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急救處理及危害預防措施
急性鎘(cadmium,Cd)中毒系全身性危重癥,主要以化學性肺炎、肺水腫或消化道損害為臨床表現。職業性急性鎘中毒較少見。
【致病原因】
1.吸入性中毒:鍍鎘或鎘高溫處理過程中可產生鎘煙塵。短期內吸入高濃度的鎘煙塵可引起急性中毒,多見于冶煉、電鍍、焊接、鎳-鎘電池制造、顏料或塑料加工、半導體元件的生產。
2.口服性中毒:鍍鎘器皿遇酸性食物或飲料可溶出鎘,飲用鍍鎘器皿內調制、貯存的酸性食物或飲料可導致急性中毒,口服硫酸鎘30mg即可致死。
鎘經呼吸道吸入的毒性比口服毒性大60倍。
【急救處理】
1.立即脫離染毒環境,給予吸氧,安靜臥床休息,吸入量大無癥狀至少觀察24h。
2.急性中毒發生后要斟酌病情,慎重應用依地酸二鈉鈣或二巰基丙磺酸鈉排鎘。開始劑量宜小,可采用常規劑量的一半左右,以免發生或加重腎臟損害(參見急性鉛中毒和急性汞中毒。)
3.注意防治肺水腫。早期可給予短程、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見急性肺水腫)。
4.口服中毒者應及早洗胃或催吐以及導瀉(參見急性汞中毒)。
【預防】
1.實行密閉流程操作,加強車間通風、排氣,降低環境空氣中的鎘濃度。
2.注意個人防護,操作時戴防毒口罩。
3.禁用鍍鎘器皿存放酸性食物和飲料。
4.凡有呼吸系統和腎臟病變者不宜從事鎘作業。
【預后及勞動能力鑒定】
痊愈后一般不留后遺癥,少數嚴重中毒患者可因支氣管周圍纖維化而導致肺功能減退。
一般病情恢復后,休息1~2周即可恢復工作。病情較重者,可適當延長休息時間,并不得再從事鎘作業。
中毒治愈后即可恢復原工作。急性中毒致慢性支氣管炎者,應調離釩作業和其他刺激性氣體作業。
篇2:電的危害預防措施觸電急救知識
一、電流對人體的傷害作用
觸電事故:是由電流及其轉換成的其他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事故。觸電事故對人體的傷害分為電擊和電傷兩種。
(一)電擊(內傷,由電流直接作用于人體所造成的傷害)
所謂電擊就是指當電流通過人體內部器官,使其受到傷害。如電流作用于人體中樞神經,使心腦和呼吸機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壞,人體發生抽搐和痙攣,失去知覺;電流也可能使人體呼吸功能紊亂,血液循環系統活動大大減弱而造成假死。如救護不及時,則會造成死亡。電擊是人體觸電較危險的情況。
電擊分直接電擊(觸及正常狀態下帶電的帶電體時發生的電擊)與間接電擊(觸及正常狀態下不帶電的帶電體時發生的電擊,故障下的意外帶電)單線電擊、兩線電擊、跨步電壓電擊。
特點:傷害內部、致命電流小、無明顯痕跡、無預兆、迅速降低防衛能力、急救困難選
(二)電傷(外傷,是電流轉換成熱能、機械能作用于人體造成的傷害)
所謂電傷就是指人體外器官受到電流的傷害。如電弧造成的灼傷;電的烙印;由電流的化學效應而造成的皮膚金屬化:電磁場的輻射作用等;機械損傷、電光眼。電傷是人體觸電事故較為輕微的一種情況。
二、影響人體觸電傷害程度的因素
1、電流大小的影響電流的大小直接影響人體觸電的傷害程度。不同的電流會引起人體不同的反應。根據人體對電流的反應,習慣上將觸電電流分為感知電流、反應電流、擺脫電流和心室纖顫電流。
2、電流持續時間的影響人體觸電時間越長,電流對人體產生的熱傷害、化學傷害及生理傷害愈嚴重。一般情況下,工頻電流15~20mA以下及直流電流50mA以下,對人體是安全的。但如果觸電時間很長,即使工頻電流小到8~10mA,也可能使人致命。
3、電流流經途徑的影響電流流過人體途徑,也是影響人體觸電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當電流通過人體心臟、脊椎或中樞神經系統時,危險性最大。電流通過人體心臟,引起心室顫動,甚至使心臟停止跳動。電流通過背脊椎或中樞神經,會引起生理機能失調,造成窒息致死。電流通過脊髓,可能導致截癱。電流通過人體頭部,會造成昏迷等。
4、人體電阻的影響?在一定電壓作用下,流過人體的電流與人體電阻成反比。因此,人體電阻是影響人體觸電后果的另一因素。人體電阻由表面電阻和體積電阻構成。表面電阻即人體皮膚電阻,對人體電阻起主要作用。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人體電阻一般在1000~3000Ω范圍。人體皮膚電阻與皮膚狀態有關,隨條件不同在很大范圍內變化。如皮膚在干燥、潔凈、無破損的情況下,可高達幾十千歐,而潮濕的皮膚,其電阻可能在1000Ω以下。同時,人體電阻還與皮膚的粗糙程度有關。
5、電流頻率的影響經研究表明,人體觸電的危害程度與觸電電流頻率有關。一般地來說,頻率在25-300Hz的電流對人體觸電的傷害程度最為嚴重。低于或高于此頻率段的電流對人體觸電的傷害程度明顯減輕。如在高頻情況下,人體能夠承受更大的電流作用。目前,醫療上采用20KHz以上的高頻電流對人體進行治療。
6、人體狀況的影響?電流對人體的傷害作用與性別、年齡、身體及精神狀態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地說,女性比男性對電流敏感;小孩比大人敏感。?
三、觸電的方式
人體觸電的方式有很多,常見的有單線觸電、兩線觸電、跨步觸電、接觸電壓觸電、人體接近高壓觸電、人體在停電設備上工作時突然來電的觸電等。
(一)單相觸電
當人體接觸到一根帶電導線時,電流通過人體經大地而構成回路,這種觸電方式通常被稱為單線觸電,也稱為單相觸電。這種觸電的危害程度取決于三相電網中的中性點是否接地。
?1、中性點接地?在電網中性點接地系統中,當人接觸任一相導線時,一相電流通過人體、大地、系統中性點接電裝置形成回路。因為中性點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比人體電阻小得多,所以相電壓幾乎全部加在人體上,使人體觸電。但是如果人體站在絕緣材料上,流經人體的電流會很小,人體不會觸電。
2、中性點不接地?在電網中性點不接地系統中,當人體接觸任一相導線時,接觸相經人體流入地中的電流只能經另兩相對地的電容阻抗構成閉合回路。在低壓系統中,由于各相對地電容較小,相對地的絕緣電阻較大,故通過人體的電流會很小,對人體不致于造成觸電傷害;若各相對地的絕緣不良,則人體觸電的危險性會很大。在高壓系統中,各相對地均有較大的電容。這樣一來,流經人體的電容電流較大,造成對人體的危害也較大。
(二)兩相觸電
如果人體的不同部位同時分別接觸一個電源的兩根不同電位的裸露導線,電線上的電流就會通過人體從一根電流導線到另一根電線形成回路,使人觸電,這種觸電方式通常稱被為兩線觸電,也稱為兩相觸電。此時,人體處于線電壓的作用下,所以,兩相觸電比單線觸電危險性更大。?
(三)跨步電壓
當人體在具有電位分布的區域內行走時,人的兩腳(一般相距以0.8m計算)分別處于不同電位點,使兩腳間承受電位差的作用,這一電壓稱為跨步電壓。跨步電壓的大小與電位分布區域內的位置有關,在越靠近接地體處,跨步電壓越大,觸電危險性也越大。
四、觸電事故的一般規律答
人體觸電總是發生在突然的一瞬間,而且往往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掌握人體觸電的規律,對防止或減少觸電事故的發生是有好處的。根據對己發生觸電事故的分析,觸電事故主要有以下規律:
1、季節性?一般來說,每年的6月至9月為事故的多發季節。就全國范圍內,該季節是炎熱季節,人體多汗、皮膚濕潤,使人體電阻大大降低,因此觸電危險性及可能性較大。
2、低壓電氣設備觸電事故多
在工農業生產及家用電器中,低壓設備占絕大多數,而且低壓設備使用者廣泛,其中不少人缺乏電氣安全知識,因此發生觸電的幾率較大。
3、移動式電氣設備觸電事故多
由于移動式設備經常移動,工作環境參差不齊,電源線磨損的可能性較大,同時,移動式設備一般體積較小,絕緣程度相對較弱,容易發生漏電故障。再者,移動式設備又多由人手持操作,故增加了觸電的可能性。判斷
4、電氣觸頭及連接部位觸電事故多
電氣觸頭及連接部位由于機械強度、電氣強度及絕緣強度均較差,較容易出現故障,容易發生直接或間接觸電。
?五、觸電急救與預防
(一)觸電急救?
發現了人身觸電事故,發現者一定不要驚慌失措,要動作迅速,救護得當。首先要迅速將觸電者脫離電源,其次,立即就地進行現場救護,同時找醫生救護。
1、脫離電源電流對人體的作用時間愈長,對生命的威脅愈大。所以,觸電急救是首先要使觸電者迅速脫離電源。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以下幾種方法。救護人員既要救人也要注意保護自己。
脫離低壓電源的常用方法可用“拉”、“切”、“挑”、“拽”和“墊”五個字來概括:
“拉”是指就近拉開電源開關,拔出插銷或瓷插熔斷器。
“切”是指用帶有絕緣柄或干燥木柄切斷電源。切斷時應注意防止帶電導線斷落碰觸周圍人體。對多芯絞合導線也應分相切斷,以防短路傷害人。
“挑”是指如果導線搭落在觸電人身上或壓在身下,這時可用干燥木棍或竹竿等挑開導線,使之脫離開電源。
“拽”是救護人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纏干燥衣服、圍巾、帽子等絕緣物拖拽觸電人,使他脫離開電源導線。
“墊”是指如果觸電人由于痙攣手指緊握導線或導線繞在身上,這時救護人可先用干燥的木板或橡膠絕緣墊塞進觸電人身下使其與大地絕緣,隔斷電源的通路,然后再采取其他辦法把電源線路切斷。
在使觸電人脫離開電源時應注意的事項:
(1)救護人不得采用金屬和其他潮濕的物品作為救護工具。
(2)在未采取絕緣措施前,救護人不得直接接觸觸電者的皮膚和潮濕的衣服及鞋。
(3)在拉拽觸電人脫離開電源線路的過程中,救護人宜用單手操作。這樣做對救護人比較安全。
(4)當觸電人在高處時,應采取預防措施預防觸電人在解脫電源時從高處墜落摔傷或摔死。
(5)夜間發生觸電事故時,在切斷電源時會同時使照明失電,應考慮切斷后的臨時照明,如應急燈等,以利于救護。
高壓觸電時脫離電源的方法:
v?立即通知有關部門停電。
v?帶上絕緣手套,穿上絕緣靴,用相應電壓等級的絕緣工具拉開開關。
v?拋擲裸金屬線使線路短路接地,迫使保護裝置動作,斷開電源。拋擲金屬線前,應注意先將金屬線一端可靠接地,然后拋擲另一端;被拋擲的一端切不可觸及觸電者和其他人。
2、對癥搶救的原則?將觸電者脫離電源后,立即移到通風處,并將其仰臥,迅速鑒定觸電者是否有心跳、呼吸。
(1)若觸電者神志清醒,但感到全身無力、四肢發麻、心悸、出冷汗、惡心,或一度昏迷,但未失去知覺,應將觸電者抬到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的地方舒適地躺下休息,讓其慢慢地恢復正常。要時刻注意保溫和觀察。若發現呼吸與心跳不規則,應立刻設法搶救。
(2)觸電者呼吸停止但有心跳,應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搶救。
(3)若觸電者心跳停止但有呼吸,應用胸外心臟擠壓法與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搶救。
(4)若觸電者呼吸、心臟均己停止跳動,需同時進行胸外心臟擠壓法與口對口人工呼吸法搶救。
(5)千萬不要給觸電者打強心針或拼命搖動觸電者,也不要用木板石來壓,?以及強行挾觸電者,以使觸電者的情況更加惡化。
搶救過程要不停地進行。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也不能停止搶救。當搶救者出現面色好轉、嘴唇逐漸紅潤、瞳孔縮小、心跳和呼吸迅速恢復正常,即為搶救有效的特征。
3、人工呼吸法與胸外心臟擠壓術
在做人工呼吸之前,首先要檢查觸電者口腔內有無異物,呼吸道是否堵塞,特別要注意清理喉頭部分有無痰堵塞。其次,要解開觸電者身上妨礙呼吸的衣褲,且維持好現場秩序。主要方法:
(1)口對口人工呼吸法答
口對口(鼻)人工呼吸法不僅方法簡單易學且效果最好,較為容易掌握。
1)將觸電者仰臥,并使其頭部充分后仰,一般應用一手托在其頸后,使其鼻孔朝上,以利于呼吸道暢通,但頭下不得墊枕頭,同時將其衣扣解開。
2)救護人在觸電者頭部的側面,用一只手捏緊其鼻孔,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掰開其嘴巴:準備向鼻孔吸氣,即口對鼻。
3)救護人深吸一口氣,緊貼掰開的嘴巴向內吹氣,也可擱一層紗布。吹氣時要用力并使其胸部膨脹,一般應每5秒鐘吹一次,吹2秒鐘,放松3秒鐘。對兒童可小口吹氣。向鼻吹氣與向口吹氣相同。
4)吹氣后應立即離開其口或鼻,并松開觸電者的鼻孔或嘴巴,讓其自動呼氣,約3分鐘。
5)在實行口對口(鼻)人工呼吸時,當發現觸電者胃部充氣膨脹,應用手按住其腹部,并同時進行吹氣和換氣。
(2)胸外心臟擠壓術
胸外心臟擠壓術是觸電者心臟停止跳動后使心臟恢復跳動的急救方法,是每一個電氣工作人員應該掌握的。
1)首先使觸電者仰臥在比較堅實的地方,解開領扣衣扣,并使其頭部充分后仰,使其鼻孔或由另外一人用手托在觸電者的頸后,或將其頭部放在木板端部,在其胸后墊以軟物。
2)救護者跪在觸電者一側或騎跪在其腰部的兩側,兩手相疊,下面手掌的根部放在心窩上方、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處。
3)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擠壓,對位要適中不得太猛,對成人應壓陷3~4cm,頻率每分鐘60次;對16歲以下兒童,一般應用一只手擠壓,用力要比成人稍輕一點,壓陷1-2cm,頻率每分鐘100次為宜。這樣可使壓處促到心臟里面的血液。
4)擠壓后掌根應迅速全部放松,讓觸電者胸部自動復原,血液又回到心臟,放松時掌根不要離開壓迫點,只是不向下用力而已。判斷
5)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在進行胸外心臟擠壓術的同時,必須進行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因為正常的心臟跳動和呼吸是相互聯系且同時進行的,沒有心跳,呼吸也要停止,而呼吸停止,心臟也不會跳動判斷。
注意:實施胸外心臟擠壓術時,切不可草率行事,必須認真堅持,直到觸電者蘇醒或其他救護人員、醫生趕到。?
4、要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是
(二)觸電預防
1、不要帶電操作?電工應盡量不進行帶電操作。特別是在危險的場所應禁止帶電作業。若必須帶電操作,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有專人監護及采取相應的絕緣措施等。
2、對電氣設備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可采用保護接零或保護接地等安全措施(什么是保護接零),但絕不允許在同一電力系統中一部分設備采取保護接零,另一部分設備采取保護接地。
3、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檢查是發現設備缺陷,及時消除事故隱患的重要措施。安全檢查一般應每季度進行一次。特別要加強雨季前和雨季中的安全檢查。各種電器,尤其是移動式電器應建立經常的與定期的檢查制度,若發現不安全隱患,應及時加以處理。為了保證安全操作而制定的有關規定。根據不同工種、不同操作項目,制訂的各項不同安全操作規程。如《變電所值班安全規程》、《電氣設備維修安全操作規程》等等。另外,在停電檢修電氣設備是必須懸掛“有人工作,禁止合閘!”的安全警示牌。電工操作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制度。
5、建立電氣安全資料?電氣安全資料是做好電氣安全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應注意收集和保存。為了工作和檢查的方便,應建立高壓系統圖、低壓布線圖、架空線路及電纜布置和建立電氣設備安全檔案(包括生產廠家、設備規格、型號、容量、安裝試驗記錄等),以便于查對。?
6、加強電氣安全教育?加強電氣安全教育和培訓是提高電氣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安全意識的重要途徑。對電氣設備的操作者還要加深用電安全規程的學習;對從事電工工作的人員除應熟悉電氣安全操作規程,同時還應掌握電氣設備的安裝、使用、管理、維護及檢修工作的安全要求,電氣火災的滅火常識和觸電急救的基本操作技能。
7、電工在全部停電或部分停電的電氣設備上工作前必須做到:停電、驗電、裝設接地線、懸掛安全標示牌和裝設遮欄,然后再進行工作。
篇3:中暑事故預防措施應急救援措施
(1)中暑事故預防措施1)加強防暑降溫工作的領導,在入暑以前,制訂防暑降溫計劃和落產具體措施。要加強對全體職工防暑降溫知識教育,增強自防中暑和工傷事故的能力。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2)應根據本地氣溫情況,適當調整作息時間,利用早晨、傍晚氣溫較低時工作,延長休息時間等辦法,減少陽光輻射熱,以防中暑。還可根據施工工藝合理調整勞動組織,縮短一次性作業時間,增加施工過程中的輪換休息。貫徹《勞動法》,控制加班加點;加強工人集體宿舍管理;切實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工人吃好、睡好、休息好。3)進行技術革新,改革工藝和設備,盡量采取機械化、自動化,減輕建筑業勞動強度。4)在工人較集中的露天作業施工現場中設置休息室,室內通風良好,室溫不宜超過30℃;工地露天作業較為固定時,也可采用活動布幕或涼棚,減少陽光輻射。在室內操作時,應盡量利用自然通風天窗排氣,側窗進氣,也可采用機械通風措施,向高溫作業點輸送涼風,或抽走熱風,降低車間氣溫。5)入暑前組織醫務人員對從事高溫和高處作業的人員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凡患持久性高血壓、貧血、肺氣腫、腎臟病、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一般不宜從事高溫和高處作業工作。6)對露天和高溫作業者,應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飲料。供給含鹽濃度在0.1-0.3%的清涼飲料。暑期還可供給工人綠豆湯、茶水,但切忌暴飲,每次最好不超過300毫升。7)加強個人防護。應避免陽光直接長時間照射頭部,一般宜選用淺蘭色或灰色的工作用,顏色越淺阻率越大。對輻射強度大的工種應供給白色工作服,并根據作業需要配戴好各種防護用具。露天作業應戴白色安全帽,防止陽光曝曬。(2)中暑事故應急救援措施當發生中暑事故后,最先發現中暑事故的從業人員速將現場情況報告項目負責人或應急救援小組組長,項目負責人或應急救援小組組長立即按規定上報,救援現場人員(安全救護防護組)立即對中暑人員作必要的搶救處理,搶救的重點放在降溫上;對于重癥中暑人員送醫院救護。組織搶救措施與事故控制:1)先兆中暑。其癥狀為:在高溫環境中勞動一段時間后,出現大量流汗、口渴、身體感到無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動作不能協調等癥狀,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會超過37.5℃。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安靜休息,并解開衣扣以助身體降溫,適當給予清涼含鹽飲料。2)輕度中暑。其癥狀為:除有先兆中暑癥狀外,還可能出現頭暈乏力、面色潮紅、胸悶氣短、皮膚灼熱而干燥,還有可能出現呼吸循環系統衰竭的早期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體溫上升37.5℃以上。此時如不及時救護,就會發生熱暈劂或熱虛脫。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安靜休息,并解開衣扣以助身體降溫,適當給予清涼含鹽飲料。如果中暑病人神志不清可指壓人中,針刺合谷、太沖、大椎、風池、足三里。體溫高者可用冷敷或冷水、冰水擦身以助散熱,如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有條件可給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等。3)重癥中暑。一般是因未及時和未適當處理出現的輕癥中暑病人,導致病情繼續嚴重惡化,隨著出現昏迷、痙攣或手腳抽搐。稍作觀察會發現,此時中暑病人皮膚往往干燥無汗,體溫升至40℃以上,若不趕緊急救,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用冷水(冰水或水中加少量酒精)迅速敷擦全身,使皮膚發紅并加風扇降溫,頭部、頸側、腋下及腹股溝部放水袋或冰袋,頭部如能放置冰帽更好。對于休克者讓其安靜、保暖、平臥、少動,并將下肢抬高約20度左右。對于體弱可能出現呼吸、心跳驟停者,先通暢氣道,并給予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擠壓。情況嚴重者,應立即安排住院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