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化工防窒息防毒對策措施

化工防窒息防毒對策措施

2024-07-16 閱讀 9888

應對物料和工藝、生產設備(裝置)、控制及操作系統、有毒介質泄漏(包括事故泄漏)處理、搶險等技術措施進行優化組合,采取綜合對策措施。

(1)物料和工藝

盡可能以無毒、低毒的工藝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藝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

(2)工藝設備(裝置)

生產裝置應密閉化、管道化,盡可能實現負壓生產,防止有毒物質泄漏、外逸。

生產過程機械化、程序化和自動控制可使作業人員不接觸或少接觸有毒物質,防止誤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風凈化

受技術、經濟條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質逸散且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配備必要的機械通風排毒、凈化(排放)裝置,使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濃度限制到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值以下。

機械通風排毒方法主要有全面通風換氣、局部排風、局部送風三種。

①全面機械通風

對整個廠房進行通風、換氣。

②局部機械通風

對廠房內某些局部部位進行的通風、換氣,使局部作業環境條件得到改善。局部機械通風包括局部送風和局部排風。

(4)對有毒物質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設備和工作場所必須設置可靠的事故處理裝置和應急防護設施。

應設置有毒物質事故安全排放裝置(包括儲罐)、自動檢測報警裝置、連鎖事故排毒裝置,還應配備事故泄漏時的解毒(含沖洗、稀釋、降低毒性)裝置。

(5)根據有毒物質的性質、有毒作業的特點和防護要求,在有毒作業工作環境中應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個人防護用品(防毒服、手套、鞋、眼鏡、過濾式防毒面具、長管面具、空氣呼吸器、生氧面具等),人體沖洗器、洗眼器等衛生防護設施的服務半徑應小于15m。

(6)其他措施

在生產設備密閉和通風的基礎上實現隔離(用隔離室將操作地點與可能發生重大事故的劇毒物質生產設備隔離)、遙控操作。

配備檢修時的解毒吹掃、沖洗設施。

生產、購存、處理極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毒物的廠房和倉庫,其天棚、墻壁、地面均應光滑,便于清掃,必要時加設防水、防腐等特殊保護層及專門的負壓清掃裝置和清洗設施。

(7)采取防毒教育、定期檢測、定期體檢、定期檢查、監護作業、急性中毒及缺氧窒息搶救訓練等管理措施。

篇2:偏重防塵防毒防噪聲試卷試題(無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

1、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現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為什么系統的損害?()

A.呼吸系統B.消化系統C.造血系統

2、引起煤氣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量吸入什么氣體?()

A.一氧化碳B.一氧化氮C.二氧化碳

3、在生產過程中,控制塵毒危害的最重要的方法是_____。()

A.生產過程密閉化B.通風C.發放保健食品

4、鉛中毒者常表現為_____()

A.興奮B.乏力,關節酸痛C.無明顯感覺

5、噪聲級超過_____分貝,人的聽覺器官易發生急性外傷,致使鼓膜破裂出血。()

A.100B.120C.140

6、噪聲對心血管系統引起的不良影響表現為_____?()

A.交感神經緊張B.血管痙攣C.以上兩者

7、下列哪種毒性粉塵,對人體危害程度隨其溶解度的增加而增加?()

A.鉛B.面粉C.糖粉

8、車間空氣中一般粉塵的最高允許濃度為多少毫克/立方米。()

A.15B.5C.10

9、下列哪種物質可經皮膚進入人體損害健康?()

A.汞B.塵土C.碳

10、石棉塵埃對人體的哪種器官有危害?()

A.胃部B.手部C.肺部

11、呼吸器具在每次使用后應_____()

A.加以清洗B.扔掉換新的C.用布抹凈

12、防止毒物危害的最佳方法是()

A.穿工作服B.佩戴呼吸器具

C.使用無毒或低毒的代替品

13、噪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決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個人的適應能力B.接觸噪聲的時間長短及噪聲強度

C.天氣及地理環境

14、下列三種毒氣哪一種是無色無味的?()

A.氯氣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

15、電焊時產生的有害氣體是什么?()

A.氯氧化物B.二氧化碳C.氯氣

16、亞硝酸鹽呈_____,味感微咸或微甜,常被誤食而中毒。()

A.白色粉末B.黃色粉末C.粉紅色粉末

17、下列毒物那個不屬于刺激性和窒息性毒物。()

A.鉛B.氯C.一氧化碳

18、粉塵通常是指飄浮于空氣中直徑_____的顆粒。()

A.小于0.1微米B.大于0.1微米C.大于0.1毫米

19、清理工作地點散布的有害塵埃時,應用下列哪種工具?()

A.掃把B.吸塵器C.排風扇

20、進入高噪聲作業區工作時,要_____。()

A.帶安全帽B.戴護耳用具C.補充維生素C

二、填空題(每題2分,共40分)

1、一些有毒氣體可以阻斷外呼吸的過程,另一些有毒氣體可以阻斷內呼吸過程,使得細胞不能得到_____,這些有毒的氣體,叫_____氣體。

2、硫化氫為_____、_____時帶有臭蛋樣氣味的氣體,_____時使嗅覺麻痹,故難以憑嗅味強弱來判斷其_____。

3、粉塵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并能較長久地_____的固體微小顆粒。按其來源,粉塵可分為_____過程產塵和_____過程產塵兩類。

4、預防粉塵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根本措施是_____或_____發塵源。

5、生產性粉塵分為:_____粉塵、_____粉塵和_____粉塵,其中_____粉塵最為常見。

6、職業病是_____因素作用于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_____,導致人體_____或器質性病理改變,從而出現的相應的臨床癥狀,這類疾病稱為職業病。

7、防塵面具是由_____、眼窗、_____三部分組成,除能防止粉塵對_____的危害外,還對人的眼睛、面部、頭部起到_____作用。

8、生產性毒物通過_____、_____、_____等途徑危害人體。

9、預防職業中毒的有效措施有:組織管理措施,_____,_____。

10、防止噪聲危害應從_____、_____和接收者三方面采取防止措施。

11、焊工工作時要戴焊工專用的_____、口罩、面罩,戴好_____、腳蓋,穿好_____等。

12、勞動保護用品是用來保護_____在生產勞動中_____與_____方面的專用物品。

13、呼吸護具分為_____、_____、_____三類。

14、選擇呼吸防護用品時應考慮有害化學品的_____、作業場所污染物可能達到的_____、作業場所的_____、使用者的臉型和_____條件等因素。

15、急性中毒是指生產性毒物_____或_____內,通過人的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_____進入人體內,使人體在_____內發生病變。

16、工人進入硫化氫工作場所時,應先對環境毒情進行_____,采取通風置換、_____等措施。進入井、坑作業,應帶好和拴牢安全帶,佩戴_____,使用信號聯系,并有_____。

17、粉塵對人體危害程度決定于粉塵的_____及其在空氣中的_____,以及人體_____的長短。

18、職業危害有三類,即_____中的有害因素、_____中的有害因素和_____中的有害因素。

19、_____病是職業性疾病中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職業性傷害,其中_____因素引起者占多數。

20、防護用品本身的失效意味_____的消失,因此個體防護用品只能作為一種_____,不能被視為控制危害的_____。

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10分)

1、噪聲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是心跳加快、血管痙攣。()

2、工人必須在100℃以上的高溫環境下作業時,應嚴格控制作業時間,一次作業不得超過5分鐘。()

3、車間空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最高允許濃度10毫克/立方米。()

4、吸入石棉粉塵可引起呼吸系統腫瘤。()

5、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氣等氣體是單純性窒息性氣體。()

6、含硫化鈉的廢水用酸性溶液回收。()

7、含鉛和石棉的塵埃可使人中毒,但不會導致癌癥。()

8、同一種粉塵,在空氣中的濃度越高,吸入量越大,則塵肺病的發病率就低。()

9、做好防塵工作的關鍵措施是組織措施,即加強組織領導。()

10、一般紗布口罩不能起到防塵口罩的作用。()

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25分)

1、怎樣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2、勞動防護用品的作用是什么?

3、佩戴防噪聲護具應注意哪些問題?

4、為防止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應采取哪些措施?

5、什么是生產性有害因素?舉例說明主要生產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五、看圖題(每圖1分,共5分)

篇3:鉛冶煉防塵防毒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鉛冶煉防塵防毒的技術要求、措施和管理。

本標準適用于鉛(包括再生鉛)冶煉設計、生產、管理及鉛冶煉企業防塵防毒的設計、布局和施工。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19—87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3840—87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

GB50187—93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

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T16758—1997排風罩的分類及技術條件

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3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鉛煙leadfume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鉛蒸汽在空氣中迅速冷凝及氧化后形成的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其直徑小于或等于0.1μm。

3.2鉛塵leaddust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漂浮于空氣中的含鉛固體微粒,其直徑大于0.1um。

4基本要求

4.1工藝設計

4.1.1建設項目中的防塵防毒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4.1.2簡化工藝流程,降低物料落差。優先采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提高生產過程密閉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

4.1.3企業中引進的國外防塵防毒技術和設備應符合我國規定或認可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全部設計應符合我國有關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4.1.4鉛冶煉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粉塵濃度必須符合TJ36的規定,廢氣排放濃度必須符合GB16297的規定。

4.2廠房設計

4.2.1廠址選擇

4.2.1.1建筑項目的廠址選擇,應避開人口稠密區,應位于城值和居住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1.2鉛冶煉企業與居住區之間,必須按TJ36、GB3840以及有關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規定,設置衛生防護距離。如無明確規定的應由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所在地區的勞動、衛生、環保、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4.2.2廠區布置

4.2.2.1煙囪應布置在廠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2.2廠區布置應合理布局,減少粉狀物料的運輸距離和中轉次數,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往返運輸。

4.2.2.3生產區內部布置應避免塵毒的交叉污染。

4.2.2.4廠房布置應根據縮短工藝流程和減少產塵毒點的因素而確定,并有利于建筑物通風、采光。

4.2.3廠房建筑

4.2.3.1廠房內的建筑物構件應減少易積塵的凹凸部分。廠房內墻及屋頂的內表面應光滑平整。

4.2.3.2生產車間地面應平整,便于清掃。車間內應設防腐、防滲地溝和集水池。

4.2.3.3廠房面積和廠房高度應能滿足工藝布置和通風凈化的要求。

5工程技術措施

5.1燒結焙燒

5.1.1原料倉應保證物料正常流動,嚴防塌料和粉塵外逸。

5.1.2封閉結構的原料場,其橋式抓斗吊車司機室,應安裝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1.3物料的轉運點或落差處應設置密封溜槽,凡有揚塵的轉運點應設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4破碎機、振動篩、給料機等設備應設置密閉罩,并配有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5皮帶輸送機轉運點及卸料口均進行密閉,并設通風凈化裝置。

5.1.6圓筒冷卻、返粉轉運、精礦干燥、破碎與混料等工序采用濕式收塵,其排出的污水送至濃密機沉淀,上清液循環使用,底流送至冷卻圓筒作返粉冷卻用。

5.1.7燒結塊、雜料、集炭等的給料機和計量裝置及料罐給料處、焦炭、原煤篩分轉運處應設置排風罩并凈化。

5.1.8鼓風燒結機和點火爐應設密閉裝置,機尾應采用局部排風罩,可根據工藝要求,將凈化后的氣體返回至燒結作為鼓風用。或達標后排放。

5.1.9鼓風燒結機尾部的齒輥破碎機及鏈板輸送機轉運處,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鼓風爐熔煉

5.2.1鼓風爐進料應采用自動控制裝置。

5.2.2鼓風爐加料口應安裝排煙罩并凈化。加料口應保持嚴密,防止煙塵外逸。

5.2.3鼓風爐放渣口及至前床的鉛渣溜槽,前床排渣口、活動溜槽及渣包,放鉛口、鑄錠等放散煙氣的部位,應靠近設置排煙罩或活動排煙罩,并進行凈化。

5.2.4渣包的傾渣點應設置排風罩。

5.2.5密閉鼓風爐冷凝器鉛泵池上方,熔劑槽、分離槽、貯鋅槽等工作門上方及冷卻槽出料口等放散煙塵的部位,應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6浮渣破碎點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7鼓風爐和煙花爐水淬池沖渣入口處上方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8煙化爐作業場所宜設排風裝置。煙化爐加料口可采用側吸罩。

5.2.9粉煤制備的破碎、篩分和輸送應進行塵源密閉并通風凈化。

5.2.10揚塵的物料場,應設有固定或移動工噴水或噴霧裝置。

5.2.11凡用于吊運熔融鉛、高溫渣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3粗鉛火法精煉

5.3.1熔鉛鍋和澆鑄機應設密閉罩或吹吸式通風裝置;裝置應滿足操作方便的要求。

5.3.2熔鉛操作應減少操作人員在鍋臺的作業時間,裝完鍋后,應立即蓋好煙罩。

5.3.3加入反射爐的粉料、碎料應采取控制粉塵逸散措施。

5.3.4反射爐加料、放鉛、放渣溜槽處應設通風排煙裝置。

5.3.5散裝物料遠距離運輸時,應采用自動卸料的集料箱、密閉罐或其他專用運輸設備。

5.3.6用于熔鉛鍋和反射爐作業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4電解精煉

5.4.1電解廠房應設整體全面通風換氣裝置。

5.4.2電解殘渣(陽極泥、碎渣)暫時堆存時,應設專門容器或堆放,不得放在露天或有水流失的地方,避免造成污染。

5.4.3制造硅氟酸及硅氟酸鉛的設備應加蓋密封,作業間設排風凈化裝置。

5.4.4粉狀物料不論散裝或袋裝,不得存放在露天,應儲存在料庫或料倉中。

5.4.5冶煉車間作業場所及允許濕掃的生產設備的清掃,應采取濕掃、濕抹的方式。含鉛廢水應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或凈化后循環使用。

5.4.6制造陰極的陰極鍋、電鉛鍋及鑄錠設備均應設置排風凈化裝置。

6通風凈化系統設置

6.1塵毒源密閉

6.1.1對產生塵毒設備和地點應根據設備放散塵毒的特點、設備的結構和操作情況,按照GB/T16758的要求,分別采取局部密閉、整體密閉或大容積密閉的密閉方式。

6.1.2密閉裝置的結構應牢固、嚴密,并便于操作、檢修。

6.1.3密閉罩上的觀察窗、操作孔和檢修門應開關靈活并且具有氣密性,其位置應躲開氣流正壓較高的部位。密閉罩的吸風口應避免正對物料飛濺區,應保持罩內產生均勻的負壓。

6.1.4收塵設備、冷卻設備、煙管、排灰設備和煙塵輸送系統應密閉。

6.1.5車間內凡產生塵毒的崗位和場所均應設密閉防塵毒的控制操作室或工人值班室。有條件的可在上述場所空氣調節裝置。

6.2系統裝置

6.2.1應根據工藝流程、設備配置、廠房條件和產塵毒點等情況,設計凈化系統。

6.2.2設計凈化系統時,應合理確定系統風量,各管段風速和其他技術參數。

6.2.3根據國家排放標準、除塵器進口處塵毒濃度、性質、以及系統的風量和生產設備的類型,合理選擇收塵器。

6.2.4收塵器收下的粉塵宜采用真空輸送方式使其返回工藝系統,避免二次污染。

6.3系統維護

6.3.1收塵器應按其性能和規定的技術要求正確使用,并定期檢測其工作狀態,保證效率達到設計要求,使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6.3.2通風凈化系統設備的維護、檢修、更新改造應納入企業的生產設備維護、檢修計劃中。生產設備進行大修時,通風凈化系統的設備必須同時檢修、同時投入運行。

7管理

7.1企業應制訂治理塵毒的技措計劃,并列入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逐步加以實施,使作業場所空氣中塵毒濃度和廢氣排放濃度達到國家標準。

7.2企業應制訂必要的防塵防毒規章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

7.3企業應根據生產規模和防塵毒的需要,配備防塵防毒管理人員,具體負責防塵防毒工作的管理與防塵防毒技措項目的實施。

7.4企業應將生產車間的塵毒治理目標列入各級經濟技術考核責任制中。

7.5定期檢測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和粉塵濃度,并將檢測結果整理歸檔。

7.6塵毒檢測的項目、采樣點的設定及數量、采樣時機、采樣頻率、采樣方法、采樣記錄、分析方法均按有關國家標準規定執行。

7.7建立健全職工上崗前和定期的防塵防毒安全衛生知識、安全衛生法規制度的宣傳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

7.8企業對從事塵毒作業的職工,必須進行上崗前的健康檢查和定期健康檢查,并建立職工健康檔案。對不適應者應按有關規定妥善處理。

7.9工人在從事塵毒作業時,必須按規定正確使用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7.10企業應根據TJ36設置生產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和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