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煤塵爆炸安全措施
一、概況
通過2010年6月沈陽煤科院對我礦C5、C6、C8、C9、C11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結論得知,區內煤塵火焰長度為0mm,巖粉量為0%,揮發分較低,無煤塵爆炸性。但為了更好的杜絕煤塵爆炸事故的發生,確保礦井的安全生產,依據《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特編制本安全技術措施:
二、綜合防塵措施
1、在施工煤、巖鉆孔時應采取濕式打眼;放炮時采用水泡泥、放炮噴霧,并沖洗巷幫;裝煤、巖時要采取灑水、凈化噴霧等綜合防塵。
2、井下所有運煤轉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在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主要進回風大巷和掘進工作面都必須安裝凈化水幕,采煤工作面安裝凈化水幕距上下出口不得超過30米;掘進工作面距迎頭不得超過50米,同時距迎頭20米應安設一道放炮噴霧或灑水噴霧,最好能自動噴灑;安裝的水幕應覆蓋全斷面,靈敏可靠,霧化效果好,使用正常。
3、采煤機、掘進機必須正常使用內外噴霧。采煤機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MPa,同時在綜采工作面設置移架自動同步噴霧;掘進機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MPa,并能覆蓋整個滾筒,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
4、定期沖洗井下巷道積塵,主要進、回風大巷每月至少沖洗一次,掘進工作面巷道每周至少沖洗一次,采區巷道沖洗周期由礦領導在通防辦公會上決定。通防工區做好各施工地點的防塵監督管理工作,并有定期沖洗巷道的制度,做好記錄以備檢查。
5、堅持做好集團公司下達的逢“8”防塵制度,通防工區做好監督、考核管理工作。
6、對積塵較厚的地點,應先灑水濕潤煤塵,再將煤塵清理裝車或載入膠帶輸送機上運走。
7、加強防塵系統管路的管理。
(1)、掘進巷道長度在100米以上的應敷設防塵管路。
(2)、安設的管路要托掛或墊起,吊掛平直,拐彎處設彎頭。管子的接頭、接口擰緊,做到不漏水;主要大巷每隔100米應安設一個防塵三通,掘進巷道每隔50米應安設一個防塵三通,并能正常開啟使用。
8、凈化水幕的安裝及維護
(1)、掘進工作面的凈化水幕安裝在距掘進工作面不大于50m的范圍處,每排水幕設專人管理、維護,必須保持所有噴頭的噴霧狀態良好,噴頭沿巷道橫斷面布置,噴嘴的安裝數量和安裝角度應使水霧能覆蓋巷道全斷面,噴頭損壞或堵塞時必須及時更換和處理。
(2)所有凈化水幕超過規定距離時應及時挪移。
9、通防工區必須健全防塵制度,配有足夠的防塵專業人員,防塵系統圖紙和防塵資料臺賬保證齊全,記錄準確,圖紙及時更新。每月按規定進行礦井粉塵的分析、化驗、測定工作;礦井必須測定全塵和呼吸性粉塵,并有符合國家關于粉塵測定的全塵和呼吸性粉塵測定儀;井下所有測塵點半月測塵一次,呼吸性粉塵濃度每月至少測定一次,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6個月測定一次,在變更工作地點時也必須測定一次。
三、隔爆安全技術措施
為防止爆炸由局部影響到全礦大范圍的災難性,采取隔爆水棚作為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水棚是由架設于巷道頂部充滿水的水槽袋組成,當發生爆炸時,沖擊波將水棚震翻及破碎,水被潑灑出來,形成水幕帶并充滿整個巷道,以此抑制熄滅接踵而來的火焰,阻止爆炸的傳播。
1、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安裝的質量要求: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一百五十五條的規定: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相鄰的煤層、相鄰的采煤工作面間,煤層掘進巷道同與其連的巷道間,煤倉同與其相連的巷道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他地點同其相連通的巷道間,必須用水棚或巖粉棚隔開。
2、容光煤礦隔爆水棚主要采用60L、40L的水袋組成。
3、水棚的計算與布置
(1)水棚的布置方式為集中式。
(2)總水量:
G=200s
式中:G-總水量L;
200-每平方米巷道所需水量L/m2;
?S-巷道斷面,m2。
(3)巷道需掛水袋數量:按40L/個和60L/個計算;
?N=200s/40(60)
式中:N-需掛水袋數量個數;
200-每平方米巷道所需水量L/m2;
?S-巷道斷面,m2。
40(60)-每個水袋容水量為40L(60L);
4、對隔爆水棚架設的要求
(1)、水棚排間距為1.2m,主要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30m。首排水棚與掘進頭、回采面上下口、裝載點距離為60~200m。水棚應設置在巷道的直線段內。水棚與巷道的交叉口、轉彎處、變坡處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0m。
(2)、主要隔爆水棚設置在與主、副井筒相連通的皮帶、軌道和回風大巷。輔助隔爆水棚設置在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采區內的煤巷、半煤巷掘進巷道,煤倉上口聯絡巷。
5、水棚給水系統
水棚采用巷道中消防管路系統給水,在水棚附近的消防塵管路上設閥門,接膠管給水棚注水。
6、隔爆水棚的安裝、拆除與維護:
(1)按設計要求選擇合理位置打眼并埋設吊鉤。
(2)隔爆水棚應設置在巷道的直線段內,棚區前后20m的巷道斷面與棚區斷面一致。
(3)隔爆水槽(袋)安裝方式呈橫向吊掛式布置,水槽(袋)長邊垂直于巷道軸線),水槽(袋)應采用易脫鉤的吊掛方式,掛鉤位置應對正,每對掛鉤的方向要相向布置(鉤尖與鉤尖相對)。
(4)水槽(袋)底部至巷道軌面的垂直距離不小于1.8m;水槽(袋)外邊緣與巷壁、頂板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小于100mm,距離頂板不大于1m;水槽(袋)之間的間隙與水槽(袋)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特殊情況不得大于1.8m;同一排水槽(袋)之間最小間隙不小于100mm,不大于1.2m。
(5)水槽(袋)吊掛必須排列整齊,要求保證下邊緣在同一水平。
(6)水棚區應設有加水的三通和閥門,備有加水軟管。水棚安裝完畢,水槽(袋)內必須加滿水,并懸掛隔爆設施說明牌。
(7)水棚設專人管理,每周至少檢查一次。發現水槽(袋)損壞,必須及時更換,并隨時補充水量,保持水量充足,并做好相關記錄。
(8)撤除水棚時,首先將水槽(袋)的水放掉,回收水槽(袋)后,逐個拆除水棚托架。
(9)撤除的水棚托架、水槽(袋)、配件要及時裝車運走,不能及時運走的應在指定地點堆放整齊,并掛牌管理。
四、防止煤塵爆炸安全技術措施
1、堅持濕式打眼、水炮泥、水幕、隔爆水棚、轉載點噴霧、煤機噴霧、架間噴霧等綜合防塵措施,并做好個體安全防護。
2、井下嚴格控制電氣焊,不得殘留火星,杜絕電器失爆現象,控制一切火源,以防發生意外。
3、加強防塵管路的管理。防塵水管應鋪設到所能產生粉塵和積塵的地點,并且在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巷道內,每隔50m安設一個防塵三通。
4、井下電氣設備及保護必須選用:電氣設備的外殼應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以保證電氣設備良好的絕緣性能。各種電氣設備必須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各種電氣設備的檢修、搬遷不允許帶電作業。
5、全面加強全礦干部職工防塵方面的教育,切實利用粉塵防治設施,杜絕煤塵堆積現象的發生,消除煤塵爆炸的根源。
五、避災路線及避災措施
1、發生火災、瓦斯、煤塵爆炸避災路線:1501工作面-1501運輸巷-主(副)斜井-1024平硐-地面。
2、井下發生煤塵爆炸事故時,遇險人員的避災方法:
(1)事故發生后,遇險人員不要驚慌,要保持冷靜,迅速判斷發生事故的地點和自己所處的位置。
(2)當遇險人員位于事故地點的上風側時,應迎著風流撤退,位于下風側時,可迅速使用自救器或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快由捷徑進入新鮮風流中。
(3)如果在撤退過程中遇有沖擊波及火焰襲來時,應背向沖擊波俯臥在底板或水溝內,頭要盡量低些。爆炸波過后,沿避災路線,盡快進入新鮮風流,離開災區。
(4)若巷道破壞嚴重,又不知撤退路線中是否安全,就應選擇頂板堅固,無有害氣體,有水或離水較近的地方躲避,耐心等待營救。并盡量利用風筒、木板、工作服等材料搭筑風障,阻止和減少有害氣體的進入。同時要時刻注意附近情況的變化,發現有危險時,應立即轉移。
(5)躲在避難硐室或躲避洞內的人員,應倒臥休息,并關閉礦燈,只留一盞礦燈,掛在硐室口,燈頭向外,以示有人,或有可能,應派出兩名有經驗而又熟悉線路的老工人進行偵察,并在沿途作上信號標志,以便救護隊尋找。經偵察人員確認后,在場的領導應迅速組織大家沿安全路線撤離。
(6)避災中,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紀律,聽從指揮,主動照顧好受傷的人員,換人隨時敲打鐵軌或鐵管,發出呼救信號,并盡量尋找電話,以便及早同災區外或地面取得聯系。
?3、預防一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氣體中毒措施
(1)發現有煙霧或異味,應迅速而正確的戴好自救器。
(2)處于上風側人員迎風撤退,下風側人員迅速進入安全地帶。
(3)實在無法撤離時,應在附近硐室內躲避,并采取措施隔斷風流,等待營救。
(4)對中毒人員應迅速送到新鮮空氣巷道內。
六、本措施未盡事宜,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一通三防”管理規定執行。
篇2:綜合防塵預防隔絕煤塵爆炸管理制度
1、必須對所有煤層的煤塵爆炸性進行鑒定。煤塵的爆炸性由國家授權單位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必須報公司通風管
理部。根據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2、在產生粉塵和受粉塵威脅的所有地點都必須采取煤塵措施。沒有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和防塵設施不得生產。
地面永久性水池每季檢查一次,根據情況及時清挖,確保防塵用水的水量和水質。
3、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所有巷道和地點,包括:主要進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聯絡巷道、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井上、下所有轉載。所有防塵管路和設施必須指定專人管理,至少每周巡檢一次,管路不得通過封閉區域。防塵管路統一標準色為消防紅。管路要吊掛平直、不拐死彎、接口不花接不漏水。管路中的支管和閥門(手把)要齊全靈敏,井下灑水管路所有支管和閥門的規格型號必須統一,膠帶巷的所有沖洗、轉載噴霧、凈化水幕的閥門都要安設在巷道行人側。
4、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裝煤點和井上下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風流凈化水幕并正常使用,運輸巷內還應設水幕。水幕要吊掛平直,噴霧能封閉巷道全斷面,霧化效果好。
5、井上下煤倉和溜煤眼放煤口及所有轉載點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并正常使用(必要時封閉)。所有皮帶轉載點還要設噴霧,噴霧要安裝穩固,能封閉塵源,霧化效果好。轉載點落差宜≤0.5m,否則安裝溜槽或導向板。井下所有轉、裝、卸載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有涌水時可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每季度填制一次防塵系統圖,標明水池位置及容量,管路布置長度及管徑,設施布置。
7、定期沖刷巷道積塵,沖洗前要先清凈浮煤,沖洗時要做到無死角、無粉塵堆積,特別是各類聯絡巷、通風硐室等處,且要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及時清掃沖洗。對容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隨時進行沖洗,巷道內嚴禁出現厚度超過
2mm,連續長度超過5m的煤塵堆積。
8、采煤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外噴霧裝置,霧化效果好,無水或噴霧損壞時必須立即更換。
9、炮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必須采取濕式鉆眼,供水壓力0.3MP左右,但應低于風壓0.1-0.2MP,耗水量2-3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炮眼內應填塞充水量為200-250ML的自封式水炮泥;放炮前后對工作面30m的范圍沖洗巷道和落煤,出煤時進行噴霧、灑水。
10、錨噴作業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拌料前要灑水預濕,混合料粒粒徑不超過15mm。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低風壓近距離噴射時輸料管長度≤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
11、對于固定防塵設施安裝后,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先測定一次,防塵系統變化時再測定一次,正常情況每季測定一次。對于如采、掘工作面等隨時變化的防塵設施,其供水壓力和流量每月至少測定一次。所有噴霧、水幕都要選用流量小、壓力大并符合規定的噴頭,壓力和流量達不到規定和需求時要配置增壓增流設施。
12、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13、按公司《礦井粉塵測定實施細則》進行粉塵濃度測定工作。
14、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的主要大巷、集中運輸巷和回風巷設置主要隔爆棚;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設置輔助隔爆棚。隔爆水棚布置為集中式。隔爆水棚必須按規定進行安設,實行掛牌專人管理,棚架要固定穩固,槽袋規格統一,擺掛整齊,不得用鐵絲固定。隔爆水棚的說明牌要懸掛于進風側的第一排水棚巷道頂板中部,牌上標明安設地點、巷道斷面、水棚類型、棚區長度、水槽(袋)數量、水槽(袋)容量、設計水量、實際水量、排間距、槽(袋)間距、管理單位、管理人員。每周至少檢查1次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巷道內設置了隔爆棚,也應按《防塵規范》相關規定撒巖粉。
篇3:礦井綜合防塵措施預防隔絕煤塵爆炸措施管理制度
礦井必須建立各級領導綜合防塵齊抓共管責任制。礦長是防治粉塵危害的第一責任者,負責配備足夠的防塵測塵人員、測塵設備、儀器、儀表;總工程師對粉塵的防治工作負技術責任;礦井必須完善防塵系統。
1、必須對所有煤層的煤塵爆炸性進行鑒定。煤塵的爆炸性由國家授權單位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必須報煤業公司通風處。根據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2、在產生粉塵和受粉塵威脅的所有地點都必須采取煤塵措施。沒有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和防塵設施不得生產。地面永久性水池每季檢查一次,根據情況及時清挖,要安裝過濾和凈化設施,必要時還要有防凍和防雜物掉入的措施,確保防塵用水的水量和水質。
3、防塵用水管路應鋪設到所有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需要用水沖洗和噴霧的所有巷道和地點,包括:進回風井、主要進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聯絡巷道、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井上下所有裝載、轉載、卸載點。所有防塵管路和設施必須指定專人管理,至少每周巡檢一次,管路不得通過封閉區域。防塵管路統一標準色為消防紅。管路要吊掛平直、不拐死彎、接口不花接不漏水。防塵管路系統中按系統等級和需要安設入井前、采區、工作面、重點噴霧區域等多級水質過濾器并及時清洗,防塵用水的水質每半年化驗一次。管路中的支管和閥門(手把)要齊全靈敏,井下灑水管路所有支管和閥門的規格型號必須統一,膠帶巷的所有沖洗、轉載噴霧、凈化水幕的閥門都要安設在巷道行人側。
4、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面進回風巷、開掘巷道、裝煤點和井上下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風流凈化水幕并正常使用,運輸巷內還應設自動水幕。水幕要吊掛平直,噴霧能封閉巷道全斷面,霧化效果好。
5、井上下煤倉和溜煤眼放煤口,篩選點、破碎點、及所有轉、裝、卸載點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并正常使用(必要時封閉)。所有皮帶轉載點還要設自動噴霧,噴霧要安裝穩固,能封閉塵源,霧化效果好。轉載點落差宜≤0.5m,否則安裝溜槽或導向板。井下所有轉、裝、卸載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有涌水時可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每季度填制一次防塵系統圖,標明水池位置及容量,管路布置長度及管徑,設施布置及類別,水量水壓測定位置及數據,并報公司通風處1份。
7、定期沖刷巷道積塵,沖洗前要先清凈浮煤,沖洗時要做到無死角、無粉塵堆積,特別是各類聯絡巷、通風峒室等處,且要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及時清掃沖洗。對容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隨時進行沖洗,巷道內嚴禁出現厚度超過2mm,連續長度超過5m的煤塵堆積。
8、采煤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采煤機必須安裝使用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霧化效果好,無水或噴霧損壞時必須停機。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0MPa。噴霧系統應與采煤機聯動,工作面的高壓膠管應有安全防護措施,耐壓強度應大于噴霧泵站額定壓力的1.5倍,泵站應設置兩臺噴霧泵,一臺使用,一臺備用。割煤測點(機組回風側10-15m處)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液壓支架安設風水噴霧降塵系統。移架和放煤下風側10-15m處的總粉塵降塵率都應≥75﹪。破碎機必須安裝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回風巷測點(距工作面10-15m處)的總粉塵降塵率應≥75﹪。
9、綜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霧化效果好。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0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于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除塵器。割煤測點(機后4-5m處的回風側)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90﹪和75﹪。
10、炮掘工作面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必須采取濕式鉆眼,供水壓力0.3MPa左右,但應低于風壓0.1-0.2MPa,耗水量2-3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狀;炮眼內應填塞充水量為200-250ML的自封式水炮泥;放炮時必須在距工作面10-15m處安裝頂頭風流凈化水幕,霧幕覆蓋全斷面并在放炮后連續噴霧5min以上;放炮前后對工作面30m的范圍沖洗巷道和落煤,出煤時噴霧、灑水。鉆眼測點(4-5m)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85﹪和80﹪,放炮測點(放炮15min后工作地點)總粉塵和呼吸性粉塵的降塵率應分別≥95﹪和80﹪。
11、錨噴作業應采取粉塵綜合治理措施。拌料前要灑水預濕,混合料粒粒徑不超過15mm。噴射機上料口及排氣口應配備捕塵除塵裝置。低風壓近距離噴射時輸料管長度≤50m、工作風壓0.12-0.15MPa、噴射距離0.4-0.8m。作業地點下風流100m內設兩道以上水幕,噴漿時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拋灑在巷道中的灰漿和煤巖要在其未干前清理干凈。作業人員工作地點總粉塵的降塵率應≥85﹪。
12、對于固定防塵設施安裝后,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先測定一次,防塵系統變化時再測定一次,正常情況每季測定一次。對于如采、掘工作面等隨時變化的防塵設施,其供水壓力和流量每月至少測定一次。所有噴霧、水幕都要選用流量小、壓力大并符合規定的噴頭,壓力和流量達不到規定和需求時要配置增壓增流設施。當采掘工作面采用高壓噴霧降塵和袋式除塵器等新技術時要分別符合國家Q1021-2006《煤礦采掘工作面高壓噴霧降塵技術規范》和Q1022-2006《煤礦用袋式除塵器》等標準的相關規定。
13、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14、按公司《礦井粉塵測定實施細則》進行粉塵濃度測定工作。建立專門的粉塵化驗室,化驗室要專人管理,靠近井口,要防高溫、防曬、防潮、防震,還要配備烘干箱、干燥器、穩固平整的操作平臺和足夠的電源插座、測塵儀器和分析天平,測塵儀和天平要按期檢查校驗,測塵人員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數量充足。
15、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的主要大巷、集中運輸巷和回風巷、煤倉與其相連通的巷道間設置主要隔爆棚;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煤和半煤巖掘進巷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它巷道設置輔助隔爆棚。隔爆棚按材料分為水棚和巖粉棚;水棚按用途分為主要隔爆棚和輔助隔爆棚,按布置分為集中式和分散式(只作輔助水棚),按包裝又分為水槽和水袋,水槽和水袋必須符合規定,水袋宜作為輔助棚。在應設輔助棚的巷道應設多組水棚,每組距離不大于200m。隔爆水棚必須按規定進行安設,實行掛牌專人管理,棚架要固定穩固,槽袋規格統一,擺掛整齊,不得用鐵絲固定。隔爆水棚的說明牌要懸掛于進風側的第一排水棚巷道頂板中部,牌上標明安設地點、巷道斷面、水棚類型、棚區長度、水槽(袋)數量、水槽(袋)容量、設計水量、實際水量、排間距、槽(袋)間距、管理單位、管理人員。因條件限制設分散式水棚,以及設巖粉棚時按《防塵規范》相關要求執行。在煤及半煤巖掘進巷道中可設自動隔爆裝置,但必須符合有關規定。每周至少檢查1次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巷道內設置了隔爆棚,也應按《防塵規范》相關規定撒巖粉。
16、掘進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放炮后必須進行噴霧灑水的降塵措施。17、入井人員必須配戴防塵口罩。
18、井下各巷道、工作面的風量、風速必須符合“規程”要求。
19、井下各工作面爆破前,必須將人員撤到安全地點(進風巷道中),爆破距離必須符合《規程》要求。
20、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必須輔設滅塵供水管道,以便迅速排除井下粉塵及煤塵。
?21、主要運輸巷、上山與下山、采區運輸巷與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運輸巷與回風巷、掘進巷道、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載點等處敷設防塵供水管路,并安設支管和閥門。
22、井下所有煤倉和溜煤眼都應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有涌水的煤倉和溜煤眼,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23、溜煤眼不能兼做風眼使用。
?24、炮采工作面應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應沖洗煤壁,爆破時應噴霧降塵,出煤時灑水降塵。
25、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采區,回風巷及礦井總回風巷必須懸掛防塵水袋。
26、每班必須及時清除巷道中的浮煤,每10日清掃和沖洗回風巷中煤塵。
27、礦井各掘進、回采、運輸、轉載點及回風巷必須安設灑水裝置,固定牢固、靈敏可靠、使用正常、防止煤塵出去。同時風速又不宜太高,以免粉塵二次揚起。
28、按照《礦井綜合防塵制度》嚴格要求,進一步完善礦井防塵系統,礦井主要運輸巷道、采區回風巷道、皮帶斜井、皮帶運輸平巷、采區上下山、回采工作面上下巷、掘進巷道、溜煤眼及轉載點等處,均要設置防塵管路,皮帶運輸巷必須間隔50m設一個三通,井下所有的轉載點、裝載點、卸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采區進回風道、主要進風大巷、進風井、回采工作面上下巷、掘進頭必須有凈化風流水幕,各區隊應配合通風隊維護使用好這些防塵設施,做到靈敏可靠,并對所轄巷道安周期沖塵。
29、工作面回采前必須進行煤體注水(煤體自然水份大于4%,經集團公司批準的可以不注),生產科制定嚴格的驗收考核制度,確保煤體注水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煤體注水后煤的水份含量應至少增加1個百分點。
30、采掘工作面必須實行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20m范圍內灑水滅塵。在距工作面30~50m以內必須設置第一道凈化水幕,第二道水幕距回風口不得超過50m,水幕要掛牌管理。
31、所有煤倉、溜煤眼要存放一定量的煤,不得放空
32、錨噴作業必須采用潮料噴漿機或甩漿機、噴漿吸塵器、氣流拌料機等措施降塵。
33、區隊要每周對所負責的巷道進行沖塵、清掃,以防煤塵堆積,并定期撒布巖粉,并每年對大巷進行一次刷白。
34、礦井所有接觸粉塵作業人員必須配戴防塵口罩,并且定期更換。
35、粉塵監測,作業場所的總粉塵,井下每月測定2次;總粉塵的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1次;呼吸性粉塵、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定點呼吸性粉塵監測每月測定1次;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
36、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相鄰的煤層和相鄰的采煤工作面間,煤層掘進巷道同與其相連的巷道間,煤倉同與其相連通的巷道間,采用獨立通風并有煤層爆炸危險的其他地點同與其連通的巷道內,必須用水棚或巖粉棚隔開,用水量按巷道斷面計算,不小于400L/㎡。采煤工作面,煤及半煤巖巷掘進工作面必須安設輔助隔爆水棚,用水量按巷道斷面計算,不小于200L/㎡。。
37、巷道中的浮煤必須定期清掃運出。依照《綜合防塵、檢測》制度,按計劃對井巷定期進行沖冼煤塵和刷漿工作,消滅煤塵堆積現象。對易造成煤塵堆積的地點,要加強煤塵沖洗力度,不應局限于煤塵沖掃周期。
38、礦井每年應制定綜合防塵措施,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措施及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礦井應每周至少檢查1次,煤倉隔爆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巖粉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39、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
(1)、敷設防塵供水管絡。在地面修建水池,對井下采掘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溜煤口、卸載點進行噴霧灑水,凈化風流。
(2)、及時清除巷道浮煤和沖刷巷道周邊煤巖塵。
40、采掘工作面綜合防塵措施
(1)、掘進機和采煤機要采用內外噴霧。
(2)、掘進巷道每200米安設1道風流凈化水幕。每300米安設一組隔爆水袋。
(3)、敷設防塵水管到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大于25米。裝巖(煤)時應先灑水。
(4)、凈化風流,保持工作面風流清新。
41、個人防護
工作人員鉆眼、裝載時必須佩戴粉塵防護用品。
42、加強管理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防塵、測塵機構和制度
(2)、加強對防塵、測塵的工作管理,將防塵、測塵的工作納入礦井安全生產議程
(3)、做好職業病預測、預防。
43、防塵措施
(1).打鉆時的防塵
①.濕式鑿巖。濕式鑿巖的實質,是隨著鑿巖過程的進行,連續地將水送至鉆眼底部,以沖洗巖屑和濕潤巖粉,達到減少巖塵的產生和飛揚的目的。
②干式捕塵;干式捕塵主要用于缺水、高寒地區和某些特殊條件下的巖石巷道掘進工作面。
③噴霧;噴霧是爆破時一種簡單易行的降塵措施。噴霧器多為風水聯合作用,以壓風為主要動力,將低于風壓98kPa~196kPa的水噴射出去,使之霧化。它的射程大、霧粒細、噴射面寬、降塵效果好。
④水幕;掘進工作面放炮時,水幕也是一種降塵與消煙的有效措施。同時,水幕也設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風巷或塵源豐富的巷道中,用以降塵和凈化風流。
(2).裝巖(煤)時的防塵
掘進或采煤工作面爆破之后,一般是先用水沖洗煤幫、巖幫,以清除沉積粉塵,然后對煤堆或巖堆進行灑水,最后再裝運。
①人工灑水;總的要求是讓爆破下來的煤或巖石充分濕潤,不僅要在裝運前灑水,隨著裝運的進行還要經常地灑水,這樣可使粉塵濃度降到2mg/m3?左右。
②噴霧器灑水。
(3).運輸時的防塵主要措施是噴霧灑水。
(4).個體防護措施由于煤礦中的吸呼性粉塵對礦工的身體危害很大。因此,個體防護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常用的個體防護器具有:
①自吸式防塵口罩。自吸式防塵口罩是靠人體肺部吸氣使含塵空氣通過口罩的濾料而凈化的。它分無換氣閥和有換氣閥兩種。
②送風式防塵口罩。送風式防塵口罩是用微型通風機將含塵空氣送至濾料凈化,凈化后的空氣再通過蛇形管送至口罩內供呼吸之用。
44、防爆措施防止煤塵生成和防止煤塵引燃的措施稱為防爆措施。
(1).清掃沉積煤塵積聚在巷道周邊、支架及設備上的沉積煤塵要定期清掃。我國煤礦多為人工清掃,灑水后清掃,以防煤塵飛揚,清掃的煤塵要運走。
(2).沖洗沉積煤塵定期用水沖洗巷道頂、幫和支架上的沉積煤塵,沖洗下來的煤塵要清理運出。
(3).刷漿對主要巷道和硐室要進行刷漿。刷漿材料是生石灰和水,其體積比為1:1.4,用人工或機械噴灑在巷道幫、頂上。其作用是易觀察巷道中煤塵沉積情況,同時,還可覆蓋和固結已沉積的煤塵,使之不再飛揚。
(4).撒布巖粉;巖粉是惰性粉塵,在巷道周邊撒布巖粉,能增加沉積煤塵中的不燃物質,可以防止和控制煤塵爆炸。但是,巖粉的防爆作用只有在煤塵中達到一定比例時,才能有效地發揮。隨著煤塵產生量和煤塵沉積強度的增大,需頻繁重復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