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海上油污應急計劃設計方案

某海上油污應急計劃設計方案

2024-07-15 閱讀 1647

1.意義和目的

1.1意義

首先,船舶或港口溢油對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其危害程度要比船舶本身的經濟損失大得多。例如19*美國超級油輪“??松碧柊l生溢油事故,賠償達35億美元之巨,而其船舶和貨物損失還不足賠償額的1‰。

其次,有無應急計劃對溢油處理的效果大不相同。在1993年12月12日加拿大溫哥華港菲律賓船泄漏40噸柴油事件中,因港口有周密的應急計劃,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和10萬加元的清理費就完成了處理任務。而在沒有制訂油污應急計劃之前,處理相同的溢油事故,要花費8天時間和140萬加元清理費。

因此,制訂油污應急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1.2目的

制定海上油污應急計劃的目的是預防海上石油及制品的泄漏事故,及時控制和清除油污染,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

2.法律依據

我國目前尚無溢油應急方面的專項法規,但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制訂油污應急計劃。

3.機構

應急機構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3.1合作性

溢油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控制和清除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3.2統一性

由于各部門相對獨立,事故處理過程中容易脫節和不協調,因此,需要具有絕對權威的總指揮來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該總指揮應對各部門有兼管權;

3.3及時性

溢油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和災難性,因此對溢油事故的處理應及時果斷。

根據以上三個原則,溢油應急機構應由總指揮、應急指揮中心和合作部門組成??傊笓]由地方政府行政領導擔任;應急指揮中心應以港務監督部門為主組建,職能是負責應急機構的組織和協調;合作部門包括轄區內的海上安全監督部門、港務監督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漁政監督部門、海上救撈部門以及當地駐軍、公安、消防部門等,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救援工作。

?4.報告

港務監督是接受和分發污染事故的報告部門?!吨腥A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發生污染事故,應盡快向就近的港務監督報告,在船舶進入第一港口時,應立即向港務監督提交書面報告,并接受調查處理。

?5.反應程序

應急指揮中心,接到溢油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做好如下工作:

5.1迅速向總指揮報告;

5.2召集指揮中心成員,制定處理溢油事故方案并組織實施;

5.3及時通知各合作單位參加事故處理;

5.4及時組織救助傷員、防止火災、控制污染;

5.5向有關部門發出重大污染警告,并通知可能遭受污染損害的單位采取防污染的緊急措施;通知電臺、電視臺、報社等宣傳媒介,向社會各界發出溢油危害警報;

5.6調集清油隊伍控制和清除油污染;

5.7清理環境達到標準后,編制總結報告。

6.措施

6.1健全完善海上石油防污行政規章

對港口水域監督管理、污染防治、法律責任、監測取證、環境評價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

6.2加強清油隊、港區水上油庫和油碼頭的監督管理

實行定期檢查制度,發現隱患,及時整改;

6.3加強港口環保設施、設備的建設

港區的油碼頭、船廠、拆船廠應增加污染設施和設備的投入,按裝卸貨物性質和數量配備足夠的消防安全設施和防污染設施,提高防污和清污能力;

6.4應建立海上石油泄漏應急處理預案系統

通過對溢油的危險性進行預分析和預評價,在計算機上模擬出各種溢油事件的應急措施和比較方案,為及時、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6.5建立遙控監視系統

通過在可能產生污染的地點附近及交通事故多發地點附近設立油感自動裝置,可把感應的油污信號實時傳至VTS系統并進行監視;

6.6配備應急設備和物資

如:救生船、救援船、撇油器、圍油欄、吸附材料、消油劑、儲油器、應急反應車、消防設備、通信設備、照明設備等。要在計劃中列出應急設備的儲存地點、管理方式以及設備的型號、數量等。

6.7人員培訓

應急指揮中心應制訂培訓計劃,并定期進行訓練和演習。培訓內容包括:防火救生、車船駕駛、除油技術等。要及時總結防污染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功經驗。

篇2:油污應急計劃制訂實施規程

船舶溢油對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其危害程度要比船舶本身的經濟損失大得多。例如19*美國超級油輪“??松碧栆缬?損害賠償達35億美元之巨,而其船舶和貨物損失還不足損害賠償額的1‰。因此,充分認識溢油事故的危害性,制訂油污應急計劃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證明,有無應急計劃對溢油的處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1993年12月12日加拿大溫哥華港菲律賓船泄漏40噸柴油事件中,因港口有周密的應急計劃,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和10萬加元的清理費就完成了處理任務。而在沒有制訂油污應急計劃之前,處理相同的溢油事故,要花費8天時間和140萬加元清理費。

目前,我國五大油港已接受世界銀行贈款,正在制訂油污應急計劃。營口老港地處遼河口附近,近幾年來油類運輸逐年增加,所以制訂油污應急計劃勢在必行。

一、編制的目的和適用范圍

遼河油田位于遼河沿岸地區,在距遼河口22海里范圍內就有7個油碼頭,油類運輸及油類作業十分頻繁,溢油事故時有發生。如果發生重大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制定遼河口油污應急計劃就成了非常緊迫的任務。其目的在于預防溢油事故的發生,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和清除油污染,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

本計劃適用范圍是距遼河口22海里河道區域及其近海水域。

二、制訂計劃的法律依據

我國有關溢油方面的法規還不夠完善,現有的法規中還沒有提及油污染應急系統的建立,所以在這方面的法律出臺前,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和《水污染防治法》作為制訂油污應急計劃的法律依據。

三、組織機構

溢油應急計劃是否正確和有效地付諸實施,并且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做保障。應急機構的建立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溢油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控制和清除工作能否順利進行有賴于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因此機構所包括的部門應是全面的。

2.由于各部門相應獨立,難免出現事故處理過程中的脫節和不協調,影響反應的順利進行,因此,需要具有絕對權威的總指揮來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該總指揮對各部門應有兼管權。

3.由于溢油是偶然發生的,因此勿須設置龐大的溢油應急反應機構。應該成立一個包括總指揮在內的應急指揮中心,當發生重大溢油事故時以及進行統一演習時,召集機構成員共同對付溢油事故或實施模擬演習,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龐大開銷。在非事故期間,機構各部門人員從事各自的正常工作。

綜上所述,溢油應急機構應由地方政府領導擔任總指揮。組成部門有:轄區內的交通部海上安全監督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國家海洋局的有關部門、港務部門、水產部門、漁政監督部門、海上救撈部門以及駐軍和公安、消防部門,并設一應急指揮中心,負責應急機構的組織和協調。該中心應設在海上安全監督部門。

四、報告制度和反應程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船舶發生油類、油性混合物和其它有害物質造成污染海域事故,應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并盡快向就近的港務監督提交書面報告,接受調查處理。該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發生污染事故,應盡快向就近的港務監督報告,在船舶進入第一港口時,應立即向港務監督提交書面報告,并接受調查處理。所以港務監督是接受和分發污染事故報告部門。機構內任何單位接到報警后,應立即向港務監督報告。

設立在港務監督的應急指揮中心,接到報告后應做好如下工作:

1.迅速向總指揮報告,并接受總指揮指令。

2.根據總指揮指令,召集指揮中心成員,制定抗溢油污染損害的應急計劃實施方案。

3.通知機構內各成員單位,做好緊急抗災動員。

4.向有關部門發出重大污染損害警告,并通知可能遭受污染損害的單位采取防污染的緊急措施。

5.通知電臺、電視臺、報社等宣傳媒介,向社會各界發出溢油危害警報。

6.向鄰近地區的有關部門發出溢油危害的警報,并告知可能遭受損害的區域。

7.調集清油隊伍進行油污染控制和清除。

8.清理環境達到標準后,編制總結報告,以便為修改應急計劃提供參考。

五、技術手段及應急設備

港口要配備一定的應急設備,以備在發生油污染事故時使用。根據營口港的實際情況,油輪的裝載量最大為2000噸,所以應配備滿足2000噸溢油事件處理能力的應急設備。設備的配置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由各個碼頭分別配備一些滿足一定處理能力的設備,同時港口當局應該根據各碼頭應急設備配備情況,補齊可能發生最大溢油事故的應急設備,以備統一調撥使用。二是由港口當局配備清油公司,滿足最大溢油事故的救助工作。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均應在計劃中列出應急設備的儲存地點、管理方式以及設備的型號、數量。通常需要配備的設備有:船、撇油器、圍油欄、吸附材料、消油劑、應急反應車、消防設備、通信設備、照明設備等。

六、應急人員培訓

應急指揮中心應制訂一份日常培訓計劃,并按規定定期進行訓練和演習,以保持應有的反應能力。

日常培訓計劃根據本港歷史上曾發生的溢油事故及可能發生的最大事故作為制訂的依據。對專業應急人員的培訓,應縮寫書面培訓教材,進行嚴格的培訓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設備維護、防火救生、車船駕駛、操作技能和應急意識教育等。

七、應急措施及行動方案

在應急計劃中,除機構組織及時應變部署外,還應制訂發生事故時的具體清油決策計劃。對一旦溢油可能存在的危險性進行預分析和預評價,建立模擬系統,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在現場制定出對各種溢油事件的應急措施和行動方案。增加反應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及時性,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