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毒技術措施

防毒技術措施

2024-07-16 閱讀 1472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在生產中,原料和輔助材料應盡量采用無毒或低毒物質。用無毒物料代替有毒物料,用低毒物料代替高毒或劇毒物料,是消除毒性物料危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完全用無毒物料代替有毒物料,從根本上解決毒性物料對人體的危害,還有相當大的技術難度。

在合成氨工業中,原料氣的脫硫、脫碳過去一直采用砷堿法。而砷堿液中的主要成分為毒性較大的三氧化二砷?,F在改為本菲爾特法脫碳和蒽醌二磺酸鈉法脫硫,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徹底消除了砷的危害。

在涂料工業和防腐工程中,用鋅白或氧化鈦代替鉛白;用云母氧化鐵防銹底漆代替含大量鉛的紅丹底漆,從而消除了鉛的職業危害。用酒精、甲苯或石油副產品抽余油代替本溶劑;用環己基環己醇酮代替刺激性較大的環己酮等,這些溶劑或稀料的毒性要比所代替的小得多。如以無汞儀表代替有汞儀表;以硅整流代替汞整流等。作為載熱流體,用透平油代替有毒的聯苯—聯苯醚:用無毒或低毒的催化劑代替有毒或高毒的催化劑,等等。為了消除或減輕毒物對人體的危害,比較多地采用了上述替代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代替多是以低毒物代替高毒物,并不是無毒操作,仍要采取適當的防毒措施。

2.采用危害性小的工藝

選擇安全的危害性小的工藝代替危害性較大的工藝,也是防止毒物危害的帶有根本性的措施。減少毒害的工藝可以是原料結構的改變,如硝基苯還原制苯胺的生產過程。過去國內多采用鐵粉作還原劑,過程間歇操作,能耗大,而且在鐵泥廢渣和廢水中含有對人體危害極大的硝基苯和苯胺。現在大多采用硝基苯流態化催化氫化制苯胺新工藝,新工藝實現了過程連續化,而且大大減少了毒物對人和環境的危害。又如在環氧乙烷生產中,以乙烯直接氧化制環氧乙烷代替了用乙烯、氯氣和水生成氯乙醇進而與石灰乳反應生成環氧乙烷的方法。從而消除了有毒有害原料氯和中間產物氯化氫的危害。有些原料結構的改變消除了劇毒催化劑的應用,從而使過程減少了中毒危險。如在聚氯乙烯生產中,以乙烯的氧氯化法生產氯乙烯單體,代替了乙炔和氯化氫以氯化汞為催化劑生產氯乙烯的方法;在乙醛生產中,以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代替了以硫酸汞為催化劑乙炔水合制乙醛的方法,兩者都消除了含汞催化劑的應用,避免了汞的危害。

采用減少毒害的工藝也可以是工藝條件的變遷。如黃丹(PbO)的老式生產工藝中氧化部分為帶壓操作,物料捕集系統阻力大,泄漏點多;而且手工清灰,尾氣直接排空,污染嚴重。后來生產工藝改為減壓操作,控制了泄漏。尾氣經洗滌后排空,洗滌水循環使用,環境的鉛濃度大幅度降低。又如在電鍍行業中,鋅、銅、鎘、錫、銀、金等鍍種,都要用氰化物作絡合劑,而氰化物是劇毒物質,且用量較大。通過電鍍工藝改進,采用無氰電鍍,從而消除了氰化物對人體的危害。

3.密閉化、機械化、連續化措施

敞開式加料、攪拌、反應、測溫、取樣、出料、存放等,均會造成有毒物質的散發、外逸,毒化環境。為了控制有毒物質,使其不在生產過程中散發出來造成危害,關鍵在于生產設備本身的密閉化,以及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密閉化。

生產設備的密閉化,往往與減壓操作和通風排毒措施互相結合使用,以提高設備密閉的效果,消除或減輕有毒物質的危害。設備的密閉化尚需輔以管道化、機械化的投料和出料,才能使設備完全密閉。對于氣體、液體,多采用高位槽、管道、泵、風機等作為投料、輸送設施。固體物料的投料、出料要做到密閉,存在許多困難。對于一些可熔化的固體物料,可采用液體加料法;對固體粉末,可采用軟管真空投料法;也可把機械投料、出料裝置密閉起來。當設備內裝有機械攪拌或液下泵等轉動裝置時,為防止毒物散逸,必須保證轉動裝置的軸密封。

用機械化代替笨重的手工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可以減少工人與毒物的接觸,從而減少了毒物對人體的危害。如以泵、壓縮機、皮帶、鏈斗等機械輸送代替人工搬運,以破碎機、球磨機等機械設備代替人工破碎、球磨,以各種機械攪拌代替人工攪拌,以機械化包裝代替手工包裝,等等。

對于間歇操作,生產間斷進行,需要經常配料、加料,頻繁地進行調節、分離、出料、干燥、粉碎和包裝,幾乎所有單元操作都要靠人工進行。反應設備時而敞開時而密閉,很難做到系統密閉。尤其是對于危險性較大和使用大量有毒物料的工藝過程,操作人員會頻繁接觸毒性物料,對人體的危害相當嚴重。采用連續化操作可以消除上述弊端。如,采用板框式壓濾機進行物料過濾就是間歇操作。每壓濾一次物料就得拆一次濾板、濾框,并清理安放濾布等,操作人員直接接觸大量物料,并消耗大量的體力。若采用連續操作的真空吸濾機,操作人員只需觀察吸濾機運轉情況,調整真空度即可。所以,過程的連續化簡化了操作程序,為防止有害物料泄漏、減少廠房空氣中有害物料的濃度創造了條件。

4.隔離操作和自動控制

當由于條件限制不能使毒物濃度降低至國家衛生標準時,可以采用隔離操作措施。隔離操作是把操作人員與生產設備隔離開來,使操作人員免受散逸出來的毒物危害。目前,常用的隔離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全部或個別毒害嚴重的生產設備放置在隔離室內,采用排風的方法,使室內呈負壓狀態;另一種是將操作人員的操作處放置在隔離室內,采用輸送新鮮空氣的方法,使室內呈正壓狀態。

過程的自動控制可以使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得到解放,并且減少了工人與毒物的直接接觸。如農藥廠將全乳劑樂果、敵敵畏、馬拉硫磷、稻瘟凈等采用集中管理、自動控制,對整瓶、貼標、灌裝、旋塞、擰蓋等手工操作,用整瓶機、貼標機、灌裝機、旋塞機、擰蓋機、紙套機、裝箱機、打包機代替。

篇2:防塵防毒安全技術規定

1、生產過程中,凡有粉塵的崗位,都應采取防塵措施,安裝抽塵除塵裝置,使粉塵濃度降低到國家標準10毫克/立方米以下,要給職工配發防塵口罩,有毒害崗位應有排毒設施。配備防毒面具。

2、堅決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防塵防毒設施做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3、檢修生產設備時,同時安排檢修塵毒設施。生產設備檢修完畢,除塵毒設施必須恢復。

4、崗位工人負責本崗位塵毒設施的維護清掃,除塵器內的積灰及時清理。

5、噪音大的崗位,均應配有消音裝置或隔音裝置,工作區域噪音應符合國家規定,不得超過90分貝。

6、強酸、堿及毒性化學藥品的領發,必須專人負責,要建帳登記。

篇3:鉛冶煉防塵防毒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鉛冶煉防塵防毒的技術要求、措施和管理。

本標準適用于鉛(包括再生鉛)冶煉設計、生產、管理及鉛冶煉企業防塵防毒的設計、布局和施工。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19—87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3840—87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

GB50187—93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

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T16758—1997排風罩的分類及技術條件

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3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鉛煙leadfume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鉛蒸汽在空氣中迅速冷凝及氧化后形成的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其直徑小于或等于0.1μm。

3.2鉛塵leaddust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漂浮于空氣中的含鉛固體微粒,其直徑大于0.1um。

4基本要求

4.1工藝設計

4.1.1建設項目中的防塵防毒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4.1.2簡化工藝流程,降低物料落差。優先采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提高生產過程密閉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

4.1.3企業中引進的國外防塵防毒技術和設備應符合我國規定或認可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全部設計應符合我國有關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4.1.4鉛冶煉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粉塵濃度必須符合TJ36的規定,廢氣排放濃度必須符合GB16297的規定。

4.2廠房設計

4.2.1廠址選擇

4.2.1.1建筑項目的廠址選擇,應避開人口稠密區,應位于城值和居住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1.2鉛冶煉企業與居住區之間,必須按TJ36、GB3840以及有關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規定,設置衛生防護距離。如無明確規定的應由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所在地區的勞動、衛生、環保、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4.2.2廠區布置

4.2.2.1煙囪應布置在廠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2.2廠區布置應合理布局,減少粉狀物料的運輸距離和中轉次數,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往返運輸。

4.2.2.3生產區內部布置應避免塵毒的交叉污染。

4.2.2.4廠房布置應根據縮短工藝流程和減少產塵毒點的因素而確定,并有利于建筑物通風、采光。

4.2.3廠房建筑

4.2.3.1廠房內的建筑物構件應減少易積塵的凹凸部分。廠房內墻及屋頂的內表面應光滑平整。

4.2.3.2生產車間地面應平整,便于清掃。車間內應設防腐、防滲地溝和集水池。

4.2.3.3廠房面積和廠房高度應能滿足工藝布置和通風凈化的要求。

5工程技術措施

5.1燒結焙燒

5.1.1原料倉應保證物料正常流動,嚴防塌料和粉塵外逸。

5.1.2封閉結構的原料場,其橋式抓斗吊車司機室,應安裝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1.3物料的轉運點或落差處應設置密封溜槽,凡有揚塵的轉運點應設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4破碎機、振動篩、給料機等設備應設置密閉罩,并配有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5皮帶輸送機轉運點及卸料口均進行密閉,并設通風凈化裝置。

5.1.6圓筒冷卻、返粉轉運、精礦干燥、破碎與混料等工序采用濕式收塵,其排出的污水送至濃密機沉淀,上清液循環使用,底流送至冷卻圓筒作返粉冷卻用。

5.1.7燒結塊、雜料、集炭等的給料機和計量裝置及料罐給料處、焦炭、原煤篩分轉運處應設置排風罩并凈化。

5.1.8鼓風燒結機和點火爐應設密閉裝置,機尾應采用局部排風罩,可根據工藝要求,將凈化后的氣體返回至燒結作為鼓風用?;蜻_標后排放。

5.1.9鼓風燒結機尾部的齒輥破碎機及鏈板輸送機轉運處,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鼓風爐熔煉

5.2.1鼓風爐進料應采用自動控制裝置。

5.2.2鼓風爐加料口應安裝排煙罩并凈化。加料口應保持嚴密,防止煙塵外逸。

5.2.3鼓風爐放渣口及至前床的鉛渣溜槽,前床排渣口、活動溜槽及渣包,放鉛口、鑄錠等放散煙氣的部位,應靠近設置排煙罩或活動排煙罩,并進行凈化。

5.2.4渣包的傾渣點應設置排風罩。

5.2.5密閉鼓風爐冷凝器鉛泵池上方,熔劑槽、分離槽、貯鋅槽等工作門上方及冷卻槽出料口等放散煙塵的部位,應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6浮渣破碎點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7鼓風爐和煙花爐水淬池沖渣入口處上方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8煙化爐作業場所宜設排風裝置。煙化爐加料口可采用側吸罩。

5.2.9粉煤制備的破碎、篩分和輸送應進行塵源密閉并通風凈化。

5.2.10揚塵的物料場,應設有固定或移動工噴水或噴霧裝置。

5.2.11凡用于吊運熔融鉛、高溫渣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3粗鉛火法精煉

5.3.1熔鉛鍋和澆鑄機應設密閉罩或吹吸式通風裝置;裝置應滿足操作方便的要求。

5.3.2熔鉛操作應減少操作人員在鍋臺的作業時間,裝完鍋后,應立即蓋好煙罩。

5.3.3加入反射爐的粉料、碎料應采取控制粉塵逸散措施。

5.3.4反射爐加料、放鉛、放渣溜槽處應設通風排煙裝置。

5.3.5散裝物料遠距離運輸時,應采用自動卸料的集料箱、密閉罐或其他專用運輸設備。

5.3.6用于熔鉛鍋和反射爐作業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4電解精煉

5.4.1電解廠房應設整體全面通風換氣裝置。

5.4.2電解殘渣(陽極泥、碎渣)暫時堆存時,應設專門容器或堆放,不得放在露天或有水流失的地方,避免造成污染。

5.4.3制造硅氟酸及硅氟酸鉛的設備應加蓋密封,作業間設排風凈化裝置。

5.4.4粉狀物料不論散裝或袋裝,不得存放在露天,應儲存在料庫或料倉中。

5.4.5冶煉車間作業場所及允許濕掃的生產設備的清掃,應采取濕掃、濕抹的方式。含鉛廢水應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或凈化后循環使用。

5.4.6制造陰極的陰極鍋、電鉛鍋及鑄錠設備均應設置排風凈化裝置。

6通風凈化系統設置

6.1塵毒源密閉

6.1.1對產生塵毒設備和地點應根據設備放散塵毒的特點、設備的結構和操作情況,按照GB/T16758的要求,分別采取局部密閉、整體密閉或大容積密閉的密閉方式。

6.1.2密閉裝置的結構應牢固、嚴密,并便于操作、檢修。

6.1.3密閉罩上的觀察窗、操作孔和檢修門應開關靈活并且具有氣密性,其位置應躲開氣流正壓較高的部位。密閉罩的吸風口應避免正對物料飛濺區,應保持罩內產生均勻的負壓。

6.1.4收塵設備、冷卻設備、煙管、排灰設備和煙塵輸送系統應密閉。

6.1.5車間內凡產生塵毒的崗位和場所均應設密閉防塵毒的控制操作室或工人值班室。有條件的可在上述場所空氣調節裝置。

6.2系統裝置

6.2.1應根據工藝流程、設備配置、廠房條件和產塵毒點等情況,設計凈化系統。

6.2.2設計凈化系統時,應合理確定系統風量,各管段風速和其他技術參數。

6.2.3根據國家排放標準、除塵器進口處塵毒濃度、性質、以及系統的風量和生產設備的類型,合理選擇收塵器。

6.2.4收塵器收下的粉塵宜采用真空輸送方式使其返回工藝系統,避免二次污染。

6.3系統維護

6.3.1收塵器應按其性能和規定的技術要求正確使用,并定期檢測其工作狀態,保證效率達到設計要求,使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6.3.2通風凈化系統設備的維護、檢修、更新改造應納入企業的生產設備維護、檢修計劃中。生產設備進行大修時,通風凈化系統的設備必須同時檢修、同時投入運行。

7管理

7.1企業應制訂治理塵毒的技措計劃,并列入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逐步加以實施,使作業場所空氣中塵毒濃度和廢氣排放濃度達到國家標準。

7.2企業應制訂必要的防塵防毒規章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

7.3企業應根據生產規模和防塵毒的需要,配備防塵防毒管理人員,具體負責防塵防毒工作的管理與防塵防毒技措項目的實施。

7.4企業應將生產車間的塵毒治理目標列入各級經濟技術考核責任制中。

7.5定期檢測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和粉塵濃度,并將檢測結果整理歸檔。

7.6塵毒檢測的項目、采樣點的設定及數量、采樣時機、采樣頻率、采樣方法、采樣記錄、分析方法均按有關國家標準規定執行。

7.7建立健全職工上崗前和定期的防塵防毒安全衛生知識、安全衛生法規制度的宣傳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

7.8企業對從事塵毒作業的職工,必須進行上崗前的健康檢查和定期健康檢查,并建立職工健康檔案。對不適應者應按有關規定妥善處理。

7.9工人在從事塵毒作業時,必須按規定正確使用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7.10企業應根據TJ36設置生產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和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