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通風系統調整方案安全技術措施

礦井通風系統調整方案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815

第一節?礦井概況

一、礦井采掘概況

根據2009年11月29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為該礦最新下發的采礦許可證,批準開采15-3號煤層,批準生產規模為900kt/a,批準井田面積6.5071km2。礦井采用主斜井副立井及回風立井開拓方式。井下現有一個生產采區:即151采區。其中布置一個15103回采工作面,一個15105備采面,兩個工作面均采用U型全風壓通風方式,一個掘進工作面,15106運輸順槽。

二、礦井通風系統情況

礦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方式,主扇工作方法為機械抽出式,全礦井有兩個進風井(主斜井和副立井)和一個回風立井。地面回風井安裝有兩臺FBCDZ-8-No23(2×250KW)型主要通風機,一臺運轉,一臺備用。葉片安裝角度為0°,配用YBF2450-8型電機(功率250kW×2,電壓660V,轉數740r/min)。目前礦井總進風量為4021m3/min,礦井總回風量為4065m3/min。

第二節?通風系統調整方案

由于礦井停產、冬季井下供暖要求及通風管理需要,為確保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需要對井下各用風地點風量進行重新分配和調整。通過調節礦井主要通風機的性能參數,使礦井總進風量減少。為了確保風量調整工作順利進行特制訂此方案。

一、責任單位

此次通風系統調整由通風科負責,機電科、機運隊配合。

二、通風系統調整方案

通過調整主要通風機運行的頻率,來控制主通風機的風量,使風量減少,滿足礦井通風要求;通過調整井下通風設施,使各用風地點風量滿足要求。

三、工作安排

1)系統調整前準備工作

①系統調整前提前完善工作面各地點通風設施。

②井下人員必須撤離至進風巷,不得在工作面逗留。

③地面風機房操作人員到位,井下測風人員和瓦斯檢查人員到位。

2)系統調整工作安排

①調風前風機房操作人員記錄好變頻功率及風機碟閥角度,通風科測風人員對主斜井和集中軌道巷測點1、15103運輸順槽和回風順槽、15105運輸順槽和回風順槽、中央變電室,總回風巷等用風地點進行一次測風。

②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電話通知調度室,由調度室指揮人員通知風機房逐步調整主通風機頻率至工頻,在主通風機頻率每下調1HZ期間,通知井下測風人員對各測風地點進行一次測風并及時上報數據。如果在主通風機頻率下調期間,各用風地點風量減少較大,將對主通風機頻率進行適當上調。

③調風結束后各用風地點風量為主斜井進風2103m3/min左右,集中軌道巷測點1風量1714m3/min左右,15103運輸順槽風量1389m3/min左右,15103回風順槽風量1413m3/min左右,15105運輸順槽風量688m3/min左右,15105回風順槽703m3/min左右,總回風巷風量3856m3/min左右。

④調風工作全部完成后,對礦井進行一次全面測風和瓦斯檢查。

四、?風量調整方案

現礦井開采布局,即15103回采,15105備采,15106運輸順槽掘進。風量分配計劃如下:

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零三條規定,全礦井需風量按下列要求分別計算,并選取最大值。

(一)按井下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計算,每人每分鐘供給風量不得少于4m3,即:

Q=4×N×Kaq=4×120×1.2=576m3/min;

Q--下井總人數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N--井下最多人數,120人(交接班);

Kaq--礦井通風備用系數,取1.2。

(二)按采煤、掘進、硐室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計算.

Q進=(∑Q采+∑Q備+∑Q掘+∑Q硐+∑Q其)×K礦通m3/min;

式中:

Q進--礦井總進風量,m3/min;

∑Q采--采煤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Q備--備采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Q掘--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Q硐--硐室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Q其--其他地點實際需要風量的總和,m3/min;

K礦通--礦井通風系數取1.2;

1、15103回采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計算

(1)按瓦斯涌出量計算:

Q采=100×q采×KCH4=100×1.2×1.5=180m3/min;

式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風量,m3/min;

q采--回采工作面回風巷風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的最大風排量,m3/min;(按正常回采期間實測15103工作面回風巷風排瓦斯量,取1.2m3/min)

KCH4--采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即:1.5;

按回采工作面溫度計算:

由于本礦井無高溫熱害,故按工作面適宜風速計算。

Qcf=60×70%×Vcf×Scf×Kch×Kcl

式中:Vcf--回采工作面適宜風速,取1.3m/s;

Scf--回采工作面平均有效斷面,取15.21m2;

Kcl--工作面長度系數,取1.2;

Kch--工作面采高系數,取1.2;

70%--有效通風斷面系數。

則:Qcf=60×70%×1.3×15.21×1.2×1.2=1195.87m3/min

(3)按人數計算:

Q采=4×Nm3/min=4×58=232m3/min;

N--采煤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取58人;

因此經計算,按回采工作面溫度計算的風量最大,故回采工作面風量為:

∑Q采=1195.87m3/min;

(4)按風速進行驗算:

采用最低風速驗算:

Q采=1195.87m3/min≥15×S采=15×16.22=243.3m3/min;

采用最高風速驗算:

Q采=1195.87m3/min≤240×S采=240×14.20=3408.0m3/min;

經計算15103工作面回采期間正常配風量為1195.87m3/min,為確保工作面瓦斯濃度不影響工作面正常回采,故15103工作面實際配風量不得小于1195.87m3/min。

2、15105備采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計算

(1)按瓦斯涌出量計算:

Q采=100×q采×KCH4=100×1.2×1.5=180m3/min;

式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要風量,m3/min;

q采--回采工作面回風巷風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的最大風排量,m3/min;(預測15105工作面回風巷風排瓦斯量,取1.2m3/min)

KCH4--采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即:1.5;

(2)按回采工作面溫度計算:

由于本礦井無高溫熱害,故按工作面適宜風速計算。

Qcf=60×70%×Vcf×Scf×Kch×Kcl

式中:Vcf--回采工作面適宜風速,取0.8m/s;

Scf--回采工作面平均有效斷面,取10.5m2;

Kcl--工作面長度系數,取1.2;

Kch--工作面采高系數,取1.2;

70%--有效通風斷面系數。

則:Qcf=60×70%×0.8×10.5×1.2×1.2=508m3/min。

因此經計算,按回采工作面溫度計算的風量最大,故回采工作面風量為:

∑Q采=508m3/min;

(3)按風速進行驗算:

采用最低風速驗算:

Q采=508m3/min≥15×S采=157.5m3/min;

采用最高風速驗算:

Q采=508m3/min≤240×S采=2520m3/min;

經計算15105備采工作面備采配風量為508m3/min,滿足要求。

3、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的計算

(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計算:

Q掘=100×q掘×K;

式中:

Q掘--掘進工作面正頭實際需要的風量,m3/min;

Q掘--15106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瓦斯(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預測掘進期間瓦斯涌出量為0.44m3/min,取0.5m3/min;

K--掘進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1.8-2,取系數2;

Q掘=100×0.5×2=100m3/min;

(2)按人數計算:

Q掘=4×N=4×18=72m3/min;

式中:

Q掘--掘進工作面正頭實際需要的風量,m3/min;

N--掘進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取18人;

(3)按局扇的供風量計算:

Q局=K×Q掘;

式中:

Q局--掘進工作面(風機)的需風量,m3/min;

K--按掘進工作面漏風系數反算出的系數,即取1.2;

Q局=K×Q掘=1.2×100=120m3/min;

因此掘進配風量為120m3/min。

(4)按掘進工作面最小全壓需風量計算:

Q全=Q局+36S;

式中:

Q全--掘進工作面全壓供風量,m3/min;

Q局--掘進工作面局扇的額定風量,m3/min;

S--局部通風至掘進工作面回風口之間巷道的凈斷面積,10.26m2;

36--局部通風機至掘進工作面回風口之間的風速,m/min;

Q掘=Q局+36S=120+36×10.26=489.36m3/min;

經計算,按掘進工作面最小全壓需風量計算的風量最大,故掘進工作面風量確定為:

∑Q掘=489.36m3/min。

(5)按風速進行驗算:

采用最低風速驗算:

Q采=489.36m3/min≥15×S采=153.9m3/min;

采用最高風速驗算:

Q采=489.36m3/min≤240×S采=2462.4m3/min;

經計算15106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風量為489.36m3/min,滿足要求。

4、各硐室實際需要風量計算

Q硐=3600×∑W×Φ/(1.2×1.005×60×△t);

式中:

Q硐--硐室實際需要的風量m3/min;

∑W--硐室中運轉的電動機總功率,Kw;

△t--硐室室進回風的氣溫差℃,根據本礦實測溫度差;

Φ--硐室的發熱系數,中央變電室取0.23,水倉取0.04;

水倉:Q水=3600×Φ×∑W/(1.2×1.005×60×△t)m3/min;

=3600×0.04×225/(1.2×1.005×60×3)=149m3/min;

機電硐室需要風量應根據不同硐室內設備的降溫要求進行配風,采區小型機電硐室,需要風量取60-80m3/min;選取硐室風量,應保證機電硐室溫度不超過30℃,其他硐室溫度不超過26℃。

中央變電室按200m3/min考慮;

∑Q硐=349m3/min;

5、其他用風地點風量計算

采區大巷正頭和其他用風地點配風300m3/min。

故礦井實際需要風量為:

Q進=(∑Q采+∑Q備+∑Q掘+∑Q硐+∑Q其)K

=(1195.87+508+489.36+349+300)×1.2m3/min=3411m3/min。

6、礦井風量分配計劃

目前,礦井總進風量為3817m3/min,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且風機性能工況合理。風量分配如下:

(1)回采工作面配風為1300m3/min;

(2)備采工作面配風為550m3/min;

(3)掘進工作面配風為500m3/min;

(4)中央變電配風為220m3/min,水倉配風為200m3/min;

(5)大巷正頭配風為300m3/min;

(6)其余為無效風量。

第三節?安全技術措施

1、調風期間通風科要加強局扇、風門、調節風窗和臨時風障等通風設施和通風構筑物的管理,局扇禁止隨意開停,嚴格執行專人負責、掛牌管理制度。

2、調風過程中若出現風量異常,風流紊亂,則立即恢復風機原始狀態。

3、測風保證主斜井和集中軌道巷的進風量,時刻觀察風機房負壓變化情況。

4、調風前準備工作要充分,人員安排到位,把每個人員的職責分工進行進一步明確。

5、系統調整前,監測中心要對井下各地點的安全監控系統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調整系統期間監控設備運行正常,數據真實可靠。

6、機電科要保證主要通風機用電安全,保證其可靠性。保證風機不能出現電氣故障,具體操作按照相關操作規程和作業規程規定進行。

7、監控室(調度室)要保證對通風安全設施實行24小時監測和監控,對風速、溫度、一氧化碳、風機開停等傳感器保證其數據顯示正常、準確,具體操作按照作業規程和操作規程的規定的程序執行。調度指揮和協調處理相關事宜,并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異常情況。

8、主通風機調風后,對礦井內進行調風,主要調風方法為適當調節調節風門的調節風窗大小,使風量合理分配,各地點均在規定范圍內。非通風科允許,禁止其他人員隨意開關風門和調整窗口大小。

9、調風期間,井下人員必須撤離至進風巷,不得在工作面逗留,并由瓦檢員每15分鐘檢查瓦斯,發現有異常情況必須立即升井,并匯報調度室。

10、系統調整期間,井下各相關隊組的崗位人員必須堅守工作崗位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11、系統調整工作由礦總工程師統一指揮,各部室協助指揮,通風、安全部門派專人現場跟班指揮調整工作。

12、改變通風系統時,各地點通風設施的調整必須同時進行,確保在10分鐘內將系統設施調整完畢,避免工作面因長時間風流不穩定造成瓦斯積聚或影響其他工作面風量。

13、系統調整后要對主斜井、集中軌道巷測點1、15103運輸順槽風量及15103回風順槽風量、15105運輸順槽風量及15105回風順槽、總回風巷風量進行測定,確保各地點供風量。

14、系統調整后要對通風設施進行檢查,聯絡風門必須同時設置正反向風門,風門閉鎖裝置必須完善可靠。

15、系統調整結束后要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得到指令后方可結束全部系統調整工作。

16、調風結束后,待礦井風量穩定后,由跟班領導帶頭,瓦檢員檢查瓦斯,安全員監視安全情況,對全礦井氣體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確認安全后,工作人員方可進入工作面作業。

17、入井前所有參加調風人員必須學習本措施。本措施由通風科負責人負責貫徹執行。

篇2:礦井通風設施管理規定范本

一、礦井通風設施設立的地點、種類、型號等必須按技術措施要求執行。

二、通風設施的安裝、維修、拆除等工作由通風部門負責。

三、拆除通風設施必須預先通知通風部門,由通風部門派人施工。其他任何單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拆除通風設施。否則按“三違”懲處并追究責任。

四、各生產單位按區域劃分,負責本區域內的通風設施的管理工作,損壞設施及時通知通風工區處理,材料費由責任單位支付,人為破壞加倍處罰。

五、通風設施安裝完畢后,通風部門應向礦總工程師或技術科申請驗收,質量符合《國有重點煤礦生產礦井質量標準化標準》及公司《通風設施技術規范》之規定,移交給相應生產單位。

六、所有通風設施應掛牌管理,標明設施的種類、編號、管理人等。

七、礦井主要反風設施要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定期檢查,由礦長組織有關部門每季度至少檢查一次,并有記錄可查。

篇3:礦井通風瓦斯監控系統管理維修制度

通風瓦斯監控是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為進一步強化通風瓦斯監控系統的裝備、使用、管理與維護,現將管理制度制訂如下:

一、礦井必須建立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安全監控管理機構負責安全監控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護工作。安全監控管理機構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安全監控和通風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安全監測工,安全監測工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經有關部門考試合格并持證上崗。

二、礦井安全監控系統除具有甲烷斷電儀和甲烷風電閉鎖裝置的全部功能;故障閉鎖功能外。當主機或系統電纜發生故障時,系統必須保證甲烷斷電儀和甲烷風電閉鎖裝置的全部功能;當電網停電后,系統必須保證正常工作不少于2小時;系統必須具有防雷電保護;系統必須具有斷電狀態和饋電狀態監測、報警、顯示、存儲和打印報表功能;中心站主機應不少于2臺,一臺備用。

三、礦井必須根據20**年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條款規定進行系統設置。總回風巷及一翼回風、采區回風的測風站應設置風速傳感器;主要通風機的風峒應設置壓力傳感器;主要通風機、局部通風機應設置設備開停傳感器;主要風門應設置風門開關傳感器;被控設備開關的符合側應設置饋電狀態傳感器;各采掘作業點參照公司“通風瓦斯監控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設置甲烷傳感器。

四、編制采掘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時,必須對安全監控設備的種類、數量和位置、動力開關的安設地點、信號電纜和電源電纜的敷設、控制區域等明確規定,并繪制布置圖,報礦總工程師批準。

對不具備安設監控系統的地點,由通風科提出安全技術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

五、應安設安全監控設備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業點,開工前必須根據已批準的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提出《安裝申請單》,分別送通風和機電部門。在安裝斷電控制系統時,使用單位或機電部門必須根據斷電范圍要求,提供斷電條件,并接通井下電源及控制線。在連接時必須有安全檢測人員在場監護。

六、為防止甲烷超限斷電,切斷安全監控設備的供電電源,安全監控設備的供電電源必須取自被控制開關的電源側,嚴禁接在被控開關的負荷側。

七、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氣設備、電源線及控制線在拆除或改線時,必須與安全監控管理部門共同處理。檢修與安全監控設備關聯的電氣設備,需要安全監控設備停止運行時,須經礦調度室同意,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進行。

八、在使用安全監控設備前,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調試合格后方可使用。

九、模擬量傳感器應設置在能正確反映被監測物理量的位置。開關量的傳感器應設置在能正確反映被監測狀態的位置。聲光報警器應設置在經常有人工作便于觀察的地點。井上下主站或分站,應設置在便于人員觀察、調試、檢驗及支護良好、無滴水、無雜物的進風巷道或硐室中;安設時應墊支架,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或吊掛在巷道中。

十、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等復合型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應設置在采區變電所,嚴禁設置在斷電范圍內。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嚴禁設置在低瓦斯和高瓦斯礦井的采煤工作面和回風巷內;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掘進巷道內。

十一、安全監控儀器設備必須定期調試校正,每月至少一次。在設備驗收時,安裝前也必須調試校正。

每隔七天必須對甲烷超限斷電閉鎖和甲烷風電閉鎖功能進行測試(包括零點、靈敏度、報警點、斷電點、復電點、指示值、控制邏輯等)。

十二、安全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處理,在故障期間必須采用人工監測等安全措施,并填寫故障記錄表。

十三、井上下安全監測工必須24小時值班,每班檢查安全監控設備及電纜,使用便攜式光學甲烷檢測儀或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并將記錄和檢測結果報監測值班員。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先以讀數較大者為依據,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須在8小時內對兩種設備進行調試完畢。

十四、對需要經常移動的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器及電纜等安全監控設備,必須由采掘班組長負責按規定移動,嚴禁擅自停用。

分站、傳感器、聲光報警器及電纜等安全監控設備,由所在采掘區的區隊長、班組長負責保管和使用,如有損壞及時向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匯報。

十五、凡經大修的傳感器,必須經計量檢定合格方可下井使用。

十六、礦井安全監控系統中心站必須實時監控全部采掘工作面瓦斯的濃度變化及被控設備的通、斷電狀態。

十七、礦井安全監控系統中心站值班員必須認真監視監控器所顯示的各種信息,詳細記錄系統各部分的運行狀態,負責打印監測日報表,報總工程師和礦長審閱。接到報警后,值班員立即通知調度室。

十八、安全監控系統管理機構必須對當日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送有關部門、總工程師、礦長審閱。

十九、凡發生隊組解脫或破壞安全監控系統,必須執行先停產后追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