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空間內焊接作業安全規程
何謂“局限空間”,一般常指容積小、自然通風差的空間,也指那些不需要經常進入其間進行保養、維修或清掃的空間,即平時無人進人工作的封閉空間。故有人也稱其為“有限空間”、“密閉空間”或“設備內”等。廣義上也包括不具備一般工作場所固有的安全特點(如照明、通風、換氣、通道)的任何一種空間環境。
美國聯邦法規1910•146•J《審批性局限空間》,給出“局限空間”的定義是指具備下述條件的空間:
①空間足夠大,雇員身體可全部進入并可在其中進行指定的作業;
②進出該空間的方式受限(如塔儲罐、儲槽、筒倉、儲藏間、地坑等都是進出方式受限的空間);
③該空間不是雇員常設工作地點。
審批性局部空間是指具備下述一個或幾個條件的局限空間:
①會有有毒大氣或可能產生有害大氣;
②會有可能淹埋進入者的物質;
③內部有能把進入者夾住或窒息的結構,如向內咬合的凸(齒)輪、向下傾斜的工作面或收縮口較小的錐形裝置等;
④有任何其他已知嚴重危害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一、局限空間焊接作業危險性分析
局限空間焊接作業的危險性,不僅取決于系統清洗、置換處理程度、容器內部結構,還與施工進度、難度、勞動組織協調等密切相關,其危險性有以下幾方面。
1.環境危險
(1)缺氧危險。系統經退料、蒸煮、清洗、置換等處理后容器(空間)因通風不暢氧含量小于18%,有時施工用火內部耗氧量大,氧含量達不到18%。
(2)易燃、可燃物。系統處理.不干凈,容器(空間)內存在死角,相連物料管線未隔離物料內漏、互串,施工用易燃、可燃物料泄漏,運行設備發生跑、冒、滴、漏等。
(3)有毒有害物。系統處理不干凈,存在殘留H2S、瓦斯、CO等。填料吸附有毒有害物系統未隔離,開工過程中系統閥門關不嚴,內漏惰性氣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作業環境下“有毒”和“無毒”的界限和概念是非常清楚的。但將這兩個概念引用到局限空間作業環境時,就都是相對的。如在一間2m×1.5m×2.7m(總容器8.1m3)的標準衛生間中洗浴,當用管道煤氣熱水器時,燃燒1m3煤氣將生成同體積的CO2并消耗0.5m3的氧。此時,如衛生間是密不通風的,空氣中CO2濃度將達到8%以上,同時因空氣中的氧分在降低,氧含量將低于16%。兩者均已達到可使人瞬間昏迷的濃度,若搶救不及時,死亡在所難免。
(4)局限空間內有轉動構件。系統停工處理后,轉動構件動力源(電源、氣源等)未隔離,誤送電或誤操作,接線錯誤,施工不協調,啟動轉動構件。
2.施工危險
(1)觸電危險。施工照明,設備用電,未使用安全電壓和漏電保護裝置,電源線破損,工具、設備漏電,違章作業。
(2)腳手架及其使用隱患。容器內搭設高腳手架不規范,穩定性差,跳板活動,材料不合格。使用時超載,腳手架下塌或翻倒,墜落和物體打擊傷害。
(3)防護器材及其使用缺陷。氣體防護器材、安全帶、安全帽使用不正確;氣體防護器材缺陷:氧氣源不足、藥劑失效、輸送軟管漏氣、脫落、未定期校驗、監測儀器不準確。
(4)施工機具缺陷。施工用卷瘍機、起重機、手持電動工具未經安全檢查,出現卷揚機剎車不靈、鋼絲繩斷、手持電動工具漏電等。
(5)焊接粉塵、高溫危害等。
二、局限間空作業主要危險
局限空間作業主要危險是缺氧、窒息和著火爆炸。
1.缺氧的原因和事例
缺氧的原因和事例見表5-1。
2.發生著火爆炸事故的原因
(1)焊接動火前對容器內的可燃物置換不徹底,或取樣化驗和檢測數據不準確,或取樣部位不適當,結果在局限空間內或動火點周圍存在著爆炸混合物。
(2)在焊補操作過程中,動火條件發生了變化。
(3)動火檢修的容器未與生產系統隔絕,致使易爆氣體或蒸汽互相串通,進入動火區段;或是一面動火,一面生產,互不聯系。在放料排氣時遇到火花。
(4)在尚具有燃爆危險的車間、倉庫等室內進行焊補檢修。
(5)對未經安全處理或未開孔洞的密封容器進行氣割或焊接。
三、局限空間焊接作業安全措施
1.實行隔離
(1)采用盲板使焊補的容器管道與生產的部分完全隔離。盲板除必須保證嚴密不漏氣外,還應保證能耐管路的工作壓力。電氣系統掛警告牌,進行斷開處理。
(2)為避免盲板受壓破裂,在盲板與閥門間應加設放空管或壓力表,并派專人看守。
(3)凡可拆卸并有條件移動到固定動火區焊補的物件,必須拆移至固定動火區焊補。
2.徹底置換
(1)通常采用蒸汽蒸煮,接著用置換介質吹凈等方法,將容器內部的可燃易燃和有毒物質置換排出。常用置換介質有氮氣、二氧化碳、蒸汽或水等。
(2)在可燃物容器外焊補,操作者不進人容器內,其內部可燃物含量不得超過爆炸下限的1/3~1/4;若需進入容器內焊補,除可燃物不得超過上述含量外,還應保證含氧量在18%~21%,毒物含量應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21—20**)的規定。
(3)置換作業必須以氣體成分化驗分析合格為準。
(4)只置換易燃易爆有毒物質,若操作者需進入容器作業,還需用空氣置換惰性氣體。條件許可,可機械通風,使容器內空氣處于對流狀態。
(5)未經置換處理,或雖已置換但尚未分析化驗氣體成分為合格的可燃物容器,均不得隨意動火焊補。
3.清洗
(1)焊補前,可燃易燃易爆液容器管道內必須仔細清洗干凈。
(2)有保溫材料的容器管道,其里外都必須清洗,應將動火點周圍1m的保溫材料拆除,焊補完后恢復。
4.氣體分析和監測
(1)檢修動火開始前0.5h內,必須從容器內外的不同地點取混合氣樣品進行化驗、分析,化驗分析合格后方可動火焊補。
(2)焊補過程中需要繼續用儀表監測,發現可燃易燃氣濃度上升,立即暫停火,每次置換清洗化驗分析合格后方再開始動火焊補。
(3)動火焊補時,應打開容器的人孔、手孔、清掃孔和放空管,嚴禁焊補未開孔洞的密閉容器。
5.安全管理
(1)檢修動火前,必須按HG23011—1999《廠區動火作業安全規程》規定辦理《動火作業證》,明確動火程序,落實安全措施,并應通知廠內消防隊。
(2)在工作地點周圍10m內應停止其他用火工作,并將易燃易爆物品移至安全場所。
(3)必須準備好消防器材。在黑暗處或夜間工作,應有足夠的照明,并準備好帶有防護罩的手提行燈(12V)等。
四、帶壓不置換動火的焊接作業安全
帶壓不置換動火是指含有可燃氣體的設備、管道,在一定條件下未經置換直接動火補焊作業的技術。由于它動火條件不穩定,這項技術目前被國家有關安全規程所禁止,如GB9448—1999《焊接與切割安全》中4.1.8條規定,禁止在帶壓的容器、管道上進行焊接或切割工作。但在石油化工企業又往往為生產需要而必須采用。為確保帶壓動火安全,必須采取如下安全措施。
1.控制氧含量
(1)焊補前必須進行容器內氣體成分的分析,以確保其中氧的含量不超過安全值,使得可燃物質含量大大超過爆炸上限,從而不會形成爆炸性混合氣。如氫的爆炸上限?5%,此時空氣25%,其中氧的含量5.2%,取1/5的安全系數,則氫氣混合氣中含量安全值為1%。
(2)在動火前和焊補過程中,要始終穩定控制系統中氧含量低于安全值。
(3)安置氧氣自動分析儀,并有專人把關。當發現系統中氧含量增高,應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排除,氧含量超過安全值時應立即停止焊接。
2.正壓操作
(1)動火前和整個焊補作業過程中,容器必須保持穩定的正壓,這是帶壓不置換動火安全工作的關鍵,壓力一般為2×104~6.7×104Pa,保證裂縫處逸出的可燃氣形成一個穩定的擴散燃燒系統。也就是既正壓又不猛烈噴火的原則。
(2)壓力一般用U形壓力計顯示,壓力計接在被焊接的設備取樣管上隨時監測。
3.控制動火點
(1)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進行容器的帶壓不置換動火,都必須分析動火點周圍滯留空間的可燃物含量,以小于爆炸下限的1/3~1/4為合格。
(2)取樣部位應考慮可燃物的性質(如密度、揮發性)和廠房建筑的特點等正確選擇。應注意檢測數據的準確性,確認安全可靠時再動火。
4.安全操作
(1)焊接前要引燃從裂縫逸出的可燃氣體,形成一個穩定的燃燒系統。
(2)焊機電流的大小要預先調節合適。
(3)遇到動火條件有變化,如系統壓力急劇下降到所規定的限度,或氧含量超過安全值,要立即停止動火,查明原因,采取相應對策,之后方可繼續進行焊補。
(4)焊工及輔助作業人員要佩戴適用的防毒器材。
篇2:局限空間缺氧危害預防措施
(一)應以簡單扼要、系統化的表格建立工作許可制度以確認局限空間作業之安全性。
(二)局限空間勞工應于作業前施以預防災害所必要之安衛教育訓練。另亦應擬定緊急應變計劃并演練。
(三)應張貼注意事項及警告標示于明顯易見之處,并確實管制人員進出監督及管理(點名及登記)。
(四)局限空間作業須強制通風換氣含氧量18%以上23%以下,良導體內電氣設備應使用防爆型設備。
(五)將進入局限空間之有害物、危險物來源,如管線等予以遮斷、盲封并上鎖。
(六)應置備測定空氣中氧氣、硫化氫及其它有害物氣體濃度之儀器,并應采取隨時確認其濃度之措施。
(七)應設置作業監督人員,以保護在局限空間內部工作人員之安全。
(八)在局限空間內有動火或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均應于事前申請許可,相關安全設施確認已實行后始可進行。
(九)應置備足夠數量之個人防護具及安全設備(如安全帶、安全索…),并教導勞工正確使用。
篇3:局限空間內焊接作業安全規程
何謂“局限空間”,一般常指容積小、自然通風差的空間,也指那些不需要經常進入其間進行保養、維修或清掃的空間,即平時無人進人工作的封閉空間。故有人也稱其為“有限空間”、“密閉空間”或“設備內”等。廣義上也包括不具備一般工作場所固有的安全特點(如照明、通風、換氣、通道)的任何一種空間環境。
美國聯邦法規1910•146•J《審批性局限空間》,給出“局限空間”的定義是指具備下述條件的空間:
①空間足夠大,雇員身體可全部進入并可在其中進行指定的作業;
②進出該空間的方式受限(如塔儲罐、儲槽、筒倉、儲藏間、地坑等都是進出方式受限的空間);
③該空間不是雇員常設工作地點。
審批性局部空間是指具備下述一個或幾個條件的局限空間:
①會有有毒大氣或可能產生有害大氣;
②會有可能淹埋進入者的物質;
③內部有能把進入者夾住或窒息的結構,如向內咬合的凸(齒)輪、向下傾斜的工作面或收縮口較小的錐形裝置等;
④有任何其他已知嚴重危害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一、局限空間焊接作業危險性分析
局限空間焊接作業的危險性,不僅取決于系統清洗、置換處理程度、容器內部結構,還與施工進度、難度、勞動組織協調等密切相關,其危險性有以下幾方面。
1.環境危險
(1)缺氧危險。系統經退料、蒸煮、清洗、置換等處理后容器(空間)因通風不暢氧含量小于18%,有時施工用火內部耗氧量大,氧含量達不到18%。
(2)易燃、可燃物。系統處理.不干凈,容器(空間)內存在死角,相連物料管線未隔離物料內漏、互串,施工用易燃、可燃物料泄漏,運行設備發生跑、冒、滴、漏等。
(3)有毒有害物。系統處理不干凈,存在殘留H2S、瓦斯、CO等。填料吸附有毒有害物系統未隔離,開工過程中系統閥門關不嚴,內漏惰性氣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作業環境下“有毒”和“無毒”的界限和概念是非常清楚的。但將這兩個概念引用到局限空間作業環境時,就都是相對的。如在一間2m×1.5m×2.7m(總容器8.1m3)的標準衛生間中洗浴,當用管道煤氣熱水器時,燃燒1m3煤氣將生成同體積的CO2并消耗0.5m3的氧。此時,如衛生間是密不通風的,空氣中CO2濃度將達到8%以上,同時因空氣中的氧分在降低,氧含量將低于16%。兩者均已達到可使人瞬間昏迷的濃度,若搶救不及時,死亡在所難免。
(4)局限空間內有轉動構件。系統停工處理后,轉動構件動力源(電源、氣源等)未隔離,誤送電或誤操作,接線錯誤,施工不協調,啟動轉動構件。
2.施工危險
(1)觸電危險。施工照明,設備用電,未使用安全電壓和漏電保護裝置,電源線破損,工具、設備漏電,違章作業。
(2)腳手架及其使用隱患。容器內搭設高腳手架不規范,穩定性差,跳板活動,材料不合格。使用時超載,腳手架下塌或翻倒,墜落和物體打擊傷害。
(3)防護器材及其使用缺陷。氣體防護器材、安全帶、安全帽使用不正確;氣體防護器材缺陷:氧氣源不足、藥劑失效、輸送軟管漏氣、脫落、未定期校驗、監測儀器不準確。
(4)施工機具缺陷。施工用卷瘍機、起重機、手持電動工具未經安全檢查,出現卷揚機剎車不靈、鋼絲繩斷、手持電動工具漏電等。
(5)焊接粉塵、高溫危害等。
二、局限間空作業主要危險
局限空間作業主要危險是缺氧、窒息和著火爆炸。
1.缺氧的原因和事例
缺氧的原因和事例見表5-1。
2.發生著火爆炸事故的原因
(1)焊接動火前對容器內的可燃物置換不徹底,或取樣化驗和檢測數據不準確,或取樣部位不適當,結果在局限空間內或動火點周圍存在著爆炸混合物。
(2)在焊補操作過程中,動火條件發生了變化。
(3)動火檢修的容器未與生產系統隔絕,致使易爆氣體或蒸汽互相串通,進入動火區段;或是一面動火,一面生產,互不聯系。在放料排氣時遇到火花。
(4)在尚具有燃爆危險的車間、倉庫等室內進行焊補檢修。
(5)對未經安全處理或未開孔洞的密封容器進行氣割或焊接。
三、局限空間焊接作業安全措施
1.實行隔離
(1)采用盲板使焊補的容器管道與生產的部分完全隔離。盲板除必須保證嚴密不漏氣外,還應保證能耐管路的工作壓力。電氣系統掛警告牌,進行斷開處理。
(2)為避免盲板受壓破裂,在盲板與閥門間應加設放空管或壓力表,并派專人看守。
(3)凡可拆卸并有條件移動到固定動火區焊補的物件,必須拆移至固定動火區焊補。
2.徹底置換
(1)通常采用蒸汽蒸煮,接著用置換介質吹凈等方法,將容器內部的可燃易燃和有毒物質置換排出。常用置換介質有氮氣、二氧化碳、蒸汽或水等。
(2)在可燃物容器外焊補,操作者不進人容器內,其內部可燃物含量不得超過爆炸下限的1/3~1/4;若需進入容器內焊補,除可燃物不得超過上述含量外,還應保證含氧量在18%~21%,毒物含量應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21—20**)的規定。
(3)置換作業必須以氣體成分化驗分析合格為準。
(4)只置換易燃易爆有毒物質,若操作者需進入容器作業,還需用空氣置換惰性氣體。條件許可,可機械通風,使容器內空氣處于對流狀態。
(5)未經置換處理,或雖已置換但尚未分析化驗氣體成分為合格的可燃物容器,均不得隨意動火焊補。
3.清洗
(1)焊補前,可燃易燃易爆液容器管道內必須仔細清洗干凈。
(2)有保溫材料的容器管道,其里外都必須清洗,應將動火點周圍1m的保溫材料拆除,焊補完后恢復。
4.氣體分析和監測
(1)檢修動火開始前0.5h內,必須從容器內外的不同地點取混合氣樣品進行化驗、分析,化驗分析合格后方可動火焊補。
(2)焊補過程中需要繼續用儀表監測,發現可燃易燃氣濃度上升,立即暫停火,每次置換清洗化驗分析合格后方再開始動火焊補。
(3)動火焊補時,應打開容器的人孔、手孔、清掃孔和放空管,嚴禁焊補未開孔洞的密閉容器。
5.安全管理
(1)檢修動火前,必須按HG23011—1999《廠區動火作業安全規程》規定辦理《動火作業證》,明確動火程序,落實安全措施,并應通知廠內消防隊。
(2)在工作地點周圍10m內應停止其他用火工作,并將易燃易爆物品移至安全場所。
(3)必須準備好消防器材。在黑暗處或夜間工作,應有足夠的照明,并準備好帶有防護罩的手提行燈(12V)等。
四、帶壓不置換動火的焊接作業安全
帶壓不置換動火是指含有可燃氣體的設備、管道,在一定條件下未經置換直接動火補焊作業的技術。由于它動火條件不穩定,這項技術目前被國家有關安全規程所禁止,如GB9448—1999《焊接與切割安全》中4.1.8條規定,禁止在帶壓的容器、管道上進行焊接或切割工作。但在石油化工企業又往往為生產需要而必須采用。為確保帶壓動火安全,必須采取如下安全措施。
1.控制氧含量
(1)焊補前必須進行容器內氣體成分的分析,以確保其中氧的含量不超過安全值,使得可燃物質含量大大超過爆炸上限,從而不會形成爆炸性混合氣。如氫的爆炸上限?5%,此時空氣25%,其中氧的含量5.2%,取1/5的安全系數,則氫氣混合氣中含量安全值為1%。
(2)在動火前和焊補過程中,要始終穩定控制系統中氧含量低于安全值。
(3)安置氧氣自動分析儀,并有專人把關。當發現系統中氧含量增高,應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排除,氧含量超過安全值時應立即停止焊接。
2.正壓操作
(1)動火前和整個焊補作業過程中,容器必須保持穩定的正壓,這是帶壓不置換動火安全工作的關鍵,壓力一般為2×104~6.7×104Pa,保證裂縫處逸出的可燃氣形成一個穩定的擴散燃燒系統。也就是既正壓又不猛烈噴火的原則。
(2)壓力一般用U形壓力計顯示,壓力計接在被焊接的設備取樣管上隨時監測。
3.控制動火點
(1)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進行容器的帶壓不置換動火,都必須分析動火點周圍滯留空間的可燃物含量,以小于爆炸下限的1/3~1/4為合格。
(2)取樣部位應考慮可燃物的性質(如密度、揮發性)和廠房建筑的特點等正確選擇。應注意檢測數據的準確性,確認安全可靠時再動火。
4.安全操作
(1)焊接前要引燃從裂縫逸出的可燃氣體,形成一個穩定的燃燒系統。
(2)焊機電流的大小要預先調節合適。
(3)遇到動火條件有變化,如系統壓力急劇下降到所規定的限度,或氧含量超過安全值,要立即停止動火,查明原因,采取相應對策,之后方可繼續進行焊補。
(4)焊工及輔助作業人員要佩戴適用的防毒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