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欄桿及鋼平臺安全要求
4一般要求
4.1防護要求
4.1.1距下方相鄰地板或地面1.2m及以上的平臺、通道或工作面得所有敞開邊緣應設置防護欄桿。
4.1.2在平臺、通道或工作面上可能使用工具、機器部件或物品場合,應在所有敞開邊緣設置帶踢腳板的防護欄桿。
4.1.3在酸洗或電鍍、脫脂等危險設備上方或附近的平臺、通道或工作面的敞開邊緣,均應設置帶踢腳板的防護欄桿。
4.1.4當平臺設有滿足踢腳板功能及強度要求的其他結構邊沿時,防護欄桿可不設踢腳板。
4.2材料
防護欄桿及鋼平臺采用鋼材的力學性能應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證。
4.3防護欄桿設計載荷
4.3.1防護欄桿安裝后頂部欄桿應能承受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下方向不小于890N集中載荷和不小于700N/m均布載荷。在相鄰立柱間的最大撓曲變形應不大于跨度的1/250。水平和垂直載荷以及集中和均布載荷均不疊加。
4.3.2中間欄桿應能承受在中點圓周上施加不小于700N水平集中載荷,最大撓曲變形不大于75mm。
4.3.3端部或末端立柱應能承受在立柱頂部施加的任何方向上890N的集中載荷。
4.4鋼平臺設計載荷
4.4.1鋼平臺的設計載荷應按實際使用要求確定,并應不小于本部分規定的值。
4.4.2整個平臺區域內應能承受不小于3kN/m2均勻分布活載荷。
4.4.3在平臺區域內中心距為1000mm,邊長300mm正方形上應能承受不小于1kN集中載荷。
?
4.4.4平臺地板在設計載荷下的撓曲變形應不大于10mm或跨度的1/200,兩者取小值。
4.5制造安裝
4.5.1防護欄桿及鋼平臺應采用焊接連接,焊接要求應符合GB50205的規定。
當不便焊接時,可用螺栓連接,但應保證設計的結構強度。安裝后的防護欄桿及鋼平臺不應有歪斜、扭曲、變形及其他缺陷。
4.5.2防護欄桿制造安裝工藝應確保梯子及其所有構件及其連接部分表面光滑、無銳邊、尖角、毛刺或其他可能對人員造成傷害或妨礙其通過的外部缺陷。
4.5.3鋼平臺和通道不應僅靠自重安裝固定。當采用僅靠拉力的固定件時,其工作載荷系數應不小于1.5。設計時應考慮腐蝕和疲勞應力對固定件壽命的影響。
4.5.4安裝后的平臺鋼梁應平直,鋪板應平整,不應有歪斜、翹曲、變形及其他缺陷。
4.6防銹及防腐蝕
4.6.1防護欄桿及鋼平臺應使其積村水和濕氣最小,以減少銹蝕和腐蝕。
4.6.2根據防護欄桿及鋼平臺使用場合及環境條件,應對其進行合適的防銹及防腐涂裝。
4.6.3防護欄桿及鋼平臺安裝后,應對其至少涂一層底漆或一層(或多層)面漆或采用等效的防銹防腐涂裝。
5防護欄桿結構要求
5.1結構形式
5.1.1防護欄桿應采用包括扶手(頂部欄桿)、中間欄桿和立柱的結構形式或采用其他等效的機構。
5.1.2防護欄桿各構件的不知應確保中間欄桿(橫桿)與上下構件間形成的空隙間距不大于500mm。構件設置方式應阻止攀爬。
5.2欄桿高度
5.2.1當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距基準面高度小于2m時,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900mm。
5.2.2當距基準面高度大于等于2m并小于20m的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的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1050mm。
5.2.3在距基準面高度不小于20m的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的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1200mm。
5.3扶手
5.3.1扶手的設計應允許手能連續滑動。扶手末端應以曲折端結束,可轉向支撐墻,或轉向中間欄桿,或轉向立柱,或布置成避免扶手末端突出結構。
5.3.2扶手宜采用鋼管,外徑應不小于30mm,不大于50mm。采用非圓形截面扶手,截面外接圓直徑應不大于57mm,圓角半徑不小于3mm。
5.3.3扶手后應有不小于75mm的凈空間,以便于手握。
5.4中間欄桿
5.4.1在扶手和踢腳板之間,應至少設置一道中間欄桿。
5.4.2中間欄桿宜采用不小25mm×4mm扁鋼或直徑16mm的圓鋼。中間欄桿與上、下方構件的空隙間距不大于500mm。
5.5立柱
5.5.1防護欄桿端部應設置立柱或確保與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結構牢固連接,立柱間距應不大于1000mm。
5.5.2立柱不應在踢腳板上安裝,除非踢腳板為承載的構件。
5.5.3立柱因采用不小于50mm×50mm×4mm角鋼或外徑30mm~50mm鋼管。
5.6踢腳板
5.6.1踢腳板頂部在平臺地面之上高度應不小于100mm,其底部距地面應不大于10mm。踢腳板宜采用不小于100mm×2mm的鋼板制造。
5.6.2在室內的平臺、通道或地面,如果沒有排水或排除有害液體妖氣,踢腳板下端可不留空隙。
6鋼平臺結構要求
6.1平臺尺寸
6.1.1工作平臺的尺寸應根據預定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確定,但應不小于通行平臺和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最小尺寸。
6.1.2通行平臺的無障礙寬度應不小于750mm,單人偶爾通行的平臺寬度可適當減小,單應不小于450mm。
6.1.3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寬度應不小于梯子的寬度,且對直梯應不小于700mm,斜梯應不小于760mm,兩者取較大值。梯間平臺(休息平臺)在行進方向的長度應不小于梯子的寬度,且對直梯應不小于700mm,斜梯應不小于850mm,兩者取較大值。
6.2上方空間
6.2.1平臺地面到上方障礙物的垂直距離應不小于2000mm。
6.2.2對于僅限于單人偶爾使用的平臺,上方障礙物的垂直距離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于1900mm。
6.3支撐結構
平臺應安裝在牢固可靠的支撐結構上,并與其剛性連接;梯間平臺(休息平臺)不應懸掛在梯段上。
6.4平臺地板
6.4.1平臺地板宜采用不小于4mm厚的花紋鋼或經防滑處理的鋼板鋪裝,相鄰鋼板不應搭接。相鄰鋼板上表面的高度差應不大于4mm。
6.4.2工作平臺和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地板應水平設置。通行平臺地板與水平面的傾角應不大于10°,傾斜的地板應采取防滑措施。
篇2:防護欄桿及鋼平臺安全要求
4一般要求
4.1防護要求
4.1.1距下方相鄰地板或地面1.2m及以上的平臺、通道或工作面得所有敞開邊緣應設置防護欄桿。
4.1.2在平臺、通道或工作面上可能使用工具、機器部件或物品場合,應在所有敞開邊緣設置帶踢腳板的防護欄桿。
4.1.3在酸洗或電鍍、脫脂等危險設備上方或附近的平臺、通道或工作面的敞開邊緣,均應設置帶踢腳板的防護欄桿。
4.1.4當平臺設有滿足踢腳板功能及強度要求的其他結構邊沿時,防護欄桿可不設踢腳板。
4.2材料
防護欄桿及鋼平臺采用鋼材的力學性能應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證。
4.3防護欄桿設計載荷
4.3.1防護欄桿安裝后頂部欄桿應能承受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下方向不小于890N集中載荷和不小于700N/m均布載荷。在相鄰立柱間的最大撓曲變形應不大于跨度的1/250。水平和垂直載荷以及集中和均布載荷均不疊加。
4.3.2中間欄桿應能承受在中點圓周上施加不小于700N水平集中載荷,最大撓曲變形不大于75mm。
4.3.3端部或末端立柱應能承受在立柱頂部施加的任何方向上890N的集中載荷。
4.4鋼平臺設計載荷
4.4.1鋼平臺的設計載荷應按實際使用要求確定,并應不小于本部分規定的值。
4.4.2整個平臺區域內應能承受不小于3kN/m2均勻分布活載荷。
4.4.3在平臺區域內中心距為1000mm,邊長300mm正方形上應能承受不小于1kN集中載荷。
?
4.4.4平臺地板在設計載荷下的撓曲變形應不大于10mm或跨度的1/200,兩者取小值。
4.5制造安裝
4.5.1防護欄桿及鋼平臺應采用焊接連接,焊接要求應符合GB50205的規定。
當不便焊接時,可用螺栓連接,但應保證設計的結構強度。安裝后的防護欄桿及鋼平臺不應有歪斜、扭曲、變形及其他缺陷。
4.5.2防護欄桿制造安裝工藝應確保梯子及其所有構件及其連接部分表面光滑、無銳邊、尖角、毛刺或其他可能對人員造成傷害或妨礙其通過的外部缺陷。
4.5.3鋼平臺和通道不應僅靠自重安裝固定。當采用僅靠拉力的固定件時,其工作載荷系數應不小于1.5。設計時應考慮腐蝕和疲勞應力對固定件壽命的影響。
4.5.4安裝后的平臺鋼梁應平直,鋪板應平整,不應有歪斜、翹曲、變形及其他缺陷。
4.6防銹及防腐蝕
4.6.1防護欄桿及鋼平臺應使其積村水和濕氣最小,以減少銹蝕和腐蝕。
4.6.2根據防護欄桿及鋼平臺使用場合及環境條件,應對其進行合適的防銹及防腐涂裝。
4.6.3防護欄桿及鋼平臺安裝后,應對其至少涂一層底漆或一層(或多層)面漆或采用等效的防銹防腐涂裝。
5防護欄桿結構要求
5.1結構形式
5.1.1防護欄桿應采用包括扶手(頂部欄桿)、中間欄桿和立柱的結構形式或采用其他等效的機構。
5.1.2防護欄桿各構件的不知應確保中間欄桿(橫桿)與上下構件間形成的空隙間距不大于500mm。構件設置方式應阻止攀爬。
5.2欄桿高度
5.2.1當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距基準面高度小于2m時,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900mm。
5.2.2當距基準面高度大于等于2m并小于20m的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的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1050mm。
5.2.3在距基準面高度不小于20m的平臺、通道及作業場所的防護欄桿高度應不低于1200mm。
5.3扶手
5.3.1扶手的設計應允許手能連續滑動。扶手末端應以曲折端結束,可轉向支撐墻,或轉向中間欄桿,或轉向立柱,或布置成避免扶手末端突出結構。
5.3.2扶手宜采用鋼管,外徑應不小于30mm,不大于50mm。采用非圓形截面扶手,截面外接圓直徑應不大于57mm,圓角半徑不小于3mm。
5.3.3扶手后應有不小于75mm的凈空間,以便于手握。
5.4中間欄桿
5.4.1在扶手和踢腳板之間,應至少設置一道中間欄桿。
5.4.2中間欄桿宜采用不小25mm×4mm扁鋼或直徑16mm的圓鋼。中間欄桿與上、下方構件的空隙間距不大于500mm。
5.5立柱
5.5.1防護欄桿端部應設置立柱或確保與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結構牢固連接,立柱間距應不大于1000mm。
5.5.2立柱不應在踢腳板上安裝,除非踢腳板為承載的構件。
5.5.3立柱因采用不小于50mm×50mm×4mm角鋼或外徑30mm~50mm鋼管。
5.6踢腳板
5.6.1踢腳板頂部在平臺地面之上高度應不小于100mm,其底部距地面應不大于10mm。踢腳板宜采用不小于100mm×2mm的鋼板制造。
5.6.2在室內的平臺、通道或地面,如果沒有排水或排除有害液體妖氣,踢腳板下端可不留空隙。
6鋼平臺結構要求
6.1平臺尺寸
6.1.1工作平臺的尺寸應根據預定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確定,但應不小于通行平臺和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最小尺寸。
6.1.2通行平臺的無障礙寬度應不小于750mm,單人偶爾通行的平臺寬度可適當減小,單應不小于450mm。
6.1.3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寬度應不小于梯子的寬度,且對直梯應不小于700mm,斜梯應不小于760mm,兩者取較大值。梯間平臺(休息平臺)在行進方向的長度應不小于梯子的寬度,且對直梯應不小于700mm,斜梯應不小于850mm,兩者取較大值。
6.2上方空間
6.2.1平臺地面到上方障礙物的垂直距離應不小于2000mm。
6.2.2對于僅限于單人偶爾使用的平臺,上方障礙物的垂直距離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于1900mm。
6.3支撐結構
平臺應安裝在牢固可靠的支撐結構上,并與其剛性連接;梯間平臺(休息平臺)不應懸掛在梯段上。
6.4平臺地板
6.4.1平臺地板宜采用不小于4mm厚的花紋鋼或經防滑處理的鋼板鋪裝,相鄰鋼板不應搭接。相鄰鋼板上表面的高度差應不大于4mm。
6.4.2工作平臺和梯間平臺(休息平臺)的地板應水平設置。通行平臺地板與水平面的傾角應不大于10°,傾斜的地板應采取防滑措施。
篇3:防護欄桿構造安全要求
防護欄桿在構造上應緊密而不動搖,能夠承受可能的突然沖擊,阻擋住人員在可能狀態下的下跌和防止物料的墜落,還要有一定的耐久性。因此,它必須滿足以下各項要求:
(1)防護欄桿上桿離地的高度規定為1m~1.2m,這是根據人體重心的位置而定的。下桿離地高度為0.5~0.6m。這樣可較穩妥地防止作業人員在施工面的邊沿失足墜落。坡度大于1:2.2的屋面(即坡度大于25°時),防護欄桿應加高至1.5m,并加掛安全立網。除了經設計計算外,如果橫桿長度大于2m時,必須加設欄桿柱,以免橫桿受力后撓曲過甚,產生險情,造成滑跌。
(2)欄桿柱與地面或樓面的固定可根據具體情況以不同方式加以處理。在坑口的邊沿用鋼管作欄桿往時,為避免土質松動,可將鋼管打入地面50cm~70cm深,鋼管高邊口的距離應不小于50cm。但是如基坑周邊系數采用板樁圍護,則鋼管欄桿柱就可以打在板樁的外側。
在混凝土樓面、屋面或墻面固定時,可采用預埋件與鋼管或其它鋼材的下端焊接。若為竹、木欄桿,可在預埋件上先焊接30cm長的L50mm*5mm角鋼,其上下各鉆一個圓孔,然后用直徑10mm螺栓將竹、木桿件栓牢。如果用鍍鋅鋼管,則可將管柱下端插焊在有預埋底腳螺栓的法蘭盤上。
在磚或砌塊等砌體上固定時,可預先砌入規格相適應的并以一80mm*60mm彎轉扁鋼作預埋件的混凝土塊。其固定方法同上。
(3)欄桿的結構及橫桿與欄桿柱的連接,其整體構造應該使防護欄桿在其上桿的任何處,能經受任何方向的1000N的外力。當欄桿所處位置有發生人群擁擠、車輛沖擊或物體碰撞等可能時,還要加大橫桿的截面或加密柱的距離,以提高其強度和剛度。
(4)防護欄桿要自上而下用小網眼安全網封閉,或在欄桿下邊加扎嚴密固定的擋腳笆或擋腳板。擋腳笆高度應不低于40cm,擋腳板高度應不低于18cm。擋腳笆與擋腳板面上如有孔眼,應不大于25mm。板與笆的下沿高底面的空隙應不大于10mm。
接料平臺兩側的防護欄桿,必須自上而下加封安全立網或滿扎擋板或擋笆。
(5)當臨邊的外側面臨街道、或其他有人活動的場所,除設置必要的防護欄桿外,敞口立面還要滿掛安全網或以其它可靠的安全措施作封閉防護。
另外,欄桿不宜有懸臂部分,桿件周圍都應有不少于40mm的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