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儲罐技術與管理措施
低溫液氧儲罐是一種專門用于貯存和供應低溫液化氣體(如液氮、液氧、液氬、液體二氧化碳等)的夾套式真空粉末絕熱壓力容器。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已被廣泛應用。本文通過對低溫液體危險特性分析,結合低溫液體貯槽各種供氣模式,簡述其基本要求和安全使用要點。
1低溫液體危險特性分析
低溫液體具有較低沸點,較大膨脹性,較強窒息性和強氧化性等危險特性。
1.1低溫液體在101.3KPa壓力下的沸點:液氮為-196℃,液氧為-183℃,液氬為-186℃。當與人體接觸時,會對皮膚、眼睛引起嚴重凍傷。低溫液體少量泄露或管閥內漏時,會吸收周圍環境熱量,泄漏點會迅速結露凝霜,嚴重時會結冰。
1.2低溫液體接受周圍環境高熱或大量泄露吸收周圍能量,其體積會因迅速氣化而膨脹。在0℃和101.3KPa壓力下,1L低溫液體氣化后的氣體體積:氮為674L,氧為800L,氬為780L。在密閉容器或管道內,因低溫液體氣化而致內壓升高,易引起容器或管道超壓爆炸。
1.3在低溫液體貯槽周圍環境中,低溫液體泄露氣化后易形成富氣區域。若氮、氬、二氧化碳濃度較大時,極易引起窒息傷害。另外,氧濃度較大時,也會發生富氧傷害。
1.4氧是一種強助燃劑,具有極強氧化性。液氧與可燃物接近,遇明火極易引起燃燒;與可燃物接觸,因震動、撞擊等易產生爆震;與可燃物混合,具有潛在爆炸危險。液氧能粘附于衣服織物,遇點火源易引起閃燃,傷及人身。
2低溫液體貯槽供氣模式及基本要求
根據使用場合和用戶需求不同,低溫液體貯槽的供氣模式主要
有:高壓氣瓶充裝,低溫絕熱氣瓶分裝,管網集中供氣和低溫液體噴淋供液等。
2.1高壓氣瓶充裝
由低溫液體貯槽作為供氣源,用于高壓氣瓶充裝,適宜于眾多分
散零星氣體用戶需求,一般須由專業生產充裝單位規范化實施。根據當前國家行政許可要求,充裝單位須持有危險化學品定點生產(儲存)批準書、安全生產許可證和氣瓶充裝許可證,即“一書二證”,方可進行高壓氣瓶充裝。在低溫液體貯槽液體出口,配置低溫液體泵和高壓氣化器,用高壓充裝系統,將高壓氣體充裝進入專用氣瓶內。在氣瓶充裝工藝流程中,必須設置管路低溫和超壓自動停車保護系統。當氣化器出氣口尚存在有低溫液體或管路壓力超過氣瓶最高工作壓力時,低溫液體泵應自動停車,低溫液體貯槽應停止供氣,避免低溫液體直接充裝進入氣瓶或氣瓶充裝超壓造成爆炸。
2.2低溫絕熱氣瓶分裝
由低溫液體貯槽液體出口,借助槽內貯存壓力,直接將低溫液體
分裝進入低溫絕熱氣瓶等專用小容器內,可供相對獨立且較大用戶使用。在低溫絕熱氣瓶分裝時,若氣瓶上設有放空閥,應打開放空閥放空。分裝時,操作人員應注意站立于側面作業,且液體出口處或放空口不宜長久停留。在分裝過程中,若管閥凍結,宜用70℃左右熱水解凍,禁用電熱烘烤或強行敲擊。在分裝場所,應保持空氣暢通,避免低溫液體或氣體積聚。
2.3管網集中供氣
由低溫液體貯槽液體出口,配接低溫液體低壓氣化器和終端管路
調節系統,后接氣體使用管網,可集中供應較大區域或較多用戶使用。根據管網使用氣量需求,確定氣體使用壓力后,經終端管路調節系統調節增壓設定工作壓力,并以自動恒定壓力輸出使用氣體,滿足區域集中用氣要求。低溫液體貯槽內的低溫液體應始終保持一定存量,使其內容器確保處于低溫狀態,供氣系統確保處于低壓恒定運行工況。
2.4低溫液體噴淋供液
利用低溫液體貯槽,通過低溫管路向外界物體直接現場供應低溫
液體(常用介質為液氮)噴淋,用于低溫加工工藝(如低溫粉碎、食品速凍等)。低溫液體貯槽,配接低溫液體噴淋系統,應盡量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以減少低溫管路長度,降低低溫冷量的損失。輸送低溫液體管道應有絕熱保護措施和防潮處理結構,一般采用真空絕熱管道或采用絕熱效果較佳的聚氨脂類發泡材料外敷白鐵皮管道連接。
3低溫液體貯槽安全使用要點
低溫液體貯槽的主要功能是充裝、貯存低溫液體。對低溫液體貯
槽的安全使用要求,應全面考慮氣體危險特性、低溫保護效果、周圍環境狀況、壓力容器特性等,采取相應技術管理措施,確保安全運行。
3.1低溫液體貯槽作業人員,應詳細了解設備及其管閥系統結構特點,熟悉掌握低溫液體危險特性,嚴格掌控周圍環境狀況,按低溫液體貯槽安全操作程序進行作業。作業人員須經地市級及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培訓考核合格,持有壓力容器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作業前,作業人員應按規定做好勞動安全防護措施。
3.2低溫液體貯槽使用,應嚴格執行《低溫液體貯運設備使用安全規則》(JB6898-1997),加強日常安全管理。貯存低溫液體時,充裝率不得大于0.95,嚴禁過量充裝。低溫液體貯槽投入使用前,應確保容器密閉狀況良好,各種附件(包括閥門、儀表、安全裝置)齊全有效、靈敏可靠,管路材質選用適當,系統內部干燥且無油污。
3.3在低溫液體貯槽正常使用過程中,應有專人負責巡回檢查。檢查內容器壓力不得超過貯槽的最高工作壓力,若超壓時,應采取泄壓措施。檢查各閥門所處狀態及泄漏狀況,發現狀態有異或有泄漏,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妥善糾正異常。
3.4定期檢查低溫液體貯槽夾套內的真空度,若真空度惡化,應采取補抽真空措施(貯槽抽真空應約請專業單位或原制造單位負責實施)。
3.5低溫液體貯槽屬于國家強制安全監察的特種設備,被列入第三類壓力容器,應按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實施定期檢驗。貯槽安全附件也應定期進行檢查,一般壓力表、液位計、安全閥、爆破片裝置等每年至少校驗或更換一次。若發現低溫液體貯槽設備及附件有各種故障,均應隨時查明原因,作出正確分析判斷,采取合理解決方法,確保其持續正常運行和安全使用。
工業氣體部分:主要集中于工業氣體輸送、深冷設備生產及最終使用。醫藥食品部分:主要集中于醫院集中供氧系統、食品速凍保鮮、飲料配調。開發應用部分:大棚蔬菜供氣系統、液化天然氣項目
篇2:液氧儲罐安全操作規程
一:儲罐操作工藝指標1.最高工作壓力:0.8MPa;2.最低工作溫度:-196℃。二:儲罐進液操作程序1.準備工作1.1檢查并確保儲罐壓力指示值正常。1.2檢查并確保儲罐液位計指示值正常。1.3檢查并確保儲罐閥門及管線接頭等處沒有泄漏。2.儲罐首次進液操作(指內筒處于常溫狀態時的充裝)2.1連接充液軟管、確保全部閥門處于關閉狀態。2.2開啟儲罐氣體排放閥、液位計均衡閥、液位計氣相閥和液位計液相閥。2.3開啟罐車排液閥和儲罐充裝管排放閥,吹掃充液軟管及管路。吹掃完畢后,關閉儲罐充裝管排放閥。2.4開啟儲罐頂部進液閥和增壓器輸出閥,由儲罐頂部充液;頂部進液閥初始度應小些,待管路和內筒逐漸冷卻,內筒有一定液位,壓力較為穩定時,開大頂部進液閥,加大充裝速度。2.5關閉液位計均衡閥,當液位計顯示有300~500mm液體時,關閉頂部進液閥、增壓器輸出閥,開啟底部進液閥、增壓器輸入閥,改由底部進液充裝。頂部和底部不可同時充裝。2.6當儲罐液體接近最高允許充裝量時,開啟儲罐溢流閥,當溢流閥噴出液氧時,應立即關閉罐車排液閥、底部進液閥、增壓器輸入閥及溢流閥,停止入液。2.7開啟儲罐充裝管排放閥,卸去充液軟管的壓力后關閉充裝管排放閥,拆下充液軟管。3.儲罐補充進液操作程序(指內筒已有低溫液體處于冷態時的充裝)(補充進液操作程序與首次進液操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內筒已有低溫液化氣體,不需要冷卻內筒,因此,一開始即可開大底部進液閥和增壓器輸入閥,由底部充液。)4.填寫操作記錄表。三:儲罐出液操作程序向泵輸液時,泵與儲罐接泵進液口之間設有一只低溫截止閥,低溫液化氣體通過泵加壓后送入氣化器氣化后充裝氣瓶。1.準備工作1.1檢查儲罐壓力指示值是否正常。1.2檢查儲罐液位計指示值是否正常。1.3檢查儲罐閥門及管線接頭各處是否泄漏。2.儲罐出液充裝氣瓶操作程序2.1開通出液儲罐出液口至液氧泵進口管路的閥門;開通液氧泵出口至灌瓶總管路的閥門。2.2通知設備操作員啟動液氧泵。2.3充裝氣瓶結束,通知設備操作員停機。2.4關閉本作業上述的氣、液相閥門。3填寫操作記錄表。四:注意事項1.閥門的啟閉應緩慢,防止太快太猛。2.操作過程中要經常檢查以下項目:2.1閥門的是否處于正確的啟閉位置;2.2壓力表、液位計是否準確,防止液位過低造成抽空。2.3設備管道、閥門有無泄漏、堵塞;2.4儲罐安全閥和防爆片是否存在超壓不開啟、不爆破的現象。若存在,應立即校準安全閥和更換防爆片。3.操作中應避免液氧與皮膚接觸。4.檢查儲罐的跑冷情況,防止液氧泄漏。5.儲罐內有壓力時,禁止維修或緊固。需要帶壓操作時,必須制定好安全措施和操作程序。五:異常情況緊急停車處理程序1.當儲罐內壓力上升接近最高工作壓力時,應立即打開儲罐氣體排放閥進行卸壓。2.當出現安全閥起跳不回座或爆破片破裂時,應暫時關閉其根部閥,迅速向上級報告組織搶修。此時,應密切監視儲罐壓力的變化情況,必要時打開氣體排放閥卸壓,待安全閥修復回座或更換好爆破片后再打開根部閥。六: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現象原因處理方法使用過程中壓力異常升高。①停止使用時,增壓器輸入閥和輸出閥未關嚴。①關嚴增壓器輸入閥和輸出閥。②真空度惡化。②測量真空,重新抽真空。③珠光砂未裝實或珠光砂下沉。③補裝珠光砂,重新抽真空。④壓力表指示不準確。④校驗或更換壓力表。液位計指示不準確。①液位計失靈。①檢修液位計或更換液位計。②液位計氣相管或液相管滲漏或堵塞。②檢修及疏通。③液位計接頭處泄漏。③檢查并消除泄漏點。儲罐外表結霜或結露。①真空度惡化。①重新抽真空。②頂部珠光砂下沉或未裝實。②補裝珠光砂,重新抽真空。儲罐壓力不能維持。①增壓器增壓能力不足。①加大增壓器或強化對流。②增壓系統不暢通,可能是增壓器輸入閥和輸出閥關閉;壓力調節閥壓力調得太低。②增壓器輸入閥和輸出閥閥開啟,壓力調節閥調高。③液位太低。③重裝液體。④液體排放過快。④降低液體排放速度或增大增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