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工傷事故應急預案

某工傷事故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5249

為預防工傷事故發生后對傷員造成更大的傷害,避免事故的進一步惡化,將發生事故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現成立以職能部門全體人員為主的救護小組,以備事故發生后盡快組織人員投入搶救。

一、救護小組成員:

組長:王可新(手機:)

副組長:李萬龍(手機:)、林福明(手機:)

成員:職能部門全體人員

工傷救護需準備適量的止血、包扎綁帶等應急材料。

二、工傷應急措施

(1)一旦發現有人受傷后,立即電話通知救護辦公室,由辦公室安排車輛進行救護,救護小組馬上分派人員迅速呼叫醫務人員前來現場。

(2)如果為大面積受災,立即組織救護小組成員奔赴現場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簡單救護,對傷員進行必要的處理。

(3)迅速排除致命和致傷因素:如搬開壓在身上的重物,如果是觸電意外,應立即切斷電源;清除傷病員口鼻內的泥砂、嘔吐物、血塊或其他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等。

(4)檢查傷員的生命體征:檢查傷病員呼吸、心跳、脈搏情況。如有呼吸心跳停止,應就地立刻進行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

(5)止血:有創傷出血者,應迅速包扎止血,材料就地取材,可用加壓包扎、上止血帶或指壓止血等。同時盡快送往醫院。

(6)觀察受傷人員摔傷及骨折部位,看其是否昏迷。

(7)注意摔傷及骨折部位的保護,避免不正確的抬運,使骨折錯位而造成二次傷害。

(8)車輛一到立即就近送往醫院。

篇2:勞動保護工傷事故預防與工傷康復問答

一、勞動保護

1、勞動保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組織管理措施。國家和各級政府主管機關及企業為了保護勞動者安全與健康而制定的方針、政策、法規以及各種安全制度、建立勞動保護監察管理機構,確立勞動保護管理體制,開展勞動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等。

(2)技術措施。在生產技術上采用勞動安全技術措施和勞動衛生技術措施,并供給勞動者安全防護用具等。所謂勞動安全技術措施是指為了預防事故而消除可能引起事故的原因及其他對勞動者身體造成傷害的因素,以及不斷改善勞動條件所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勞動衛生技術措施是預防對勞動者從事生產過程中可能遭受到的職業毒害(如粉塵、毒物、噪音、輻射、高溫、低溫等)的措施。

2、什么是高溫作業

在工業生產中,由于高溫車間內存在著多種熱源,或由于夏季露天作業受太陽熱輻射的影響,常可產生高溫或高溫高濕或高溫伴強熱輻射等特殊氣象條件。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生產勞動,通稱為高溫作業。我國制定的高溫作業分級標準規定: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其氣溫等于或高于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2度的作業,列為高溫作業。

3、高溫作業有幾類

高溫作業按氣象條件可分為三大類:①高溫強熱輻射作業:其特點是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低,形成干熱環境,這類作業場所都有強烈的輻射熱源,室內外氣溫差可達10℃以上,以對流熱和輻射熱作用于人體。②高溫高濕作業:這類作業環境的氣象特點是氣溫、氣濕高,而熱輻射較弱。主要是由于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水蒸氣或生產上要求車間內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所致。③夏季露天作業:建筑、搬運等露天作業,除受太陽的輻射作用外,還接受被加熱的地面和周圍物體放出的輻射熱。

4、為什么在清涼飲料中要加鹽

高溫環境下勞動,人體為了散熱,常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體喪失了大量水份和鹽份,主要是鈉鹽和部分鉀鹽,一般汗液中含氯化鈉0.1~0.35%。普通高溫作業工人勞動8小時出汗4~8升,損失鹽份約15~20克。所以,對高溫作業工人既要及時補充水份,也要及時補充鹽份,才能維持機體正常功能,這也就是在清涼飲料中加鹽的原因。通常可按含食鹽量0.1~0.2%來配制清涼飲料,供工人飲用。

5、噪聲對人體健康有何危害

噪聲對人體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分貝以上開始影響睡眠,70分貝以上妨礙交談,使人心煩意亂。長時間接觸噪聲可引起頭昏、頭暈、頭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腦電圖異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壓不穩(多數增高),心電圖有心率不齊和缺血型改變,同時可見食欲下降,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功能改變、月經不調等。噪聲對人體最為明顯的影響是有損害聽覺器官,長時間在90分貝以上噪聲作用下,聽覺器官的敏感性下降,進而聽力減弱,嚴重者發生職業性耳聾。

6、樣預防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①進行工藝改革,以無聲或少聲工具代替噪聲工具。如液壓機代替鍛壓機、焊接代替鉚接、無梭織布代替有梭織布等。②在不影響操作前提下,用隔音、減震、消聲、吸音等措施減弱噪聲強度。同時合理規劃廠區和廠房建筑,使噪聲源遠離其他作業區,或造隔音墻,建筑物內墻選用吸音材料等。③個人防護,工人戴耳塞或耳罩,往往可取得較好的防聲效果。

7、勞動衛生立法有何意義

在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過程中,必須根據國家的安全生產以及預防為主的方針和勞動保護政策,制定有關的法規來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并督促有關部門的領導認真貫徹執行。對職業危害因素問題大而又未遵循有關法規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企業,可依法勒令停產或搬遷,也可處以罰款并責令限期改進,以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8、職業危害因素對女工有哪些特殊影響

(1)對男女的影響基本相同,如矽塵引起矽肺,局部振動引起振動病等。

(2)對女工某些生理功能有較大影響。如婦女由于解剖生理上的特點,在考慮其體力負荷及作業性質時應與男子有所區別,此外,婦女的造血系統及肝臟對毒物較為敏感,婦女的皮膚較柔嫩,易遭受刺激性和脂溶性物質的作用等。

(3)對女工的生殖功能的影響。

現已肯定,一些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對女性生殖系統或生殖機能的某些過程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或通過對機體其他系統的不良影響間接地影響生殖機能,其結果均可造成生殖機能損傷,如不育或生育力下降、自然流產、死胎、畸胎、新生兒死亡、新生兒發育障礙、遺傳病、兒童期惡性腫瘤、嬰兒期及兒童期死亡率增高等。具有性腺毒性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影響生殖機能;具有胚胎毒性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影響受精卵著床,或影響胚胎、胎兒發育;具有胎盤毒性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影響胎兒的發育;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可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而間接影響受孕能力,或對胚胎、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9、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妊娠母體有哪些影響

各種有害因素都是通過母體而影響胚胎或胎兒發育的。母體在妊娠期間對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增高,因這階段母體生理機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新陳代謝加快、心、肺、肝、腎負擔加重,故易受毒物損害。妊娠期植物神經系統的緊張度也發生改變,且往往出現生理性貧血,故對神經毒或血液毒的敏感性也增高。有害職業因素還能促使妊娠及分娩并發癥的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在接觸化學物質的女工中多見。如接觸二硫化碳、汽油以及接觸甲笨、二甲苯、三氯乙烯等的女工,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明顯高于對照人群。接觸乙內酰胺及二硫化碳的女工,分娩活動無力者較多見。

10、哺乳期女工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有哪些危害

嬰兒出生后發育過程并未結束,如體格的生長,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生理機能上的成熟,以及內分泌腺結構和生理上的成熟等等,都在繼續進行。新生兒對環境中的有害因素非常敏感,而嬰兒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的接觸,主要是母親乳汁中排出的毒物,常常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現有資料表明,許多毒物可以通過乳汁排出,例如鉛、汞、鉆、氟、溴、碘、苯、二硫化碳、多氯聯苯、煙堿、有機氯、三硝基甲苯、錳等。乳汁中含有毒成分為嬰兒接觸毒物的重要標志。含毒母乳可以造成乳兒中毒,如母源性乳鉛致乳兒鉛中毒,乳錳引起乳兒錳中毒等,亦可使乳兒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罹患一般的疾病。接觸汞、苯、有機磷、有機氟等毒物的乳母,其乳兒患病率有所升高。

11、過重的體力勞動對女性有何影響

超過負重能力的勞動,可引起腹壓增高、盆腔淤血,往往導致月經障礙如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此外,超負荷勞動的女工,可由原來的胸式呼吸改為腹式呼吸,更增加了腹內壓力,作用于性器官和盆腔組織,引起骨盆底部肌肉和韌帶松馳,導致子宮變位,甚至子宮陰道脫垂。有人調查認為,子宮脫垂癥與負重物的重量有關,兩手抱重物的臨界重量為15~30千克(kg),肩挑持重的臨界重量為20~30千克(kg)。女工在負重勞動時,工間應安排休息時間,以消除疲勞,有助于減少因負重而引起的婦女疾病。

12、長期坐位勞動對女性有何影響

如果腰部沒有充分的支撐,手和下肢又懸空不著地,如縫紉工、制鞋工、紡織細紗工、乘車作業及電車、汽車售票員等,腰背肌高度緊張而引起脊柱彎曲。長期坐位又缺乏鍛煉,骨盆底組織松馳、無力,易引起便秘和痛經,分娩時也易引起宮縮無力,會陰破裂。為此,應根據工種特點,適當調配勞動時間、勞動體位、休息制度、工間休息要做工間操。強制的勞動體位對青年女工的生長發育更為有害,可能造成骨盆發育畸形和性器官位置異常,因而更應引起注意。

13、女工哺乳期應注意什么

哺乳期的勞動保健目的是保護乳兒健康。因此,哺乳期女工不應參加有毒有害作業以免影響母乳的質和量,影響乳兒健康。例如哺乳期女工從事鉛作業,則鉛可以通過母乳進入乳兒體內,嚴重者可以引起乳兒鉛中毒。因此,除保證哺乳女工有法定的哺乳時間外,還應在這段時間內脫離有毒有害的作業。工廠哺乳室內應有必要的衛生設備,保證哺乳前能用溫水、肥皂把手洗干凈,哺乳時換下工作服或罩上清潔的外衣。哺乳女工不要加班加點,應禁止乳母上夜班。

14、職業危害因素通過何種途徑對新生兒和哺乳兒產生損害

職業危害因素對新生兒和哺乳兒的損害,主要通過兩種途徑。最為常見的是通過其父母的工作服,鞋或體表的污染,將化學物帶回家中,如鉛塵、苯胺染料、石棉等可通過此途徑影響嬰兒的健康。不少化學物包括藥物,還可通過乳汁分泌而進入乳兒體內。已獲得證明的有鉛、汞、砷、二硫化碳、多氯聯苯和其它有機溶劑。

15、怎樣做好女工勞動衛生

(1)貫徹執行國家的女工勞動保護政策,合理安排婦女勞動。

(2)做好婦女經期、孕期、圍產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五期保護。保護的各種措施,應通過目前已有的婦幼保健、勞動保護和勞動衛生機構的專業人員密切協作來共同研究,為制訂更多的法令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如已知接觸二硫化碳的女工,在哺乳期接觸濃度高的二硫化碳(呼吸道進入或皮膚接觸),二硫化碳可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的健康。

(3)婦女勞動衛生工作與婦幼衛生工作密切結合。婦女勞動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保護、增進廣大婦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婦女的健康問題,而且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故婦女的勞動衛生工作應與婦幼衛生工作密切結合。

16、礦山井下作業指的是什么

礦山井下作業指常年在礦山井下從事各種勞動。不包括臨時性的工作,如醫務人員下礦井進行治療和搶救等。

17、什么是夜班勞動

夜班勞動是指在當日二十二點至次日六點時間從事勞動或工作。

18、如何理解“一般不得安排其從事夜班勞動”

一般都應執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對于女職工比較集中的企業,不安排其從事夜班勞動確有困難的,經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批準,可以暫放寬執行,但要在較短時間內積極創造條件實施這一規定。

19、在什么情況下,用人單位應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1)安排工作崗位前;

(2)工作滿一年;

(3)年滿十八周歲,距前一次的體檢時間已超過半年。

20、未成年工患有哪些心血管系統疾病時,用人單位不得安排其從事國家標準《高溫作業分級》中第二級以上的高溫作業

(1)患先天性心臟病;

(2)克山病;

(3)收縮期或舒張期二級以上心臟雜音。

21、什么是熱射病

勞動者經常在高溫之下作業,體內熱蓄積愈益增多,體溫調節受到障礙,即機體散熱發生障礙,容易引發熱射病。從事煉鋼、煉鐵、鍋爐房等高溫作業者容易引發此病。

22、什么是日射病

露天作業,尤其在夏季,如基建工地、農場、露天礦、勞動者長時間地受到太陽輻射,顱內組織受熱、腦膜溫度升高,使腦組織易于充血而引發日射病。

23、什么是高原病

長期在海撥4500米以上高山和高原地區工作的勞動者,常常因缺氧而引發急性或慢性反應性疾病,稱之為高原病,包括慢性高原心臟病、慢性高原血壓異常、急性高原昏迷等。它屬于物理因素引起職業病。

24、什么是局部振動病

勞動者長期在振動作業場合從事生產活動,逐漸使機體局部如上肢骨與關節骨質改變、肢端血管痙攣,這就是局部振動病。這類職業病是振動頻率大、振幅大以及反沖力和加速度造成的。患上這類職業病,關節疼痛,手易發涼,血管帶痙攣,手指關節變形,知覺障礙。

25、什么是放射性疾病

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勞動者,如長期在核電站工作,從事*光照射等等,患上放射性疾病的可能性較大。由于放射性元素對勞動者本人乃至其后代的危害十分嚴重,所以,每個國家對防范放射性元素危害都十分重視嚴密防范。放射性疾病屬于職業病,包括: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內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膚燒傷。

26、什么是電光性眼炎

勞動者長期受到紫外線照射,主要是電弧光的刺激,容易引發急性角膜炎、結膜炎,而釀成電光性眼炎。這種職業病,重者眼部疼痛、畏光,瞳孔痙攣性縮小,并易造成視力障礙。

27、什么是噪聲聾

長期在高分貝噪聲污染嚴重的生產環境工作,容易引發噪聲聾這種職業病。有些生產環境,機械撞擊、摩擦、轉動等等,常使聲級超過80分貝而形成噪聲。噪聲吵雜,無音律,單純且頻繁,每每危及聽覺,使聽力下降。如果離開噪聲后,需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二十幾小時才能恢復聽力,已是患職業性難聽的先兆了,謂之聽覺疲勞,如果聽覺疲勞,仍繼續接觸噪聲,內耳感覺器官便會產生退行性病變,出現再難恢復的聽覺疲勞,此時即謂之職業性噪聲聾。這是長期接觸噪聲引發的職業病。最嚴重時,它很有可能導致永久性耳聾,而使勞動者聽力完全消失,終成殘疾。

28、什么是熱痙攣

勞動者長期在高溫場合作業,大量出汗,大量飲水,常導致體內水鹽失衡,使氯離子和維生素B大量損失,細胞水腫,而引發痙攣性病態——熱痙攣。這種病發作時,四肢或腹部肌肉常出現痙攣狀,有時疼痛異常,四肢無力。

29、勞動過程中的強制體位作業主要有哪些

(1)立位和經常行走的作業;(2)坐位;(3)其他體位:某些作業常常被迫采取種種不良體位。例如,在管道、鍋爐及某些大型設備內工作,汽車的臨時小修,在狹小的船艙中卸貨以及在狹窄矮小的礦井內操作等,工人常處于不良體位。若長期采取屈曲、傾斜、仰臥或側臥體位時,能引起個別肌群過度緊張、內臟營養障礙或脊柱彎曲等變化。

30、立位和經常行走的作業可能引起的職業性疾患有哪些

(1)扁平腳。在長期站立、步行、搬運重物和用力踩開關(模鍛工、沖床工)的作業中常見。

(2)下肢靜脈曲張。常見于長期站立和行走的作業。發病工齡一般為6~8年,與體位及負重有關,與下肢靜脈的構造、慢性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也有關,婦女更易發生。

(3)腹疝。重體力勞動者由于腹壁肌肉長期過度緊張和腹內壓上升,可患腹疝。常見的有臍疝、腹股溝疝,其次是股疝。

(4)脊柱彎曲。長期傾斜、變曲的立位或負重行走的作業能致脊柱彎曲,以駝背多見,次為脊柱側凸和脊柱關節變形。

(5)下背痛。常見于長期處于軀干前傾、腰部屈曲且負重大的作業。包括:

①腰機能不全。表現為下背部疲勞、強直或疼痛;

②腰痛。下背部劇烈疼痛,常使人勞動能力下降,尤其是需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作業;③坐骨神經痛。疼痛放射到任一大腿的后、側部和小腿,腳和趾常發麻或有刺痛。癥狀可能很輕微和短暫,或嚴重影響勞動能力。

31、坐位作業可能引起哪些職業性疾患

長期坐位作業,特別是背部屈曲或側彎時,可形成脊柱彎曲。坐位若伴有腹壓增高,能促進腹腔靜脈淤血,而致消化不良、結腸炎、痔等;并可使骨盆肌肉馳緩而引起慢性便秘及一系列婦科疾患。

32、運動器官緊張的作業可能引起哪些職業性疾患

(1)腱鞘炎。常見于指、掌迅速活動或前臂用力活動的作業,或伴有不良氣象因素的手臂用力作業(洗衣工)。多發生在工作負擔最重的肌腱。

(2)神經肌痛。神經肌肉裝置長期過度緊張,能致職業性神經肌痛。多出現在軀干和四肢長期處于強制體位而迫使一定肌群量靜力緊張狀態的作業(裝卸工、礦工等)。

(3)職業性痙攣,又叫職業性神經機能病。它是由于執行頻繁、精細的小動作引起的。常見于繕寫員、手工針織工、鋼琴家、提琴家等。典型的病例是書寫痙攣,唇、舌痙攣,眼輪匝肌痙攣等。

(4)基突炎及上踝炎。常見于腕、肘關節動作頻繁而負重極大的工人,癥狀是在進行一定動作時感到疼痛。

(5)關節炎及關節周炎。常發生于手指關節及肩關節。關節周炎的炎癥過程發生在關節周圍的粘膜囊內,逐漸波及肌肉附著處及周圍的結締組織,其特點是在動作涉及病變組織時才感到疼痛,而在關節炎時則關節的任何動作均能引起疼痛。

33、視覺器官緊張的作業可能引起哪些職業性疾患

凡長期需要緊張調節和經常加強聚合機能才能辨別細微物體的視力作業,如排字工、校對員、鐘表工、細小零件裝配工等,在視力極度緊張的工作后,往往出現若干急性癥狀,如眼內疼痛感、頭痛、自覺性視力障礙(視力下降、光幻覺、閃光)、調節障礙、充血、流淚、眼瞼浮腫等。此外,高度近視者,有時還能引黃斑性脈絡視網膜炎,甚至視網膜剝離。

34、發音器官過度緊張的作業可能引起哪些職業性疾患

歌唱家、教師、相聲演員等的發音器官職業性疾患有兩類。一類為機能性發音障礙,癥狀為開始發音后不久迅速陷于疲勞、聲音嘶啞、失調及失聲癥。另一類為器質性損害,包括呼吸道發音器官炎癥、聲帶出血、聲帶水腫、聲帶不全麻痹及“歌唱家小結節”。

35、壓迫及摩擦作業可能引起哪些職業性疾患

(1)胼胝及胼胝化。四肢或軀干經常與工具或其它物體接觸發生壓迫或磨擦,引起局部皮膚反復充血,促使靜皮生發層細胞增殖及其上層細胞角化而形成胼胝或胼胝化。

(2)掌攣縮病。器械、各種把手、駕駛盤等持續壓迫或磨擦手掌時,可致掌攣縮病。其發生非常緩慢,往往長達20~30年。

(3)滑囊炎。多種工種可致滑囊炎。跪著工作可致膝前滑囊炎;肩挑重物在鎖骨或上臂部位能引起滑囊炎;需要大力揮手動作的有時在肱骨頭處,偶而在肩胛骨上方出現滑囊炎。

36、職業性疾患是否屬于法定職業病

職業性疾患不屬于法定職業病范疇。雖然它屬于廣義上的職業病,但不具有立法的意義,不能享受職業病或工傷保險待遇,只能理解為職業多發病。法定職業病是狹義的職業病,它是法律、法規所規定可以享受職業病或工傷保險待遇的范圍。

37、預防職業性疾患有哪些措施

(1)結合技術革新,盡可能做到機械化、自動化。對需要繁重體力勞動的作業,強制體位的作業或個別器官系統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作業,要盡可能做到機械化、自動化、從根本上改善勞動條件。

(2)改變不良的工作體位。應盡力設法把屈曲、傾斜的體位改為端正的體位;把臥位改為立位,立位改為坐位,并使不舒適歪斜的坐位改為舒適端正、高矮適宜于該勞動者工作的坐位,以避免個別器官、部位受壓引起骨骼的持久變化。例如,在電車、汽車修理廠中應設置地溝,仰躺在地上修理車底的操作改成站在地溝內修車的作業。在坐位作業中,應根據作業臺及人的高度和手足的長度來調整椅子的高度及與作業臺的距離,必要時應設置扶手等,使其坐姿端正而舒適和肘部有靠托以減少靜態緊張。

(3)為防止壓迫和摩擦所致的疾患,應使用形狀合宜、軟硬適度和導熱性不強的把手,工具經常接觸機體的部分應包軟墊,采用適當的個人防護用品等。

(4)應制定出男、女工人推、拉、裝、卸和抬舉重物的重量標準,亦即規定其勞動負荷限量并嚴格加以執行,這對避免勞動過程所致的損傷尤為重要,尤其是對未成年工和女工來說更為重要。

(5)應對勞動者進行良好的職業訓練。例如,訓練工人抬舉重物時身體應盡量靠近物體,緩慢平穩地舉起重物,不要突然猛舉,舉物時不要扭轉軀干等,才能避免扭傷或其它創傷所致的下背痛、疝氣等;正確地練習唱歌,避免聲帶過勞是預防產生“歌唱家小結節”的關鍵等等。

(6)合理組織勞動。針對工人體質和健康狀況,分配適當工作。例如,腹壁肌肉發育不良者不應分配作搬運等工作。此外,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工間應有適當的休息;注意培養多面手,以便交替地更換作業;應盡量使勞動安排得更有節律性。

(7)改善照明條件。給予充足合理的照度,是預防視覺器官緊張所致疾患的重要措施。

(8)改善作業環境的氣象條件,特別是盡量避免低溫、高濕的作用,對預防職業性下背痛、關節痛等具有一定意義。若一時難于改善,則應注意保暖防寒等。

二、工傷事故預防與工傷康復

38、實行工傷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實行工傷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做好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工作。工傷預防工作能減少職業傷害,職業康復能使職工盡快恢復勞動和生活能力,它們也是減少工傷費用支出的重要手段。

39、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哪些因素對人體的作業能力或健康有影響

(1)勞動者本身的差異。包括性別、年齡、體格、健康,勞動態度、情緒等。

(2)勞動的種類和組織制度。包括勞動的性質、強度、持續時間、節律、技巧、體位、分組、輪班和工作日長短等。

(3)外界環境條件。包括氣溫、氣濕、氣流、氣壓、噪聲、振動、輻射、空氣污染等。

40、什么叫靜力作業、動力作業

靜力作業又叫靜態作業,它是指主要依靠肌肉等長性收縮來維持一定的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時所進行的作業,其特征是能消耗水平不高,但卻很容易疲勞。動力作業又稱動態作業,它是指主要依靠肌肉的收縮,使肌張力保持不變——等張性收縮、運用關節的活動來進行的作業。

41、提高作業能力和工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主要包括:改革生產技術與工具、合理運用體力、改進操作方法(即操作合理化、生產工具與被加工物體安置合理化)、堅持鍛煉與練習、改善勞動制度和組織,注意勞逸結合(如安排時間暫歇和工間休息、做好勞動日以外的休息)、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防病治病與增強體質等。

42、預防生產設備斷裂有何要求

生產設備的各種受力零、部件及其聯接,必須合理選擇結構、材料、工藝和安全系數,在規定使用壽命內按規定使用時,不得產生斷裂和破碎。

43、對生產設備的穩定性有何要求

(1)生產設備不得在振動、風載或其它預期的外載荷作用下傾覆,或生產不應有的位移;

(2)生產設備若通過形體設計和自身的質量分布,不能或不完全能滿足穩定性要求時,則必須采取某種安全技術措施,以保證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3)有司機駕駛或操縱,并有可能發生傾覆的可行駛的生產設備,必須設計保護司機和其它人員的防護裝置;

(4)若所要求的穩定性,必須在安裝或使用地點采取特別措施或確定的使用方法能達到時,則應在生產設備上標出,并在使用說明書中詳細說明。

44、作業人員的工作位置應做到哪幾點才安全可靠

(1)生產設備上供人員作業的工作位置應安全可靠。其工作間應保證操作人員的頭、臂、手、腿、足有充分的活動余地。危險作業點應留有足夠的退避空間。

(2)生產設備的操作位置高度在離地面20米以上時,宜配置安全可靠的載人升降設備;在30米以上(含30米)時,必須配置安全可靠的載人升降設備。

(3)生產設備上操作位置,應能保證操作者交替采用坐姿和立姿。通常宜優先設計坐姿。必要時,可采用坐、站、走三者交替的操作姿勢。

(4)生產設備提供的座位,應適合人體需要和功能的發揮。必要時,座位應能適當調節高度和角度。座位結構及尺寸應符合人體測量數據,并應滿足工作的需要和舒適的要求。

(5)操作室必須保證操作者安全、方便和舒適;必須保證操作者在座位上能直接控制全部操作,并使其具有良好的視野。

45、怎樣才能防滑和防高處墜落

(1)設計工作位置,必須充分考慮人員腳踏和站立的安全性。

(2)若操作人員經常交換工作位置,則必須在生產設備上配置安全走板。安全走板的寬度不小于500mm。

(3)若操作人員進行操作、維護、調節的工作位置在墜落基準面2米以上時,則必須在生產設備上配置供站立的平臺和防墜落的欄桿、安全圈及防護板等。

(4)走板、梯子、平臺均應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

(5)生產設備應防止滲漏。對于可能產生滲漏的生產設備,應有適宜的收集和排泄裝置。必要時,應設有特殊地板。

46、什么是特種作業和特種作業人員

對操作者本人,尤其對他人和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的作業,稱特種作業。直接從事特種作業者,稱特種作業人員。

47、特種作業范圍有哪些

(1)電工作業;

(2)鍋爐司爐;

(3)壓力容器操作;

(4)起重機械作業;

(5)爆破作業;

(6)金屬焊接(氣割)作業;

(7)煤礦井下瓦斯檢驗;

(8)機動車輛駕駛;

(9)機動船舶駕駛、輪機操作;

(10)建筑登高架設作業;

(11)符合特種作業基本定義的其他作業。

48、特種作業人員應具備哪些條件

(1)年滿十八周歲以上。但從事爆破作業和煤礦井下瓦斯檢驗的人員,年齡不得低于二十周歲。

(2)工作認真負責,身體健康,沒有妨礙從事本種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3)具有本種作業所需的文化程度和安全、專業技術知識及實踐經驗。

49、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有何要求

(1)培訓方法主要有:

①企事業單位自行培訓;

②企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組織培訓;

③考核、發證部門或指定的單位培訓。

(2)培訓的時間和內容,根據國家(或部)頒發的特種作業《安全技術考核標準》和有關規定而定。

(3)專業(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已按國家(或部)頒發的特種作業《安全技術考核標準》和有關規定進行教學、考核的,可不再進行培訓。

50、什么叫全面康復

實現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四個領域的康復就稱為全面康復。

51、工傷康復的目標是什么

工傷康復的目標是提高工傷殘疾職工的生活質量,恢復其獨立生活、學生和工作能力,重返工作崗位和社會。

52、工傷康復有哪些主要措施

工傷康復的主要措施包括所有能消除或減輕身心功能障礙的措施,不但使用醫學科學的技術,而且也使用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等方面的技術和方法。

53、殘疾分為哪三個層次

世界衛生組織(WHO)按照殘疾的性質、程度和影響,將殘疾分為三個層次:

(1)殘損/病損。又稱結構功能缺損,指單位結構或功能(生理、心理)有一定程度缺損,身體或精神智力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對獨立活動或工作、學習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個人生活仍能自理,其影響在組織器官水平。

(2)殘疾/失能。又稱個體能力障礙或殘弱,指由于身體結構和功能缺損較嚴重,造成身體和精神與智力活動明顯障礙,以致個人生活不能自理,其影響在個體水平上,造成個體活動能力障礙,因此,殘疾/失能是一個功能上的概念。

(3)殘障。又稱社會能力障礙,指由于形態功能缺損和個體能力障礙程度嚴重,不但個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影響到不能參加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患者在享受社會權利及履行社會職責方面,因能力障礙而處于不利地位。殘障的影響反映在社會水平方面。因此,殘障是一個社會方面的概念。

54、殘疾有哪幾種分類方法

殘疾有三種分類方法。

(1)按器官系統進行殘疾分類

①感官殘疾:如視力殘疾、聽力殘疾等;

②神經殘疾:如神經系統疾患引起的癱瘓、感知覺缺失等;

③肌肉骨胳殘疾:由骨、關節、肌肉損傷引起的殘疾,如關節強直、肢體缺失、畸形等;

④心肺殘疾:由心臟病、肺部疾患引起的心或肺功能不全。

(2)按病因進行的殘疾分類

①傷殘:由外傷、創傷引起的殘疾;

②病殘:由疾病引起的殘疾;

③發育性殘疾:由發育缺陷引起的殘疾,如先天性肢體缺、精神發育遲滯等。

(3)國務院于1987年制定了我國殘疾人的分類標準(5類)

①視力殘疾:盲、低視力;

②聽力語言殘疾:聾、重聽、單純語言殘疾;

③智力殘疾(4級);

④肢體殘疾(4級);

⑤精神病殘疾(4級)。

篇3:工傷事故管理規定辦法

工傷事故管理制度

一、目的

1、規范工傷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落實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2、預防工傷事故的發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

3、吸取教訓,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避免事故重復發生。

二、責任

1、安全部門部負責執行本制度;

2、各部門負責履行本制度。

三、適用范圍:適用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工傷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

四、法規依據:《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375號令);《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第493號令)。

五、工傷事故范圍

(一)是指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即職工在本崗位勞動,或雖不在崗位勞動,但由于企業的設備和設施不安全、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企業領導指派到企業外從事本企業活動,所發生的人身傷害(即輕傷、重傷、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二)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三)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2、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六、工傷事故分類

1、輕傷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只發生輕傷的事故。

輕傷是指造成職工肢體傷殘或某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輕度損傷,表現為勞動能力輕度或暫時喪失的傷害。一般指受傷職工歇工在一個工作日以上(含一個工作日),但夠不上重傷者。

2、重傷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發生重傷(包括伴有輕傷),但無死亡的事故。

重傷是指造成職工肢體殘缺或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嚴重損傷,一般能引起人體長期存在功能障礙,勞動能力有重大損失的失能傷害。

3、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員工1~2人的事故。(包括伴有重傷、輕傷)

4、重大死亡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七、事故的報告

1、事故現場(包括輕傷事故)有關人員必須立即向所在班組或車間負責人告,班組或車間負責人必須立即向安全科或企業負責人報告,必要時可以直接向企業負責人報告。

2、企業負責人接到報告后,重傷事故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鎮安監站報告;死亡事故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鎮安監站和區安監局報告。

3、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區安監部局報告。

鎮安監站事故報告電話:××××××××

區安監局事故報告電話:;受傷人員急救撥打120

八、事故報告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全稱、性質等)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具體方位)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3、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原因、類別)

4、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死傷人數、姓名、性別、年齡、工種、籍貫、傷害程度);

5、已經采取的措施;(應急救護情況)

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九、事故現場的應急處理

1、事故發生后要立即救護受害者,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盡快救護到就近醫院。

2、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故擴大,防止二次傷害。應立即停產,撤離所有與事故無關人員。

3、保護好事故現場,設立警戒線,禁止人員出入。有關物體痕跡不得破壞,清理現場必須經事故調查組或區安監局同意方可進行。

4、有關人員聽候調查。①現場目擊者;②班組、車間負責人;③安全干部;④企業主要領導等。

十、工傷事故的調查處理

(一)調查處理職責分工

1、輕傷事故由安全科要立即組織人事、技術、車間、班組負責人及工會參加的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歸檔。

2、重傷事故由企業安全科、人事科配合鎮安監站參加事故調查組進行查處、結案、歸檔。

3、死亡事故由企業負責人、安全科配合鎮安監站、區安監局參加事故調查組進行查處、結案、歸檔。

(二)發生工傷事故要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處理。四不放過的原則是: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受到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職工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預防事故重復發生的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所屬部門要配合調查組做好工傷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

(三)明確事故責任人,對責任人的處理要嚴肅認真,根據造成的工傷事故責任的大小和情節輕重,進行批評、教育或必要的行政處分,對于不服管理、違反安全規章制度、違章指揮、冒險作業經制止而不聽所造成的重大傷亡事故,后果嚴重并構成犯罪的責任者,交由有關部門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相關人員要從重處理:

1、對發生工傷事故隱瞞不報或故意拖延報告的;

2、在事故調查過程中,隱瞞事故真相、弄虛作假或嫁禍于人的;

3、工傷事故發生后,由于不負責、不積極組織搶救或搶救不力,造成重大傷亡的;

4、工傷事故發生后,不認真吸取教訓、不采取防范措施,致同類事故發生并造成嚴重后果的;

5、濫用了職權、擅自處理和坦護、包庇事故責任者的。

(五)工傷事故的善后的經濟補償處理,由安全科負責聯系陪同進行工傷鑒定后,會同鎮當地鎮勞動管部門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報區勞動仲裁部門處理。

(六)安全科要建立工傷事故管理檔案,其內容應包括事故現場記錄、照片、鑒定材料、事故教育,改進措施及傷亡事故有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