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商務中心大件物品搬出管理制度

商務中心大件物品搬出管理制度

2024-07-23 閱讀 7520

商務中心大件物品搬出管理制度

為保障公共設施設備及其客戶自用設施設備安全,客戶及公司員工在攜帶大件物品外出時遵守以下規定:

一、攜大宗物品(辦公家俱、辦公器具、電視、電腦、打字機等)外出,必須由其所屬公司負責人簽發《出門單》,需加蓋公章以便追溯。

二、保安人員負責憑出門單清點物品,無誤后才可放行,保安人員在出門單上簽字認可,并將存聯保存。

三、公司各管理處保安人員可對搬遷的疑問作出判斷,有權懷疑、立即檢查、中止搬遷和暫扣物品,并報告部門經理,待情況查實無誤后予以放行。

四、客戶搬遷大件物品必須使用貨梯,禁止使用客梯。

五、有關方應負責其搬運人須注意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如造成公共設施設備、管理處以及其它財產損失的,應承擔賠付的責任。

六、搬運人員不得高聲喧嘩。

篇2:大件下放安全技術措施

一、地面搬運起吊措施:

1、必須專人指揮,指定專人對起吊索具、工器具進行檢查,不完好的嚴禁使用。

2、起吊設備的鋼絲繩扣必須用不小于Φ15.5MM的鋼絲繩插接。

3、起吊時應先試吊100MM,經檢查無問題后方可起吊。

4、起吊中對起吊物,要穩起穩放,操作平穩。

5、起吊的重物上面和下方嚴禁有人作業,作業人員必須站在安全位置操作,倒鏈上有吊掛的重物時,不得松開小鏈,必須聽從施工負責人的指令操作。

6、溜槽運送裝車時,必須先清除運送路線上的行人障礙物,且路線要求平直。四人同時進行,分別處于溜槽兩側一邊兩人。溜槽不可上肩,距離地面高度200mm。四人同時聽從指揮者口令,視線向前,步調一致,穩抬穩放。多人同時運送時,前后兩組錯開5米以上距離。

7、大件在三號井地面用四角架和慢速絞車配合起吊,并由專職絞車司機操作小絞車,無證人員不得操作。

8、必須專人指揮,指定專人對機械索具、工器具進行檢查,不完好的嚴禁使用。

9、起吊物下方3米范圍內,嚴禁有人作業或逗留。

10、起吊裝車過程中嚴禁用手、腳直接推、拉起吊物,應提前系好麻繩牽拉,擺正裝車位置。

11、起吊的重物上面和下方嚴禁有人作業。

二、設備捆綁與下放:

1、設備入井運輸線路為運送到三采區后,從三采區軌道上山井筒入井下放到+1050M車場,用電機車推拉到安裝位置即可。

2、捆綁:為確保設備大件在井筒及井下的運輸安全,設備部件的捆綁必須牢固可靠,捆綁時均用φ15.5mm的鋼絲繩雙股8號鐵絲及M20的花欄螺栓進行捆綁,捆綁時,每車采用兩根花欄螺扣捆綁,不準有滑動、搖動現象,繩扣必須穿過平板車固定環,左右纏饒,用鋼絲繩扣及雙股8號鐵絲必須卡在設備及大件凸出部位,調整鋼絲繩扣的長度用M20的花欄螺絲將鋼絲繩扣拉緊即可。

3、設備部件捆綁完畢后,經安全負責人和井口把鉤工一同檢查,確認無誤后,即可進行下放。由靈新礦運輸區安排把鉤工負責將平板車的鉤頭連接裝置連接好,檢查無誤后,通知信號工發出信號進行下車。車輛運行必須平穩,正常情況下嚴禁猛放急停,避免沖擊。待車輛到達井底車場后,必須等車停穩后方可摘鉤頭。

三、井筒運輸的安全措施:

1、井筒運輸前,由靈新礦機電隊對提升絞車進行全面檢查,動力制動裝置必須靈敏可靠。

2、絞車下放時速度不大于2米/S,絞車司機必須由熟練工擔任并持證上崗。

3、運輸前,運輸區要要派專人檢查信號系統,鋼絲繩鉤頭插銷及三環鏈,設備大件的捆綁情況,確認無誤后方可下放。

4、井筒運輸時,運輸區要派專人指揮,嚴格按規定操作。運輸區負責井筒軌道、道岔以及其他附件的檢查工作,確保正常下放。

5、各道岔口各留一個信號工,機頭大件通過時要注意觀察,發現意外情況立即向信號工傳遞信號,使絞車立即停車,防止發生意外情況。

6、井筒運輸嚴格執行“行人不行車,行車不行人”制度。

7、處理掉道,必須用倒鏈、千斤頂或移溜器相互配合進行處理,由專人指揮(平板車必須用繩扣與軌道連接,按運輸區井筒掉道措施執行)。

8、電機車頂推時保證勻速慢行,遇有風門拐彎派專人及時開關并通知前方處理沿途障礙。

篇3:某某煤礦運輸大件安全技術措施

一、運輸大件時由調度室提前通知運輸科、機電科、安監處、運搬隊,運輸前知運輸科、機電科、安監處、調度室派專人在主斜井現場負責主斜井運輸的安全事項,其它運輸線路上的安全事項由運輸隊組自行負責。

二、運輸路線

根據需到達的終點確定最佳路線。

三、運輸方式

主斜井采用JK-3/30E絞車運輸,鋼絲繩用6V*18+NF;繩徑為36mm,南軌道用JWB-8/1.27無極繩絞車運輸,繩徑為21.5mm;其余地點用JD-40KW、JD-25KW、JD-11.4KW絞車運輸,JD-40KW絞車和JD-25KW絞車運輸時用18.5mm鋼絲繩,JD-11.4KW絞車運輸時用15.5mm鋼絲繩。

四、設備固定與連接

使用三噸平板車裝運設備前,必須要先檢查車輛的完好狀況,不完好車輛嚴禁使用,然后用15.5mm鋼絲繩將設備在車輛上固定牢靠,再用道木、勾木、楔子等將設備背緊,不得超高、超寬,嚴禁偏載。

三噸平板車要用配套銷子、三鏈環,用鏈子時不能低于SGB-22型鏈子,規格為?4*50mm(破斷力為23T)。

五、設備運輸

1、運送設備時,要嚴格按絞車牌板規定的掛車數掛車(超重、超大部件一次只準限掛一個)并要使用好保險繩。倒鉤頭時要經常檢查設備的捆綁及車輛連接情況,發現異常要停止運輸進行處理。

3、運輸過程中,一旦車輛掉道,碰住巷幫、管路等發現不安全隱患時,要立即停止運輸,待隱患排除后方可繼續運輸。

4、掉道事故的處理:車輛掉道后,嚴禁用絞車硬拉復位。上道要用起重噸位與實際負荷相當的手拉葫蘆或千斤頂上道,每次提起高度不得超過150mm,抬起后用道木墊好、墊穩,嚴禁人工強行上道。

5、斜巷掉道時,嚴禁摘開串車三連環及保險繩鉤頭處理;同時絞車司機必須閘緊閘把,不得離開操作崗位。斜坡下方及下車場要有專人警戒。處理掉道事故時,掉道車的下方必須設置好阻車器(鐵馬)及其它防止跑車的設施。

5、翻車事故的處理:車輛翻倒后,要用倒鏈配合頂溜器進行處理,先將630溜則蛤蟆口掛到巷道頂部重新打好的錨索或錨桿上,不得在原巷道支護上吊掛,并用鎖具鎖死,然后將倒鏈一頭掛在630溜則蛤蟆口上,一頭拴在支架上,兩人拉動倒鏈往起吊支架,兩人用頂溜器往起頂支架,另外還要有一人監護。作業期間要不斷變換頂溜器支點,直到最終將支架吊起上道。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要密切配合,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未處理不得進行作業。倒鏈、頂溜器數量及掉掛位置根據現場情況合理確定。

處理掉道、翻車事故時,要有專人指揮,專人操作,統一行動。車輛下方不得有人作業。

6、運輸過程中,倒鉤時除使用正常的阻車器外,要再加一活動阻車器(三角凳),形成雙重阻車。

7、運輸沿途要提前查看,特別是經過風門、風筒、龍門管路的地點,如有妨礙運輸時,要提前和礦調度、通風部門、機電部門聯系,采取措施,嚴禁

強行推運損壞通風設施及管路、電纜等。

六、安全措施

1、所有作業人員必須認真工作,持證上崗。嚴格遵守三大規程和作業標準,杜決撊。

2、所有運輸設備及使用工具必須完好,否則不得使用。運輸過程中的聯絡信號必須清晰、可靠,聲光兼備,齊全完好。要嚴格執行椛!⒍帷⑷隆⑺納帷⑽逕隆⒙疑鹿實男藕胖貧取?

3、軌道線路工程質量要符合《礦井軌道質量標準》優良品要求,;道岔工程質量要符合《礦井道岔質量標準》優良品要求,采用22kg/m軌型。

4、絞車鋼絲繩要求無斷絲、斷股,不打結,無變形現象,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405、406、407條的有關規定。聯接裝置必須使用不能自行脫落的聯接裝置。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鋼絲繩和聯接裝置。

5、所有防跑車裝置的安設要符合規定,并安全、靈活、可靠,嚴禁使用

木楔、勾木等物料擋車。

6、每班運輸前要由專人對絞車及底座、信號、鋼絲繩、軌道質量等進行

全面檢查。不符合完好標準,嚴禁運輸。

7、在運輸過程中嚴格執行撔腥瞬恍諧怠⑿諧擋恍腥?'制度,并分區段

設專人進行警戒,確保作業區域內無其他人員,行人必須聽從警戒人員的指揮,不得強行通過。同時,警戒人員要做到自主保安。

8、每次掛鉤前,掛鉤工一定要詳細檢查鋼絲繩、保險繩、鉤頭、聯接裝置以及軌道質量、擋車器是否完好;運輸線路上有無障礙物;車輛的連接和裝

載情況;做到一切完好無誤后方可掛鉤。

掛鉤工在操作時必須先擋車后摘鉤、先掛車后取擋。待車輛停穩后方可摘鉤,嚴禁不擋車摘鉤或先取擋后掛鉤。

9、絞車司機必須慢速起動絞車,待鋼絲繩拉緊受力后再均勻加速;提(放)空車時將鋼絲繩排好,防止咬繩。從馬背上往下放車時,絞車必須帶電操作,并且車速要與絞車速度同步,不得有余繩,嚴禁放飛車。絞車起動后,嚴禁用手或其它物料撬動鋼絲繩。

10、絞車滾筒纏繩混亂或有咬繩現象時,不得提(放)車輛,待處理后方運輸。

11、固定在絞車滾筒上的鋼絲繩頭必須壓緊,且放繩后滾筒上的余繩不得少于3圈。除JD?0KW絞車由滾筒上方出繩外,JD一25KW、JD?1.4KW絞車全部由滾筒下方出繩。

12、絞車運行過程中,絞車司機必須精力集中,發現絞車轉動異常、亂繩、咬繩或突然停電等異常情況時,必須立即停車,且牢牢閘緊制動閘,不得離人。其他人員處理后方可繼續作業。

13、無極繩絞車運輸時,嚴格執行相關的無極繩絞車運輸作業規程。

14、運輸過程中,要盡量減少車輛之間的相互碰撞,避免產生火花。

15、整個運輸過程要有專人指揮,要求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16、除執行本措施外,其他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各工種安全作業標準以及上級有關規定以及《雙柳煤礦二采區運輸作業規程》、《雙柳煤礦主斜井運輸作業規程》《無極繩絞車運輸作業規程》《二采輔助巷運輸安全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