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規范

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規范

2024-07-22 閱讀 7681

一、實驗室處理廢棄物的一般原則:

在證明廢棄物已相當稀少而又安全時,可以排放到大氣或排水溝中;盡量濃縮廢液,使其體積變小,放在安全處隔離儲存;利用蒸餾、過濾、吸附等方法,將危險物分離,而只棄去安全部分;無論液體或固體,凡能安全燃燒的則燃燒,但數量不宜太大,燃燒時切勿殘留在害氣體或燒余物,如不能焚燒時,要選擇安全場所填埋,不合其裸露在地面上。?

一般有毒氣體可通過通風櫥或通風管道,經空氣稀釋后排除,大量的有毒氣體必須通過與氧充分燃燒或吸附處理后才能排放。廢液應根據其化學特性選擇合適的容器和存放地點,通過密閉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貯存,標明廢物種類,貯存時間,定期處理。?

1、無機廢棄物的處理

A、鎘廢液的處理

用消石灰將鎘離子轉化成難溶于水的Cd(OH)2沉淀。即在鎘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值至10.6-11.2,充分攪拌后放置,分離沉淀,檢測濾液中無鎘離子時,將其中和后即可排放。

B、含六價鉻廢棄物的處理?

主要采用鐵氧吸附法,即利用六價鉻氧化性采用鐵氧吸附法,將其還原為三價鉻,再向此溶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為8-9,加熱到80度左右,放置一夜,溶液由黃色變為綠色,排放廢液。

C、含鉛廢液的處理

原理是用Ca(OH)2把二價鉛轉為難溶的氫氧化鉛,然后采用鋁鹽脫鉛法處理,即在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至11,使廢液中鉛生成氫氧化鉛沉淀,然后加入硫酸鋁,將PH降至7-8,即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鉛共沉淀,放置,使其充分澄清后,檢測濾液中不含鉛,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D、含砷廢液的處理

原理:利用氫氧化物的沉淀吸附作用,彩鎂鹽脫砷法,在含砷廢液中加入鎂鹽,調節PH為9.5-10.5,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利用新生的氫氧化鎂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攪拌,放置一夜,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E、含汞廢液的處理

原理:用硫化鈉將汞轉變為難溶于水的硫化汞,然后使其與硫化亞鐵共沉淀而分離除去,即在含汞廢液中加入與汞離子濃度1:1當量的硫化鈉,然后加入硫酸亞鐵,使其生成硫化亞鐵,將汞離子沉淀,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F、氰化物廢液的處理

因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是劇毒,因此處理時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

原理:利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鈉的氧化性將氰根離子轉化為無害的氣體。即先用堿溶液將溶液PH值調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鈉或漂白粉,充分攪拌,氰化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氮氣放置24h后排放。

G、酸堿廢液的處理

將廢酸集中回收,或用來處理廢堿,或將廢酸先用耐酸玻璃纖維過濾,濾液加堿中和,調PH至6-8后即可排放,少量濾渣埋于地下。

2、有機廢棄物的處理

A、含甲醇、乙醇、醋酸類的可溶性溶劑處理。由于這些溶劑能被細菌分解,可以用大量的水稀釋后排放。

B、氯仿和四氯化碳廢液:水浴蒸餾,收集餾出液,密閉保存,回用。

C、烴類及其含氧衍生物的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活性碳吸附。目前,有機污染物最廣泛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生物降解法、活性污泥法等。

二、廢棄物處理時的注意事項

1、隨著廢液的組成不同,在處理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有毒氣體以及發熱、爆炸等危險,因此,處理前必須充分了解廢液的性質,然后分別加入少量所需添加的藥品,必須邊觀察邊操作。

2、含有絡離子、螯合物之類的物質,只加入一種消除藥品,有時不能處理完全,因此,要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一部分還未處理的有害物質排出。

3、對于為了分解氰根而加入的次氯酸鈉,以致產生游離余氯,以及用硫化物沉淀處理廢液而產生水溶性硫化物的情況,其處理后的廢水往往有害,因此,必須進行再處理。

4、對于用量較大的有機溶劑,原則上要回收利用,而將其殘渣加以處理。

一、實驗室處理廢棄物的一般原則:

在證明廢棄物已相當稀少而又安全時,可以排放到大氣或排水溝中;盡量濃縮廢液,使其體積變小,放在安全處隔離儲存;利用蒸餾、過濾、吸附等方法,將危險物分離,而只棄去安全部分;無論液體或固體,凡能安全燃燒的則燃燒,但數量不宜太大,燃燒時切勿殘留在害氣體或燒余物,如不能焚燒時,要選擇安全場所填埋,不合其裸露在地面上。?

一般有毒氣體可通過通風櫥或通風管道,經空氣稀釋后排除,大量的有毒氣體必須通過與氧充分燃燒或吸附處理后才能排放。廢液應根據其化學特性選擇合適的容器和存放地點,通過密閉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貯存,標明廢物種類,貯存時間,定期處理。?

1、無機廢棄物的處理

A、鎘廢液的處理

用消石灰將鎘離子轉化成難溶于水的Cd(OH)2沉淀。即在鎘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值至10.6-11.2,充分攪拌后放置,分離沉淀,檢測濾液中無鎘離子時,將其中和后即可排放。

B、含六價鉻廢棄物的處理?

主要采用鐵氧吸附法,即利用六價鉻氧化性采用鐵氧吸附法,將其還原為三價鉻,再向此溶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為8-9,加熱到80度左右,放置一夜,溶液由黃色變為綠色,排放廢液。

C、含鉛廢液的處理

原理是用Ca(OH)2把二價鉛轉為難溶的氫氧化鉛,然后采用鋁鹽脫鉛法處理,即在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至11,使廢液中鉛生成氫氧化鉛沉淀,然后加入硫酸鋁,將PH降至7-8,即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鉛共沉淀,放置,使其充分澄清后,檢測濾液中不含鉛,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D、含砷廢液的處理

原理:利用氫氧化物的沉淀吸附作用,彩鎂鹽脫砷法,在含砷廢液中加入鎂鹽,調節PH為9.5-10.5,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利用新生的氫氧化鎂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攪拌,放置一夜,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E、含汞廢液的處理

原理:用硫化鈉將汞轉變為難溶于水的硫化汞,然后使其與硫化亞鐵共沉淀而分離除去,即在含汞廢液中加入與汞離子濃度1:1當量的硫化鈉,然后加入硫酸亞鐵,使其生成硫化亞鐵,將汞離子沉淀,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F、氰化物廢液的處理

因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是劇毒,因此處理時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

原理:利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鈉的氧化性將氰根離子轉化為無害的氣體。即先用堿溶液將溶液PH值調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鈉或漂白粉,充分攪拌,氰化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氮氣放置24h后排放。

G、酸堿廢液的處理

將廢酸集中回收,或用來處理廢堿,或將廢酸先用耐酸玻璃纖維過濾,濾液加堿中和,調PH至6-8后即可排放,少量濾渣埋于地下。

2、有機廢棄物的處理

A、含甲醇、乙醇、醋酸類的可溶性溶劑處理。由于這些溶劑能被細菌分解,可以用大量的水稀釋后排放。

B、氯仿和四氯化碳廢液:水浴蒸餾,收集餾出液,密閉保存,回用。

C、烴類及其含氧衍生物的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活性碳吸附。目前,有機污染物最廣泛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生物降解法、活性污泥法等。

二、廢棄物處理時的注意事項

1、隨著廢液的組成不同,在處理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有毒氣體以及發熱、爆炸等危險,因此,處理前必須充分了解廢液的性質,然后分別加入少量所需添加的藥品,必須邊觀察邊操作。

2、含有絡離子、螯合物之類的物質,只加入一種消除藥品,有時不能處理完全,因此,要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一部分還未處理的有害物質排出。

3、對于為了分解氰根而加入的次氯酸鈉,以致產生游離余氯,以及用硫化物沉淀處理廢液而產生水溶性硫化物的情況,其處理后的廢水往往有害,因此,必須進行再處理。

4、對于用量較大的有機溶劑,原則上要回收利用,而將其殘渣加以處理。

一、實驗室處理廢棄物的一般原則:

在證明廢棄物已相當稀少而又安全時,可以排放到大氣或排水溝中;盡量濃縮廢液,使其體積變小,放在安全處隔離儲存;利用蒸餾、過濾、吸附等方法,將危險物分離,而只棄去安全部分;無論液體或固體,凡能安全燃燒的則燃燒,但數量不宜太大,燃燒時切勿殘留在害氣體或燒余物,如不能焚燒時,要選擇安全場所填埋,不合其裸露在地面上。

一般有毒氣體可通過通風櫥或通風管道,經空氣稀釋后排除,大量的有毒氣體必須通過與氧充分燃燒或吸附處理后才能排放。廢液應根據其化學特性選擇合適的容器和存放地點,通過密閉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貯存,標明廢物種類,貯存時間,定期處理。

1、無機廢棄物的處理

A、鎘廢液的處理

用消石灰將鎘離子轉化成難溶于水的Cd(OH)2沉淀。即在鎘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值至10.6-11.2,充分攪拌后放置,分離沉淀,檢測濾液中無鎘離子時,將其中和后即可排放。

B、含六價鉻廢棄物的處理

主要采用鐵氧吸附法,即利用六價鉻氧化性采用鐵氧吸附法,將其還原為三價鉻,再向此溶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為8-9,加熱到80度左右,放置一夜,溶液由黃色變為綠色,排放廢液。

C、含鉛廢液的處理

原理是用Ca(OH)2把二價鉛轉為難溶的氫氧化鉛,然后采用鋁鹽脫鉛法處理,即在廢液中加入消石灰,調節PH至11,使廢液中鉛生成氫氧化鉛沉淀,然后加入硫酸鋁,將PH降至7-8,即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鉛共沉淀,放置,使其充分澄清后,檢測濾液中不含鉛,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D、含砷廢液的處理

原理:利用氫氧化物的沉淀吸附作用,彩鎂鹽脫砷法,在含砷廢液中加入鎂鹽,調節PH為9.5-10.5,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利用新生的氫氧化鎂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攪拌,放置一夜,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E、含汞廢液的處理

原理:用硫化鈉將汞轉變為難溶于水的硫化汞,然后使其與硫化亞鐵共沉淀而分離除去,即在含汞廢液中加入與汞離子濃度1:1當量的硫化鈉,然后加入硫酸亞鐵,使其生成硫化亞鐵,將汞離子沉淀,分離沉淀,排放廢液。

F、氰化物廢液的處理

因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是劇毒,因此處理時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

原理:利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鈉的氧化性將氰根離子轉化為無害的氣體。即先用堿溶液將溶液PH值調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鈉或漂白粉,充分攪拌,氰化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氮氣放置24h后排放。

G、酸堿廢液的處理

將廢酸集中回收,或用來處理廢堿,或將廢酸先用耐酸玻璃纖維過濾,濾液加堿中和,調PH至6-8后即可排放,少量濾渣埋于地下。

2、有機廢棄物的處理

A、含甲醇、乙醇、醋酸類的可溶性溶劑處理。由于這些溶劑能被細菌分解,可以用大量的水稀釋后排放。

B、氯仿和四氯化碳廢液:水浴蒸餾,收集餾出液,密閉保存,回用。

C、烴類及其含氧衍生物的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活性碳吸附。目前,有機污染物最廣泛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生物降解法、活性污泥法等。

二、廢棄物處理時的注意事項

1、隨著廢液的組成不同,在處理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有毒氣體以及發熱、爆炸等危險,因此,處理前必須充分了解廢液的性質,然后分別加入少量所需添加的藥品,必須邊觀察邊操作。

2、含有絡離子、螯合物之類的物質,只加入一種消除藥品,有時不能處理完全,因此,要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一部分還未處理的有害物質排出。

3、對于為了分解氰根而加入的次氯酸鈉,以致產生游離余氯,以及用硫化物沉淀處理廢液而產生水溶性硫化物的情況,其處理后的廢水往往有害,因此,必須進行再處理。

4、對于用量較大的有機溶劑,原則上要回收利用,而將其殘渣加以處理。

篇2:實驗室消毒廢棄物處理管理制度

1目的

保證實驗室環境的整潔,防止污染。對實驗室進行消毒和合理有效的處理實驗室廢棄物,避免環境污染及廢棄物對人體的傷害,保護實驗室人員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適于實驗室工作環境、實驗臺面、工作服、移液器等的清潔消毒工作,實驗室所有廢棄標本、使用過的耗材等。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3職責

3.1生物安全實驗室操作人員負責實驗室消毒及實驗室產生的廢物、廢液的收集和處理。

3.2生物安全實驗室負責人負責消毒工作、廢棄物處理的監督檢查。4具體要求

4.1實驗室清潔消毒4.1.1消毒液配制

4.1.1.1配制2g/L有效氯消毒液:參照消毒劑說明書配制終濃度為2g/L有效氯消毒液。

4.1.1.2各實驗區的清潔消毒工具均專用,不可混用。所配制的消毒液只限在當天內使用,隔夜如使用時應根據本SOP重新配制。

4.1.2紫外消毒

4.1.2.1紫外消毒須根據需要設定時間,通常為30分鐘,根據需要適當延長時間。

4.1.2.2消毒結束后,關閉電源開關。?4.1.3實驗室消毒清潔程序

4.1.3.1每次實驗前一天和實驗結束后對各區進行全面消毒。包括實驗臺面、地板。

4.1.3.2實驗過程中如發生標本或試劑外濺,應立即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濕布覆蓋污染處30分鐘,再進行擦拭,隨后用清水擦洗,并作記錄。

4.1.3.3實驗結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對臺面進行清潔,紫外燈照射30分鐘。

4.1.3.4實驗結束后,開啟室內紫外燈對實驗室進行紫外照射消毒至少30分鐘。

4.1.3.5實驗結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對各區所有儀器設備進行擦拭清潔。

4.1.3.6每次對使用過的移液器、鑷子用75%酒精棉球進行擦拭。4.1.3.7每周將待清潔工作服高壓滅菌后洗滌消毒,不同實驗區的工作服隔天洗滌

4.1.4生物安全柜消毒消毒、清潔方法

a、一項工作完成后,所有的容器和設備應用75%乙醇進行表面消毒后取出。b、一天的工作結束后,操作人員應75%乙醇對生物安全柜內的工作臺、兩側、后壁、觀察窗玻璃內側壁進行擦試。

c、開啟生物安全柜紫外燈30-60分鐘,用于工作臺面和內部環境的消毒。d、開啟紫外燈時請勿在柜內操作。e、生物安全柜內發生少量噴濺時的消毒措施

應立即用吸水紙巾清除,放入生物危害滅菌袋,應盡快對噴濺物沾染到的物品和生物安全柜內表面用浸透消毒液的毛巾浸濕,消毒工作面后,更換手套,再將清潔的吸濕巾放入柜內,無論脫手套還是換手套都要洗手。f、生物安全柜內發生大量的溢出時消毒措施

需要更廣泛的消毒,柜中所有的物品都應進行表面消毒后移除柜外,要向工作臺面上傾倒消毒液使其流入格柵到達排水托盤,然后再用清水擦試。

4.2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方法和步驟:

4.2.1無菌物品,如棉簽、棉球等應在有效期內使用,使用后的廢物品應集中處理,不得隨意丟棄。

4.2.2使用過的一次性實驗用品(如試管、吸頭、離心管等),放入2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2小時后,放入污物袋內集中處理。

4.2.3對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制品,加入2g/L有效氯的消毒劑浸泡2~6小時后用洗滌劑及流水刷洗,瀝干后高壓蒸汽滅菌。

4.2.4污染的標本容器等投入盛有2g/L有效氯消毒液的容器內浸泡一晝夜后,放入污物袋內集中處理。

4.2.5采集檢驗標本或接觸裝有檢驗標本的容器,特別是傳染性檢驗標本(如肝炎或結核等)時,應戴一次性手套;可反復使用的容器用后集中消毒。

4.2.6廢棄標本如血、痰,用10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攪勻后作用2~4小時后,集中處理并記錄。

4.2.7實驗室所有垃圾,包括用過的一次性手套置于專門污染袋內,集中處理并在廢棄物處理記錄表上記錄。?

5記錄

5.1實驗室紫外燈消毒記錄表6.2廢棄物消毒滅菌記錄表6.3實驗后實驗室清潔消毒記

篇3:微生物實驗室消毒處理廢棄物處理作業指導書

1目的

規范實驗室的消毒滅菌工作,確保實驗器材和廢棄物品的安全處理,避免實驗室污染物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環境和公眾造成危害。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從事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實驗器材和廢棄物品處理的控制。

3.消毒程序及方法

3.1室內空氣的消毒

使用潔凈室/陽性菌前后用紫外線燈照射對室內空氣消毒,照射時間≥30鐘,并填寫《潔凈室/陽性菌使用記錄表》。

3.2表面的消毒

3.2.1地面消毒

實驗室地面可用0.2%~0.5%的消毒劑噴灑,噴灑消毒劑的用量不得100ml/m2。

3.2.2物體表面消毒

實驗室臺面、桌椅、櫥柜、門把手等物品的表面可用消毒劑噴灑、擦拭,并填寫《潔凈室/陽性菌消毒記錄表》。

3.3實驗器材的消毒處理

3.3.1檢測人員將檢測過程使用的器材和實驗廢液作好標識,及時處理。

3.3.2實驗器材:使用過的玻璃器皿應立即進行高壓滅菌處理。

3.3.3潔凈室/陽性菌室穿著的被污染衣物檢測人員予以121℃30分鐘高溫高壓處理后方可洗滌。

3.4報廢菌株、超過保管期限的陽性樣品的處理

報廢的菌株由生物安全員采用121℃30分鐘高溫高壓處理后,填寫《菌種、毒種(株)陽性標本銷毀記錄表》

3.5廢棄物滅菌同培養基滅菌所用高壓滅菌器應分開單獨使用,滅完廢棄物后空轉一次方能進行培養基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