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專業名詞解釋1
物業管理專業名詞解釋(1)
1.物業:物業管理活動的物質載體,是聯結物業管理相關法律關系主體之間關系的介質。原為香港地方俚語,意指單元性房地產,是指以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形式存在的不動產。
2.構造物:指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各種物料按照一定結構連接成的整體,包括建筑物和構筑物兩類。構筑物不直接供人在里面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的構造物。
3.建筑物:指定著于土地上下,由頂蓋、梁、柱、墻壁等部位組成,供人居住或用于其它目的使用的構造物。房屋是建筑物最基本、最主要的物質形態,是指用建筑物料與外部空間隔開,可以容納人在其中活動的建筑物。
4.物業管理區域:物業的集合,是物業管理的基本單位。
5.居住物業:指專供居住的物業,包括住宅小區、別墅、公寓等。
6.商業物業:指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用于商業(商務)活動的物業,包括寫字樓、購物中心、商鋪、酒店等。
7.工業物業:指用于工業和交通運輸生產活動的物業,包括工業廠房、倉庫等。
8.其它類型物業:體育類物業(體育場、體育館、健身房)、文教娛樂類物業(學校、影劇場、音樂廳、游樂場、文化廣場)、衛生保健類物業(醫院、療養院、養老院)、交通類物業(車站、空港)、名勝古跡類物業(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宗教類物業(教堂、禮拜寺、廟宇、宗祠)等。
9.混合物業:一般指居住型和非居住型物業進行混合設計和建造的物業。
10.公產物業:產權歸國家所有的物業,包括黨政機關、部隊、國有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物業。
11.私產物業:產權歸個人的物業。
12.單位產物業:產權歸單位所有的物業。
13.私益性物業:為五官產權人壟斷性占有和使用,能為其創造生活便利或帶來經濟利益的物業,如住宅、寫字樓、商場、會展中心、酒店、工業廠房等。
14.公益性物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性服務或用于社會公益活動的物業。如行政辦公類物業、學校、醫院、圖書館、禮拜堂等。
15.物業內容的二元性:指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
16.設施設備的配套性:指物業以其各種配套設施設備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特性。
17.物業的社會屬性:指物業在生產、流通及使用和維護等環節引起的社會關系的產生、變更和終止的屬性,包括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兩個方面。
18.相鄰關系:兩個或多個相互連接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活物業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利時,相互之間應給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19.建筑物相鄰關系:指相鄰的建筑物所有人或物業使用人之間,建筑物所有人或物業使用人與相近的土地所有人或物業使用人之間,以及同一建筑物內彼此連接毗鄰的建筑物單元所有人或物業使用人之間,由于不可量物侵入導致干擾或妨礙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20.廣義的物業管理:指房地產開發、租賃、銷售及售后服務活動的總稱。
21.狹義的物業管理: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護、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22.常規性服務:物業服務企業為確保物業完好與正常使用,維護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面向全體業主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務。
23.環境管理:指對建筑區劃業主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進行的綜合性管理,包括保潔管理、綠化管理、排污管理、消防管理和污染控制等。
24.公共秩序維護服務:指物業為維護建筑區劃安定,保護業主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物業服務企業的安保人員要通過值班、看守和巡邏,有效預防、中止并及時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向業主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秩序維護服務。
25.公眾代辦性服務:指物業服務企業接受業主與物業使用人的委托,代理繳納水、電、氣、有線電視等費用的服務。
26.物業檔案管理:是反映物業形成、變遷和管理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資料的總稱,包括設計施工圖、物業產權檔案和物業卡片三部分。
27.社區文化建設:是在一定區域、一定條件下,社區成員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便的內容。
28.專項服務:是物業服務企業為創造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環境,面向全體業主與物業使用人提供的服務。
29.特約服務:指物業服務企業為滿足房屋所有人或所有人或物業使用人的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是對常規性服務和專項服務的補充。
30.物業管理模式:指物業管理的結構形式和運行機制,其核心是參與物業管理的法律關系主體以及相互關系。
31.業主大會:物業管理最高權利機構,享有對物業管理重大事項進行決定的權利。
32.業主委員會:是業主大會的常設執行機構,對業主大會負責,在物業管理過程中,執行業主大會所做的各項決議并接受業主監督。
33.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居民實行自治管理的基層組織。
34.物業服務企業管理模式:指由獨立設置、具備相應資質條件、具有法人地位的物業服務企業對物業實施管理的模式。
35.開發商管理模式:指房地產開發企業自行組建物業管理機構,對其開發建設的物業項目進行管理的模式。
36.業主自主管理模式:指通過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大會或業主委員會等自治管理組織對物業實施管理的模式。
37.政府房管部門管理模式:指由誠實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房管局和基層房管站、房管所)對屬于國家所有的房產進行的管理。
38.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行管理模式:指各級黨政機關、企業、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直接對其物業進行管理的模式。
39.“三合一”管理模式:指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組成聯合工作組。共同實施物業管理的模式。
40.物業管理方案:是物業服務企業對物業管理項目實施管理的基本設想。
41.前期物業管理:指在業主、業主大會選聘物業服務企業之前,由建設單位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實施的物業管理。換句話說,就是自建設單位出售房屋時起到業主委員會成立時止的物業管理。
42.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指建筑物按照單元劃分并出售后,在單元所有者之間形成的財產關系,包括專有所有權、共有所有權和成員權三個方面。
43.專有權:建筑物區分所有人排他性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建筑物專有部分的權利。
44.專有部分:指區分建筑物中構造上能夠明確區分并可獨立使用的部分。
45.共有權:指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規約的規定,對區分所有建筑物中的共有部分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46.共有部分:區分所有建筑物中除專有部分外的其它所有部分。
47.成員權: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人基于一棟建筑物的構造、權利歸屬和使用上的密切聯系而形成的作為建筑物管理團體的一名成員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48.業主自主管理:指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全體業主基于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根據民主的原則建立自治組織、確立資質規范,自我管理本區域內物業管理活動的一種基層治理模式。
49.管理規約:是物業管理區域內全體業主共同制定并承諾遵守,對全體業主有共同約束力的,有關業主在物業使用、維護和管理等方面的行為準則。
50.業主大會:物業管理區域內全體業主組成,體現業主的意志和利益,對物業管理重大的事項作出決定的業主自治管理組織。
51.業主委員會:指物業管理區域內代表全體業主對物業實施自治管理的社團組織。是業主大會的常設工作機構,是物業管理法律關系主體之一,是業主大會會議決議的執行機構。
52.物業服務企業:按合法程序設立,為業主與物業使用人提供綜合服務和管理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53.資質管理: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對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
54.物業服務企業核心競爭力:指物業服務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
55.物業管理市場:指出售和購買以物業為對象的管理服務這種無形勞動的場所和由此引起的交換關系的總和。
篇2:物業管理專業名詞解釋2
56.市場主體:指在市場中進行交換的個人和組織。包括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
57.市場客體:在市場中北進行交換的對象。
58.市場環境:指進行交換的環境。
59.物業管理市場價格機制: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價格變動與供求變動之間相互制約的聯系和作用,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機制,價格的變動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60.物業管理服務的效用:指業主或物業使用人因業務服務企業的服務二得到滿足的程度。
61.政府指導價:一種政策性價格形式,先由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物業管理服務的實際情況和管理要求,制定物業管理服務的等級標準,然后由價格主管部門會同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測算出各個等級標準的物業管理服務基準價和浮動幅度。主要適用于住宅小區。
62.市場調節價:指物業管理服務收費完全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市場原則自由協商確定并在物業服務合同中約定的一種定價形式。完全體現市場規律的作用,是一種市場價格,政府不予干預。
63.物業管理市場競爭機制:指競爭同供求關系、價格變動、生產要素流動與組合,以及市場成果分配諸因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運動趨向。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沒有競爭力也就沒有市場經濟。
64.物業管理的行政管理: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對物業管理實施行業管理。其資質是國家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建立物業管理的正常秩序,使物業管理有利于城市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和工作條件。
65.物業管理前期介入:指物業服務企業在正式接管物業之前,從業主、物業使用人和物業管理的角度對物業的整體布局、功能規劃、樓宇設計、材料選用、設備選型、設施配套、管線布置、房屋租賃經營、施工質量、竣工驗收等多方面向建設單位提出意見和建議,使物業投入使用后能更好的滿足業主和物業使用人的需求,為物業管理創造條件。
66.前期介入:物業服務企業從物業開發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開始到項目竣工驗收的全程介入,建設單位可以得到物業服務企業的專業支持,開發出市場定位準確,功能使用考慮周全,業主滿意的物業,促進物業的銷售。
67.物業的承接查驗:指物業服務企業對新接管項目的物業共用部位、公共設施設備進行的再檢驗。是物業管理過程中對工程質量進行監控的不可缺少的一環,是物業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68.資料查驗:指對建設單位移交的文件資料、單項驗收報告以及對房屋共用部位、共同設施設備、園林綠化工程和其他公共配套設施的相關合格證明材料進行查驗。
69.現場查驗:對房屋共用部位和公共設施設備采用觀感查驗、使用查驗、檢測查驗和試驗查驗等方法進行檢查。
70.物業保修責任:指建設單位有隊物業竣工驗收后在保修期內出現不符合工程建筑強制性標準和合同約定的質量缺陷,予以保證修復的責任。
71.辦理入住手續:是物業服務企業接管物業后第一次與業主的零距離接觸,也是物業服務企業展示企業形象、服務水平、專業能力的最佳契機,對物業服務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72.裝修管理:在業主或物業使用人進行裝修期間,對裝修方案、裝修材料、裝修質量以及裝修人員等方面的綜合管理。
73.房屋維修:指物業服務企業根據政府房屋維修管理的標準、要求以及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在房屋的經濟壽命期內在對房屋進行查勘鑒定,評定房屋完損等級的基礎上對房屋進行維護和修理,使其保持或恢復原來狀態或使用功能的活動。
74.房屋維修管理:指物業服務企業為做好房屋維修工作而開展的計劃、組織、控制、協調等過程的集合。
75.結構性維修:指為保證房屋結構安全、適用和耐久,對老朽、破損或強度、剛度不足的房屋結構構件進行檢查、鑒定及修理。
76.非結構性維修:為保障房屋的正常使用和改善居住條件,對房屋的裝修、設備等部分的更新、修理和增設,其主要作用是恢復房屋的使用功能,保護結構構件免遭破壞,延長房屋的使用年限。
77.小修工程:也叫零修工程或養護工程,指物業服務企業為確保房屋正常使用,保持房屋原來的完損等級而對房屋在使用中正常出現的小的損壞進行及時修復的預防性養護工程。
78.中修工程:指房屋少量主體構件已經損壞或不符合建筑結構的要求,需要牽動或拆換進行局部維修以保持房屋原來的規模和結構的工程。
79.大修工程:指無倒塌或自由局部倒塌危險的房屋,其主體結構和公用生活設備的大部分已嚴重損壞,雖不需全面拆除,當必須對其進行牽動、拆換、改裝、新裝,以保證房屋基本完好或完好的工程。
80.翻修工程:指原來的房屋需要全部拆除,另行設計,重新建造或利用少數主體構件在原地或移動后進行更新改造的工程。
81.綜合維修工程:指成片、多幢或多面積、較大的單幢樓房,大部分嚴重損壞而進行的有計劃的成片維修和為改變片(幢)房屋面貌而進行的維修工程。
82.恢復性維修:指修復因自然損耗造成損壞的房屋及其構件的維修活動,它的作用是恢復房屋的原有狀況和功能,保障居住安全和正常使用。
83.賠償性維修:指修復因用戶私自改拆、增加房屋荷載、改變使用性質、違約使用以及過失造成損壞的房屋及其構件的維修活動,其維修費用應由責任人承擔。
82.補償性維修:指在房屋移交時,通過對該房屋的質量,完損情況進行檢查鑒定,發現有影響居住安全和使用的損壞部位,而對房屋進行的一次性的維修工作,其費用由移交人與接受人通過協商解決。
83.返工性維修:指因房屋的缺陷、施工質量不好或管理失當造成的再次維修,其維修費用由責任人承擔。
84.救災性維修:指修復因自然災害造成損壞的房屋及其構件的維修活動,對于重大天災,維修費由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解決,對于人為失火造成的災害,維修費按“賠償性維修”規定的辦法處理,責任者需承擔全部或部分費用。
85.主體工程維修:指屋架、粱、柱、樓面、屋面、基礎等主要承重構部件。
86.房屋完好率:指房屋主體結構良好,設備完好,上、下水道通暢,室內地面平整,能保證用戶安全,正常使用的完好房屋和基本完好房屋數量(建筑面積)之和與總房屋數量(建筑面積)之比。
87.年房屋完好增長率:指房屋經過大修、中修或翻修竣工驗收后,新增加的完好房屋和基本完好房屋建筑面積之和與直管房屋建筑面積之比。
88.年房屋完好下降率:指完好房屋和基本完好房屋由于多種因素經過房屋普查確定已達不到完好房屋或基本完好房屋標準的房屋數量(建筑面積)與直管房屋總量之比。
89.物業設備:指附屬于建筑物的各類設備的總稱,是發揮物業功能、實現物
業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90.物業設備的維修管理:指根據設備的性能,按照一定的科學管理程度和制度,以一定的技術管理要求,對設備進行日常養護和維修,更新。
91.物業管理的保養:指對設備所進行的常規性的檢查、養護、添裝、維修和改善等工作。
92.日常維護保養:指設備操作人員所進行的經常性的保養工作。包括:定期檢查,清潔潤滑,發現小故障及時排除,認真做好維護以及必要的記錄等工作。
93.一級保養:指由設備的操作人員、維修人員按計劃進行的保養維修工作。包括對設備的某些局部進行的解體、清洗、調整,以及按照設備磨損規律進行的定期保養等。
94.二級保養:指設備維修人員對設備進行的全面清洗、部分解體檢查和局部修理和局部修理、更好或修復磨損零件,是設備能夠達到完好狀態的保養。
95.治安管理:指物業服務企業為防盜、防破壞、防流氓活動、防意外及人為突發事故而對說管理的物業進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動。
96.清潔管理:指物業服務企業對所管轄的區域有計劃、有條理、有程序、有目標的,并按指定的時間、地點、人員進行日常清潔服務,并結合精神文明建設,依照規范服務的要求對業主與物業使用人進行宣傳教育、專業管理,并使其能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遵守規章制度,保持物業管理區域容貌整潔,減少疾病,促進身心健康,以提高物業管理區域使用環境效益。
97.物業服務收費:指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衛生和秩序向業主收取的費用。
98.包干制:指由業主向物業服務企業支付固定物業服務費用,盈余或虧損均由物業服務企業享有或承擔的物業服務計費方式。
99.酬金制:指在預收的物業服務資金中按比例或者約定的數額提取酬金支付給物業服務企業,其余全部用于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支出,結余或不足均由業主享有或承擔的物業服務計費方式。
100.物業服務企業營業收入:指物業服務企業從事物業管理和其他經營活動說取得的各項收入,包括物業管理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101.物業管理法律關系:指人們在物業管理服務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定主題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物業管理法律規范在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調整作用的集中體現。
102.物業管理法律責任:指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
103.物業管理民事法律責任: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應當給予民事制裁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104.物業管理行政法律責任:指行政主體或行政相對人的行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而依法必須承擔的行政法律后果。
105.物業管理刑事法律責任:指法律關系主體的違法行為已構成觸犯刑事法律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應當給予刑罰制裁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