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礦防治水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礦井水災
1.2?危害程度分析
****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充水水源主要有地下水、老空水、小窯水及地表水。
1.2.1?地下水:礦井主要含水層是奧陶系石灰巖含水層,靜止水位標高在880m,井田煤層均位于奧灰水位之上,不存在帶壓開采煤層。各煤層突水系數均小于臨界突水系數0.06MPa/m,奧陶系石灰巖巖溶水對井田各煤層突水的可能性較小。但必須加強防范和管理。
1.2.2?老空水:本區煤炭開采歷史悠久,井田內分布有小窯破壞區,僅2+3、4號煤層存在采空區,會有采空積水。井田四周為西曲煤礦,各煤礦已開采多年,均已形成不同程度的采空積水區。周邊煤礦的采空積水及小窯破壞區積水是對礦井安全生產的最大威脅。
1.2.3?小窯水:礦井周邊相鄰地方資源有一些小煤礦開采,如與本礦連通,受洪水威脅后可能危及本礦。
1.2.4?地表水:井田內無常年性河流,均屬于季節性沖溝,平時基本無水,雨季時有短暫洪水流過。井田內各含水層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各含水層均沿裂隙、巖溶向深部徑流或以泉水形式排泄。井田內地形相對高差181.4m,地表徑流較快,不易積水。但必須加強防范和管理。發生井下水災,會造成淹井或人員重大傷亡及財產經濟損失。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2.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應急救援工作要把搶救遇險人員生命放在首位,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2.2?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總指揮負責指揮、協調礦井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副總指揮及有關部門科室領導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事故的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2.3?現場自救互救和等待救援相結合,充分發揮現場人員自救互救作用。現場無法安全自救互救時,遇險人員要樹立信心,等待救援。
2.4?預防為主,科學救援。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事故應急救援與預防相結合。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改善應急救援的裝備、設施和條件,提高救援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水平,增強井下職工應急救援意識和能力并發揮其作用。
3?組織機構及職責
組織機構及職責執行礦綜合預案的相應內容。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礦地測科負責井下防治水工作,按年度、季、月編制水情預測預報,建立健全礦井水文地質數據。
4.1.2?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和《煤礦防治水規定》等有關規定,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對存在水患的工作面,應提前采取探、放水措施,由地測科負責編制專門的探放水設計和安全技術措施,進行探放水。
4.1.3?汛期到來之前,由地測科組織專門人員對礦井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裂縫及周邊煤礦開采與封堵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覆蓋充填,疏通水道或封堵小礦等措施。
4.1.4?汛前,由防汛辦組織人員對各井口排洪設施進行檢查,及時疏通排洪溝渠,并儲備防灌井物資。
4.1.5?防止礦井水災事故的措施。
執行綜合預案中“礦井水災事故控制風險計劃”相關內容。
4.2?預警行動
4.2.1?各生產隊組作業中發現透水預兆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匯報礦調度室后,按避災路線撤退。
4.2.2?各單位要配備足夠的排水設備和管線,并定期檢修維護,確保運轉正常,并定期清理水溝,水倉淤積物。
4.2.3?要定期組織防水閘門(若初設設計)、防水密閉的檢查、試驗,確保設施完好。
5?信息報告和程序
執行礦綜合應急預案相應內容。
6?應急處置
6.1?響應程序
水災事故回應級別定為Ⅰ級回應。
6.2?響應程序
水災事故發生后,礦立即啟動綜合應急預案,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向集團公司指揮中心匯報,請求支持。
7?現場處置預案
7.1?井下發生水災事故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報告調度室和礦值班領導,并盡可能就地取材迅速加固工作面,堵住出水點,防止事故擴大。
7.2?如果情況緊急,水勢兇猛,無法搶救時,人員應按作業規程規定的避災路線由下往上撤退。切勿進入透水水平以下沒有通道的巷道。
7.3?人員撤離行進中,應抓牢支架或固定物體,以防止被水中流動的矸石和木頭撞傷。
7.4?在撤退沿途和經過交岔口,應留設標記,提示救援人員。
7.5?如唯一的出口被水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在獨頭工作面躲避。避災期間要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節約礦燈電源,可采用壓風呼吸,并定時敲擊管路和石塊等物體發出呼救信號。
7.6?礦應急指揮中心立即通知相關區域人員按避災路線撤退,根據災情決定是否請求救護大隊給予救援。
7.7?井下救援基地由一名副礦級領導擔任井下救援指揮,配合救護大隊進行搶險工作。
7.8?勞資人事科、礦調度室、機電運輸科礦燈房及隊立即統計當班入井人員所在區域,安監處、綜合科實行入井管制。
7.9?機電運輸科由一名科長帶領救災人員進入中央水泵房,確保主水泵正常運行。
7.10?地測科由一名科長帶領專業人員及時觀測水情,必要時組織人員關閉防水閘門。
7.11?老窯及采空區透水時,通風科要派專人查清災區的有害氣體濃度,防止救援過程中發生中毒事故。
7.12?地面洪水灌井時由一名礦級領導帶領救援隊伍趕到地面進水點,堵住進水口并疏通地面排水通道。
7.13?搶救長期被困人員升井時,要用黑布遮住眼睛,禁止用燈光照射其面部,不要急于抬出井口。
8?應急隊伍、物資及裝備保障
8.1通訊保障
8.1.1有線調度通訊網絡
礦井有線通訊網絡由礦井地面行政通訊(七位數)和礦井井下生產通訊系統(四位數)組成調度通訊網絡平臺。分別由礦調度室所屬通訊隊和監控隊負責檢查維修,必須保證全天候有線通訊暢通無阻,確保通話質量,并儲備一定數量的話機和線纜。
8.1.2無線補充通訊
根據現場應急需要加設有線通訊。若在有線通訊網絡使用困難或無法架設使用時,將使用個人手機。
應急救援聯系電話:
總調度臺:0351500000?井下直撥800
二級單位調度室電話:
安監處:?井下:812
機電運輸科:?井下:813
綜合科:?井下:815
通風科:?井下:812
供應科:?井下:810
采?區:?井下:819
8.2應急救援隊伍保障
8.2.1應急救災隊
隊長:礦各科負責人
副隊長:事故地點的隊長
成員:各單位救災小分隊
人數:100人
8.2.2通信保障隊
隊長:礦調度主任
副隊長:各單位值班(區)科長
成員:各單位值班人員和調度員
人數:30人
8.2.3物資保障隊
隊長:機電運輸科長、供應科長
成員:機電運輸、供應科人員、各隊材料員
人數:30人
8.2.4警戒保衛隊
隊長:綜合科長、副科長、安監處副長
成員:綜合科、安監處有關人員
人數:30人
8.2.5后勤保障隊
隊長:綜合科長、副科長、財務科長
成員:綜合科、財務科有關人員
人數:20人
8.2.6交通運輸隊
隊長:綜合科長、副科長、機電運輸科長、副科長
成員:綜合科、機電運輸科有關人員
人數:20人
8.2.7信息報導隊
隊長:政工科
成員:政工科有關人員
人數:6人
8.2.8醫療救治隊
隊長:醫院院長
成員:醫院的醫護人員
人數:12人
8.2.9善后處理隊
隊長:礦工會副主席?勞資人事科長
成員:礦工會?勞資人事科有關人員
人數10人
8.2.10搶險救災隊伍人員組成
第一小分隊:由采煤(區)隊組成,30人
第二小分隊:由掘進(區)隊組成,30人
第三小分隊:由開拓(區)隊組成,30人
第四小分隊:由機電運輸科組成,30人
第五小分隊:由生產技術科、地測科組成,30人
第六小分隊:由通風科組成,20人
第七小分隊:由綜合科、財務科組成,20人
第八小分隊:由供應科、勞資人事科、政工科組成,20人
8.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8.3.1個人防護裝備
自救器500臺?機電運輸科保管
防毒面具20套?綜合科保管
8.3.2消防裝備
8.3.2.1工業民用水替代消防水源?機電運輸科?綜合科負責
8.3.2.2全礦有室外消防栓3個,室內消防栓17個,各類滅火器100具,干粉推車10臺?綜合科負責
8.3.3交通運輸保障
8.3.3.1工具車1輛,指揮車2輛?綜合科負責
8.3.3.2救護車1輛?綜合科負責
8.4醫療衛生保障
8.4.1駐礦醫院組成以院長為首12人的搶險醫療分隊;
8.4.2醫院配備應急救援車輛1臺及急救醫療設備和各種急診藥品。
8.5治安保障
8.5.1副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行動中的治安保障指導。
8.5.2綜合科負責事故現場保護工作,設立警戒線、布置警戒保衛人員,疏散現場群眾,防止圍觀,疏導事故現場交通。
8.6技術保障
8.6.1副總指揮負責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安全技術指導、監督、咨詢等工作。
8.6.2?生產技術科負責提供災區的巷道設計及實際施工情況。
8.6.3地測科負責提供應急救災區域內的地質、水文數據、周邊小煤窯情況及相關圖紙資料
8.6.4機電運輸科負責提供礦井大型設備、供電、供排水系統等有關圖紙數據。
8.6.5通風科負責提供礦井通風系統圖、避災路線圖等相關數據及通風工程的搶修工作。
8.7后勤保障
8.7.1綜合科、供應科負責臨時帳篷、食品、飲水等生活物資保障。
8.7.2緊急疏散避險場所:礦培訓中心、單身樓。
篇2:關大井煤礦防治水工程排水方案及措施
一、概況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煤礦整頓關閉工作的緊急通知》(川辦函[2013]133號),瀘縣順河關大井煤礦(以下簡稱關大井煤礦)被瀘縣人民政府列為關閉礦井,省政府核準關閉;受瀘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煤礦安全監察局安全技術中心于2013年8月編制了《瀘縣順河關大井煤礦關井水害防治方案》(以下簡稱水害防方案)。
為防止相鄰礦井瀘縣玄灘長沙廟煤礦(以下簡稱長沙廟煤礦),《水害防方案》設計關大井煤礦關閉后礦井涌水從長沙廟煤礦排出:從長沙廟煤礦南一大巷邊界作下山與關大井煤礦東六運輸大巷(-50m)貫通,反向作放水平巷與長沙廟煤礦南二開切眼(沿空護巷)連通,從而使關大井煤礦涌量經長沙廟煤礦南二運輸巷(-96m)、南三回風上山、南三運輸大巷(-150m)至-150水倉,由長沙廟煤礦一、二水平排水系統外排。
根據我礦開采情況,關大井煤礦涌水也有可能經三水平采空區進入三水平水倉。
二、涌水量情況
《水害防方案》方案表明,關大井煤礦礦井正常生產期間,礦井正常涌水量為7m3/h,最大涌水量25m3/h;
根據長沙廟煤礦《儲量核實報告》礦井正常涌水量為7m3/h,最大涌水量11.7m3/h。其中根據礦井觀測與排水時間綜合分析,礦井一水平礦井正常涌水量為4.2m3/h,最大涌水量6.5m3/h;二水平礦井正常涌水量為3.3m3/h,最大涌水量5.0m3/h。;三水平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0m3/h,最大涌水量3.0m3/h。
總合計:長沙廟煤礦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4m3/h,最大涌水量32m3/h。
三、長沙廟煤礦排水設備能力
一水平(+40m)現有水平泵房安裝三臺100D45×8水泵,排水能力85m3/h,配備電機功率132kw,敷設Φ108排水管路再趟,管路斜長850m,水倉容量580m3;二水平(-150m)現有水平泵房安裝三臺100D45×7水泵,排水能力85m3/h,配備電機功率132kw,敷設Φ108排水管路再趟,管路斜長650m,水倉容量950m3;三水平(-300m)現有水平泵房安裝三臺D12-25×9水泵,排水能力12.5m3/h,配備電機功率18.5kw,敷設Φ50mm排水管路再趟,管路斜長480m,水倉容量300m3;礦井主平硐標高+307m。
四、排水能力計算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礦井排水設備必須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應能在20h內排出礦井24h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他用水)。工作和備用水泵的總能力,應能在20h內排出礦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一水平排水能力:
排正常涌水量:Q1=Qd/20=(7+4.2)*24/20=13.44m3/h;
排最大涌水量:Q2=Qm/20=(25+6.5)*24/20=37.8m3/h;
排正常涌水能力:(一臺泵)
T*=13.44*24/85=3.8h<20h;
排最大涌水能力:(兩臺泵)
T*=37.8*24/(85*2)=5.34h<20h;
一水平滿足排水要求。
二水平排水能力:
排正常涌水量:Q1=Qd/20=(7+3.3)*24/20=12.4m3/h;
排最大涌水量:Q2=Qm/20=(25+5)*24/20=36m3/h;
排正常涌水能力:(一臺泵)
T*=12.4*24/85=3.5h<20h;
排最大涌水能力:(兩臺泵)
T*=37.8*24/(85*2)=5.08h<20h;
二水平滿足排水要求。
因此,關大井煤礦關井水害防治工程實施后,如果涌水經南二、三運輸巷進入三水平水倉,其礦井的涌水可由長沙廟煤礦排水系統安全排出。
如果經南三運輸巷底板滲透到三水平水倉,須驗算三水平排水能力。
三水平排水能力:
排正常涌水量:Q1=Qd/20=(7+2.0)*24/20=10.8m3/h;
排最大涌水量:Q2=Qm/20=(25+3)*24/20=33.6m3/h;
排正常涌水能力:(一臺泵)
T*=10.8*24/12.5=21h<20h;
排最大涌水能力:(兩臺泵)
T*=33.6*24/(12.5*2)=32.3h<20h;
三水平現有排水系統不能滿足排水要求。需重新對三水平排水設備進行選型,經機電部門選型確定三水平(-300m)水平泵房安裝三臺D100-45×5水泵,排水能力100m3/h,配備電機功率90kw,敷設Φ100mm排水管路再趟,管路斜長480m;
排水能力驗算如下:
排正常涌水量:Q1=Qd/20=(7+2.0)*24/20=10.8m3/h;
排最大涌水量:Q2=Qm/20=(25+3)*24/20=33.6m3/h;
排正常涌水能力:(一臺泵)
T*=10.8*24/100=2.6h<20h;
排最大涌水能力:(兩臺泵)
T*=33.6*24/(100*2)=4.0h<20h;
重新選型后三水平滿足排水要求。
鑒于三水平排水系統泵房及水倉改造井巷工程、設備安裝工程計劃九月底完工,在放水平巷內砌筑攔水墻高1米,形成容量250m3/h水池,南一運輸巷安裝輔助排水系統,排放關大井涌水。
經礦機電部門方案比較,選定排水系統設備為:二臺80D-30×5水泵,排水能力80m3/h,配備電機功率30kw,敷設Φ80排水管路再趟,管路長1800m.
排正常涌水量:Q1=Qd/20=7*24/20=8.4m3/h;
排最大涌水量:Q2=Qm/20=25*24/20=30m3/h;
排正常涌水能力:(一臺泵)
T*=8.4*24/80=2.5h<20h;
排最大涌水能力:(兩臺泵)
T*=30*24/(80*2)=4.5h<20h;
新安裝的南一運輸巷輔助排水系統能滿足關大井排水要求。
五、安全技術措施
1、關大井防治水工程施工結束后,對放水平巷施工放水擋墻,擋墻施工要求按《防治水方案》設計,在其水溝側底部安裝Φ108排水管,并設置放水閘閥;
2、對南二運輸平巷、南三回風上山及南三大巷進行全面檢清理,確保排水線路通暢;
4、雨季前全面礦井排水設備設備管路,對礦井地面可能塌陷區進行排查和治理,防止大氣降水涌入進下;地面裂縫和塌陷坑必須填平夯實。填塞工作要有安全措施,防止人員陷入塌陷區;
5、雨季期間要派出值班人員隨時觀測分析險情,特別是南一放水平巷要加強巡邏檢查,發現有以下情況之一立即報告礦防治水領導小組和礦調度室,及時組織力量,采取應急措施進行處理,并按應急預案規定上報公司防洪辦公室和公司調度室:
(1)、采掘工作面發生突水征兆,有突水發生的可能;
(2)、礦井發生突水,突水量在1m3/min以上;
(3)、暴雨后礦井涌水量猛增威脅礦井安全,礦井涌水量超過礦井最大排水能力80%時;
6、雨季期間,每次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及其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井及附近地面有無裂縫和老窯陷落等現象,一旦發現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7、雨季期間,每次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及其雨后,必須派專人巡視區內河流,溝渠的流暢情況。發現堵塞河道,立即進行清理;
8、嚴格執行防治水管理制度,完善相關檢查、治理記錄和技術檔案資料;
9、三水平泵房及水倉工程安全技術措施另行制定報批;
10、未盡事宜按《煤礦防治水規定》及煤礦安全規程執行。
篇3:防治水監控防范措施介紹
防治水監控防范措施
為突出煤礦安全生產,促進防治水工作,防止煤礦重大水害事故的發生,保障礦井和職工人身安全,特制定此防治水監控防范措施:
一、煤礦必須有負責防治水工作的管理機構,明確責任,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主要負責人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責任者,負責解決防治水所需的人、財、物等;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負責防治水工作的技術管理。
二、煤礦必須配齊滿足防治水工作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水文地質類型簡單礦井配備不少于1名,中等及以上礦井不少于2名。所配人員必須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
三、煤礦必須加強礦井防治水基礎工作。各種原始記錄、臺帳、卡片等齊全、準確;圖紙資料完善可靠、填繪及時;做好礦井水情水害的分析和預報,及時提供各種水文地質資料,滿足礦井生產安全需要。
四、煤礦必須抓好水患的排查與治理工作。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水患排查,對排查出的水患必須制定防治措施,做到項目、資金、措施、時間、人員、責任六落實。
五、礦井必須具備完善的排水系統,排水能力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有突水危險的礦井和區域必須按規定設置防水閘門等防水隔離設施,實現分區隔離。隔離設施必須安排專人管理,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防水閘門每年必須由分管負責人組織兩次關閉試驗,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六、煤礦必須加強對古空、老空、采空區積水情況的探查和管理,加強對鄰礦古空、老空及廢棄老窯情況的調查分析;礦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每年必須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一次復查核實,按規定及時準確地填繪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加強與鄰礦之間的關系協調,按安全互保協議要求搞好圖紙交換,建立完善的檔案資料。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制度。
七、煤礦必須嚴格執行防治水審批管理制度。受上覆巖層水或地表水威脅的礦井,必須按照礦井設計和礦井地質報告的規定留設防隔水煤(巖)柱,未經省煤炭管理部門批準,嚴禁擅自提高開采上限。受承壓水威脅的礦井,開采前必須查清水文地質條件,編制治理方案和防范措施,按管理權限報批后組織實施。
八、煤礦必須按有關規定留足礦井邊界隔離煤柱,不得擅自采動破壞;變更邊界煤柱,必須編制專門設計報省煤炭管理部門批準。嚴禁危及相鄰礦井安全的泄水、貫通巷道等行為。
九、煤礦每年雨季前必須對本單位的“雨季三防”工作進行全面分析排查,對主要排水系統進行聯合試運轉。受雨季降水影響或威脅的礦井,必須制定專門的防治措施。井口和工業廣場場地高程低于當地歷年最高洪水位的,必須有防、堵、疏、排措施。
十、煤礦企業必須加大對防治水工程的資金投入。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必須每年組織有關人員編制防治水工程計劃,經主要負責人批準后列入安全技措工程計劃,并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