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港口建設期企業應急預案
為了加強我公司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筑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的文件精神落到實處,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的規定,結合我公司的具體情況,特制定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和企業應急預案。制定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和企業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消除安全隱患和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將發生事故而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我公司近期的任務是港口建設,根據工程的進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圍堰和港池工程、碼頭主體工程、陸域形成工程、地基處理和翻車機房工程、鐵路和堆場道路工程、設備安裝工程、配套工程、系統空載和重載運轉工程、系統驗收工程。由于整個港口建設的工期長,建設工程種類多,所以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多種多樣,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也不盡相同,因此制定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和企業應急預案對本公司是非常必要的,使公司的每名員工對安全生產都負有責任,對安全生產預警機制的內涵了然于胸,并且明確自己在企業出現應急情況下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職責。
公司成立了由公司領導牽頭的安全生產監督委員會負責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和企業應急預案的實施。安全生產監督委員會下設由工程部牽頭的現場應急救援小組,應急救援小組的職責:負責事故現場應急的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的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
建立企業安全生產預警機制能有效辨識和獲取生產中的安全隱患,提前做出警報,使企業能及時、有效、有針對性的采取預警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或降低事故對企業的損害程度。
企業應急預案的制定是使企業在施工現場發生突發事件時,能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將由事故而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應急救援必須遵循的原則:1、事故發生后,現場發現人員立即報告現場負責人。2、現場負責人接到報警后,在通知公司總部的同時,立即組織現場應急救援小組人員和其余工作人員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進行自救,同時對事故現場風險和二次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快速科學判斷,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立即組織人員救援,如有人員傷亡,應直接撥打120急救中心,發生火情直接撥打119火警求助。若現場情況特別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專業救援隊伍求救,并報告公司領導,在事故現場應密切配合專業救援隊的工作,為現場救援行動提供方便條件。3、現場救援人員應保證救援現場的道路通暢,使救援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將無關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4、現場負責人對組織起來的人員進行調度和應急任務的明確,有效使用各種資源,在最短時間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使救援工作在有序的情況下進行。5、在傷員急救過程中,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確保人的安全,迅速使其脫離危險區或場所,再采取急救措施。6、切斷現場電源和可燃氣體(液體)的輸送,防止事態的擴大,力求將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7、現場應保持聯絡的通暢,必要時可設專職聯絡員。8、現場負責人在救援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好現場,以備后期事故調查工作的開展。9、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公司領導和現場負責人應對現場做進一步勘察,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10、現場救援工作結束后,公司和上級有關部門在展開事故調查工作時,各部門和人員應接受公司及上級有關部門的調查以及相應的處理結果。11、公司和上級有關部門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質,汲取事故教訓,制定并落實相應的預防措施,從根上防止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12、事故責任單位對于事故的調查處理報告,必須按照公司規定的時間報告公司安監部,不得隨意拖延和瞞報。13、公司應安排專人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事故單位抓緊做好恢復生產工作,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施工安全的情況下,上報公司及上級有關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工地的正常生產。14、公司安監部做好事故原因和事故性質的調查,使公司的每名員工都受到安全警示教育。15、在整個應急救援過程中,應作各種文字記錄(如因當時情況緊急未做記錄,應在最短的時間補記),作為日后事故調查和善后工作的依據。
重大事故報告和報警原則:1、施工現場任何人發現發生重大事故的,必須立即報告現場負責人,必要時越級報告公司領導。2、現場負責人接到報告后,立即通知公司總部,在確保事故現場安全的情況下立即組織人員救援,如有人員傷亡,應直接撥打120急救中心,發生火情直接撥打119火警求助。若現場情況特別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專業救援隊伍求救,同時以最快的方式報告公司領導。3、公司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組織公司應急援助組趕赴事故現場,組織指揮現場搶救工作,同時將事故發生的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根據公司生產的特點,可能引發生產事故的類別大致為:1、運輸車輛事故。2、觸電和雷擊。3、物體打擊。4、高空墜落。5、建筑物、堆置物、深基坑塌方。6、火災爆炸。7、工作人員集體中毒和中暑等。鑒于此,公司應根據可能發生的不同事故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救援方案。
應急救援事前準備工作應遵循:1、每段工程施工前應制定好防止發生事故所采取的預防措施;現場如果發生事故時的應急對策及信息傳遞。2、公司應建立群眾性義務救援組織,加強業務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3、對可能發生事故的應急場所工作人員應進行崗位安全教育和應急救援培訓,必要時進行實戰演練。4、施工現場及作業場所應配備足夠數量、種類的應急器材,應急器材要定期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記錄。
現場救援器材及設備:1、通訊設備:包括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對講機等。2、交通工具:供指揮、聯系的用車及救援專用車。3、急救藥品及其他器材。
企業應急預案制定的目的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將事故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但每個企業都希望沒有事故的發生,因此企業為預防事故發生所制定的安全生產制度應該說比企業應急預案更加重要。這就要求公司每名員工對安全生產要足夠的重視。在已經發生事故的事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業忽視安全生產而引發的事故,這中間有企業領導的責任,也有基層員工的責任。每次事故的發生都會給國家和企業及個人帶來重大的損失。因此企業安全生產預警和安全生產制度的高效貫徹執行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衷心希望制定的企業應急預案牢記在員工的腦海里,定期進行實戰演練中,而在真正的施工現場永遠不會發生。
篇2: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
篇3: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編制依據和目的]為了規范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規定》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港口生產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本辦法適用于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的編制、發布、備案、演練等工作。
第三條[備案管理的原則]應急預案的管理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
第四條[明確預案管理的主管部門]交通運輸部主管全國港口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明確生產經營人的職責]港口經營人負責落實本單位應急預案編制、評審(或論證)、備案、宣傳、培訓和演練等工作,并組織應急預案確定的各項措施的實施。
第六條[行政部門預案的編制要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港區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港區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的應急工作要求;
(四)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五)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六)應與上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七條[應急預案操作手冊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同級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港口應急預案和應急預案相對應的簡明操作手冊。
第八條[企業預案的編制要求]企業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單位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四)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應急程序和應急保障措施,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能滿足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五)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六)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七)應與上級政府、部門和本單位的相關應急預案相
互銜接。
(八)對于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
案?,F場處置方案應當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處置程序、應急處置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九)港口經營人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之間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單位、上級部門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九條[預案附件內容要求]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系方式、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應當經常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各種預案之間應相互銜接,并與預案所涉及的其他單位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條[部門預案評審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本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審定。涉及相關部門職能或者需要有關部門配合的,應當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報同級政府批準發布。
第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論證要求]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由港口經營人自行組織論證,必要時邀請評審專家和應急預案涉及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參加。
第十二條[部門預案備案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港口經營人預案備案要求]港口經營人進行應急預案備案時,應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及電子文檔;
(二)應急預案論證意見;
(三)論證人員簽名表;
(四)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危險貨物現場處置方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第十四條[受理部門備案要求]受理備案登記的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對材料齊全的應急預案及時備案。
第十五條[備案登記建檔工作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檢查港口經營人做好應急預案的備案登記工作,建立應急預案備案登記建檔制度。
第十六條[預案宣傳教育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將應急預案的培訓納入安全生產培訓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重點港口經營人的應急預案培訓工作。
港口經營人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教育,普及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技能,使有關人員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應急預案的要點和程序應當張貼在應急地點和應急指揮場所,并設有明顯的標志。
第十七條[應急演練要求]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本部門、本港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每年對應急預案的管理情況進行總結。
第十八條[演練頻次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每半年演練一次,其他港口經營人每年演練一次。
第十九條[演練評估總結要求]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應急預案演練組織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第二十條[部門預案修訂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第二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修訂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港口經營人因兼并、重組、轉制等重大變化導致現行應急預案不適用的;
(二)港口經營人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三)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四)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五)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六)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要求修訂的;
(七)應急預案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八)港口經營人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第二十二條[預案修訂報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報告應急預案的修訂情況,并按照有關應急預案報備程序重新備案。
第二十三條[應急物資配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及裝備,建立使用狀況檔案,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二十四條[明確應急預案啟動后的報告程序]港口經營人發生事故后,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二十五條[表彰獎勵]對于在應急預案編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人員,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港口經營人可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六條[處罰]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備案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港口經營人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導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年月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