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檢驗科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程序

檢驗科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程序

2024-07-16 閱讀 7972

  檢驗科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程序

1.目的

  對測量不確定度進行合理的評定,確保報告結果準確性。

2.范圍

  對測量不確定度管理的全過程。

3.職責

  3.1技術負責人負責編寫測量不確定度作業(yè)指導書,并組織《檢驗結果不確定度報告》的評定。

  3.2科主任負責批準《檢驗結果不確定度報告》。

4.工作流程

  4.1測量不確定度的來源:

  (1)取樣的代表性不夠,樣本不能完全代表被測量的性能和狀態(tài)。

  (2)對被測量的定義不完整或不完善。

  (3)采用的檢驗方法不理想。

  (4)檢驗過程受環(huán)境的影響或對環(huán)境條件的控制不完善。

  (5)對儀器讀數存在的人為偏移。

  (6)檢驗儀器的分辨力或鑒別力不夠。

  (7)檢驗中所用標準物質、試劑、消耗材料的值不準。

  (8)引用于數據計算的常量和其他參量不準。

  (9)操作人員方面的影響。

  4.2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方法:

  4.2.1檢驗人員根據隨機取出的測量樣本中所獲得的信息,來推斷關于總體性質時,應采用A類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符號uA表示,其評定流程如下:

  4.2.2檢驗部門根據經驗、資料或其他信息來評估時,應采用B類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符號uB表示,B類不確定度評定的信息來源有以下六項

  (1)以前的觀測數據;

  (2)對有關技術資料和測量儀器特性的了解和經驗;

  (3)生產部門提供的技術說明文件;

  (4)校準證書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數據,準確度的等級或級別,包括目前暫在使用的極限差等;

  (5)手冊或某些資料給出的參考數據及其不確定度;

  (6)規(guī)定實驗方法的國家標準或類似技術文件中給出的重復性限r或復現性限R。

  用這類方法得到的估計法U2(Ki)可稱為B類方差。其評定流程如下:

  4.2.3當檢驗結果是由若干個其他量求得的情形下,應采用合成標準不確定度,用符號uC表示,表征合理賦予被測量估計值y分散性。其評定流程如下:

  4.2.4擴展不確定度評定分為兩種,U與Up前者為標準差的倍數,后者為具有概率P的置信區(qū)間的半寬。它們的含義不同必要時應采用符號標識。其評定流程如下圖1所示。

  4.2.5當采用已被廣泛公認的檢驗方法,該方法又規(guī)定了測量不確定度的主要來源的極限值和計算結果的表示形式時,檢驗部門要嚴格遵守該檢驗方法和測量結果報告的要求。

  4.3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過程

  4.3.1由技術負責人組織編寫不確定度評定作業(yè)指導書。

  4.3.2當需要對測量不確定度進行評定時,由技術負責人組織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交科主任審批后,由相關專業(yè)組在報告中予以注明。

5.支持性文件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

6.記錄表格

  檢驗結果不確定度報告 ABCD-2-28/01

7.附件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總流程圖

篇2:檢驗科保護患者隱私權制度

1.目的:

明確規(guī)定了本科保護患者機密信息的范圍、職責和管理規(guī)范,以維護病人權益。

2.適用范圍:

(1)與檢驗樣本有關的技術資料、檢驗樣本、檢驗原始記錄,檢驗結果等。

(2)病人要求保密的資料、信息。

3.職責:

(1)科主任負責全科的保護患者隱私權工作,負責實施過程中的協(xié)調、監(jiān)督、檢查和處理。

(2)各實驗室為具體實施部門,實驗室組長對檢驗、樣本管理等具體保密工作負責。

(3)本利各級人員對本崗位保密工作負責。

4.工作程序:

(1)檢驗過程的控制

①患者憑就診卡就醫(yī),醫(yī)生電子檢驗申請后,患者憑就診卡在收費處交費并取得檢驗條形碼(共二聯,其中正聯用于貼樣本管,附聯為取報告單憑證),患者根據條形碼上要求(如采樣時間、是否空腹等)到門診抽血處抽血,抽血處工作人員負責將樣本管加貼條形碼。

②門診樣本的轉送由本科負責,病區(qū)由事務中心負責。

③標本接收處負責樣本的接收及樣本的分流。

④各實驗室負責樣本的錄入、樣本的檢驗、保存及樣本廢棄處理。

⑤檢驗報告經審核后通過信息網絡自動傳送到門診服務臺和病區(qū),病區(qū)辦公室只限于醫(yī)務人員密碼進入電腦查看病人檢驗報告,門診需憑病人的就診卡或條形碼附聯取化驗單。

⑥住院病人檢驗報告單統(tǒng)一由本科派專人送病區(qū)護士辦公室,由值班護土核對后簽收。

(2)門診病人委托檢驗事宜等由門診實驗室負責接待。患者需要郵寄檢驗報告單時,必須填寫委托單,門診實驗室負責落實郵寄(掛號信、快件需保存好郵寄憑證,以備查詢)。

(3)病人提出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傳遞檢驗結果時,在委托單上注明,同時寫上聯系人、聯系方式,門診實驗室發(fā)單人員核對無誤且符合保密條件后,方可傳遞結果。

(4)原則上,住院病人不能自行到本科取檢驗報告單或補取報告單,如特殊需要,可憑病區(qū)醫(yī)生開具的委托單領取報告單。

(5)檢驗科計算機由有資質檢驗人員憑密碼進入,在工作中要嚴防泄密,不得以任何理由將病人信息資料泄露給他人(包括廠家、公司、個人),離開工作崗位要及時關閉工作界面。

(6)愛滋病抗體初篩實驗室嚴格按HIV初篩實驗室的《保密操作程序》實行對患者隱私權的保護。

篇3:檢驗科醫(yī)療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制定醫(yī)療差錯、事故的防范措施,熟悉差錯、事故發(fā)生后的處理流程,旨在杜絕或減少檢驗差錯的發(fā)生,保證醫(yī)療安全。

2.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務實驗室從事檢驗技術工作的全體人員。

3.職責:

(1)科主任對檢驗科醫(yī)療安全管理負總責。對醫(yī)療安全定期檢查、督促并負責處理差錯事故。

(2)實驗室組長負責落實具體措施。

(3)各技術崗位工作人員對本崗位檢驗報告負責。

4.醫(yī)療差錯、事故防范:

(1)加強對職工的醫(yī)療安全意識教育,緊緊繃牢醫(yī)療安全這根弦。科主任要及時發(fā)現存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防范措施。一旦發(fā)生差錯或糾紛,科主任要及時組織討論,分析原因,對差錯定性,必要時在全科會議上通報,組織全科人員討論分析,使其它同志引以為鑒,防止再發(fā)生類似差錯或糾紛。

(2)進一步改善職工的服務意識,加強醫(yī)患溝通,特別是服務窗口,是最容易與病人發(fā)生口角的地方,因此,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及與病人溝通的技巧都很重要。

(3)進一步落實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技術規(guī)范,如檢驗結果審核制度、急診管理及危急值報告制度、檢驗標本管理制度、異常結果復檢規(guī)定、血球儀復檢和鏡檢要求等,科主任經常性檢查和督促落實情況。

(4)嚴把檢驗質量關,加強檢驗報告審核工作。報告單發(fā)出前必須認真、仔細核對,對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明顯不符、陰性與陽性臨界值結果、自相矛盾不能解釋的、離譜的結果均要給予復查,并在報告單上注明“已復查”。對血清外觀異常者也要注明,必要時與病區(qū)溝通。

(5)堅守工作崗位,急診標本及時檢測,及時報告。屬“危急值”結果必須立即復查確認,并按“檢驗結果危急值質量管理及報告制度”流程及時報告給臨床。

(6)做好實習生帶教工作。實習生必須在老師指導下從事操作,檢驗結果必須由帶教老師審核后簽發(fā)。實習生發(fā)生的差錯由帶教老師承擔責任。

(7)加強標本的管理,認真采集和驗收檢驗標本,仔細核對條形碼上的信息,防止標本錯采、錯收、張冠李戴。不合格標本須及時退回并電話通知重新采集送檢,以保證檢驗質量。已測標本和未測標本分開放置,標本存人冰箱前必須檢查是否已檢測過(即是否有未測標本混入其中);下班前也要檢查操作臺上、水浴箱及離心機內是否有未測標本,確保檢驗標本不遺失并保證及時報告。同時,作好記錄,以備查詢。為便于標本復查及查找差錯原因,檢測后的標本必須冰箱保存一周,骨髓片、染色體制片則要長期存檔保存,征兵標本需保存三個月以上。

(8)加強對職工的業(yè)務培訓,除每月開展一次業(yè)務學習外,還要結合本科的工作實際,對職工進行技術考核,提高職工的業(yè)務水平。

(9)工作期間嚴肅、認真、細致,不閑聊,不脫崗。

嚴格交接班制度,交接標本必須到人到位,交接雙方須在交接班本上簽字。

(10)加強法制觀念,不使用三證不全的試劑(無論質量多好),以防不必要的糾紛發(fā)生。

(11)科主任二線值班,及時處理值班期間的意外事項(如儀器故障、急診標本太多需臨時加人等),保證值班期間人員、儀器正常。

5.差錯、事故處理及報告程序:

(1)科室職工收到臨床對檢驗質量的反饋(口頭或書面),均統(tǒng)一轉交給科主任,科主任應及時查實情況,作出相應整改措施,并給臨床答復。如反饋內容屬于差錯性質,應按差錯標準定性及時記錄、上報。

(2)發(fā)生一般差錯。當事人應主動向分管科主任匯報,分管科主任及時登記并處理,每月全科匯總一次,月底填表上報醫(yī)務處。

(3)發(fā)生嚴重差錯或事故,當事人應立即向科主任匯報,科主任應交待相應的應急措施,同時親臨現場與當事人一起進行應急處理,避免事態(tài)擴大,將差錯降低到最低水平。

(4)發(fā)生差錯的標本及有關記錄等均須妥善保存,以備查對。

(5)發(fā)生嚴重差錯及事故,其匯報路線:當事人→科主任→醫(yī)務處。

(6)發(fā)生一般差錯,科主任應在科室會議上通報。發(fā)生嚴重差錯及事故,應在三天內組織全科討論分析,當事人須在會上作深刻檢查,由科主任向醫(yī)務處作出書面匯報。

(7)發(fā)生差錯的責任人除通報教育外,根據相關獎懲條例,給予恰當的獎金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