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設備的安全防護知識規范
機械設備的運轉靠動力,動力的傳送要依靠傳動機構,傳動機構的主要方式有:齒輪嚙合傳動機構、皮帶傳動機構、聯軸器傳動機構等。由于這些機構高速運轉著,人體的某一部分如果接觸就有可能被卷入而造成不幸事故,因而傳動設備的防護問題就成為機械設備的重要安全課題。本文就機械設備的危險部位、傳動設備防護裝置的設置和要求作一些粗淺的介紹。
一、常用機械設備的主要危險部位:
生產中常用的主要設備有皮帶運輸機、壓力機、破碎機、攪拌機、車床、鉆床等,這些設備通常都要靠一個或多個傳動機構進行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都會出現危險部位。這些危險部位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旋轉部件和成切線運動部件間的咬合處是危險部位,如動力傳送皮帶和皮帶輪,鏈條和鏈輪,齒條和齒輪等。
2、旋轉的軸,包括連接器、心軸、卡盤、絲杠、圓形心軸和桿等。
3、旋轉的凸塊和孔處,如風扇葉、凸輪、飛輪等。
4、對向旋轉部件的咬合處,如齒輪、軋鋼機、混合軸、圓輥機等。
5、旋轉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處,如輻條手輪、機床床身、攪拌機等。
6、接近類型,如鍛錘的錘體、動力壓力機的滑枕等。
7、通過類型,如金屬刨床的工作臺及其床身、剪切機的刀刃等。
8、單向滑動,如帶鋸邊緣的齒、砂輪機輪緣等。
9、旋轉部件與滑動之間的危險,如平板印刷機面上的機構等。
上述危險部位如果不加以防護,人員操作時就有可能發生絞繞、碾壓、碰撞、擠壓、切割、沖擊、卷入、剪切、刺戳等機械傷害事故。
二、常用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措施:
為了保證機械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安全,在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問題上,所采取的安全技術措施一般可分為直接、間接和指導性三類。
1、直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設計機器時,考慮消除機械本身的不安全因素,使人們難以接近機器的危險部位,實現機械的本質安全。
2、間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機械設備上采用和安裝各種安全有效的防護裝置,消除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
3、指導性安全技術措施是制定機器安裝、使用、維修的安全規定及設置標志,以提示或指導操作程序,從而保證安全作業。
綜上所述,機械危害風險的大小取決于機器的類型、用途、本質化安全防護功能高低,使用方法和人員的知識、技能、工作態度;同時,還與人們對危險的認識程度和所采取的避免危險的技能有關。判斷什么是危險和什么時候會發生危險的能力,是崗位操作人員十分重要的知識技能。
三、傳動設備的安全防護:
1、嚙合傳動的防護。嚙合傳動機構必須裝置全封閉型防護裝置,機器外部絕不允許有裸露的嚙合齒輪,不管嚙合齒輪處在何種位置,因為即使嚙合齒輪處在操作工人不常到的地方,但工人在維護保養機器時有可能與其接觸而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設計和制造機器時,應盡量將齒輪裝入機座內,而不使其外露。對于一些老設備,如發現嚙合齒輪外露,就必須進行改造,加上防護罩。齒輪傳動機構沒有防護罩不得使用。
防護罩的材料可用鋼板或有金屬支架的鐵絲網。防護裝置必須安裝牢固,并保證在機器運行中不發生振動;要求裝置合理,防護罩的外殼與傳動機構的外形相符,同時要便于開啟、便于機器的維護保養,即要求能方便地打開和關閉。為了引起工人的注意,防護罩內壁應涂成紅色,最好裝電氣連鎖,使得防護裝置在開啟的情況下機器停止運轉。另外,防護罩殼體本身不應有尖角和銳利部分,并盡量使之既不影響機器的美觀,又起到安全作用。
2、皮帶傳動的防護。皮帶傳動機構傳動平穩,噪音小,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廣泛應用于機械傳動中。但是,由于皮帶摩擦后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故其不能用于容易發生燃燒和爆炸的場所。
皮帶傳動機構的危險部分是:皮帶接頭處和皮帶進入皮帶輪的地方,因此要加以防護。
皮帶防護罩與皮帶的距離不能小于50mm,設計要合理,不影響機器的運行。一般傳動機構離地面2m以下,要設防護罩。但在下列3種情況下,即使在2m以上也應加以防護;皮帶輪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皮帶寬度在15cm以上;皮帶回轉的速度在9m/min以上。這樣萬一皮帶斷裂時,也不至于落下傷人。
皮帶的接頭一定要牢固可靠。安裝皮帶時要做到松緊適宜。皮帶傳動機構的防護可采用將皮帶全部遮蓋起來的方法,或采用防護欄桿防護。
3、聯軸器傳動的防護。聯軸器上突出的螺釘、銷、鍵等均可能給工人帶來傷害,因此,對聯軸器的安全要求是其上沒有突出的部分,也就是采用安全聯軸器。軸上的鍵及固定螺釘,一般應采用沉頭螺釘,使之不突出軸面;但這樣并沒有徹底排除隱患,根本的辦法就是加設防護罩,最常見的是Ω型防護罩。
四、傳動設備安全防護裝置的一般要求:
1、安全防護裝置應結構簡單、布局合理,不得有銳利的邊緣和突緣。
2、安全防護裝置應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在規定的壽命期限內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耐腐蝕性、抗疲勞性,以確保安全。
3、安全防護裝置應與設備運轉連鎖,保證安全防護裝置未起作用之前,設備不能運轉;安全防護罩、屏、欄的材料,及其至運轉部件的距離,應符合安全規定。
4、光電式、感應式等安全防護裝置應設置自身出現故障的報警裝置。
5、緊急停車開關應保證瞬時動作時能終止設備的一切運動。對有慣性運動的設備,緊急停車開關應與制動器或離合器連鎖,以保證迅速終止運行。
6、緊急停車開關的形狀應區別于一般開關,顏色為紅色。
7、緊急停車開關的布置應保證操作人員易于觸及,且不發生危險。
8、設備由緊急停車開關停止運行后,必須按啟動順序重新啟動才能重新運轉。
五、通用機械安全設施、安全裝置和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
1.設置、設計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1)設置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在無法使用設計來做到本質安全時,為了消除危險,要使用安全裝置。設置安全裝置,要考慮四方面的因素:
⑴強度、剛度和耐久性。
⑵對機器可靠性的影響,例如固體的安全裝置有可能使機器過熱。
⑶可視性(從操作及安全的角度來看,有可能需要機器的危險部位有良好的可見性)。
⑷對其他危險的控制,例如選擇特殊的材料來控制噪聲的總量。
2)設計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設計安全裝置時,要把人的因素考慮在內。疲勞是導致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設計者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使人的疲勞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⑴正確地布置各種控制操作裝置。
⑵正確地選擇工作平臺的位置及高度。
⑶提供座椅。
⑷出入作業地點要方便。
2.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
1)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罩的技術要求
⑴只要操作工可能觸及到的活動部件,在防護罩沒閉合前,活動部件就不能運轉。
⑵采用固定防護罩時,操作工觸及不到運轉中的活動部件。
⑶防護罩與活動部件間有足夠的間隙,避免防護罩和活動部件之間的任何接觸。
⑷防護罩應牢固地固定在設備或基礎上,拆卸、調節時必須使用工具。這樣不僅能避免工件飛出時出現的沖擊力,而且還能通過拆卸防護罩時的動作過程,延長檢修、維護人員對該機停電停機安全確認的時間。
⑸開啟式防護罩打開時或一部分失靈時,應使活動部件不能運轉或運轉中的部件停止運動。
⑹使用的防護罩不允許給生產場所帶來新的危險。
⑺不影響操作。在正常操作時不需要拆卸防護罩。
⑻防護罩必須堅固可靠,以避免與活動部件接觸造成損壞和工件飛脫造成傷害。
⑼一般防護罩不準腳踏和站立;必須作平臺或階梯時,應能承受1500N的垂直力,并采取防滑措施。
2)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網的技術要求
防護罩應盡量采用封閉結構;當現場需要采用網狀結構時,應滿足GB8196—1987《機械設備防護罩安全要求》對不同網眼開口尺寸的安全距離(防護罩外緣與危險區域——人體進入后,可能引起致傷危險的空間區域)間的直線距離的規定,見表。
不同網眼開口尺寸的安全距離mm
防護人體通過部位
網眼開口寬度
(直徑及邊長或橢圓形孔短軸尺寸)
安全距離
手指尖
<6.5
≥35
手指
<12.5
≥92
手掌(不含第一掌指關節)
<20
≥135
上肢
<47
≥460
足尖
<67(罩底部與所站面間隙)
150
篇2:傳動設備的安全防護知識規范
機械設備的運轉靠動力,動力的傳送要依靠傳動機構,傳動機構的主要方式有:齒輪嚙合傳動機構、皮帶傳動機構、聯軸器傳動機構等。由于這些機構高速運轉著,人體的某一部分如果接觸就有可能被卷入而造成不幸事故,因而傳動設備的防護問題就成為機械設備的重要安全課題。本文就機械設備的危險部位、傳動設備防護裝置的設置和要求作一些粗淺的介紹。
一、常用機械設備的主要危險部位:
生產中常用的主要設備有皮帶運輸機、壓力機、破碎機、攪拌機、車床、鉆床等,這些設備通常都要靠一個或多個傳動機構進行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都會出現危險部位。這些危險部位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旋轉部件和成切線運動部件間的咬合處是危險部位,如動力傳送皮帶和皮帶輪,鏈條和鏈輪,齒條和齒輪等。
2、旋轉的軸,包括連接器、心軸、卡盤、絲杠、圓形心軸和桿等。
3、旋轉的凸塊和孔處,如風扇葉、凸輪、飛輪等。
4、對向旋轉部件的咬合處,如齒輪、軋鋼機、混合軸、圓輥機等。
5、旋轉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處,如輻條手輪、機床床身、攪拌機等。
6、接近類型,如鍛錘的錘體、動力壓力機的滑枕等。
7、通過類型,如金屬刨床的工作臺及其床身、剪切機的刀刃等。
8、單向滑動,如帶鋸邊緣的齒、砂輪機輪緣等。
9、旋轉部件與滑動之間的危險,如平板印刷機面上的機構等。
上述危險部位如果不加以防護,人員操作時就有可能發生絞繞、碾壓、碰撞、擠壓、切割、沖擊、卷入、剪切、刺戳等機械傷害事故。
二、常用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措施:
為了保證機械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安全,在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問題上,所采取的安全技術措施一般可分為直接、間接和指導性三類。
1、直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設計機器時,考慮消除機械本身的不安全因素,使人們難以接近機器的危險部位,實現機械的本質安全。
2、間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機械設備上采用和安裝各種安全有效的防護裝置,消除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
3、指導性安全技術措施是制定機器安裝、使用、維修的安全規定及設置標志,以提示或指導操作程序,從而保證安全作業。
綜上所述,機械危害風險的大小取決于機器的類型、用途、本質化安全防護功能高低,使用方法和人員的知識、技能、工作態度;同時,還與人們對危險的認識程度和所采取的避免危險的技能有關。判斷什么是危險和什么時候會發生危險的能力,是崗位操作人員十分重要的知識技能。
三、傳動設備的安全防護:
1、嚙合傳動的防護。嚙合傳動機構必須裝置全封閉型防護裝置,機器外部絕不允許有裸露的嚙合齒輪,不管嚙合齒輪處在何種位置,因為即使嚙合齒輪處在操作工人不常到的地方,但工人在維護保養機器時有可能與其接觸而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設計和制造機器時,應盡量將齒輪裝入機座內,而不使其外露。對于一些老設備,如發現嚙合齒輪外露,就必須進行改造,加上防護罩。齒輪傳動機構沒有防護罩不得使用。
防護罩的材料可用鋼板或有金屬支架的鐵絲網。防護裝置必須安裝牢固,并保證在機器運行中不發生振動;要求裝置合理,防護罩的外殼與傳動機構的外形相符,同時要便于開啟、便于機器的維護保養,即要求能方便地打開和關閉。為了引起工人的注意,防護罩內壁應涂成紅色,最好裝電氣連鎖,使得防護裝置在開啟的情況下機器停止運轉。另外,防護罩殼體本身不應有尖角和銳利部分,并盡量使之既不影響機器的美觀,又起到安全作用。
2、皮帶傳動的防護。皮帶傳動機構傳動平穩,噪音小,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廣泛應用于機械傳動中。但是,由于皮帶摩擦后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故其不能用于容易發生燃燒和爆炸的場所。
皮帶傳動機構的危險部分是:皮帶接頭處和皮帶進入皮帶輪的地方,因此要加以防護。
皮帶防護罩與皮帶的距離不能小于50mm,設計要合理,不影響機器的運行。一般傳動機構離地面2m以下,要設防護罩。但在下列3種情況下,即使在2m以上也應加以防護;皮帶輪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皮帶寬度在15cm以上;皮帶回轉的速度在9m/min以上。這樣萬一皮帶斷裂時,也不至于落下傷人。
皮帶的接頭一定要牢固可靠。安裝皮帶時要做到松緊適宜。皮帶傳動機構的防護可采用將皮帶全部遮蓋起來的方法,或采用防護欄桿防護。
3、聯軸器傳動的防護。聯軸器上突出的螺釘、銷、鍵等均可能給工人帶來傷害,因此,對聯軸器的安全要求是其上沒有突出的部分,也就是采用安全聯軸器。軸上的鍵及固定螺釘,一般應采用沉頭螺釘,使之不突出軸面;但這樣并沒有徹底排除隱患,根本的辦法就是加設防護罩,最常見的是Ω型防護罩。
四、傳動設備安全防護裝置的一般要求:
1、安全防護裝置應結構簡單、布局合理,不得有銳利的邊緣和突緣。
2、安全防護裝置應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在規定的壽命期限內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耐腐蝕性、抗疲勞性,以確保安全。
3、安全防護裝置應與設備運轉連鎖,保證安全防護裝置未起作用之前,設備不能運轉;安全防護罩、屏、欄的材料,及其至運轉部件的距離,應符合安全規定。
4、光電式、感應式等安全防護裝置應設置自身出現故障的報警裝置。
5、緊急停車開關應保證瞬時動作時能終止設備的一切運動。對有慣性運動的設備,緊急停車開關應與制動器或離合器連鎖,以保證迅速終止運行。
6、緊急停車開關的形狀應區別于一般開關,顏色為紅色。
7、緊急停車開關的布置應保證操作人員易于觸及,且不發生危險。
8、設備由緊急停車開關停止運行后,必須按啟動順序重新啟動才能重新運轉。
五、通用機械安全設施、安全裝置和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
1.設置、設計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1)設置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在無法使用設計來做到本質安全時,為了消除危險,要使用安全裝置。設置安全裝置,要考慮四方面的因素:
⑴強度、剛度和耐久性。
⑵對機器可靠性的影響,例如固體的安全裝置有可能使機器過熱。
⑶可視性(從操作及安全的角度來看,有可能需要機器的危險部位有良好的可見性)。
⑷對其他危險的控制,例如選擇特殊的材料來控制噪聲的總量。
2)設計安全設施、安全裝置考慮的因素
設計安全裝置時,要把人的因素考慮在內。疲勞是導致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設計者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使人的疲勞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⑴正確地布置各種控制操作裝置。
⑵正確地選擇工作平臺的位置及高度。
⑶提供座椅。
⑷出入作業地點要方便。
2.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
1)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罩的技術要求
⑴只要操作工可能觸及到的活動部件,在防護罩沒閉合前,活動部件就不能運轉。
⑵采用固定防護罩時,操作工觸及不到運轉中的活動部件。
⑶防護罩與活動部件間有足夠的間隙,避免防護罩和活動部件之間的任何接觸。
⑷防護罩應牢固地固定在設備或基礎上,拆卸、調節時必須使用工具。這樣不僅能避免工件飛出時出現的沖擊力,而且還能通過拆卸防護罩時的動作過程,延長檢修、維護人員對該機停電停機安全確認的時間。
⑸開啟式防護罩打開時或一部分失靈時,應使活動部件不能運轉或運轉中的部件停止運動。
⑹使用的防護罩不允許給生產場所帶來新的危險。
⑺不影響操作。在正常操作時不需要拆卸防護罩。
⑻防護罩必須堅固可靠,以避免與活動部件接觸造成損壞和工件飛脫造成傷害。
⑼一般防護罩不準腳踏和站立;必須作平臺或階梯時,應能承受1500N的垂直力,并采取防滑措施。
2)對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網的技術要求
防護罩應盡量采用封閉結構;當現場需要采用網狀結構時,應滿足GB8196—1987《機械設備防護罩安全要求》對不同網眼開口尺寸的安全距離(防護罩外緣與危險區域——人體進入后,可能引起致傷危險的空間區域)間的直線距離的規定,見表。
不同網眼開口尺寸的安全距離mm
防護人體通過部位
網眼開口寬度
(直徑及邊長或橢圓形孔短軸尺寸)
安全距離
手指尖
<6.5
≥35
手指
<12.5
≥92
手掌(不含第一掌指關節)
<20
≥135
上肢
<47
≥460
足尖
<67(罩底部與所站面間隙)
150
篇3: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制度
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制度
1.目的
加強醫院內部醫務人員職業安全保護意識。
2.范圍
適用于醫院從事臨床醫、護、技全部職工。
3.內容
一、標準預防:
基于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膚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而采取的措施。
這些措施是針對醫院所有的患者和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措施。包括手衛生,根據情況選用手套、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1.嚴格按要求進行洗手或衛生手消毒。
2.當醫務人員接觸污染物品時,必須戴手套,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有可能污染身體其他部位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如:正確穿戴口罩、帽子、護目鏡和面罩。
4.根據需要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
(一)手衛生
1.當手部有血液或其它體液等肉眼可見污染時,應用皂液(肥皂)和流動水洗手。
2.如果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3.洗手指征參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西安市中心醫院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
(二)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的處理:
1.處理、清洗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物品、設備時,應戴手套、口罩,可加穿防水圍裙、袖套、面罩等,防止工作人員皮膚、黏膜接觸及工作服的污染。
2.使用后利器,放置于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轉運。
(三)急救場所需要對病人實施復蘇時,用簡易呼吸囊(復蘇袋)或其他通氣裝置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
(四)醫療廢物按規定分類收集、處理。
二、空氣/飛沫傳播疾病的防護:
1.醫務人員進入確診或疑似傳染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
2.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3.當接觸患者病人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
三、特殊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如:SARS、人禽流感等。
1.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防護規定著裝。
2.應經過防護用品穿脫程序培訓。
3.醫用防護口罩每6h-8h更換,遇污染、潮濕及時更換。
4.離開污染區前對防護眼鏡進行消毒。
5.隔離衣/防護服被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6.戴醫用防護口罩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
四、接觸傳播疾病的防護:
1.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必須戴手套;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后脫去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2.手套一經刺破、損壞應立即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換新手套。當操作要求靈活性時應戴一副合適的手套。
3.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應當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
4.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穿戴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清洗與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隔離衣按醫療廢物處置。
五、銳器傷預防
1.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時,要保證充足的光線,防止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2.禁止手持針等銳器隨意走動。
3.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禁止將針等銳器徒手傳遞。
4.禁止徒手毀損、彎曲針頭或用雙手回套針帽;如用后的針不能立即處理,應使用單手回套法。
5.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立即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不滿的利器盒中。利器收集箱放置位置合適,便于利器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