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責任事故應急檢驗工作程序
1.目的
為了規范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檢驗工作,保證結果的及時、準確,特制定本程序。
2.適用范圍
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相關檢驗。
3.職責
3.1食品所負責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衛生學處理及相關樣品采集
3.2衛檢部負責樣品的受理、報告的發放
3.3相關檢測實驗室負責樣品的檢測
3.4質量管理部負責突發事件中相關檢測工作的質量控制
3.5質管科、總務科負責實驗設備和耗材保障供應
3.6中心主管領導負責突發事件應急檢測工作的組織協調
4.程序
4.1應急檢測工作機制
4.1.1中心領導應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監督所、相關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科、總務科協調配合,從檢測工作所涉及的試劑采購、設備管理、合同評審、樣品接受和方法確認等一系列環節,能夠保持高效運轉、反映迅速。
4.1.2各檢測部門應將應急檢測工作作為實驗室年度工作計劃的一個重要內容
4.1.3各相關不們應按指著建立起完善的文件化的應急檢測工作作業指導書
4.2應急檢測技術儲備
4.2.1信息搜集
4.2.1.1各檢測部門應密切跟蹤國內外相關技術法規的最新要求和先進的檢測方法,尤其是對有毒有害無知的快速檢測、疫情疫病的快速鑒定等。必要時,有真對性的將這些技術方法進行移植和開發,成為自己實驗室的技術儲備,在需要時則能夠迅速開展檢測工作。
4.2.1.2各檢測部門應隨時關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的相關信息或警示通報。根據國內、外爆發疫情疫病、安全衛生時間、我國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問題等,以及時掌握應急檢測工作的最新動態。
4.2.1.3樣品受理部門應加強與衛生監督部門及有關委托方的聯系與溝通,事先了解其對實驗室檢測工作的要求
4.2.1.4各檢測部門應對本實驗室開展食品風險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檢測項目的潛在要求。如某一種食品存在某種缺陷,同類的或相關的食品也可能存在問題,以便進行迅速有效的準備。上述信息收集分析的結果應及時記錄、保存,必要時應提交到主管領導參考,或者為決策依據。
4.2.2技術儲備
4.2.2.1各檢測本門應指定業務骨干組成技術小組,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的技術儲備,如檢測方法、設備設施以及試劑耗材等必要的檢測資源。
4.2.2.2應關注相關國內外新發布實施或即將實施的技術性法規、指令或制度,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需求分析,尤其是關鍵技術應用以及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
4.2.2.3將需求分析和方法研究的結果作為實驗室能力建設、科研開發和設備配置的依據,具備條件后可以開展檢測。
4.2.2.4對檢測人員進行技術能力的培訓,不斷提高實驗室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與檢測工作質量。
4.2.2.5加強與省市疾控中心或高水平檢測、科研機構及技術專家的聯系與技術的交流,確保實驗室得到外部持續不斷的技術支持。
4.3檢測工作
4.3.1樣品采集原則
4.3.1.1采集樣品是與中毒可能有關的所有樣品。應注意采樣要有典型性。采樣容器和采樣工具的材質不能干擾測定,采樣操作要防止污染,采集足夠的樣品量;
樣品運輸和保存中要確保不發生降解和變質。對那些可能有環境和生物本底的毒物,要采集對照樣品。樣品要盡快送檢,樣品應密封,并貼上載明樣品名稱、來源、數量、采樣時間與地點、采樣人、對樣品的處理等信息的標簽。
4.3.2樣品的保存和運輸
樣品應低溫保存,盡快送檢分析測定,并防止運輸過程中樣品交叉污染及外環境對樣品的污染。
4.3.3樣品受理
應急檢測樣品可直接送到相關檢測實驗室,先進行樣品檢測,后補辦受理登記手續。
4.3.4方法的選擇
選擇時宜的檢測方法及時進行檢測,包括快速檢測、動物試驗、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定性定量等方法。應急樣品檢測遵循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則。分析方法的選用要考慮待測物(原形、代謝物)、分析要求(定性、定量)、樣品類型、樣品數量、實驗室條件,分析目的、檢測結果的時效性、準確性。一些毒物有定性結果即可說明問題,而對于那些有環境或內源性本底的毒物,或需評價處理和治療效果,以及進行臨床治療檢測,則必須進行定量分析。方法選擇執行《檢測方法選擇使用和確認程序Q*CDCP1403-2011》。
4.3.5結果判斷
應科學運用毒物分析結果,對于陽性結果,要考慮所使用的方法的特異性(專一性)、機體存在干擾的可能、檢測過程操作正確與否、是否有環境和生物本底、是否為正常的飲食和藥物攝入、是否為樣品變質的分解產物。對于陰性結果則要考慮方法的靈敏度和準確度,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是否正確,并要給出檢測下限。并結合臨床癥狀、治療情況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做綜合分析判斷。
4.3.6檢測報告
應急樣品檢測完成后,實驗人員按規范做好檢測原始記錄,相關檢測人員進行復核,檢測報告交指定審核人審核,送授權簽字人簽發。按《檢測報告管理程序》(Q*CDCP1901-2011)執行。
4.4應急檢測工作的質量保證
4.4.1參與檢測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
4.4.2應急檢測工作必須2人以上檢測人員同時進行檢測,且結果具一致性。
4.4.3對可能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工作程序,包括對檢測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督,保證所有的檢測過程是在符合相關檢測標準的狀態下進行的。
4.4.4檢測報告交指定審核人審核,送授權簽字人簽發
4.4.5經常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活動
4.5檢測物品的處置
4.5.1樣品檢測完畢后,剩余樣品按要求留存(對樣品量極少,盛放樣品的器皿及樣品處理過程中用到首先接觸樣品的器皿,一并留存),樣品留存至該事件處理完畢。
4.5.2實驗室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有腐蝕性及微生物等廢棄物,未經無害化處理前禁止直接對外界排放。檢測物品的處置執行《環境保護和廢棄物處理程序》Q*CDCP1303-2011
5相關文件
5.1《檢測工作偏離程序或標準(規范)的列外許可程序》(Q*CDCP1404-2011)
5.2《檢測方法選擇使用和確認程序》(Q*CDCP1403-2011)
5.3《環境保護和廢棄物處理程序》(Q*CDCP1303-2011)
5.4《檢測報告管理程序》(Q*CDCP1901-2011)
篇2:責任事故管理規定辦法
責任事故處理辦法
為進一步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努力防范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的發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特制定本辦法。
一、責任事故的認定原則
1、公司所有員工在在所承擔的工作中,出現工作失誤,導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正常的工作秩序、產生經濟損失或者人身傷害事故的行為均為責任事故。
2、根據事故發生的情節及后果,責任事故認定一般分為三級,一級為重大事故,二級為一般事故,三級為輕微事故。重大責任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或者造成輕傷(甲)以上的人身事故;一般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含200元)或者造成輕傷(丁)以上的人身事故;輕微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200元以上(含200元)或者造成輕微傷的人身事故。
3、按照事故責任的類型可分為:決策事故、技術事故、違章指揮、違章操作等四個類型。
A、決策事故是指由于領導決策失誤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決策事故以上述經濟標準的10倍值為等同標準,不包括人身傷害情況。
B、技術事故是指由于技術失誤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技術事故以上述經濟標準的5倍值為等同標準,不包括人身傷害情況。
C、違章指揮事故是指在工作中由于指揮失誤或不當造成重經濟損失的事故或者人身事故。違章指揮責任事故的主體責任人為公司明確了(包括部門明確)的班長以上的負責人,一般員工不具備責任主體。
D、違章操作事故是指在工作中由于違章操作造成經濟損失的事故或者人身事故。
4、非職責范圍內又沒有得到領導授權而發生的事故一律不算責任事故,視為民事行為,一切責任由責任人自行承擔。
二、責任事故的處理程序:
1、責任事故發生后不能以部門或集體代替責任人,要按崗位職責追究到人。
2、發生事故后責任人應及時采取措施,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或影響。部門或車間、班組對于發生的責任事故不得隱情不報。
3、發生一級責任事故(含等意外事故)必須在10分鐘內報主管>主管副總經理
>經理、辦公室,辦公室應在5分鐘內通知總經理,并同時通知事故的所有調查處理部門。發生二級責任事故(含同等意外事故)必須在20分鐘內報主管副總經理、辦公室,辦公室應在10分鐘內通知總經理,并同時通知事故的所有調查處理部門,發生三級責任事故(含同等意外事故)必須在60分鐘內報主管副總經理,依次報告總經理。因緊急搶險而未來得及上報的,應在事故的擴大終止后及時上報。
4、公司實行責任事故不放過的原則,任何責任事故都必須經過處理程序。事故原因要清楚,事故的責任人要得到教育和處罰,要有防范措施。在事故損失清楚后輕微事故兩個工作日要有處理意見,一般事故在五個工作日內要有處理意見,一級事故要在七日內有處理意見。
5、一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經理辦公會緊急會議-------確定事故調查組------事故調查--------調查報告--------經理辦公會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二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經理決定-------委派確定事故人------事故調查--------調查處理報告--------經理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三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部門事故調查--------調查處理報告--------經理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
6、決策事故的調查處理權為總經理辦公會、董事會。
7、發生一級事故后,責任人、當事人、現場人、相關領導在沒有開事故調查會議前不得離開公司,上述人員必須在五個小時內寫出事故報告或事故現場報告。二級、三級事故上述人員要聽從調查負責人的安排。
三、責任事故的處理辦法:
1、責任事故的責任人按照事故損失的10%、20%
、50%三個比例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人對操作規程不清楚或沒有獨立操作能力的(指學徒工及或其他因素不了解情況的)承擔10%以下的責任,但是其領導師傅要承擔到20%責任),20%的責任的使用清節為輕視事故發生或按照習慣操作的而導致的(此類型必須具有一定的以外因素)使用20%以下不低于10%的比例承擔責任,不具有上述因素的承擔50%的事故責任。
2、對于具有下列因素而發生責任事故的使用加倍比例:a、因酒后違章操作或違章指揮的;b、有意識的偷懶行為發生責任事故的;
c、不聽勸阻的。
3、對于下列行為可以實行減責或者免責:a
主動承擔自己能夠勝任工作的;b、為了公司利益而承擔艱、難、險任務而發生責任事故的;c、在實施創新、發明中出現的失誤。
4、有下列事故的除了追究經濟責任外還要采取組織處理:a
、因酒后違章操作、違章指揮,有意識的偷懶行為,不聽勸阻而發生一級事故的給予開除、撤職的處理;發生二級事故的給予勞動檢查一至三個月處理或降職處理。
四、本辦法適用于公司的全體員工,自正式發布之日實行.
責任事故處理辦法
為進一步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努力防范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的發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特制定本辦法。
一、責任事故的認定原則
1、公司所有員工在在所承擔的工作中,出現工作失誤,導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正常的工作秩序、產生經濟損失或者人身傷害事故的行為均為責任事故。
2、根據事故發生的情節及后果,責任事故認定一般分為三級,一級為重大事故,二級為一般事故,三級為輕微事故。重大責任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或者造成輕傷(甲)以上的人身事故;一般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含200元)或者造成輕傷(丁)以上的人身事故;輕微事故是指直接經濟損失在200元以上(含200元)或者造成輕微傷的人身事故。
3、按照事故責任的類型可分為:決策事故、技術事故、違章指揮、違章操作等四個類型。
A、決策事故是指由于領導決策失誤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決策事故以上述經濟標準的10倍值為等同標準,不包括人身傷害情況。
B、技術事故是指由于技術失誤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技術事故以上述經濟標準的5倍值為等同標準,不包括人身傷害情況。
C、違章指揮事故是指在工作中由于指揮失誤或不當造成重經濟損失的事故或者人身事故。違章指揮責任事故的主體責任人為公司明確了(包括部門明確)的班長以上的負責人,一般員工不具備責任主體。
D、違章操作事故是指在工作中由于違章操作造成經濟損失的事故或者人身事故。
4、非職責范圍內又沒有得到領導授權而發生的事故一律不算責任事故,視為民事行為,一切責任由責任人自行承擔。
二、責任事故的處理程序:
1、責任事故發生后不能以部門或集體代替責任人,要按崗位職責追究到人。
2、發生事故后責任人應及時采取措施,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或影響。部門或車間、班組對于發生的責任事故不得隱情不報。
3、發生一級責任事故(含等意外事故)必須在10分鐘內報主管>主管副總經理
>經理、辦公室,辦公室應在5分鐘內通知總經理,并同時通知事故的所有調查處理部門。發生二級責任事故(含同等意外事故)必須在20分鐘內報主管副總經理、辦公室,辦公室應在10分鐘內通知總經理,并同時通知事故的所有調查處理部門,發生三級責任事故(含同等意外事故)必須在60分鐘內報主管副總經理,依次報告總經理。因緊急搶險而未來得及上報的,應在事故的擴大終止后及時上報。
4、公司實行責任事故不放過的原則,任何責任事故都必須經過處理程序。事故原因要清楚,事故的責任人要得到教育和處罰,要有防范措施。在事故損失清楚后輕微事故兩個工作日要有處理意見,一般事故在五個工作日內要有處理意見,一級事故要在七日內有處理意見。
5、一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經理辦公會緊急會議-------確定事故調查組------事故調查--------調查報告--------經理辦公會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二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經理決定-------委派確定事故人------事故調查--------調查處理報告--------經理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三級事故的處理程序為:事故單位報告----部門事故調查--------調查處理報告--------經理決定--------事故處理意見的公布和做責任人工作。
6、決策事故的調查處理權為總經理辦公會、董事會。
7、發生一級事故后,責任人、當事人、現場人、相關領導在沒有開事故調查會議前不得離開公司,上述人員必須在五個小時內寫出事故報告或事故現場報告。二級、三級事故上述人員要聽從調查負責人的安排。
三、責任事故的處理辦法:
1、責任事故的責任人按照事故損失的10%、20%
、50%三個比例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人對操作規程不清楚或沒有獨立操作能力的(指學徒工及或其他因素不了解情況的)承擔10%以下的責任,但是其領導師傅要承擔到20%責任),20%的責任的使用清節為輕視事故發生或按照習慣操作的而導致的(此類型必須具有一定的以外因素)使用20%以下不低于10%的比例承擔責任,不具有上述因素的承擔50%的事故責任。
2、對于具有下列因素而發生責任事故的使用加倍比例:a、因酒后違章操作或違章指揮的;b、有意識的偷懶行為發生責任事故的;
c、不聽勸阻的。
3、對于下列行為可以實行減責或者免責:a
主動承擔自己能夠勝任工作的;b、為了公司利益而承擔艱、難、險任務而發生責任事故的;c、在實施創新、發明中出現的失誤。
4、有下列事故的除了追究經濟責任外還要采取組織處理:a
、因酒后違章操作、違章指揮,有意識的偷懶行為,不聽勸阻而發生一級事故的給予開除、撤職的處理;發生二級事故的給予勞動檢查一至三個月處理或降職處理。
四、本辦法適用于公司的全體員工,自正式發布之日實行.
篇3:H公司工傷責任事故處罰辦法
為了進一步提高各部門對安全生產的高度重視,以達到預防、減少乃至杜絕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現特對工傷責任事故作如下處罰規定:
一、制造部為工傷事故的歸口管理部門,應對工傷事故進行如實的調查核實,明確工傷事故責任(1、非本人責任;2、本人負次要責任;3、本人負主要責任)
二、工傷程度的界定:
1、輕度工傷事故為發生費用在200元以下;
2、中度工傷事故為發生費用在200---5000元;
3、重大工傷事故為發生費用在5000元以上;
三、對發生的工傷責任事故處罰為
(一)、非員工本人責任造成的工傷事故:
1、輕度工傷事故:對事故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10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5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50元/次。
2、中度工傷事故:對事故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7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10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100元/次。
3、重大工傷事故:事故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4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20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200元/次。
(二)、員工本人負次要責任造成的工傷事故:
1、輕度工傷事故:對事故主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8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2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20元/次;對負次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20%予以罰款。
2、中度工傷事故:對事故主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7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5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50元/次;對負次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30%予以罰款。
3、重大工傷事故:對事故主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6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10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100元/次;對負次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40%予以罰款。
(三)、員工本人負主要責任造成的工傷事故:
1、輕度工傷事故:對在事故中負次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2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1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10元/次;對負主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80%予以罰款。
2、中度工傷事故:對在事故中負次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3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2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20元/次;對負主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70%予以罰款。
3、重大工傷事故:對在事故中負次要責任部門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40%予以罰款,對部門領導罰款100元/次,對部門安全員罰款100元/次;對負主要責任方按工傷發生全部費用的60%予以罰款。
四、本辦法從即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