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報告調查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加強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進一步落實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根據《安全生產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員工以及在本公司區域內從事生產作業的單位、人員因各種原因發生死亡、重傷、輕傷、急性中毒、職業病、財產損失事故的報告處理。
3定義
3.1輕傷:指員工負傷休息一個工作日以上,低于105日的失能傷害。構不成重傷的傷害。不是負傷休息工作日而是指損失工作日?
3.2重傷:指損失工作日等于和超過105日的失能傷害。
3.3一般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3.4較大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三人及以上的事故。
3.5重大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十人及以上的事故。
3.6特別重大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三十人及以上的事故。
4職責
4.1安全環境部負責本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并視事故情況上報分管、主管領導,在征得公司主管領導批準后上報上級政府部門。
4.2各職能部門負責落實、執行本標準,對本部門的員工進行宣傳教育。
5事故分類
5.1生產(工藝)事故:指生產過程中,由于違犯工藝規程作法或操作不當等造成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損失的事故。
5.2設備事故:指設備因非正常損壞,造成停機時間產量損失或修復費用達到規定數額的事故。
5.3交通事故:指工作期間或因公外出由于違反交通運輸規則或由于其它原因,造成車輛損壞,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
5.4火災事故:指凡失去控制并對財物和人身造成損害的燃燒現象,都為火災事故。
5.5爆炸事故:指由于爆炸,造成國家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的事故。
5.6傷亡事故:指企業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或因此導致死亡的事故。
5.7環境污染事故:由于生產、使用貯運或其它因素造成有毒、有害氣體、液體或固體廢棄物超標排放,使大氣、水體、土壤、人及其它植物等自然環境受到損害,為環境污染事故。
6事故報告
6.1報告程序
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最先發現者應立即向部門主管報告,而后迅速逐級報告到公司總經理,公司總經理、董事長接到報告后,在1小時內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有關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有關部門報告。
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6.2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3)事故的簡要經過;
(4)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5)已經采取的措施;
(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6.3外派出差人員發生事故應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實時電話報告所在部門相關人員或部門負責人,所在部門相關人員隨即告知安環部、行政人事部,安環部上報公司。
7事故調查
7.1事故發生后,由公司組織相關人員成立事故調查組,配合政府事故調查機構對事故進行調查。
7.2事故調查組履行下列職責:
(1)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
(2)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
(3)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4)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6)事故調查組有權向相關部門和個人了解與事故有關的情況,如要求提供相關文件、資料、相關部門和個人不得拒絕。
(7)事故調查中發現涉嫌犯罪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將有關材料或者其復印件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8)事故調查組成員在事故調查工作中應當誠信公正、格盡職守,遵守事故調查組的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未經公司工業安全小組組長允許,事故調查組成員不得擅自發布有關事故的信息。
(9)事故調查組應當自事故發生6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經負責調查的人民政府批準,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的期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
(10)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在事故調查報告上簽名。
8根據事故調查分析認定事故責任人。
8.1根據事故性質和造成的后果,除按照政府事故調查組認定的責任及處理要求外,仍需依照公司《獎懲制度》對事故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
8.2事故調查中發現安全隱患的,由安環部出具“事故(隱患)整改通知書”,相關部門班組必須根據期限進行整改。
9其它要求
9.1事故報告要真實、及時,不得遲報、漏報、瞞報。
9.2公司應建立事故檔案,該項工作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對所有事故調查分析的資料,如現場檢查記錄、照片、技術鑒定、化驗分析、會議記錄、儀表記錄、旁證材料、綜合調查材料及登記表、報告書等應妥善保管。
9.3對不積極組織參加事故搶救、瞞報、遲報事故、偽造或者故意破壞事故現場、事故調查中弄虛作假的責任人將按照公司《獎懲制度》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10相關記錄
《工傷事故登記表》
篇2:事故調查處理統計制度
總則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及時準確全面撐握工傷事故情況,研究事故發生的規律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一、事故報告及現場處理
1、事故發生后,事故當事人或發現人應立即直接涿級報告廠負責人,如遇火災應報警消防部門。
2、公司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根據事故的性質立即(最遲在24小時內)琢級歸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單位名稱、傷亡人數,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采取的措施等詳細的電話、傳真或當面報告。如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應立即報告當地勞動部門、公安部門。
3、如發生人員傷亡或中毒事故,應在保護好事故現場的同時,聯系救援。迅速拯救受傷或中毒人員,并采取防止事故擴大的措施,發生重大火災時,應以公司領導為首組成現場指揮總,統一指揮處理。
二、事故調查
1、公司安全管理員為事故的綜合管理,主管各類事故的匯總、統計、分析和上報工作,對各類事故的調查處理進行監督。
2、事故調查組成員應具有事故調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專長,具有認真,實事求是的品德并與所發生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
3、事故調查組應查明事故發生原因、過程、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事故責任者,提出事故處理意見,防范措施和建議,突出事故調查報告,事故調查組有權向發生事故單位有關人員了解情況。
三、事故處理
7、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受到處理不放過;沒有落實防范措施不放過。
8、因忽視安全運營、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玩忽職守或者發現事故隱患、危險情況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積極處理以至造成事故,按有關規定對有關負責人和事故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9、對事故發生隱瞞不報、謊報、故意拖延不報、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或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調查,以及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的,按有關規定對有關負責人和事故責任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10、對安全生產及處理事故中做出貢獻的部門和個人給以表彰和獎勵。
11、發生事故后除琢級上報有關部門負責人外并及時填寫事故登記表。輕傷報表要48小時內,重傷要24小時內上報,死亡事故要8小時內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12、傷亡事故處理工作應在90日期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天并準確無誤建檔務查。
篇3:礦山事故調查制度范本
1.輕傷、重傷事故的調查,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參加的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2.死亡事故的調查,由企業主管部門同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并邀請檢察院派員參加,還可邀請專家參加調查。
3.重大死亡事故的調查,按照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同級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并邀請檢察院參加,還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參加調查。
4.特大安全事故的調查,按照發生事故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歸口管理部門組織,成立特大事故調查組,負責事故的調查工作。國務院認為應當由國務院調查的特大事故,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成立特大事故調查組。特大事故調查組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由發生事故的企業歸口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計劃綜合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等單位派員組成,并邀請人民檢察和工會派員參加。特大事故調查組根據調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選聘其他部門或者單位的人員參加,也可以聘請有關專家進行技術鑒定。特大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是有事故調查的某一方面專長同時與所發生的事故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
事故調查組的職責:
(1)查明事故經過、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情況;
(2)查明事故的原因;
(3)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4)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5)檢查控制事故的應急措施是否得當和落實;
(6)提出防止類似事故再發生的技術措施和事故教訓;
(7)今后需要研究的課題;
(8)對有關法律、條例、規程等的修改意見;
(9)寫出事故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