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安全制度及防護措施

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安全制度及防護措施

2024-07-18 閱讀 5223

1.?目的

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增強安全意識,落實管理責任;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每一實驗室及成員。

3.?內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第二版《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和衛生部20**年發布的行業標準WS233-20**《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及國務院頒布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特制定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安全保衛制度及防護措施。

3.1生物安全制度

3.1.1合理、科學設置和布局實驗室。出口和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無阻,不準堆放物品、垃圾、裝置和設備。安全門必須保持暢通,不得堵塞。臨床醫學實驗室應通風透氣、在通氣不好的實驗室要安裝通氣櫥,通氣設備指派人員負責(使用、維護),根據需要每日至少進行一次,并登記,簽名。

3.1.2臨床醫學實驗室窗戶需具備鋼絲網紗窗,以防外界“蟲害”入侵,鋼絲網紗窗的完整性,由各專業組長負責。

3.1.3臨床醫學實驗室需要安裝空氣消毒機,每天兩次消毒,做好使用情況記錄。

3.1.4臨床醫學實驗室應具有充分的消毒滅菌裝置:高壓滅菌裝置、紫外線消毒裝置、過濾消毒裝置(生物安全柜)、液體消毒裝置等,分子生物學室、細菌室、艾滋病實驗室、病毒室等病原微生物密集、傳染性強的實驗室應具備上述所有設備每種設備由各專業組長負責維護、使用和記錄。

3.1.5臨床醫學實驗室需有淋浴設備:風淋、水淋,實驗室人員在接觸高傳染性標本和培養物時,必須經過風淋或者水淋后,方可離開實驗室,并做好記錄。

3.1.6臨床醫學實驗室出入管理:非實驗室人員應經負責人許可,采取防護措施才能進入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須脫下工作服、手套等,做好消毒清潔后才能出實驗室。

3.1.7菌種、毒株、各種指標陽性標本出入制度:菌種和陽性標本應進行出入登記,如工作需要拿出實驗室,必須有衛生行政部門許可、證明,才能拿出實驗室。

3.1.8標本運輸、處理制度:所有能產生氣溶膠進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標本,都應使用密封的離心管,并在蓋緊的離心頭或轉頭中進行。標本運輸應裝入不泄露、防破、密閉標本箱里運輸。標本存放應專柜、密封保存。

3.1.9檢驗科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生物安全的規章制度,違者,根據有關條例由生物安全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處罰意見。

3.1.10菌種、毒株、傳染性強的標本、有害、有毒的化學藥品,應實行專室專柜、雙鎖,兩人管理,同時做好出入登記,違者重處。

3.1.11為了保證生物安全,科室應準備足夠的工作服、隔離衣、防護面罩、鞋帽、手套。尤其是細菌室、分子生物室、病毒室、艾滋病室等生物因子密集的地方。

3.1.12各實驗區應有明確的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標識。

3.1.13實驗室用電安全

3.1.13.1儀器用電:作為儀器維護措施的一部分,應進行年度的安全用電檢查并建立檔案記錄。每年至少對所有電插座的接地和極性、電纜的完整性進行一次檢查,并將結果記錄在案。各專業組委派專人與電工共同完成。

3.1.13.2高壓設備:為保證高壓設備的安全,應由專業電工維護。

3.1.13.3地線:電器設備必須接地或用雙層絕緣。電線、電源插座、插頭必須完整無損。在潮濕環境的電器設備,要安裝接地故障斷流器。

3.1.14化學危險物品安全

3.1.14.1臨床化學實驗室存在有許多腐蝕性、毒性、易燃和不穩定試劑,屬化學危險物品。實驗室工作使用化學危險物品,應向有關機構備案,并遵守相應管理規定。所有化學危險物品的容器都應有清晰標記。存放地點應通風透氣,保管應雙人、雙鎖、出入登記。

3.2臨床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3.2.1為了增強實驗室工作人員生物安全意識,必須經過生物安全相關知識培訓,每半年一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對新近人員要進行單獨培訓。

3.2.2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參觀實驗室等特殊情況須經實驗室負責人批準后進入。

3.2.3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穿戴工作服和手套等,要離開實驗室,必須脫掉工作服和手套等,洗凈雙手,才能離開。

3.2.4禁止在工作區飲食、吸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及儲存食物。

3.2.5移液器禁止口吸標本。

3.2.6嚴格遵守銳器使用管理辦法,防止銳器刺傷,如受銳器刺傷,按“醫學生物實驗室事故的應急措施”進行處理。

3.2.7試管離心前,觀察試管有無破裂,離心管套底有無緩沖墊,以避免離心時試管破裂,造成實驗室污染。

3.2.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臺面,污染物質濺出后要及時消毒,具體方法參照“實驗室消毒、滅菌措施”。

3.2.9所有培養物、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之前必須進行滅活,如高壓滅活。實驗室設備在運出修理或維護前必須進行消毒,具體方法參照“實驗室消毒、滅菌措施”。

3.2.10工作人員應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尤其是HBV、HCV、HI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對無免疫能力者,給與預防接種,并每人建立體檢檔案。

3.2.11要充分認識氣溶膠對實驗室的污染和對工作人員健康的危害,在標本離心、劇烈震蕩、混勻、開啟、放置過程中均可產生氣溶膠,所有標本分離、應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對強傳染性的標本處理,工作人員需采取面部防護措施,如:目鏡、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濺裝置。

3.2.12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試驗臺表面或設備時,需帶手套。戴手套不能接觸“潔凈”設施表面(如鍵盤、電話),也不宜到實驗室外。

3.2.13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手應遠離口、鼻、眼及其他粘膜,減少實驗室感染的危險。

3.2.14人員暴露于病毒或其它感染性微生物時,及時向實驗室負責人匯報并記錄,同時參照“醫學生物實驗室事故的應急程序”進行處理。

3.2.15強致病性微生物,如SARS病毒、結核桿菌的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參照“SARS病毒、結核桿菌等強致病性病原菌標本檢測的消毒滅菌及防護”。

篇2:生物安全意外事故預防措施緊急預案

一、意外和事故

意外是指發生了未導致個人傷害偶然發生的危險,但也可能已經發生了傷害。

事故是指發生了人身傷害。意外和事故都可被分為小型的和重大的。

小型意外:少量潛在傳染性物質漏到椅子上,常用于這種情況的有效處理措施是消毒污染處。

重大意外:任何情況下,如果懷疑有嚴重性的意外,都將被視為重要的,實驗室必須被清空,鎖上,并且實驗室管理者要請教安全專家,聽從他們的意見。

二、意外和事故的緊急處理措施

1.發生意外事故時,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并報告實驗室負責人。

2.皮膚針刺傷或切割傷: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沖洗,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它消毒劑消毒傷口。

3.皮膚污染:用水和肥皂沖洗污染部位,并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如70%乙醇或其它皮膚消毒劑。

4.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污染部位。

5.衣物污染:盡快脫掉污染的衣物,進行消毒處理。

6.污染物潑濺:發生小范圍污染物潑濺事故時,應立即進行消毒處理。發生大范圍污染物潑濺事故時,應立即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和安全負責人到達事故現場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7.低溫蒸汽甲醛氣體消毒

8.由于甲醛有致癌作用,不宜用于生物安全柜和實驗室的常規空氣消毒。

9.如果實驗室一旦發生了重大潑濺事故,應按嚴重情況處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1)從污染處疏散人員,但要防止污染擴散;

(2)控制污染--鎖門并防止進一步進入;

(3)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等,以便查清情況,確定消毒處理的程序;

(4)如果認為合適,可進行生物安全柜和/或實驗室的低溫蒸汽甲醛氣體消毒,但生物安全柜和/或實驗室必須有可靠的密閉性能,人員必須完全離開。【生物安全柜:25ml福爾馬林和等量水混合后放在一個蒸發皿中使其在密封的生物安全柜中蒸發,保持至少6h,最好過夜。實驗室:福爾馬林和水的體積根據實驗室大小而定】。具體操作可按說明書執行。

(5)發生溢出后應離開房間約30分鐘。穿防護服,被濺的地方用經消毒劑浸泡的吸水物質覆蓋;消毒劑起作用10-15分鐘后清理該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質,用消毒劑沖洗該地方。

三、意外和事故登記、報告和檢測

1.大意外和事故必須進行登記,內容包括:

意外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詳細經過。

2.處理方法和經過,包括專家或領導赴現場指導和處理的情況。

3.隨訪檢測的日期、項目和結果。

4.意外和事故的報告和檢測

5.發生重大事故時,在緊急處理的同時要立即向主管領導和專家報告。同時抽血檢測HIV抗體,暴露后4周、8周、12周、6個月要定期檢測。

6.發生小型事故時可在緊急處理后立即將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報告主管領導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