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空分事故應急預案

某空分事故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2074

一、高壓電停

1、可能原因:供電中斷、工藝故障跳閘、電器故障跳閘。

2、可能造成后果:全系統停車,空壓機停車,氧壓機、氮壓機停車,低壓停電。

3、處理方法:1)全系統停車,按系統停車處理,要儀表氣,注意膨脹機油壓適當降低,關膨脹機進出口,關冷箱充氣,放空動設備內氣體并盤車,關預冷泵進出口,保持塔內壓力,視情況處理純化;2)空壓機停車,放空并停氧、氮壓機后按1)處理;3)氧壓機、氮壓機停車,先開放空然后倒用備機。

4、相關檢查:詢問供電中斷原因,檢查電機,檢查工藝原因,檢查勵磁等,向上級匯報。

二、低壓電停

1、可能原因:供電中斷、變壓器故障、低壓斷路器故障等。

2、可能造成后果:所有或部分低壓設備停運,引起供油、供水、加熱、抽風、勵磁、氬泵停,引起高壓設備部分跳車。

3、處理方法:1)循環水中斷,按系統緊急停車處理;2)空壓機供油中斷、勵磁中斷,空壓機聯鎖停,按高壓停電方法處理;3)氬泵、多級泵、冰機、純化電加熱器、風機停,按部分停車視情況處理。4)相關檢查:檢查高壓供電,變壓器,低壓供電等。

三、儀表氣中斷

1、造成事故的可能原因:1)、儀表管路故障,儀表氣斷裂,吹除閥打開,供氣閥關閉;2)、因AC停機或分子篩放空引起的故障,造成氣源中斷;3)、因6000或熔三儀表管網問題,引起儀表氣異常。

2、事故產生的后果:1)、儀表氣中斷時,引起純化切換閥不能切換,氣開閥全關,氣閉閥全開,被迫停車;2)、儀表氣異常時,引起純化系統切換伐開換不靈活,氣動調節閥隨儀表氣壓力波動而誤動作,引起工況嚴重波動,直至停車;3)、引起ET、AP密封氣中斷或波動而導致ET、AP異常;4)、導致6000備用儀表氣中斷或異常。

3、處理事故的對策1)、純化系統打手動操作;2)、倒用備用儀表氣源(6000或熔三);3)、如影響巨大,應進行緊急停車。

4、相關檢查

1、儀表總管及各支路有無斷裂,相關閥門是否誤操作或損壞;

2、應當檢查V1015閥對儀表氣的影響;

3、6000空分及熔三儀表氣管網是否有問題。

四、DCS失控

1、造成事故的可能原因:1)、使用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溫度過高不利于散熱,濕度過大對器件絕緣不利,在低溫時也宜產生凝結水形成短路;2)、使用環境灰塵過大,形成較強靜電,干擾DCS運行,造成死機等現象;3)、雨天、雷電的干擾;4)、周圍強電設備的電磁干擾;5)、DCS軟件的設計缺陷及老化;6)、DCS軟件缺陷;7)、DCS電源故障;8)、DCS通信故障;9)、DCS接地系統故障;10)部分模塊壞。

2、事故產生的后果1)、DCS人機界面對話中斷,不能操作DCS;2)、DCS數控采集系統因干擾會產生工藝假值,導致操作失誤,自關鎖誤動作;3)、DCS程序控制系統不工作,造成各聯鎖失效,閥門不能再行動作等;4)、DCS程序控制系統失控,造成聯鎖誤動作,純化工作異常,閥門亂動作;5)、死機。

3、處理事故的對策1)、前四項應進行緊急手動停車,查出原因進行排除后重新下裝DCS系統軟件;2)、第五項應根據情況判斷處理,例:純化系統模塊壞,先把純化程序打手動,放掉純化儀表氣,更換模塊。同時做好緊急停車準備。

4、相關檢查

1)、控制室溫度;2)、控制室是否受到靜電或電磁干擾;3)、接地系統是否符合要求;4)、DCS電源及通訊線路。

五、循環水中斷

1、可能原因:電源中斷,電機或水泵壞,水池水位低等。

2、產生后果:循環水中斷或異常。

3、處理對策:如供水異常或只停一泵可倒備用泵,如供水中斷嚴禁強行供水而應做緊急停車處理。

4、相關檢查:檢查電機、儀控、水泵、水位(補充水)、閥門、管路等。

六、膨脹機故障

1、事故原因:密封氣及油系統故障,氣體中含雜質,機器故障,儀控故障等。

2、事故后果:機器停,機器損壞,燒瓦、密封,打葉輪等。

3、處理對策:迅速恢復密封及油系統倒用備機,根據情況可停氬系統。

4、相關檢查:油路及氣路故障原因,是否有雜質進入,軸承間隙等。

篇2:某空分事故應急預案

一、高壓電停

1、可能原因:供電中斷、工藝故障跳閘、電器故障跳閘。

2、可能造成后果:全系統停車,空壓機停車,氧壓機、氮壓機停車,低壓停電。

3、處理方法:1)全系統停車,按系統停車處理,要儀表氣,注意膨脹機油壓適當降低,關膨脹機進出口,關冷箱充氣,放空動設備內氣體并盤車,關預冷泵進出口,保持塔內壓力,視情況處理純化;2)空壓機停車,放空并停氧、氮壓機后按1)處理;3)氧壓機、氮壓機停車,先開放空然后倒用備機。

4、相關檢查:詢問供電中斷原因,檢查電機,檢查工藝原因,檢查勵磁等,向上級匯報。

二、低壓電停

1、可能原因:供電中斷、變壓器故障、低壓斷路器故障等。

2、可能造成后果:所有或部分低壓設備停運,引起供油、供水、加熱、抽風、勵磁、氬泵停,引起高壓設備部分跳車。

3、處理方法:1)循環水中斷,按系統緊急停車處理;2)空壓機供油中斷、勵磁中斷,空壓機聯鎖停,按高壓停電方法處理;3)氬泵、多級泵、冰機、純化電加熱器、風機停,按部分停車視情況處理。4)相關檢查:檢查高壓供電,變壓器,低壓供電等。

三、儀表氣中斷

1、造成事故的可能原因:1)、儀表管路故障,儀表氣斷裂,吹除閥打開,供氣閥關閉;2)、因AC停機或分子篩放空引起的故障,造成氣源中斷;3)、因6000或熔三儀表管網問題,引起儀表氣異常。

2、事故產生的后果:1)、儀表氣中斷時,引起純化切換閥不能切換,氣開閥全關,氣閉閥全開,被迫停車;2)、儀表氣異常時,引起純化系統切換伐開換不靈活,氣動調節閥隨儀表氣壓力波動而誤動作,引起工況嚴重波動,直至停車;3)、引起ET、AP密封氣中斷或波動而導致ET、AP異常;4)、導致6000備用儀表氣中斷或異常。

3、處理事故的對策1)、純化系統打手動操作;2)、倒用備用儀表氣源(6000或熔三);3)、如影響巨大,應進行緊急停車。

4、相關檢查

1、儀表總管及各支路有無斷裂,相關閥門是否誤操作或損壞;

2、應當檢查V1015閥對儀表氣的影響;

3、6000空分及熔三儀表氣管網是否有問題。

四、DCS失控

1、造成事故的可能原因:1)、使用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溫度過高不利于散熱,濕度過大對器件絕緣不利,在低溫時也宜產生凝結水形成短路;2)、使用環境灰塵過大,形成較強靜電,干擾DCS運行,造成死機等現象;3)、雨天、雷電的干擾;4)、周圍強電設備的電磁干擾;5)、DCS軟件的設計缺陷及老化;6)、DCS軟件缺陷;7)、DCS電源故障;8)、DCS通信故障;9)、DCS接地系統故障;10)部分模塊壞。

2、事故產生的后果1)、DCS人機界面對話中斷,不能操作DCS;2)、DCS數控采集系統因干擾會產生工藝假值,導致操作失誤,自關鎖誤動作;3)、DCS程序控制系統不工作,造成各聯鎖失效,閥門不能再行動作等;4)、DCS程序控制系統失控,造成聯鎖誤動作,純化工作異常,閥門亂動作;5)、死機。

3、處理事故的對策1)、前四項應進行緊急手動停車,查出原因進行排除后重新下裝DCS系統軟件;2)、第五項應根據情況判斷處理,例:純化系統模塊壞,先把純化程序打手動,放掉純化儀表氣,更換模塊。同時做好緊急停車準備。

4、相關檢查

1)、控制室溫度;2)、控制室是否受到靜電或電磁干擾;3)、接地系統是否符合要求;4)、DCS電源及通訊線路。

五、循環水中斷

1、可能原因:電源中斷,電機或水泵壞,水池水位低等。

2、產生后果:循環水中斷或異常。

3、處理對策:如供水異常或只停一泵可倒備用泵,如供水中斷嚴禁強行供水而應做緊急停車處理。

4、相關檢查:檢查電機、儀控、水泵、水位(補充水)、閥門、管路等。

六、膨脹機故障

1、事故原因:密封氣及油系統故障,氣體中含雜質,機器故障,儀控故障等。

2、事故后果:機器停,機器損壞,燒瓦、密封,打葉輪等。

3、處理對策:迅速恢復密封及油系統倒用備機,根據情況可停氬系統。

4、相關檢查:油路及氣路故障原因,是否有雜質進入,軸承間隙等。

篇3: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我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3〕101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應急預案,是指本省范圍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為依法、迅速、科學、有序應對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條 應急預案的規劃、編制、審批、發布、備案、演練、評估、修訂、培訓、宣傳教育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應急預案分為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兩大類。其具體分類和內容依據國辦發〔2013〕101號文件確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應急辦)負責制定本轄區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規劃,具體指導、監督應急預案的編制、演練、修訂、宣傳、培訓等實施工作。

  第二章 預案編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針對本行政區域或本部門、本行業的多發易發突發事件、主要風險等,制定本級政府或本部門、本行業應急預案編制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適時修訂完善。單位和基層組織可根據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制定本單位、本基層組織應急預案編制計劃。

  第七條 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做好以下基礎工作:

  (一)成立編寫小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成立預案編制工作小組,吸收預案涉及主要部門和單位業務相關人員、技術專家以及有現場處置經驗的人員參加,編制工作小組組長應由預案編制單位有關負責人擔任。

  (二)做好風險評估。針對突發事件特點,分析事件的危害因素以及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以及衍生、次生后果,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風險、消除隱患的措施。

  (三)掌握應急資源。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本地區、本單位可調用的應急隊伍、裝備、物資、避難場所等應急資源狀況,以及上級和相鄰地區可請求支援的應急資源狀況,為制定應急響應措施提供依據。

  第八條 應急預案編制應當遵照以下原則:

  (一)合法合規。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預防與處置相結合的應急管理工作原則。

  (二)切合實際。認真進行風險評估,全面分析應急資源需求與現狀,充分考慮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實際,符合自身特點。

  (三)協調一致。加強與應急預案涉及部門的溝通與協調,與上級預案和同一層面已出臺的相關應急預案做到銜接協調、表述一致。

  (四)簡明易行。明確誰來做、何時做、做什么、怎么做、使用什么資源做等具體內容,做到響應分級合理、應對程序明晰、處置措施具體。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總則。包括編制目的、編制依據、適用范圍和工作原則、事件分級等。

  (二)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包括突發事件應對的領導機構、工作機構、成員單位、工作組、專家組、現場指揮機構的組成及其職責等。

  (三)預防與監測預警。包括風險隱患排查、監測、突發事件的預警分級標準及響應、預警信息發布或解除程序等。

  (四)處置措施。包括信息報告與發布、先期處置、啟動應急響應、響應措施、響應級別調整和終止等。

  (五)恢復重建。包括善后處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等。

  (六)保障措施。包括應急隊伍、裝備、物資、資金、通信、交通、技術保障等。

  (七)日常管理與責任獎懲。包括應急預案培訓、宣傳、演練及責任、獎懲等內容。

  (八)附則。包括預案解釋、生效時間、名詞術語解釋等。

  (九)附件。包括應急處置工作流程圖、應急處置聯系人和聯系方式、應急資源情況一覽表等。

  鄉鎮(街道)的應急預案,以及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突出可操作性和現場處置的特點。

  第十條 應急預案在編制過程中,應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專家咨詢、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聽取意見,并書面征求與預案相關的部門、單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見,同時注重從突發事件案例、處置工作總結和應急演練評估材料中吸取經驗,切實提高預案質量。

  第三章 審批、備案和公布

  第十一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審稿、編制工作說明、各有關單位意見及采納情況說明等有關材料報送應急預案審批單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發布應急預案簡本的,應當將預案簡本一起報送審批。

  第十二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對預案進行審核,主要審核以下事項:

  (一)合法合規性;

  (二)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情況和相關單位的意見協調情況;

  (三)主體內容的完備情況;

  (四)責任分工的明確情況;

  (五)預警和應急響應級別劃分的合理性;

  (六)應對措施的可行性等。

  必要時,可組織有關專家評審。

  第十三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在應急預案發布后20個工作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單位備案。

  (一)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二)專項應急預案抄送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備案。

  (三)部門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

  (四)村(居)民委員會應急預案,向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備案。

  (五)需要與所在地政府聯合應急處置的中央駐皖企事業單位、省屬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備案。

  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四條 接受應急預案備案的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備案審查,備案審查與預案審核的內容和方法基本一致,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應當責令應急預案審批單位進行修訂。

  第十五條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類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應當通過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向社會公布。對確需保密的應急預案,按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應急演練

  第十六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應急演練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實戰演練和桌面演練等;按內容可分為單項演練和綜合演練等;按目的與作用可分為檢驗性演練、示范性演練和研究性演練等。應急演練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行業、人員廣泛參與、處置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提高快速反應和整體協同處置能力。

  第十七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制度和年度計劃,合理確定應急演練的頻次、規模、形式和演練內容、時間、地點等。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演練主辦單位應當在上年年底前向本級人民政府應急辦上報。

  第十八條 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至少每3年進行1次應急演練。

  洪澇、山洪泥石流、滑坡、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礎設施和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生命線工程經營管理單位,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運、使用單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醫院、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等,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 應急演練組織單位應當組織演練評估,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演練的執行情況,預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揮協調和應急聯動情況,應急處置情況,演練所用設備裝備的適用性,演練目標的實現情況,演練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對完善預案、應急準備、應急機制、應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演練評估可委托第三方進行。

  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參加演練的相關單位應當采取修訂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加強人員培訓、完善物資裝備等措施及時改進完善。

  第五章 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規范管理。

  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進行1次評估。

  第二十一條 總體應急預案應當適時修訂,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修訂1次,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等,可以向有關預案編制單位提出修訂建議。

  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面臨的風險或其他重要環境因素發生變化的;

  (四)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

  (五)預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發生變化的;

  (六)在突發事件應對或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需作出重大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制定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