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安全管理制度

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安全管理制度

2024-07-18 閱讀 9284

1、醫務人員必須工作嚴謹,認真負責,精力集中,堅守工作崗位。

2、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診療規范,嚴格交接班制度。

3、為增強醫療安全意識,醫務人員須按時參加全員醫療安全培訓。嚴格貫徹執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作到依法執業,行為規范。

4、醫務人員堅持"三基三嚴"及繼教培訓工作,將考核成績記入個人技術檔案,作為晉級職稱評定及工作能力考核依據。

5、新進醫務人員要進行嚴格的崗前質量教育,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

6、各科室根據每月進行的醫療質量考核、評價、總結,作出自查缺陷報告,提出整改措施,嚴防醫療缺陷發生。

7、各科室須建立醫療缺陷登記本,針對發生的醫療缺陷,科主任應及時向醫務部報告,認真作好調查核實工作。

8、發生缺陷后,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后果擴大。

9、對已發生的醫療缺陷,應組織醫療安全委員會成員及科室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提出預防措施及處理意見。

10、發生醫療缺陷的科室或個人不按規定上報,有意隱瞞,一經發現將按規定嚴肅處理。

11、醫院開展醫療缺陷管理,定期統計、分析醫療缺陷,改進工作,提高醫療質量。

篇2:衛生院醫療安全管理措施

鄉村衛生院醫療安全管理措施

為進一步加強我院的醫療安全管理,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的發生,今年以來,我院結合醫院管理年活動,采取四項措施,強化醫療安全管理。

一、推行醫療安全例會制度。每月召開一次會議,由全體職工參加,主要通報全縣醫療糾紛和事故發生情況,分析醫療安全形勢,討論典型案例,相互交流管理經驗、吸取教訓,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管理制度,對醫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培訓。

二、嚴格手術準入。對手術及有創操作嚴格執行分級管理,分級操作。根據手術的技術難度、復雜性和風險程度,將手術分為四級,根據醫師的執業資格、受聘技術職務及從事相應技術崗位的工作年限將手術醫師分為四級七個類別。

三、規范輸液業務。規定開展輸液業務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核定有西醫診療業務;二是至少要有一名臨床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三是具備輸液反應的搶救條件和能力,。

四、開展急診室創建達標活動。制定了《急診室考核驗收標準》,從院前急救、房屋、人員、急救藥品、制度、操作規程以及后勤保障等七個方面對急診室的建設進行了規范,重點對急診室的“八大件”、“八在盤”、開辟綠色通道以及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等三個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

篇3:某區醫院醫療安全管理制度(2)

附屬醫院醫療安全管理制度(二)

一、醫療差錯、事故的登記、報告

1、醫院各科均設立醫療差錯、事故登記本,指派專人負責,登記發生的醫療差錯、事故的經過、原因及后果。

2、凡發生醫療差錯、事故或可能是醫療差錯、事故的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向科室負責人報告,所在科室應主動填寫差錯、事故登記表或醫療事故登記表,并及時向醫務科及醫院領導報告。科主任、護士長應及時組織科室人員分析原因,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補救,以減少損失,同時要做好解釋疏導工作,防止事態擴大。

3、重大差錯、事故發生后,醫務科及有關部門要認真調查事發的詳細經過,應及時完成調查經過(含討論),盡快做出準確的科字結論,由醫院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并及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

4、各科室要嚴格執行各項醫療規章制度,嚴格遵守醫療護理常規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加強防范,杜絕隱患,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重大差錯、事故的發生。

二、護理差錯、事故的登記、報告

1、各科室建立差錯、事故登記本,對所發生的差錯、事故應全部登記,根據情節和性質及時進行處理。

2、對發生的嚴重差錯、事故,應立即組織搶救或采取補救措施,盡量減輕或消除由于差錯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時立即向護理部及分管院長報告,做好善后工作。

3、發生嚴重差錯或事故的各種有關記錄、檢查報告及造成事故的藥品、器械等均應妥善保管,不得善自涂改、銷毀,并保留病人的標本,以備鑒定。

4、各科室每月組織分析討論會,并向護理部提交差錯、事故的報告。

5、凡實習人員發生的差錯事故均應由帶教人負責。

6、護理部應組織護理差錯事故鑒定小組,對全院護理差錯、事故進行鑒定。必須做到"三不放過"(未查明事故的原因不放過,有關人員不接受教訓不放過,未訂出改進措施不放過)。

三、醫療糾紛、事故的報告、處理

1、對有可能導致醫患矛盾激化的醫療事件,醫院應及時報告市衛生局。對可能引發惡性事件的,要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2、發生下述重大醫療過失行為之一的,醫院要在12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報告。

1)導致患者死亡或可能為二級以上的醫療事故;

2)導致3人以上人身受到損害、后果嚴重的醫療事件;

3)衛生部或本省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況。

3、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1)調查處理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的過程中,由專人保管有關病歷和資料。

2)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允許患者復印客觀性病歷資料。

3)對需封存的病歷應醫患雙方共同在場,封存的病歷應為原件,若患者的治療過程尚未終結,也可封存復印件并由醫院負責保管。

4)封存及啟封病歷時醫患雙方應共同在場,雙方當事人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前者保證在場2人以上。

5)任何人不得涂改、偽造、隱藏、銷毀、丟失病歷資料,違者按情節輕重予以嚴肅處理。

4、妥善保管現場實物

1)對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藥物、器械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對現場實物進行妥善保管或封存保留,不得擅自涂改、銷毀。

2)對封存物品進行檢驗時,檢驗機構由醫患雙方或受理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衛生行政部門指定。

5、妥善處理尸體

1)患者死亡后,家屬不按規定及時處理尸體且對患者死因有異議時,醫院應及時向死者家屬書面提出尸檢要求,家屬要有書面答復。為確保尸檢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夏秋季不得超過24小時,春冬季不得超過48小時。

2)患者死亡2周后家屬不對尸體作處理的,醫院可提出處理申請,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公安機關備案,可按規定對尸體進行處理。

6、認真調查、處理

1)醫院對己發生的醫療糾紛、事故,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組建調查小組進行調查取證,認真分析,寫出調查報告。情況調查清楚后,由院、科向家屬、單位作詳細說明,任何人不得隨意向其家屬及單位解釋,必須嚴格遵守保護性醫療措施。

2)處理原則:①堅持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的原則;②堅持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一致的原則;③維護醫患雙方權益的公正原則;④堅持"三不放過"原則;⑤堅持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

3)處理途徑:①醫患雙方協商解決;②衛生行政部門居間解決;③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