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宣鋼公司危險源管理制度

宣鋼公司危險源管理制度

2024-07-23 閱讀 6722

1、目的

辨識本公司范圍內的危害因素,對其進行風險評價,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風險,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程序,實現全過程安全控制。

2、范圍

本程序規定了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職責、識別程序和方法。

本程序適用于公司在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夠控制以及供方/相關方在與本公司進行活動或提供產品、服務時可望施加影響的危險源的識別與更新。

3、職責

3.1公司安全科負責收集公司辦公區、生活區危險源信息,將《重大危險源清單》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

3.2安全科負責收集分公司機關辦公區、生活區危險源信息,將《重大危險源清單》報分公司安全領導小組。

3.3車間負責對本車間的危險源進行識別。

3.4公司(廠)安全科負責匯總本公司的《重大危險源清單》,報安全領導小組。

3.5安全科負責對分公司、直屬項目部的《重大危險源清單》進行收集、匯總,并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審核。

4、工作程序

4.1危險源辨識

4.1.1在進行危險源辨識時,應根據職業健康安全行為特點,結合:

——常規和非常規活動;

——所有進入工作場所的人員(包括合同方人員和訪問者)的活動;

——工作場所的設施(無論由本組織還是由外界所提供)。

最大限度地排查出本單位的危險源,填寫《危險源識別與評價表》(附錄A)。

各工程公司(廠)、項目部生產副經理或總工負責組織安全、工程技術、物資設備、消防安全、后勤部門對本單位(項目)施工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源進行識別,由安全管理部門匯總《重大危險源清單》并上報建設公司工程管理部質量安全處;各工程公司(廠)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對本單位機關辦公區、生活區危險源進行識別,匯總《重大危險源清單》并上報各工程公司(廠)安全管理部門;建設公司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對建設公司機關辦公區、生活區危險源進行識別,匯總《重大危險源清單》并上報建設公司工程管理部質量安全處;

4.1.2危險源辨識的途徑

a)詢問和交流;

b)現場觀察;

c)查閱有關記錄;

d)獲取外部信息;

e)工作任務分析;

f)安全檢查表;

g)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

3.1.3危險源辨識需考慮的內容:

a)物體打擊;

b)車輛傷害;

c)機械傷害;

d)起重傷害;

e)觸電;

f)灼燙;

g)火災;

h)高處墜落;

i)爆炸;

j)中毒和窒息;

4.2危險源的風險評價

4.2.1在危險源辨識過程中發現危險源屬于如下情況時,可直接確定為具有不可接受的風險:

a)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

b)不符合總公司方針的;

c)員工或相關方有抱怨和要求的;

d)曾經發生過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2.2采取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分析危險源導致危險事件、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確定危險源的風險等級。

4.2.3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

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是用與系統危險性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危險的大小,并根據分值D的大小來確定危險等級。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管理制度范文

為了加強對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質以及劇度的化學危險物品使用、貯存、運輸的安全管理,確保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化學危險品的種類:

1.爆炸品:易于燃燒和爆炸的物品、受到高溫、摩擦、沖擊或其它物質接觸發生作用后劇烈反應而引起爆炸,如雷管、炸藥等。

2.氧化劑:有強烈的氧化性能,本身雖不燃燒,但在空氣中遇酸類或潮濕,強熱或易燃物、可燃物接觸,即能分解引起燃燒和爆炸,如孝銨、過氧化鈉。

3.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經過壓縮后的氣體具有因受熱、撞擊或氣體膨脹而發生爆炸的危險,如氧氣、氫氣、液氨、液化氣。

4.自燃物:未與明火接觸,但在適當溫度的空氣中能發生氧化作用,放出熱量而引起燃燒、如黃磷、硫化鐵等。

5.遇水燃燒物品:遇水能發生劇烈反應,產生氫氣或其他易燃氣體而引起燃燒的物品,如電石、家屬鈉等。

6.易燃液體:易欲燃燒和揮發,其閃點(引火點)在攝氏四十五以下,或稍高于攝氏四十五度的液體物質,如汽油、乙醚等。

7.易燃固體:引火點較低、受熱、沖擊、摩擦或氧化劑接觸,能引起急劇及連續性的燃燒或爆炸,如赤磷、硫磺等。

8.劇毒品:具有強烈的殺害性,少量侵入人、畜體內或接觸皮膚即可造成中毒或死亡,如三氧化砷、氰化物等。

9.腐蝕物品:具有強烈腐蝕性,對人身和其它物品能因腐蝕作用而發生破壞現象,甚至引起燃燒和死亡,如硫酸、燒堿等。

10.放射性物品:能放射出一種或多種穿透力很強,人們感覺不能察覺到的放射線,如鈷60、硝酸釷等。

二、化學危險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1)易燃易爆物品應儲存在符合安全防火條件好的地點,使用時應在無任何火種的排風良好處進行。

(2)使用汽油、苯及醚類等易燃液體時,禁止明火,嚴禁在灼熱物上放置。

(3)禁止將易燃物質用明火蒸餾和加熱,其沸點低于100℃者(如苯、汽油、乙醚、二硫化碳、乙醇、甲醇)在水浴或蒸汽浴上加熱,其沸點高于100℃者可用油浴或沙浴等加熱蒸餾,水浴、油浴也不準采用明火。

(4)絕對禁止在杯皿中沸和蒸發可燃物質,蒸發可燃物質之液體必須利用能避免其蒸汽逸入空氣中的裝置,其加熱器安排及方法必須遵守實驗室安全規則。

(5)飽和蒸汽壓力較大的液體、醋酸、醚類、二硫化碳以及丙酮,不允許放在燒瓶中,應放在堅固的容器中。

(6)在有易燃、易爆氣體、粉塵的室內,所有電氣設備和照明都應采用防爆型的設備和裝置。

(7)化學易燃品的容器,包裝應該牢固、密封、材質適應化學易燃易爆品的性能,容器包裝外部須印貼明顯的警告標志,說明物質名稱、化學性能和注意事項。

(8)儲存室內溫度保持在10~25℃范圍之內。

三、化學危險物品的儲存包管的安全要求:

1.性質相抵觸,滅火方法不同的化學危險物品,應該隔離貯存,更不準與食物、醫藥等同庫貯存。

2.化學危險物品應該分類、分堆貯存,堆剁不得過高過密,堆碼之間應該留出一定的間距、通道和通風口。

3.性質不穩定,容易分解和變質以及混有雜質而引起燃燒爆炸的化學物品,應該經常進行檢查、測溫、化驗,防止自燃爆炸。

4.在貯存化學危險品的庫房內或露天堆垛附近不準進行試驗、分裝、打包、焊接和其它可能引起火災的操作。

5.化學危險品倉庫的安全間距,應根據性質、規模和貯存物質危害性質,按照國務院頒發的規定執行。

6.化學危險品倉庫應有良好的通風和必要的避雷裝置,配備相應的放火、防爆、防毒的安全設施。

7.為了確保化學危險品庫的安全,應加強門衛,嚴格出入制度,容器包裝要密閉、完整,對破損滲漏要立即進行妥善處理,倉庫區域內嚴禁煙灰火。

四、化學危險物品的裝卸搬運規定:

1.必須輕拿輕放,嚴防振動、撞擊、摩擦、重壓和傾倒。

2.嚴禁性質相抵觸容易引起燃燒、爆炸物品混合裝載。

3.對怕熱、怕潮的化學危險物品,要采取隔熱和防潮措施。

4.裝卸搬運毒害、腐蝕性、放射化學危險品時,應備有相應的防護用品和工具,工作結實后應清洗消毒。

5.裝卸和搬運的職工應經常進行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并且有一定的業務知識和固定的人員擔任。

五、關于保管化學危險品的人員要求:

1.各單位必須選拔具有一定化學知識、身體健康和責任心強的同志擔任保管工作。

2.保管人員必須經過安全教育,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因工作需要調動必須把工作交接清楚。

3.保管人員要熟知化學危險品的性質、中毒的急救方法,消防器材的使用等,并不斷提高業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