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電解生產安全注意事項規范

電解生產安全注意事項規范

2024-07-17 閱讀 5335

電解鋁生產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電解崗位是一個關鍵的崗位。因此注意電解的安全生產非常重要。

預防為主:車間的管理人員在每次安全學習時,一定要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每位員工都要牢記電解安全生產制度。隨時檢查溝蓋板是否平整,房頂是否漏雨,有此情況時要及時更換石棉瓦,車間四周的窗戶要關好,避免雨水直接進入廠房。不能在車間內打鬧,每月的安全檢查要認真到位,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特殊工種要求加強培訓,持證上崗。

安全第一:只有注重安全,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順利進行生產。在進入電解車間前,我們必須穿戴好完整的勞動防護用品,不能穿帶釘的鞋進入廠房,工作鞋一定要干燥。在進行封殼作業時,嚴禁腳踏在殼面上,以防殼面塌陷燙傷。嚴禁在相鄰的兩臺電解槽之間傳遞工具。使用完的工具不能靠放在槽子、溝蓋板上,要整齊收放到工具架上。電解槽來效應時,熄滅用的效應棒不能短于兩米,熄滅時檢查火眼是否暢通,不要直接從火眼處熄滅效應。不能用的效應棒拾出車間,不能亂丟亂放。冰晶石、氟化鋁也不能從火眼處直接放入,防止電解質噴傷人。濕衣服不能放在蓋門上烘烤,以免著火;嚴禁在電解槽旁的走道上瞌睡,以免燙傷或發生窒息事故。發現事故及時通知有關領導和部門,避免出現大的安全事故。

其次,車間內的人員在行車經過時,一定要避開起吊重物,讓行車先行,不要站到所吊重物下。行車工要遵守行車操作規程,牢記“十不吊”原則。陽極工在換極時,一定要“鉤吊緊、夾具松、慢吊出、輕放進”,撈大塊時注意相互配合,緊夾具時站穩梯子,防止松動滑斜。不能直接從電解槽上往下跳。行車工要聽從指揮,按信號操作。抬母線框架時要平穩放下,防止大幅度擺動碰上電解槽。在松開夾具前一定要檢查陽極是否抱緊。工作人員不要吊在框架拉繩上隨行車跑動。不能無證操作車間設備及串崗作業。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員工們要有防范意識,穩中除險,穩中識患,居安思危,正確操作并提高自保互保意識,在各自崗位上安全工作,促進生產發展。

篇2:鋁電解工必知必會安全知識

??電解生產中,衡量生產效果優劣的主要技術指標主要有產量、電流效率、直流電耗等指標,他們的高低決定著鋁生產成本的高低。

19.鋁電解工常用的工具有氧化鋁耙子、大鉤子、小勾子、碳渣勺、鋼釬、錐子、鐵鍬。

20.槽內炭渣多會造成槽溫升高、突發效增多、電流效率下降、散熱孔發紅和陽極長包。

21.異常電壓是指當工作電壓超過設定電壓向上0.2V、低于設定電壓向下0.2V時的電壓。

22.平均電壓包括工作電壓、效應分攤電壓、公用母線分攤電壓、停槽電壓分攤、黑電壓五部分。

23..砂狀氧化鋁的優點是具有流動性好,溶解快,對HF氣體吸附能力強。

24.電解槽焙燒可以使陰極炭塊和側部炭塊燒結成一個整體、排出內襯中含有的水分、均勻升高內襯溫度。

25.目前工業鋁電解槽焙燒方法有焦粒焙燒法、鋁液焙燒法和燃燒焙燒法。常用的方法是焦粒焙燒法。

26.換陽極的二次劃線比殘極的高度高1-2cm是因為新極上槽后迅速在新極底掌表面形成一層電解質的冷凝層,導全電流有滯后性,16小時后才達到正常值。

27.紅牌槽是鐵含量0.20%以上、硅含量0.10%以上的、時間持續3天以上的異常槽。

28.黃牌槽是鐵含量0.10%-0.20%、硅含量0.08%以上的、時間持續3天以上的異常槽。

29.陰極鋼棒溫度正常值為180-270℃,超過300℃要引起高度重視,爐底鋼板溫度正常值為60-150℃,超過200℃要引起高度重視;側部散熱孔溫度正常值為250-430℃,超過470℃要引起高度重視。

30.漏槽分為側部漏槽和爐底漏槽。

篇3:電解槽扎固:技術交底

a.糊料加熱:加熱工序是電解槽扎固的好壞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證扎固連續進行的重要保證。擬在電解車間內布置采用二臺2000升大型混捏鍋加熱,每次加糊量2200kg左右,加熱時間為90~120分鐘,糊料出鍋加熱溫度達到90~120℃。

b.槽體加熱:采用電加熱法,在加熱前應用壓縮空氣將槽內吹掃一遍,然后將電加熱片組放置在陰極炭塊間的每條立縫內和兩短側面上,長側周圍縫用電加熱板組,并與配電箱連接,蓋好防火保溫篷布厚通電加熱,加熱12小時左右,使炭塊表面溫度達到90~110℃﹙如冬季施工槽體加熱溫度可適當調高﹚。

c.測量陰極炭塊加熱溫度,從短側開始測兩端及中間的陰極炭塊溫度,每組各測三點,并做好記錄。

d.扎縫采用FR-32型搗固機,搗固機配備數量應滿足施工及應急情況下的要求。

FR-32型搗固機其主要技術性能日下:

打擊次數:700次/min,活塞桿徑:Φ32㎜,沖程:127㎜,全長:1231㎜,重量10㎏,耗氣量:0.8M/min,所需氣壓:0.59Mpa,搗固風壓:不低于0.6Mpa。

e.配備一臺移動式空氣壓縮機保證扎固連續正常運行,分包出口風壓不得低于0.6Mpa。

f.非工作人員禁止進入槽內,作業人員鞋底必須保持干凈。

g.槽體加熱完畢,由電工拆除與加熱片組連接配電盤線纜,將加熱片組取出安放到相鄰待扎固電解槽中,在將已加熱槽體立縫內的雜物清除干凈,安裝炭塊兩端立縫擋板。安裝時,利用側部砌體做支撐,靠側部墊一塊木板,用兩個木楔反向打緊頂住立縫擋板,防止扎糊是擋板位移,立縫擋板與立縫糊接觸面用電焊機打成麻面,使得拆除后的立縫端面為麻面,以利于和周圍糊的連接。

鋪糊前,先對槽內浮塵、雜物和炭塊與糊料接觸面進行清掃,所有與糊料接觸的炭塊、澆注料和側部等表面加熱好后,用自制的專用噴壺均勻的在其表面噴涂一層熱煤焦油,其厚度約0.5㎜,以保證炭塊與糊料良好結合,煤焦油用炭爐加熱熔化。

h.為保證扎固質量,由同專職檢查人員跟班檢查每次鋪糊厚度和扎固壓縮比,并做好施工記錄。

i.扎固采用先扎立縫糊,后扎周圍糊的施工方法,糊料壓縮比不低于0.6:1.在扎固立縫時,周圍縫的電加熱板繼續通電加熱,以保證周圍糊的施工溫度。

j.扎立縫時用帶有刻度的刮糊板控制鋪糊厚度,分7層扎完。搗打采用8人分區包干負責,區域區之間均越線扎固250㎜。搗錘每次移動距離10㎜,往返不少于三趟六遍。立縫扎固時每個作業區立縫1~6層應分層進行搗打,并且使各糊層結合良好。最后兩層立縫用導向槽架連續搗打,不宜中斷。第7層打至于炭塊表面相平時,用平錘打成光滑的“碳帽”﹙即較炭塊高5㎜﹚.立縫“蓋帽”采用三、二、一法,即:第一次刮糊與底塊工作面齊平后搗錘往返三趟六遍,第二次刮糊稍高一點搗錘往返二趟四遍,最后一次搗錘往返一趟兩遍,之后換上方錘在縫表面鋪適量虛糊刮平打實,再換上平錘打展,這樣立縫帽就會厚度適中、厚薄均勻。“碳帽”高出陰極炭塊但不得超過5㎜,寬度為50㎜,鏟去兩側毛邊并用手錘壓光,使表面平整光潔、無麻面。

k.立縫扎固完畢后,周邊縫由于扎固立縫過程中、熱量散失較多,溫度下降較快,因此周圍糊加熱采用輕油加熱法補償溫度,使槽內溫度相對均勻,立縫扎固完后,用輕油加熱器補償加熱周圍糊,待溫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可進行周圍糊扎固,用輕油加熱器補償加熱時,加熱器的數量不少于3臺。

l.扎周圍縫按平錘成型、方錘打實、爪錘打毛、扁錘壓邊、平錘打光的順序操作﹙最后一層除外﹚。最后一層扎固時按平錘成型、方錘打實壓邊、平錘打光的順序操作,最后一層糊料的上表面靠炭塊長側糊料表面保持20㎜,邊側用切刀切整齊并用手錘壓光使糊面光潔平整、無麻面。

m.周圍縫扎固縫四周縫隙同時進行。搗打采取8人分片包干負責,區域區之間均越線扎固不少于250㎜,搗錘每次移動距離10㎜,往返不少于二趟四遍。

n.大型電解槽的側漏現象較普遍,為防止側漏,特別注意糊料與陰極炭塊側的接觸面扎固。首先,用火焰加熱器加熱補償溫度時,應將陰極炭塊側面作為加熱重點,防止炭塊側面因溫度降低與糊料粘結不良;其次,將糊料用方錘扎實、爪錘打毛后,還需用25×40㎜的扁錘在此部位加強,扎固遍數不少于一趟兩遍。

o.周圍縫扎固時應注意,不得打壞陰極炭塊和側快,不得有漏扎現象。

1.搗打周圍縫時,應按以下幾點要求操作:

a.嚴格控制每層刮糊厚度,用刮尺刮平。

b.用平板錘將糊料壓平后,方錘搗打兩趟四遍,錘頭均勻移動,移動距離為10㎜/次。不得漏扎、跳扎。

c.應特別注意周圍糊與炭塊端面的搗打質量,爪錘打毛后,在用壓邊錘加強一遍。

d.各搗固手接頭處的糊層相互搭接不小于100㎜.

e.壓縮空氣氣包出口壓力不低于0.65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