤縣煤田大地構造位于滇黔桂臺向斜黔西南臺凹。煤田內的構造大致有北西向和北東向兩大組,其中盤關向斜為北東向,而金二采區位于盤關向斜東翼中南段的金竹坪井田中部,為單斜構造,地層走向北30o~50o東,傾向北西,地層傾角18o~25o,一般22o,伴有一定數量的斷層。采區內斷層,以走向斷層及斜向斷層為主,已探明的有22條,出露地表的10條,隱伏12條。落差大于20m一條(F90),小于20m大于10m的二條(F97、F834-2)。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影響開采的主要斷層有:F90逆斷層:位于6~7線一帶,延伸長1400m,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0o~80o,兩端稍緩,中部較陡;落差20m左右,三疊系中稍大,隨煤系的延伸縮小。標高在+1500m~+1750m。對煤系的破壞不超過18號煤層,在斷層附近可見有牽引現象。F97正斷層:位于5~15線一帶,延伸長870m,走向308~310。,傾向218o~301o,傾角52o~71o,落差5~15m。F372-1隱伏逆斷層:372號鉆孔控制,斷點孔深366m,標高+1829m,落差8m,造成3~7號煤層的巖煤層重復。F834-2隱伏正斷層:B834孔控制,斷點標高+1603m,落差10~17m,延伸長度700m,走向北西50o,傾向230o,傾角60o,破壞煤系1~18號煤層。金二采區斷層特征見表1-2-2。二、煤層及煤質(一)煤層采區內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譚組,總厚度220~310m,含煤層27~44層,其中可采煤層15層,可采煤層平均總厚21.86m。全區可采煤層有3、7、9、10、17五層煤,均為較穩定煤層;大部分可采煤層有12、18-1、18三層,現將主要可采煤層簡述如下:3號煤層:為全區可采之較穩定煤層。煤層厚度0.99~2.83m,平均1.74m。煤層結構簡單,夾矸0~1層,少數2~3層,夾矸平均總厚0.1~0.16m,夾矸巖性為高嶺質泥巖和泥巖。7號煤層:為全區基本可采之較穩定煤層。煤層厚度0.24~5.41m,平均2.02m。部分地段分叉為兩層,煤層夾矸0~1層,少數2~3層,厚0.1~0.19m左右,夾矸巖性為泥巖和黑褐色高嶺質泥巖。9號煤層:為全區基本可采之中厚煤層,煤層厚度0.72~6.52m,平均厚度2.33m;煤層含夾矸0~3層,一般一層厚0.22m。10號煤層:為局部可采煤層,厚度0.48~2.37m,平均1.06m,一般無夾矸。12號煤層:為全區不穩定煤層,厚度變化大,局部可采,煤層厚度為0~3.06m,平均0.96m,一般無夾矸,有時含一層0.17m厚的泥巖夾矸。17號煤層:為全區可采之較穩定中厚煤層,煤層厚度0.25~7.66m,平均厚度3.23m;煤層含夾矸0~3層,一般厚0.17m,夾矸巖性為泥巖。18號煤層:為全區不穩定煤層,大部分可采,部分與18-1號煤層合并。煤層厚度0.32~6.24m,平均厚度1.91m;煤層夾矸為泥巖,一般0~3層,厚0.2m。除上述可采煤層外,該區有13號和18-1號煤層大部可采,13號煤層厚0~5.67m,平均可采厚度1.43m,18-1號煤層厚0~9.52m,平均2.54m。金二采區可采煤層特征、頂底板巖性、層間距詳見表1-2-3。(二)煤層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1、煤層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1)煤層物理性質金二采區內煤層多為灰黑色、玻璃光澤~金剛光澤,含有結核狀、星點狀黃鐵礦,沿煤的列隙有方解石薄脈充填。煤多呈粉狀和碎塊狀,其次為塊狀和鱗片狀。(2)煤巖特征宏觀煤巖特征:以條帶狀半暗型為主,煤巖成份由暗煤和亮煤組成,夾有線理狀鏡煤,并含絲炭境體。微觀煤巖特征:有機組分以鏡質組為主,絲質組次之,半鏡質組少量;無機組分以粘土類和氧化硅類為主,硫化物類較少,碳酸鹽少見。2、風氧化帶煤層在風氧化帶的顏色變淺,光澤減弱,呈土狀光澤,在煤層表面有淋漓鐵銹。(三)煤質煤質牌號以貧煤為主,其次為瘦煤、無煙煤。原煤灰分以中灰為主,一般在15~25%之間。硫分以特低硫為主,一般在1.19%以下。磷以特低磷為主,其含量一般在0.018%以下。原煤發熱量QbT在34.54~35.17MJ/kg之間,灰融點T2(軟化點)均大于1250。C,是較好的民用煤和動力用煤。三、瓦斯、煤塵爆炸性、煤的自燃(一)瓦斯根據地質報告,瓦斯風化帶標高一般在+1870m以上,瓦斯風化帶以下,瓦斯含量兩極值為0.1~22.7mL/g,以3、7、9、12、17、18號煤層的含量最大,且瓦斯含量隨著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采用撫順煤科分院提出的瓦斯涌出量預測方法,+1721m水平預計相對瓦斯涌出量為13.7m3/t,屬高瓦斯礦井。在金一采區的實際生產過程中,3號煤層絕對瓦斯涌出量高達35m3/min。另外,7號煤層在掘進過程中曾發生過3次突出,經鑒定,7號煤層為突出煤層,金佳礦井為突出礦井。(二)煤塵爆炸性、煤的自燃根據勘探中采樣試驗結果,主要可采煤層均屬有爆炸危險性煤層。各煤層自然發火性根據地質報告提供的鑒定資料,金竹坪井田可采煤層屬可能自燃和自燃煤層,其中9號煤層經鑒定,最短自燃發火期僅為32天,并且金一采區在生產過程中,9號煤層曾于20**年6月17日發生自燃。四、水文地質金二采區地勢較高,地形高差甚大,溪流切割強烈,尤以向源侵蝕和向下切割表現突出。區內無大的河流。(一)含水層概況金二采區出露地層有:第四系(Q)、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峨嵋山玄武巖(P2β)。其含水性與隔水性分述如下:1、二疊系上統峨嵋山玄武巖組(P2β)玄武巖組在采區內東側呈單面山構造坡,淺部風化裂隙發育,地下水以裂隙下降泉方式出露于斜坡中上部或溝谷邊緣,泉水出露標+1827m~+1878m,流量0.08L/s。隨深度增加裂隙遞增,含水性弱,是礦床底板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層。2、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L)龍潭組是礦井直接充水的微弱含水層。地下水補給以大氣降雨為源,以風化裂隙為途徑,因而季節性變化明顯,并隨裂隙發育程度而存在差異。在淺部裂隙多以下降泉出露于坡底,或從坡積、殘積層滲出,流量1.0L/s~3.92L/s,每到枯水季節,多數泉水干枯斷流。經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0126~0.0178L/s.m,滲透系數0.0106~0.241m/d。3、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及T/P)該組分綠色和紫色層兩大段,下部綠色層(T/P)以細砂巖為主,夾粉砂巖,含基巖裂隙水,是礦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層,上部紫色層(T1f)以細砂巖、粉砂巖、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相間分布,從其含水性及巖性特征來看,是隔水層或弱含水層,對礦井充水無大的作用。總之該組地下水是受氣候影響的風化裂隙水,其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4、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該組分布于采區西部邊緣,為灰巖層,富含裂隙溶洞水,是區內主要含水層之一,由于其下伏地層為透水性不良的、平均厚度在480m的飛仙關組紫色層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層相阻隔,因而在自然條件下永寧鎮組的巖溶水與煤礦的充水無關。5、第四系(Q)采區內僅見全新統,以殘積和坡積的粘土、粉砂及亞砂土等為主。面積小,厚度有限,單位涌水量0.0653L/s.m,滲透系數0.0634m/d,對礦井水無甚影響。地下水源為大氣降雨。綜上所述,峨嵋山玄武巖組是弱含水層,透水性不良,可視為茅口組灰巖與龍潭組之間的相對隔水層。飛仙關組的綠色層(T/P)上覆于龍潭組,由于含水性弱,與其上部透水性不良而厚度較大的紫色層(T1f)可視為永寧組與龍潭組之間的相對隔水層。第四系沖積層,由于分布零星,富水性不強,對煤礦床充水影響不大。(二)斷層導水性從地面觀察,較大斷層的斷層帶一般已膠結,擠壓緊密,在斷層淺部處于風化裂隙之中,有利于地上水活動,可吸收大氣降水,而在斷層深部,據鉆孔水文觀測,水位及耗水量無異常反映,在自然條件下多為含水性弱、導水性不良的斷層,對煤礦床的充水僅居次要地位。(三)老窯積水采區內小窯多以平硐為主,斜井次之,淺部地段已采空,多數老窯有積水。礦井開采淺部煤層時,對老窯積水應加注意。(四)滑坡水采區內有滑坡一個(H10),位于6勘探線,飛仙關綠色層(T/?P)向龍潭組(P2L)滑動,滑坡體掩蓋于煤系地層之上;滑坡一般含水性和透水性較強,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季節性變化明顯,其水量以貯存量為主,對淺部煤層的開采有一定的影響,開采中應予經注意。(五)鉆孔封孔情況全區施工鉆孔40個,三疊系一般是用濃泥漿,煤系及峨嵋山玄武巖組全部用水泥漿。封孔方法采用正循環封閉和反循環封閉法。水泥砂漿的配制比為:水泥:砂子:水=1:2:0.7,水泥為500號,除B52、B612兩個孔封孔質量較差外,其他孔經質量檢查均起到了鉆孔封閉止水的作用。(六)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及涌水量綜上所述,與礦井有關的煤系地層及其上覆綠色巖層和下伏泥質灰巖,均系裂隙含水地層,由于裂隙發育程度不一,其含水性有差異,諸含水層隨深度增加而含水性減弱,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采區水文地質類型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裂隙充水礦床。根據投產的金一采區涌水情況預測,金二采區涌水量正常時為150m3/h,最大為400m3/h。原設計排水經運輸大巷、主平硐自排,但由主平硐施工至900m處出現溶洞水(最大涌水量達3000m3/h),雖然采用2趟14寸管外引部分水,但雨季不能全部從水管排出,致使主平硐在雨季不能滿足水自排要求,因此,金二采區應考慮截流,雨季從地面排水。第三節?采區開拓一、采區邊界金二采區南部按初步設計確定的邊界即83勘探線為邊界,走向長1000m左右;上部、下部及北部邊界以盤江煤電有限責任公司會紀字[2003]6號文劃定的邊界為準,即上部至煤層露頭,下部至1721m水平,北翼走向長為1500m至1800m。二、儲量(一)儲量計算范圍金二采區儲量計算南以83勘探線,北以1500m至1800m,深部以1721m水平,淺部起于風氧化帶下界或小煤窯采空區保安煤柱邊界。可采煤層容重見表2-1-1。表2-1-1可采煤層容重表(單位t/m3)煤層編號容重煤層編號容重31.50171.4071.5018-11.4591.45181.45101.50(二)工業指標采區內煤層傾角一般為22。,采區內90.7%的儲量為貧煤和無煙煤,瘦煤和焦煤儲量分別占9.1%和0.2%,因此,該采區煤層主要為非煉焦用煤。按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制定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能利用儲量的最低可采厚度為0.8m,最高可采灰分(Ag)為40%。(三)工業儲量和可采儲量全采區計有工業儲量A+B+C級3608.7萬噸,可采儲量為3336.3萬噸。金二采區儲量匯總見表2-1-2。三、煤柱的留設井田在精查及精查補勘計算儲量時,以煤層露頭下垂深25m為風氧化帶下界;小煤窯保安煤柱是以小煤窯采空區周邊各留25m,以70о移動角下切250m~300m確定煤柱邊界。以上確定的煤柱量在地質報告中均未計入井田地質儲量內,設計各種煤柱的留設如下:(一)運輸大巷:是沿煤層走向布置的水平運輸大巷,上方保護煤柱垂高為20m,下方保護煤柱按圍護帶邊界,以70o巖層移動角斜放至24#層。兩側寬度按25~30m留設。(二)采區上山:3#層兩條上山布置在采區軌道上山及回風斜井的一側。3#層上山一側留20m煤柱,煤柱寬度80m,上至1#煤層,下方保護煤柱按圍護帶邊界,以70。巖層移動角斜放到各煤層,井筒深部到1721m水平,淺部至煤層風氧化帶下25m。(三)斷層煤柱:采區內有一落差為20m的F90斷層,為逆斷層,在井筒的北翼,為偽斜斷層,兩側各留30m煤柱。在F90斷層的附近伴生的斷層必然較多,考慮這一因素,儲量再減去F90斷層煤柱量的20%。(四)采區邊界煤柱:兩個采區之間,即金一與金二,金二與金三采區之間各留10m的采區邊界煤柱。采區內地方鄉鎮煤礦與采區間的煤柱按地方鄉鎮煤礦開采邊界以下,沿煤層傾斜留40m(垂高15m)。(五)村莊煤柱:村莊煤柱是按井田地質地形圖提供的村莊位置、范圍,經沿煤層走向、傾向整形后,留5m圍護帶,沿走向以70。巖層移動角,沿傾向按有關規定斜放到各煤層。以上巖層移動角是地質報告中提供的,至于在生產中的實際巖層移動角,有待于在開采中測定。現有村莊的范圍與原測定相比,有一定的調整,因此,煤柱邊界有待在生產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第四節采區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一、采區工作制度采區設計年工作日為300d,每天三班作業,回采工作面兩班采煤一班準備,掘進工作面三班掘進,每班工作8h,每天凈運輸提升時間14h。二、采區設計年生產能力采區設計生產能力維持初設確定的90萬噸/年。(一)金二采區采面統計分析本采區內煤厚大于1.3m的采煤工作面有36個,回采煤量19695kt。煤厚小于1.3m的采煤工作面有5個,回采煤量1518kt。回采工作面總數41個,回采煤量21213kt。其中煤厚大于1.3m的回采煤量占總回采煤量的92.8%。煤厚1.3m以上,走向長800~1800m的工作面24個,走向長600~800m的工作面8個,走向長小于600m的工作面4個;煤厚小于1.3m,走向長800~1800m的工作面2個,走向長小于600m的工作面3個。走向800~1800m的工作面回采煤量占1.3m以上厚度煤層的83.2%,這說明采區的采面條件是較好的。(二)采面接替及配采關系礦井原煤分析情況見表2-2-1。表2-2-1?原煤分析情況煤層Ag(%)SgQ(%)311.83-19.430.27-2.2015.59(4)1.40(4)713.32-15.360.36~0.4614.28(3)0.4(3)99.64-13.7111.51(4)4.35(洗煤廠化驗)1013.82-21.162.68-3.1417.49(2)2.91(2)176.96-14.780.27-0.4812.07(4)0.38(2)18-110.43-10.991.32-1.3710.71(2)1.35(2)1813.09(1)0.79(1)通過上表可以看出10#煤層灰分最大為17.49%,3#煤層次之為15.59%,9#煤層硫分最大為4.35%,10#煤層次之為2.91%。9#煤層地質報告提供的硫分為1.74%,但從金一采區掘進工作面采樣化驗為4.35%,以此類推,隨著開采的進行,灰分、硫分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本著厚薄搭配,高灰與低灰分搭配,高硫分與低硫分配采的原則,9#層工作面最好與7#層工作面配采。三、采區服務年限采區服務年限按下式計算:T=Z可1.4×AZ可--采區可采儲量(kt)1.4--儲量備用系數A--采區設計生產能力Kt/aT--采區服務年限(a)T=333631.4×900?=26.5(a)金二采區基本情況見表2-2-2。表2-2-2金二采區基本情況分析表項目單位金二采區工業儲量kt36087可采儲量kt33363回采煤量kt21213中厚煤層回采煤量kt19695中厚煤層比例%92.8走向長800~1800m采面個26走向長600~800采面個8走向長小于600m采面個7采面數合計個41采區內同時生產的采面數個2達產時采面數個2服務年限年26.5采區產量Kt/a90第五節采區開拓巷道布置一、金二采區開采條件(一)地質構造采區內影響煤層的主要斷層有F90,位于采區的中部,斜切18#層以上煤層,為傾斜逆斷層,斷距20m,對金二采區的布置及采掘有一定的影響。主要影響2033、2035、2075、2095四個工作面;F834-2為正斷層,斷距10m,影響2034工作面。(二)老窯及地方鄉鎮礦對開采的影響由于本采區煤層埋藏較淺,各煤層均出露地表,開采較方便。通過現場調查,采區內共有老窯15個,主采3#、9#、17#煤層,均開采深度不大。采區內沒有劃歸地方鄉鎮開采的塊段。(三)煤層條件本采區內主要可采煤層有六層,煤層傾角18~25。,一般22。,煤層平均可采厚度1.06m~3.23m,煤層平均層間距3.94~29.14m,屬緩傾斜薄及中厚近距離煤層群,煤層頂底板巖性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和細砂巖為主。(四)水文地質條件本采區水文地質類型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裂隙,充水礦床類型,與采區開采有關的煤系地層及其上覆綠色層巖和下伏凝質灰巖,均系裂隙含水地層,但富水性強,透水性不良,對采區開采無太大影響。但從金一采區開采情況看,雨季井下涌水量明顯增大,旱季正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雨季期間的排水問題。二、金二采區開拓巷道布置(一)影響采區開拓巷道布置的主要因素1、金二采區地貌復雜,地形高差懸殊。2、煤層出露,地表覆蓋層淺,小窯多,埋藏淺處的煤層被破壞較嚴重。3、F90斷層是偽斜方向逆斷層,井筒的布置位置直接影響以后采煤工作面布置及采掘接替。(二)井口及工業場地位置的選擇井口及工業場地位置維持重慶煤礦設計研究院優化初設選定位置,軌道上山、回風斜井、回風平硐井口均布置在山腳下,工業場地布置在井口外圍附近。井口附近地勢較緩,工業場地布置在該位置有利于材料設備的運輸、工業場地的集中管理。(三)采區巷道布置金二采區軌道上山、回風斜井、回風平硐三個井筒均維持優化初設的設計。但開采南翼回風標高以上露頭煤,為保證各區段采面長度,對區段石門標高作了適當調整。三、井口數目和位置金二采區井筒數量為三個:金二采區軌道上山,井口標高2005.620m,坡度23。。金二采區回風斜井,井口標高2010m,坡度23。。金二采區回風平硐,軌面標高2005.620m,坡度+3‰。三個井口位置均位于沿塘山腳下。四、區段劃分本采區共劃分為五個區段(含回風標高以上區段)。一區段為+2005.62m回風標高以上至風氧化帶;二區段標高+2005.62~+1930m;三區段標高+1930~+1870m;四區段標高+1870~+1810m,五區段標高為+1810~+1755m。采區設計在+2005.62m標高設回風平硐;在+1930m標高設軌道石門;在+1870m標高設進風石門。五、主要運輸大巷的布置運輸大巷是聯系金一、金二采區的唯一巷道,其布置維持優化初步設計。六、采區儲量及開采順序(一)采區儲量:金二采區有工業儲量3608.7萬噸,減去各種煤柱和開采損失,暫不開采儲量,有可采儲量3336.3萬噸。(二)開采順序:采區內根據地質構造和煤層賦存情況采用后退式開采。煤層間的開采順序是先采上層后采下層,沿傾斜方向是先采上段,后采下段的下行式開采順序。七、采煤工作面回采煤量統計采煤工作面回采煤量統計情況見表2-3-1。表2-3-1??采煤工作面回采煤量統計表煤層回采量(kt)煤層回采量(kt)煤層回采量(kt)3#層27787#層31039#層350610#層124417#層465318-1#層238718#層3268薄煤層回采煤量1224kt,中厚煤層回采煤量19695kt,中厚煤層回采煤量占金二采區回采煤量的92.8%。八、開采對地面村莊的影響采區內有一村寨唐家溝,在開采過程中對其采取留設村莊煤柱的方法,無需搬遷。第六節井筒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裝備(一)回風斜井:井筒凈寬3.5m,凈高3.25m,坡度23。,井筒內布置有灑水管,人行臺階和扶手。(二)軌道上山:凈寬3.5m,凈高3.25m,坡度23。,井筒內布置有軌道、信號線路、主供電電纜線、排水管路及壓風管路。(三)回風平硐:凈寬4.0m,凈高3.5m,坡度+3‰。表2-4-1?井筒特征表井筒名稱軌道上山回風斜井回風平硐井口坐標(m)*2843731.6762843711.3902843762.407Y.774.013.733井口標高(m)2005.6220102005.62方位角(度)125125125井筒傾角(度)2323+3%井筒長度(m)679691399井筒寬度(m)凈3.53.54.0掘進3.73.74.2井筒斷面凈10.19.412.28掘進11.1810.213.22支護材料錨噴錨噴錨噴厚度(m)100100100二、井壁結構井筒穿過的表土層為粘土,基巖有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等巖層互層,均屬穩定巖層,故井筒采用普通鑿井法施工。井筒支護:軌道上山、回風斜井布置在22#煤層頂板,巖性為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地表到基巖之間采用砼支護,到達基巖后采用錨噴支護。回風平硐為穿層巷道,開口位置采用砼支護,到達基巖后采用錨噴支護,穿煤層地段采用錨桿、錨索及桁架噴砼支護。第七節車場及硐室一、車場形式運輸大巷在金一采區至金二采區中部設一車場作錯車道,回風平硐在距井口160m位置設一錯車道。二、硐室布置在+1930m軌道石門設置配電點,在+1870m進風石門設置采區變電所。第二章:采區水?第一節:采區水災存在的危險源一、采區淺部的老窯積水;二、金二采區范圍內無較大的地表水,主要是溝谷小溪及其由溝谷小溪匯成的山間小河。地表水流以大氣降雨為主。沿塘小河流量為13~190.5m3/h,滑石板小河流量為20~294.2m3/h,對采區開采無大的影響;三、斷層導水;四、滑坡水;五、鉆孔積水;六、開采后老塘積水。包括廢棄巷道積水、上水平采空區積水、上階段采空區給水、上覆采空區積水、上水平或上階段水倉積水等。第二節:防止水災事故的監控措施一、井下作業時結合各項工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二、編制每項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時,必須列入該項目涉及的采區水防治的安全技術措施,并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采)”的原則,對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采區水影響的地點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探、放、排水,減少或杜絕水災事故的發生。三、由地質人員定期對采區水進行觀測,收集水情變化的有關數據,標定采區水影響范圍,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災的發生。四、購進先進的礦井水監測設備,培訓高素質的監控人員。五、根據礦井涌水量的大小選擇適當的排水設備,設計容量足夠的儲水倉,保證設備(水倉)排(儲)水能力大于采區涌水量。六、雨季來臨之前,礦必須組織一次排水演習,演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必須分類記錄,并按記錄逐項整改,然后重新驗收,保證每臺排水設備完好,各趟管路暢通無阻。七、定期組織人員對井下水倉進行淤泥情況調查,發現淤泥深度超過要求,立即組織人員清除。八、井下排水溝每月組織人員進行調查,發現淤積,及時清除。?第三節:防止水災事故的應急措施一、發現或得知事故發生的職工應立即向區(科)調度報警、區(科)調度向礦(公司)調度報警、礦(公司)調度向(集團)公司總調度報警。二、調度接到報警后,按照預案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成員,并通知各專業隊(站)火速趕往現場,立即就位并各司其責。三、指揮部根據事故類別、傷害程度及《傷亡事故報告》的有關規定迅速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四、報警人員和接警人員必須將下列情況敘述清楚、記錄清楚:1、事故發生時間、地點、由什么原因引發的事故,透水時涌水量的大小、迅猛程度以及有無人員傷亡等;2、關于事故有關的補充:將聯系人姓名、電話告訴對方。指揮部值班室接到事故報告后立即匯報總指揮同時通知各專業隊(站)立即就位、各司其責,火速趕往現場進行救援,指揮員必須隨時向指揮部匯報有關情況。五、事故一旦發生,安全技術部門必須火速趕往事故現場,弄清透水水體來源、儲水量、水頭壓力等情況,制定具體實施應急救援計劃,各專業隊根據指揮部的指揮,迅速組織人員趕往現場救援,積極履行自身搶險義務。六、采面生產過程中發生透水事故時1、透水點往上的人員沿采面往上經回風巷撤離事故點,透水點往下的人員沿采面往下經運輸巷撤離事故點;2、當班班隊長(或其他發現事故發生的人員)應迅速趕到就近安全點的電話旁向區、礦(公司)調度匯報;3、區調度接到電話后,立即通知井下所有受水威脅的作業地點的人員撤至安全地點;4、礦(公司)調度接到匯報后,立即通知有關單位將井下受水患威脅的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同時通知機電科將井下排水泵房的水泵開啟排水;并通知有關單位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5、各專業隊(站)接到礦(公司)調度通知后立即準備有關救援物資,組織人員搶險。?七、掘井迎頭生產過程中發生透水事故時1、?立即將所有人員從迎頭撤至安全地點;2、?當班班隊長(或其他發現透水人員)及時趕到就近安全地點的電話旁向區、礦(公司)調度匯報;3、?區調度接到匯報后,及時電話通知井下透水點往下采區系統內受水患威脅的人員按避災路線撤到安全地點;4、?礦(公司)調度接到匯報后,立即通知有關單位將井下受水患威脅的人員撤到安全地點,通知機電科將井下排水泵房的水泵開啟排水,并通知有關單位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5、?有關單位接到礦(公司)調度通知后,立即準備各種救援物資和組織人員搶險。6、?當透水事故的發生引起人員傷亡時,應急救援指揮部必須采取如下緊急救援預案。現場受傷人員較多,傷者病情不能完全確診時,在總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盡量多安排運輸隊和醫療救護隊員進入現場,同時在現場開展現場自救。第三章?頂?板?第一節?根據頂板破壞狀況,凡出現頂板離層超標、急劇下沉、下沉量超標或直接冒落現象且危及人身安全、影響安全生產的均可劃定為頂板事故。?根據發生地點,頂板事故可分為爆破、普通機械化采煤工作面頂板事故;綜采采煤工作面頂板事故;獨頭掘進巷道頂板事故;巷修工作面頂板事故;一般在用巷道、硐室頂板事故。第二節監控措施頂板管理是礦井安全生產永恒的主題,頂板事故是礦井生產必須長期與之抗爭的五大自然災害之一,能否將頂板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甚至杜絕頂板事故的發生,關鍵在于頂板監控。?因此,編制每個工程項目的施工設計和施工方案時,必須列入該項目涉及到的預防及處理頂板事故的各項安全技術措施,并建全和落實好各級頂板管理責任制。1、?嚴格執行煤炭工業技術政策,合理開拓布置,理順采掘關系,按程序開采,積極主動地對生產系統的簿弱環節進行合理改造,努力提高礦井綜合能力,為采掘正規循環作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2、?供應部門要把住支護材料、設備、器材的質量與數量關,按要求急時向采掘工作面供給合格的、足夠數量的支護材料。3、?職教部門要認真抓好預防及處理頂板事故方面的安全技術知識培訓,提高職工應知應會綜合素質。4、?加強雨季、初采、收尾、開口、貫通、過斷層構造帶等特殊作業時空的技術管理及現場施工管理,提前制訂針對性強的安全技術措施,并嚴格按措施要求落實兌現。5、?加強采掘工作面的地質工作,摸清構造變化,搞好地質預測預報,及時合理調整爆破參數和支護形式,防止地質構造變化引起頂板事故。6、?依靠科學技術,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改善頂板、底板狀況。7、?加強現場施工管理,作業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規程和質量標準化要求進行操作,實現操作技術標準化、規范化。8、?堅持頂板離層檢測和礦山壓力觀測,合理選擇支護,加強對系統巷道的巡視和插背工作,杜絕空幫空頂。9、?嚴格進行班前班末安全評估,仔細檢查頂板支護上存在的隱患并及時處理10、開展工作面工程質量、頂板管理及規程措施兌現情況評估工作,建立單位工程質量管理檔案,建立單位工程質量項目負責制。?第三節?應急措施?頂板事故相關危險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操作不規范。現場施工過程中,由于支護不及時、未使用好前探超前支護和防倒裝置、爆破前未采取加固措施、未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和找掉制度、炮眼布置不合理。二是工程質量不合格。三是支護強度滿足不了要求。四是采動引響或地質構造應力。1、?發現或得知事故發生的職工應立即向區(科)調度報警,區(科)調度向礦(公司)調度報警、礦(公司)調度向(集團)公司總調度報警。2、?礦(公司)調度、(集團)公司總調度向接到報警后按照預案通知應急與救援指揮部及成員和各專業隊(站)立即就位,各司其責,火速趕赴現場進行救援。3、?指揮部根據事故類別、傷害程度及《傷害事故報告》的有關規定迅速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4、?報警和通訊一般包括以下類容: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和相關設施;事故類型;必要的補充,如聯系人姓名和電話等。5、?醫療隊迅速進行緊急救護,快速轉送受傷人員到響應醫院。6、?安全、技術部門進行現場調查分析,確定事故原因。7、?現場受傷人員較多,傷者病情不能完全確診時,應在總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盡量多安排運輸隊和醫療救護隊員進入現場,同時在現場開展自救。當發現現場有死亡時,應作到以下幾點:(1)立即向有關部門匯報。如有必要,建議礦區治安隊采取必要行動控制現場秩序。(2)當死亡人數不能確定時,由礦區治安隊在現場負責清點人數。沒有到達集合點的人員的名單應及時上報應急與救援指揮部。(3)知道有人失蹤,與其聯系不上時應積極進行搜救。(4)一旦事故情況得到控制,應急與救援指揮部可降低事故搶險級別,指示重新進入和恢復行動。8、?應急與救援指揮部成員、救援隊成員應按照專業分工本著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和開展救援的原則進行組織。領導機構成員應有一定權威并的基本情況,有一定災害治理經驗,以確保迅速、正確作出判斷和抉策。應急與救援指揮部值班人員負責救災情況聯絡及指令的傳達,保證領導機構同各專業隊(站)、上級和兄弟單位之間的信息溝通,完成調度、匯報、通告、求援工作。專業救災隊伍是處理緊急事故的快速反應突擊隊,負責事故中心地帶的滅頂工作,應有完善的裝備和嚴密的組織。根據緊急事故組成人員的工作需要和特點,應急計劃雜中應對其人選作出具體安排。9、?建立相關制度(1)?設立24小時值班制度。應急救援指揮部設在礦(公司)和(集團)公司調度,實行24小時值班。(2)?結合生產情況,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檢查活動。定期檢查應急救援工作情況。(3)?堅持理會制度,每周召開一次安全生產主體例會。由指揮部成員和救援隊負責人參加,匯報上階段的安全生產和救援工作情況,布置下一階段的安全和救援工作。

篇2:采區帶式輸送機司機操作規程范本

一、一般規定

第1條采區帶式輸送機司機必須熟悉帶式輸送機的性能及構造原理,通曉本操作規程,按完好標準維護保養帶式輸送機,懂得生產過程,經過培訓考試合格,持證上崗。

第2條任何人不得乘坐采區帶式輸送機,不準用帶式輸送機運送設備和笨重物料。

第3條帶式輸送機巷道應有消防滅火及噴霧滅塵設施并保持完好有效。

第4條帶式輸送機的電動機,開關附近20米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5%時,必須停止運轉,切斷電源,進行處理。

第5條多臺帶式輸送機連續運行,在未實現集中控制時,應按逆煤流方向逐臺開動,順煤流方向逐臺停車:實現集中控制時,也可按逆煤流方向逐臺依次開動,順煤流方向依次停車。

二、準備、檢查與處理

第6條準備:

1.工具:扳手、鉗子,手鋸、鐵鍬等;

2.備品配件與材料:螺栓、皮帶卡子等;

3.潤滑油脂等。

第7條檢查與處理:

1,機頭、機尾及整臺帶式輸送機范圍的支護完好、牢固,無浮煤、雜物,否則必須經班長、支護工處理安全后,方準

進行工作;

2.將帶式輸送機的控制開關手把扳到斷電位置并鎖好,掛上停電牌,然后對下列部位進行檢查:

(1)機頭及儲帶裝置所用連接件和緊固件應齊全、牢靠,防護罩齊全,各滾筒、軸承應轉動靈活;

(2)液力偶合器的工作介質液量合適,易熔塞和防爆片應合格;

(3)制動器的閘帶和閘輪接觸嚴密,制動有效;

(4)減速器內油量適當,無漏油;

(5)機身各托輥齊全、轉動靈活,托架吊掛裝置完整可靠,托梁平直;

(6)承載部梁架平直,承載托輥齊全、轉動靈活、無脫膠;

(7)機尾滾筒轉動靈活,軸承潤滑良好;

(8)帶式輸送機的前后搭接符合規定;

(9)輸送帶接頭完好,卡子無折斷、松動(硫化熱補接頭無開膠現象),輸送帶無撕裂、傷痕;

(10)輸送帶中心與前后各機的中心保持一致,無跑偏,松緊合適,擋煤板齊全完好;

(11)動力、信號、通訊電纜吊掛整齊,無擠壓、刮碰;

(12)煤倉上口的柵欄、篦子應完整牢固;

(13)消防滅火、噴霧滅塵設施齊全有效。

第8條開機時,取下控制開關上的停電牌,合上控制開關,發出開機信號并喊話,讓人員離開帶式輸送機轉動部位。先點動二次,再轉動一周以上,然后檢查下列各項:

各部位運轉聲音是否正常:輸送帶有無跑偏、打滑、

跳動或刮卡現象;輸送帶松緊是否合適;

2.控制按鈕、信號、通訊等設施是否靈敏可靠。

上述各項經檢查與處理合格后,方可正式操作運行。

三、操作及其注意事項

第9條司機必須確認信號,按規定信號開、停帶式輸送機。每次起動前,必須先發出信號,通知人員離開帶式輸送機轉動部位,然后點動二次,再正式運行。未使用集中控制的多臺帶式輸送機聯合運轉時,應按逆煤流方向逐臺起動。

第10條不準超負荷強行起動。發現悶車時,先起動兩次(每次不超過15秒),仍不能起動時,必須卸掉輸送帶上的煤。待正常運轉后,再將煤裝上輸送帶運出。

第11條在運轉過程中,隨時注意運行狀況;經常檢查電動機、減速器、軸承的溫度;傾聽各部位運轉聲音;清理機頭、機尾的煤塵,清掃機身下積煤、矸石及雜物;保持正常灑水噴霧。

第12條發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停機,妥善處理后,方可繼續運行。

3.電氣、機械部件溫升超限或運轉聲音不正常;

4.液力偶合器的易熔塞熔化或偶合器內的工作介質噴出;

5.輸送帶上有大塊煤、長材料等;

6,危及人身安全時;

7.信號不明或下臺輸送機停機時。

第13條處理輸送帶跑偏時嚴禁用手、腳及身體的其它部位直接接觸輸送帶。

第14條輸送帶運轉時,禁止清理機頭、機尾滾筒及其附近的煤粉。不許拉動輸送帶的清掃器。

第15條拆卸液力偶合器的注油塞、易熔塞、防爆片時,應戴手套,面部躲開噴油的方向,輕輕擰松幾扣后,停一會,待放氣后再慢慢擰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易熔塞、防爆片或用代用品。

第16條在帶式輸送機上檢修、處理故障或做其它工作時,必須閉鎖輸送機的控制開關,掛上“有人工作,不許合閘”的停電牌。除了處理故障,不許開倒車運轉。嚴禁站在帶式輸送機上點動開車。

第l7條在檢修煤倉上口的機頭卸載滾筒部分時,必須將煤倉上口擋嚴。

第18條除了控制開關的接觸器觸頭粘住外,禁止用控制開關的手把直接切斷電動機。

第19條帶式輸送機的回縮儲存:

1.開動輸送機將煤運凈,扳動控制開關手把到斷電位置并鎖閉,掛上停電牌,準備開儲帶裝置拉緊絞車;

2.拆除中間架,用千斤頂或絞車把承載部連同機尾一起向前牽引直至與所剩余的中間架相對接,調整機尾部與中間部的中心使之在一條直線上;

3.根據機尾部發出的信號,開動儲帶裝置絞車,將多余的輸送帶卷入儲帶倉內并張緊輸送帶;

4.輸送帶縮回后將千斤頂活塞桿收回,閥的控制手柄放在切斷位置,將儲帶裝置絞車關閉鎖好;

5.摘去停電牌,根據機尾部發出信號,再按程序起動帶式輸送機。

第20條拆除輸送帶:

1.同第17條的1;

2.松開緒帶裝置絞車,將儲存的輸送帶一端割斷,按需要長度切割多余輸送帶后,將其拉走;

3.將輸送帶二端接好,開動儲帶裝置絞車將輸送帶張緊到合適程度;

4.摘下停電牌,按程序起動帶式輸送機。

四、收尾工作

第2l條班長發出收工命令后,將帶式輸送機上的煤完全拉凈。上臺輸送機停機后,將控制開關手柄扳到斷電位置,鎖緊閉鎖螺栓。

第22條關閉噴霧、滅塵水的截止閥。

第23條清掃電動機、開關、液力偶合器、減速器等部位的煤塵。

第24條在現場向接班司機詳細交待本班帶式輸送機運轉情況,出現的故障,存在問題。升井后按規定填寫好本班帶式輸送機工作日志。

篇3:井下采區變電所:操作規程

1、井下采區變電所一般為無人值班變電所。

2、采區變電所停送電操作必須由合格的電工進行,操作時必須穿絕緣鞋、戴絕緣手套并站在絕緣臺上操作。

3、采區變電所必須有準確無誤的供電系統圖和設備標志牌,標志牌清楚準確,注明供電地點和整定電流值。當供電情況變化后,必須更改標志牌和實際情況保持一致。

4、硐室內所有電纜必須有走向標志。

5、電工在停送電操作時,必須對照供電系統圖和設備標志牌核對,核對無誤后方可停送電,如發現問題禁止送電,必須查清原因處理后方可恢復送電,否則按違章操作進行嚴肅處理。

6、任何人不得強行送電和私自調動整定保護定值,否則由操作者負一切責任。

7、嚴禁帶電檢修、搬移帶電設備。

8、節日檢修或停產檢修時,必須按停送電負責人的指令,按工作票或操作票所規定的內容進行,操作完畢,要做好安全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