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機械生產作業環境管理要求

機械生產作業環境管理要求

2024-07-23 閱讀 5556

(一)采光?

生產場所采光是生產必須的條件,如果采光不良,長期作業,容易使操作者眼睛疲勞,視力下降,產生誤操作,或發生意外傷亡事故;同時合理采光對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生產場所要有足夠的光照度,以保證安全生產的正常進行。?

(1)生產場所一般白天依賴自然采光,在陰天及夜間則由人工照明采光作補充和代替。?

(2)生產場所的內照明應滿足《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的要求。?

(3)對廠房一般照明的光窗設置:廠房跨度大于12m時,單跨廠房的兩邊應有采光側窗,窗戶的寬度應不小于開間長度的一半。多跨廠房相連,相連各跨應有天窗,跨與跨之間不得有墻封死。車間通道照明燈要覆蓋所有通道,覆蓋長度應大于90%車間安全通道長度。?

(二)通道?

通道包括廠區主干道和車間安全通道。廠區主干道是指汽車通行的道路,是保證廠內車輛行駛、人員流動以及消防滅火、救災的主要通道;車間安全通道是指為了保證職工通行和安全運送材料、工件而設置的通道。?

1.廠區干道的路面要求?

車輛雙向行駛的干道,寬度不小于5m,有單向行駛標志的主干道寬度不小于3m。進人廠區門口,危險地段需設置限速牌、指示牌和警示牌。?

2.車間安全通道要求?

通行汽車的寬度>3m;通行電瓶車、鏟車的寬度>1.8m;通行手推車、三輪車的寬度>1.5m;一般人行通道的寬度>1m.?

3.通道的一般要求?

通道標記應醒目,畫出邊沿標記,轉彎處不能形成直角。通道路面應平整,無臺階、坑、溝。道路土建施工應有警示牌或護欄,夜間要有紅燈警示。?

(三)設備布局?

車間生產設備設施的擺放、相互之間的距離以及與墻、柱的距離,操作者的空間,高處運輸線的防護罩網,均與操作人員的安全有很大關系。如果設備布局不合理或錯誤,操作者空間窄小,當工件、材料等飛出時,容易造成人員的傷害,造成意外事故。為此,應該做到:?

1.大、中、小設備劃分規定?

(1)按設備管理條例規定,將設備分為大、中、小型三類。?

(2)特異或非標準設備按外形最大尺寸分類:大型長>12m,中型長6~12m,小型長<6m。?

2.大、中、小型設備間距和操作空間的規定?

(1)設備間距(以活動機件達到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2m,中型1m,小型0.7m。大、小設備間距按最大的尺寸要求計算。如果在設備之間有操作工位,則計算時應將操作空間與設備間距一并計算。若大、小設備同時存在時,大、小設備間距按大的尺寸要求計算。?

(2)設備與墻、柱距離(以活動機件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0.9m,中型0.8m,小型0.7mo在墻、柱與設備間有人操作的應滿足設備與墻、柱間和操作空間的最大距離要求。?

(3)高于2m的運輸線應有牢固的防護罩(網),網格大小應能防止所輸送物件墜落至地面,對低2m高的運輸線的起落段兩側應加設防護欄,欄高1.05m.。?

(四)物料堆放?

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件、材料擺放不當,不僅妨礙操作,而且引起設備損壞和工傷事故。為此,應該做到:

(1)生產場所要劃分毛坯區,成品、半成品區,工位器具區,廢物垃圾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應按操作順序擺放整齊,有固定措施、平衡可靠。一般擺放方位同墻或機床軸線平行,盡量堆垛成正方形。?

(2)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具、模具、夾具要放在指定的部位,安全穩妥,防止墜落和倒塌傷人。?

(3)產品坯料等應限量存人,白班存放為每班加工量的1.5倍,夜班存放為加工量的2.5倍,但大件不超過當班定額。?

(4)工件、物料擺放不得超高,在垛底與垛高之比為1:2的前提下,垛高不超出2m(單位超高除外),砂箱堆垛不超過3.5mo堆垛的支撐穩妥,堆垛間距合理,便于吊裝,流動物件應設墊塊且楔牢。?

(五)地面狀態?

生產場所地面平坦、清潔是確保物料流動、人員通行和操作安全的必備條件。為此,應該做到:

(1)人行道、車行道和寬度要符合規定的要求。?

(2)為生產而設置的深>0.2m,寬>0.1m的坑、壕、池應有可靠的防護欄或蓋板,夜間應有照明。?

(3)生產場所工業垃圾、廢油、廢水及廢物應及時清理干凈,以避免人員通行或操作時滑跌造成事故。?

(4)生產場所地面應平坦、無絆腳物。

篇2:某建筑起重機械生產應急救援預案

一、概況

工程名稱:****大廈工程;

建設單位:****房地產開發公司;

施工單位:****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建設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機械型號:QTZ63塔式起重機;

生產單位:****建設機械公司;

安裝單位:****建筑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檢測單位:***建設工程檢測中心;

檢測時間:2008年8月12日;

報告編號:***(2008)460字第***號;

檢測結論:合格;

其它:

二、危險源分析

1、因機構及零部件固定不牢、銹蝕變形、疲勞工作,引發滾落、高墜、物體打擊,造成人員傷亡;

2、起重吊裝,因違反‘十不吊’及信號指揮、司索與司機配合失調,導致撞擊、墜落、失衡,造成人員傷亡;

3.因安全裝置不能有效地限制重量、力矩、行程、回轉,造成斷擘、傾覆、斷繩、斷軸,造成人員傷亡;

4、因操縱系統和電氣系統接觸松脫或疏于保養,失去控制與Ì操控,發生故障造成人員傷亡。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1、應急組織體系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組織機構及職責

組長職責:總指揮;

副組長(現場組織管理者)職責:人員分工安排;

A、評估事故的規模和發展態勢,建立應急步驟,確保員工安全和減少設施和財產損失;

B、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務機構來之前直接參與救護活動;

C、安排尋找受傷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員撤離到集中地帶;

D、設立與應急中心的通訊聯絡,為應急機構提供建議和信息。

組員職責:在組長的帶領指揮下對事故進行救援搶救。

四、預防與預警

1、危險源監控

建立健全施工全過程重大危險源監控方法與程序,完善危險源辯識工作,對危險源進行識與評估。在技術和管理措施上加強重大事故的監控,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2、預警行動

如遇意外事故時,在場的項目管理人員要立即采用電話、對講機或其它快捷方式第一時間向施工總承包單位項目經理和相關負責總匯報險情。同時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通知搶救、救護、防護組成員攜帶各自的搶險工具,趕赴出事現場。

3.信息通訊:

施工總承包單位負責人:

施工總承包單位安全負責人:

相關單位負責人:

相關單位現場負責人:

工地現場電話:

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

救急醫院:

項目部辦公室接到報告后,應迅速通知全體指揮中心成員,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在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有關部門逐級上報。報告內容包括: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班組、聯系電話、報告人、傷亡人數等簡要情況。

五、應急處置

1、響應分級

為確保工程順利施工,預防突發事件以及預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發生,事前應有充足的技術措辭準備、搶險物資的儲備,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國家財產和經濟損失。

根據本工程施工特點,在辯識、分析評價施工危險因素和風險的基礎上,確定本工程重大危險因素的高空墜落與物體打擊作為一級響應。

假設施工的腳手架與主體施工不同步、洞口臨邊防護不牢、起重機械作業失控,可能造成高墜與物打等幾種可能。

2.響應程序

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或駐地發生無法預料的需要緊急搶救處理的危險時,應迅速逐級上報,次序為現場、項目部、甲方、行業主管部門。由項目部收集、記錄、整理緊急情況信息并向小組及時傳遞,由小組長或副組長主持緊急情況會議,協調、派遣和統一組織指揮所有車輛、設備、人員、物資等實施緊急搶救和向上級匯報。事故外理應根據事故大小來確定,如果事故特別小,根據上級指示由作業班組自行直接進行處理。如果事故較大或作業班組處理不了則由作業班組向施工總承包單位或其它上級主管部門請示,請求施工總承包單位的救援預案,仍不能進行處理,則由施工總承包單位的安全管理部門向建設局安監織或政府部門啟動上一級救援預案。

3.處置

(1)指揮與控制:

搶救組到達出事地點,在施工總承包單位項目負責人***指揮下分頭進行工作。

A、首先搶救組和作業班組負責人一起查明險情:確定是否還有危險源。如相關防護是否到位、腳手架或其它構件是否有繼續失控的危險;人員傷亡情況;商定搶救方案后,由作業班組負責人向張亞軍請示匯報批準,然后組織實施;

B、防護組負責把出事地點附近的作業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并進行警戒不準閑人靠近,對外注意禮貌用語;

C、工地值班電工負責切斷有危險的電源。如果在夜間,接通必要的照明燈光;

D、搶險組在排除繼發性危險的情況下,立即救護傷員,邊聯系救護車,邊及時進行止血包扎,用擔架將傷員抬到車上送往醫院;

E、應急搶險完畢后,作業班組負責人應立即召集作業骨干、專業技術人員、安全員及全體作業人員,參與配合事故調查,找出事故原因、責任人,制訂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故的整改措施;

F、對應急救援預案的有效性進行評審、修訂。

(2)從以上風險情況的分析看,如果不采取相應有效的預防措施,不僅給工程施工造成很大影響,而且對作業班組及施工現場的其它施工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

六、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應急物資的準備是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應根據潛在事故的性質和后果分析,配備應急中所需救援機械和設備、交通工具、醫療設備和藥品、生活保障物資。

本預案常用物資和設備有:

(1)常用藥品:消毒藥品、急救物品(創可貼、繃帶、無菌敷料、仁丹等)及各種常用小夾板、擔架、止血袋、氧氣袋等。

(2)搶險工具:鐵鍬、撬棍、氣割工具、消防器材、小型全屬切割機、電工常用工具等。

(3)應急器材:鋼管、安全帽、安全帶、防毒面具、應急燈、對講機、電焊機、水泵、滅火器等。

(4)機械設備:QY50汽車吊一輛;QY32汽車吊一輛;CAT挖掘機320L一臺。

(5)交通車輛:面包車、小轎車各一輛。

(6)其它物資:根據需要隨時增補配備。

篇3:某建筑起重機械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一章、編制依據與工程項目概況

一、編制依據

1、《建筑法》

2、《安全生產法》

3、《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4、《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

5、《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6、《建筑起重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66號)

7、《關于印發建筑起重機械備案登記辦法的通知》(建質[2008]76號),

8、《關于印發建筑起重機械備案登記辦法的通知》(建質[2008]76號)

9、《轉發省建設廳關于建筑起重機械和特種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正式投入使用的通知》(建通[2008]127號)

10、其它法律、法規。

二、工程規模和建筑起重機械概況

(一)工程規模

擬建設**樓一幢,七層鋼筋砼框架結構,采用預應力管樁基礎,4314.25m2,工程預算造價約592萬元,層高3.2m,建筑總高度25.4m。

(二)建筑起重機械概況

根據本工程主體工程量和裝飾工程量的大小,本工程擬設置一臺井架式物料提升機,井架選用二斗車架體,屋面高度為22.4,搭設總高度為25.6m(16節)。

第二章編制目的

為加強對起重機安全事故的防范,及時做好安全事故發生后的救援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工作秩序,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要求,結合本工程實際,特制定本單位起重機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三章預案的適用范圍

本預案所稱安全事故,是指在本工程起重機使用中發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安全和財物損失的事故,事故類別包括:

1、因檢查維修出現問題而造成事故。

2、操作不檔;違章違紀蠻干,不良操作習慣;判斷操作失誤,指揮信號不明確,安全意識差和操作技能低下是引發的事故。

第四章?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設置

(一)指揮機構的設置和職責

1、指揮機構的設置

項目部成立施工現場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組長由項目經理擔任,副組長為項目副經理擔任,成員由技術負責人、質安員、施工員等各承包組組長等人員組成。

現場指揮:項目部項目經理

工程應急反應小組:項目部管理人員、各班組長成員、義務消防隊成員通訊負責人。

2、指揮機構的職責

在應急情況下,值班人員組成最初應急組織。值班主管一旦發現或接到緊急情況通知,應馬上確定應急級別,報告現場指揮或應急總指揮,調動應急反應小組。在此階段的指揮和控制通過現場指揮中心來執行,作為應急指揮中心,根據應急總指揮(項目經理)的指示,及時通報公司管理層或指揮聯絡外界。事故發生初期,先由值班主管擔任初期應急崗位指揮,直到按應急預案規定的負責人到崗位后再交接崗位,正式啟動應急預案。

(二)項目應急救援小組名單

(三)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任務

(1)事故發生后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組織撤離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護危害區域內的其他人員。搶救受害人是應急救援的首要任務,在應急救援行動中,要求做到快速、有序、有效地實施現場急救與安全轉送傷員降低傷率,減少事故的損失。

(2)指導群眾防護,防止事態發展,組織群眾安全撤離現場。

(3)迅速控制危險源,對事故造成的危害進行監測、測定事故危害區域、危害性質及危害程度。

(4)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人員傷亡情況,協助公司等上級部門對事故調查。

(5)做好現場清潔,減少、消除事故災痕。

第五章?應急救援報警和聯絡方式

根據事故規模危害程度緊急情況確定報警方式,包括城市公用特殊通訊電話:報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氣象站121。

項目部應急救援通訊網絡包括本工程應急辦公電話:?,明確聯絡方式:應急救援聯絡方式有:

(1)電話;

(2)應急機構人員手機;

(3)場內廣播。

第六章?事故的緊急處置措施

事故處理程序:

排除險情

發現事故盡快切斷電源救治傷者查明原因、處理

善后

發出警報,通知應急小組

1、一旦事故發生,不論事故現場何種情況,發現事故人員必須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大聲呼叫),由機械操作人員切斷電源,通知周邊作業人員全部停止作業,撤離到安全地帶。并用手機通知項目應急總指揮和聯絡員。

2、應急總指揮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召集應急機構人員,帶齊必要工具,到事故現場集中。

3、應急救援人員集中后,應全面聽從應急總指揮的安排,合理分工,一方面排除險情,一方面組織救援人員對傷員實施救護,并根據傷情,實施救治或轉送醫院(汕頭市潮陽區西臚衛生院)。

4、險情排除,人員得到有效救護后,應組織對事故進行調查,按事故處理“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處理,并按事故類別上報上級相關部門。

第七章?應急保障條件

1、搶險隊伍

項目部由項目管理人員組成應急救援小組,由項目經理任總指揮。

2、應急救援裝備

項目部應急救援裝備包括值班電話、報警電話、滅火器材、消防斧、防毒面具、緊急照明燈具、應急藥箱及擔架等。

3、應急救援藥品

外用藥品:通常有雙氧水、雷佛奴爾水、紅藥水、碘酒、消毒棉簽、藥棉、紗布、膠布、繃帶、創可貼、跌打萬花油、眼膏、碘胺結晶、燙火膏、清涼油或驅風油、三角巾、急救包等。

4、內服藥品:人丹、十滴水、保濟丸或藿香正氣丸、一般退燒藥品等。

第八章?應急救援措施

1、工作原則

事故發生后,救援工作應有序進行,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遵循“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擴大為主;統一領導指揮、人員分工、分級負責、綜合協調、快速高效、現場自救與上級或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

人員急救步驟:急救是對傷員提供緊急的監護和救治,給傷員最大的生存機會,急救一定要遵循下述四個步驟:

(1)調查事故現場,調查時要確保對調查人、傷病員或其他人無任何危險,迅速使傷病員脫離危險場所,尤其在工地、工廠大型事故現場,更是如此。

(2)初步檢查傷病員,判斷其神志、氣管、呼吸循環是否有問題,必要時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和監護,使傷病員保持呼吸道通暢,視情況采取有效的止血、防止休克、包扎傷口、固定、保存好斷離的器官或組織、預防感染、止痛等措施。

(3)呼救,應請人去呼叫救護車,你可繼續施救,一直要堅持到救護人員或其他施救者到達現場接替為止。此時還應反映傷病員的傷病情和簡單的救治過程。

(4)如果沒有發現危及傷病員體征,可作第二次檢查,以免遺漏其他的損傷、骨折和病變。這樣有利于現場施行必要的急救和穩定病情,降低并發癥和傷殘率。

2、起重機械傷害事故的急救措施

當機械性傷害發生時,應盡快將傷員搬支安全地點進行包扎、止血、固定傷肢,應急以后及時送醫院治療。

(1)止血

①出血的種類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出血對象小噴泉一樣噴出,時間捎久,就會有生命危險;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出血時慢慢流出,時間久了也有危險;

毛細管出血:血色鮮紅,出血時血液從整個傷面滲出,常自動凝固。

②止血方法

止血方法一般有四種,即加壓包扎止血法、指壓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

加壓包扎止血法:用止血紗布或干凈毛巾、布料折成比比稍大的墊子蓋住傷口,然后用三角巾或繃帶加壓包扎,就可以達到止血的目的。

指壓止血法:用手指或掌、掌把出血的血管上部(近心臟的一頭)用力壓向其下面的骨頭,阻斷血液來源,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堵塞止血法:把消毒過的棉花或紗布堵塞在傷口處,在用加壓法包扎,在此適用于腋窩、肩部、大腿部傷口的止血。

止血帶止血法:止血帶止血適用于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動脈出血,當采用加壓包扎止血法不可以有效地止住出血時可用此法,常用橡皮管作止血帶,也可用繃帶、三角巾、布帶等代替,使用止血帶時要記住六個字:快、準、墊、上、適、放。

快:動作快,搶時間;

準:看準出血點,準確包扎止帶;

墊:墊上墊子,不要直接扎在皮膚上;

上:扎在傷口上方,接近傷出口,但禁扎于上臂中段;

適:松緊適宜,以出血停止,摸不到遠端脈搏為合適;

放:每隔半小時放松2~3分鐘,松止血帶時,應同時用指壓法壓迫止血,緩緩放松。

(2)包扎

包扎的目的:保護傷口、減少感染、壓迫止血、固定骨折、扶托傷膚、減輕疼痛。

①扎注意事項:動作要輕而熟練,不可碰撞傷口。包扎部位要準確接觸、覆蓋傷口的敷料要干凈,最好經過消毒。包扎要牢固,緊松合適,打結應避開傷口。

②扎用器材:有條件時可用三角巾,四頭帶和專用繃帶等包扎救護材料。當無專用材料時,可靈活的采用身邊干凈的衣服、毛巾等進行包扎。

第十章起重機械安全事故預防措施

1、建筑起重機械必須按建筑起重機械備案登記辦法執行,并辦理產權登記、安裝告知和使用登記等相關手續,各種防護措施應齊全、有效,并經檢測、驗收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2、項目部必須制訂起重機械操作規程和設備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3、建筑起重機械應配備持建筑特種作業物料提升機操作工上崗證的人員,并由專人負責操作。

4、每班作業前,應檢查鋼絲繩、離合器、保險棘輪、傳動滑輪等,確認安全可靠,方準操作。

5、作業時應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嚴禁違規作業、嚴禁超載,操作時不準擅離崗位。工作中要聽從指揮信號,信號不明或可能引起事故時,應停止操作,待弄清情況后方可繼續作業。

6、吊運重物需在空中停留時,除使用制動器外,應同時使用棘輪保險卡牢。

7、作業中突然停電,應立即拉閘刀,并將運送物送下。

8、作業后應切斷電源,鎖緊電源控制箱,防止無關人員隨意操作。

9、起重機械應定期保養、定期檢查,確保機械完好、防護設施齊全有效,杜絕帶病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