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硝氨站安全措施
1、脫硝氨站區域門口貼有明顯的危險品提示標志和相關注意事項。
2、氨站內嚴禁明火,氨儲存區半徑25米范圍內需動火操作時,應執行相應的動火管理規定。
3、氨站所有設備和操作工具必須采用防爆型設計。
4、一般情況下保持一個液氨貯罐運行,使用的儲罐最高液位不超過罐容積的70%,罐內壓力低于1.5MPa,溫度在40℃以下。
5、氨站內配置如下的安全防護用品,由發電部安全員負責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正壓式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化服、防酸堿橡膠手套、防酸堿橡膠雨靴、防酸堿口罩、防護眼鏡各2套,2%稀硼酸溶液1瓶。
篇2:脫硝氨站安全管理規定
1、操作人員必須經過技術學習訓練,具備應有的安全操作知識,必須經有關部門培訓考試及體檢合格取得資格證后方可上崗操作。
2、操作人員必須熟悉掌握液氨罐區的工藝管線介質及流向,具備應有的安全防護知識和應急處理措施,卸車時嚴格執行《液氨卸車安全管理規定》。
3、操作人員必須按要求穿戴好安全防護用品,嚴禁酒后上崗。
4、按時對氨站巡檢,做好巡檢記錄,對可能出現的漏點及薄弱環節要重點盯防,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值長。
5、操作人員工作前,首先檢查應急救援、消防器材,報警器等是否完好靈敏,發現問題及時通知發電部。
6、操作人員時刻注意液氨儲罐的溫度及壓力,當儲罐溫度超過35℃時開啟儲罐頂部噴淋水及時降溫;當壓力超過0.1MPa時及時降溫處理或開啟系統閥門。
7、操作人員必須認真進行卸車操作,控制液氨儲罐存量不得超過總容積的70%。
8、對于運輸資質和安全防護措施不完善的運輸車輛有權拒絕卸車,夏季中午高溫時不得安排車輛卸車。
9、發電部認真組織員工學習《液氨泄漏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按時組織進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
10、脫硝氨站的安全管理工作,由發電部部長全面負責。
篇3:脫硝氨區安全管理規定
1?總則
1.1?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加強***選擇性催化還原煙氣脫硝工藝中液氨儲存罐及其系統(以下簡稱“氨區”)安全管理,保證用氨安全,預防和減少事故,制定本規定。
1.2?本規定依據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44號)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0號)
《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
《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TSGR004
《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熱力和機械部分)》
2?職責
2.1?發電部負責氨區設備運行中操作、巡檢及相關維護工作。
2.2?銀儀檢修維護部負責氨區設備的檢修和維護工作。
2.3?生產技術部負責液氨相關指標的技術監督工作,為氨區設備的正常運行提供技術支持工作。
3?管理內容與方法
3.1一般事項
?3.1.1氨區應配備適合的消防器材和泄漏處置應急設施。氨區圍墻(欄)必須完整,并設置“嚴禁煙火”、“液氨有毒”、“注意防護”、“易燃易爆”等明顯的安全(及職業病危害)警示標志。氨區內應保持清潔、無雜草,不得儲存其他易燃品或堆放雜物。氨區入口處應設置靜電釋放裝置,并良好接地。
3.1.2氨區所有電氣設備均應選用相應等級的防爆電氣設備。由于氨對銅有腐蝕作用,凡有氨存在的設備、管道系統不得有銅和銅合金材質的配件。
3.1.3凡進入儲氨區工作的人員,應按照《安規》規定著裝。氨區內應備有洗眼器,并同時配備2%稀硼酸溶液、正壓式呼吸器和防護眼鏡、橡膠手套、防護面罩等以備卸氨時和設備出現漏氨故障時防護用。發電部負責保管檢查,各部門負責自己檢修所需勞動防護用品。
3.1.4氨區應設置風向標,其位置應設在本廠職工和附近人員容易看到的高處。應設置事故警報系統,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向周邊500m內存在的人員發出報警,通過該系統能及時向廠部和周邊群眾進行緊急疏散,避免事故擴大。
3.1.5氨區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熟悉系統,熟悉液氨物理、化學特性和危險性,并經考試合格,按照政府等部門的規定持證上崗。
3.1.6進入氨區應履行登記制度,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氨區大門鑰匙由氨區值班員負責保管,非運行值班人員進入氨區,必須經過運行值班人員許可,按規定辦理有關手續,并在運行值班人員監護下方可進入。氨區的大門進出后應隨時關閉并上鎖。
3.1.7氨區30m范圍內屬于靜電導體的物體必須接地。進入氨區,不得攜帶打火機等火種,手機、攝像器材等非防爆電子設備必須關機,或將手機、攝像器材、火種等存放在氨區門外指定地點(處所)。進入氨區前應先以手觸摸靜電消除器,消除人體靜電。
3.1.8進入氨區,禁止穿著可能產生靜電的衣服或帶釘子的鞋。在工作時應按照規定佩戴安全防護用品,安全防護用品(如:護目鏡、防護手套、防氨面罩、防護服等)應定期維護并處于完好狀態。嚴禁任何油脂帶入氨區,如果需要務必辦理相關手續。
3.1.9氨區周圍道路必須暢通,以確保消防車能正常作業。氨氣輸送管道桁架處應設醒目的交通限高標志。
3.1.10未經批準的車輛一律不得進入氨區內,必須進入的車輛需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戴阻火器等)、并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在有關人員的監護下方可進入。
3.1.11氨區內必須通風良好。操作、檢修時使用能有效防止產生火花的專用工具(如銅質工具)。如必須使用鋼制工具時,應涂上黃油或采取其它措施,手和衣服不應粘有油脂。
3.1.12儲存、補充或置換氨氣時,應均勻緩慢地開啟閥門,使氣體緩慢放出,禁止劇烈地排放,防止因摩擦引起爆炸。
3.1.13禁止將氨區內的消防設施、安全標志等移作他用。
3.1.14氨區半徑30m范圍內嚴禁明火和散發火花。確因工作需要動用明火或進行可能散發火花的作業,應辦理“一級動火工作票”。動火作業前必須進行可燃氣體測試,應低于爆炸下限的20%,合格后方。
3.1.15外來施工人員在進入氨區內施工前,須經安全教育并辦理安全技術交底等相關手續后,在有關人員的監護下進行施工,作業期間監護人員不得離崗。
3.9.1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液氨儲量大于10立方米屬重大危險源。我廠氨區為重大危險源(設計為3×100立方米),應按要求進行辨識、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核銷及管理工作。
3.2液氨儲罐及設備
3.2.1液氨儲罐應裝設防雷裝置,防雷裝置應每年在“春檢”期間檢測一次,并建立設備檔案。
3.2.2液氨儲罐應有兩點接地的靜電接地設施,所有靜電接地設施應定期檢查、維護,并建立檔案。
3.2.3液氨儲罐應設液位計、壓力表、溫度儀、安全閥應定期檢查、校驗,并建立檔案。
3.2.4液氨儲罐充裝量不得超過儲罐總容積的85%。
3.2.5應根據液氨儲罐外壁溫度和內部溫度,設定合理的溫度高報警值和自動聯鎖噴淋降溫值。
3.3消防報警等安全監測裝置
3.3.1液氨儲罐溫度高聯動降溫水噴淋系統與消防噴淋系統必須可靠投運,當液氨儲罐罐體溫度過高時自動啟動降溫水噴淋系統,對罐體自動噴淋減溫;當氨氣泄漏達到規定值時應自動啟動消防噴淋系統。
3.3.2加強氨區設備系統檢查和維護管理,防止液氨泄漏。應定期進行氨氣泄漏自動報警、降溫水噴淋系統,消防噴淋系統和滅火器材的檢查試驗,保證其始終處于完好投用狀態。
3.4運行管理
3.4.1按照技術規范和運行規程規定,氨區運行值班人員應按時對系統全面巡回檢查,測定空氣中的氨氣含量。氨氣含量不得超過35ppm(體積濃度)。
3.4.2氨區運行值班人員應每班對液氨儲罐液位、壓力檢查并記錄。
3.4.3氨蒸發器投運前應檢查筒內的加熱水液位在高位等。
3.4.4氨蒸發器投運后當溫度升至設定的工作溫度時方可開啟氨蒸發器的進出口閥門。
3.4.5在溫度低于0℃的環境條件下,停氣后為防止設備凍裂,應在水中加防凍液或將水全部放掉。重新開機時必須加水和防銹劑后方可啟動。
3.4.6氨區設備系統運行時,任何人都不能觸碰高溫設備,高溫管道或轉動的設備。
3.5氨區氣體置換的原則
3.5.1用氮氣置換氨氣時,應測定排放點氨氣含量不得超過35ppm(體積濃度)。
3.5.2用壓縮空氣置換氮氣時,應測定排放點氧含量18~21%。
3.5.3置換時氨氣排放點應進入氨氣吸收箱。
3.5.4箱體進行置換前可先加水排放后再進行氣體置換。
3.5.6用氮氣置換壓縮空氣時,應測定排放點氧含量小于2%。
3.5.7按照規程進行的相關操作。
3.6檢修維護
3.6.1嚴格執行工作票制度。在氨區內從事任何工作時必須填用工作票,履行相關手續。
3.6.2氨區系統檢修開工前應用氮氣進行置換合格并泄壓后,方可進行檢修工作,與系統的隔絕點需掛鎖、加裝帶手柄堵板(盲板),恢復堵板(盲板)前需確認堵板內無壓力,氨氣濃度低于35ppm(體積濃度)。如出現工作間斷,每次開工前應再次測量氨氣濃度,符合要求后方可開工。
3.6.3氨區設備系統運行時不準敲擊,不準帶壓修理和緊固法蘭等設備,檢修時系統排放的殘液應專門統一收集。
3.6.4發現系統存在泄漏時,應使用便攜式漏氨檢測儀查漏,禁止明火查漏。嚴禁管道內帶壓復緊緊固螺栓和用捻打等可能產生火花、靜電、溫度的方法消除外漏。
3.6.5氨區系統經過檢修后,應進行氣密性試驗,不合格嚴禁投入使用。
3.6.6當進入設備內部進行維修時,除應用氮氣對相關設備和管道進行吹掃外,還應保證設備內氧濃度達到18~21%。
3.6.7液氨介質管道使用灰鑄鐵材料閥門時,其適用的公稱壓力不得大于1.0MPa,溫度不得低于-10℃。
3.6.8氨區設備系統中的緩沖罐、蒸發器、液氨儲罐及管道上的壓力表、測溫表應每半年校驗一次,安全閥應每年至少校驗一次。
3.6.9應建立氨區設備技術資料臺賬,對氨區的所屬設備(包括壓力容器、設備、管道、閥門)及附屬設備定期檢修,保證設備安全運行。
3.6.10在進行氨區管道系統氣密性試驗前應制定安全、技術和組織措施,確保作業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3.6.11氨區管道應具有良好的防雷、防靜電接地裝置,并定期進行檢查和檢測。氨區管道嚴禁作為導體和接地線使用。氨區管道的法蘭應做好金屬跨接。
3.6.12氨區管道墊片禁止使用橡皮墊、塑料墊、銅質墊。
3.6.13氨區管道應能自由膨脹,并采取防振、防磨措施。
3.6.14氨區內施工、檢修工作必須保持通風良好,防止明火和其它激發能源。
3.7卸料安全管理
3.7.1承擔運輸液氨的運輸單位必須具有危化品運輸許可資質,運輸液氨的槽車必須有押運員作業證、槽車使用證及準用證等資質證。液氨車輛來廠后,由發電部負責檢查《液化氣體罐車使用證》、《危險品運輸許可證》、《駕駛證》、《押運證》等有關證件是否齊全、合格,不合格者拒絕充裝。由發電部負責檢查來廠車輛登記和計量記錄、安全閥、液位計、壓力表、緊急切斷閥、進出口閥、手動放空閥、排污閥的完備、好用,并做好相關記錄。
3.7.2運送液氨的槽車到達現場后,卸氨前應核準票據(數量和質量)和有關證件(押運員作業證、槽車使用證及準用證等),對液氨運輸人員做好相關的安全交底。
3.7.3卸氨準備工作
1)卸氨操作前,要設立安全隔離區,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卸氨區域。
2)卸氨操作時,運行值班人員和運輸人員均需佩戴好防護用品。
3)卸氨操作時,運行值班人員應隨時監測作業區內氨氣濃度低于35ppm,濃度超標時應立即停止卸氨,查找漏氨點并處理好后才能繼續作業。
4)槽車進入裝卸臺后,應手剎制動,并熄火。槽車有滑動可能時,應加以固定。
5)卸氨前必須連接好裝卸臺與車輛的靜電接地線,并于車前后位置放置安全標示。禁止在卸氨區檢修車輛。
3.7.4卸氨操作
1)槽車押運人員必須服從氨區運行值班人員的指揮,押運人員只負責車上的連接,不準操作氨區內的任何設備、閥門和其他部件,氨區運行值班人員應正確連接裝卸臺氣相管和液相管與槽車的氣相管和液相管。并檢查連接是否牢固、漏氣,并應排盡空氣。如有泄漏,應處理后再進行卸氨。
2)卸氨時所用的氣相管和液相管應使用金屬萬向節。
3)卸氨操作時應經常觀察風向標,操作人員應保持在上風向位置。
4)卸氨時應時刻注意儲罐和槽車的液位變化,嚴禁儲罐超裝(超過最大儲氨量)和槽車卸空,槽車內應保留有0.05MPa以上余壓,但最高不得超過當時環境溫度下介質的飽和壓力。
3.7.5液氨卸料時,嚴禁采用空氣壓料和有可能引起罐體內溫度迅速升高的方法進行卸料。必要時,可用不高于45℃溫水加熱升溫或用不大于設備壓力的干燥氮氣壓送。
3.7.6液氨卸料時,槽車押運人員、氨區運行值班人員不得擅自離開操作崗位,駕駛員必須離開駕駛室。
3.7.6液氨卸料時,速度不應太快,當儲罐液位達到安全高限時,禁止向儲罐強行卸料。槽車卸料完畢后,立即關閉切斷閥,收好卸料導管及支撐架。
3.7.7如遇閃電、雷擊、大雨、大風(6級以上)天氣,或卸氨區周圍30m范圍內有明火、易燃、有毒介質泄漏及其他不安全因素時,應立即停止(或不得進行)卸氨操作。
3.7.8卸氨結束由運行值班人員和槽車人員共同確認安全后,槽車方可啟動離開裝卸臺。
3.7.9嚴禁在氨區內進行清洗和處理剩余危險物料作業,不得用氨區內的消防水、生產用水沖洗卸氨車輛。
3.8應急處置(詳細見應急預案)
3.8.1應急處置以人員安全為首要任務,當出現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形時,應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3.8.2發生液氨泄漏時,處理的決策依據是氨氣監測器檢測的氨含量。任意一點泄漏相關設備立即停運。當出現漏氨報警時,運行值班人員應匯報值長及消防部門,并立即停運相關設備,確認自動消防噴淋裝置啟動,攜帶便攜式漏氨檢測儀進行就地測量確認。靠近氨區前,應明確上風位,進入氨區必須穿戴好全身防護用品。
3.8.3液氨輕微泄漏?
1)做好個人防護,立即關閉相關閥門,切斷氨氣泄漏源,防止氨繼續外漏。當氨泄漏量達規定值時啟動自動消防噴淋裝置,進行水稀釋、吸收泄漏的液氨和氨氣,防止氨氣擴散。
2)迅速搶救被困和受傷人員。
3)根據危及范圍做好標志,封鎖現場,組織檢修人員進行搶修,將氨泄漏程度減至最低。
3.8.4大量液氨泄漏處理
1)立即發出應急警報,通知危害區域(本廠職工和周邊人員)的人群迅速撤離,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在泄漏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距離至少15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和疏散距離,嚴格限制無關人員進入。
2)應急救援搶險小組投入搶險救援時,必須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佩戴防氨面罩或正壓式呼吸器,切斷可能的泄漏源,開啟消防噴淋;消防人員在上風口負責用開花或噴霧水槍進行掩護、協助操作,以控制危險源,搶救受傷人員。
3)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應立即采取局部或全部斷電措施,組織人員進行撲救,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有人員受傷時,應立即搶救傷員,同時向醫療機構求救。
4)做好事故現場保護、警戒和事故處理工作。
3.8.5氨泄漏引起著火時,不可盲目撲滅火焰,必須遵循“先控制、后消滅”的原則,首先設法切斷氣源,再滅火。若不能切斷氣源,則禁止撲滅泄漏處的火焰,必須用噴水進行冷卻。
3.8.6人員急救處理
1)當液氨與皮膚接觸時,應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徹底沖洗皮膚,并迅速就醫。
2)當液氨與眼睛接觸時,應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眼睛至少15min,并迅速就醫。
3)當人體吸入液氨時,應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應進行輸氧;如停止呼吸,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并迅速就醫。
4?檢查與考核
在日常工作中,由發電部、化學專業管理人員和值內進行不定期、定期檢查,發現問題按照有關安全管理制度進行考核。
5?附則
5.1?本制度適用于寧夏***區域。
5.2?本制度的未盡事宜按廠部的有關制度、措施執行。
5.3?本制度在執行中,如有新的標準、制度下發與本制度沖突時,按照新標準、制度的有關內容執行。
5.4?本制度由寧夏發電集團馬蓮臺發電安全監督部起草并負責解釋。
5.5?本制度自下發之日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