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項目案件查處報告制度
物業項目案件查處與報告(查處報告)
一、案件/事故分級
凡物業管理區域內或作業過程中發生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均稱為案件/事故。按案件類型分為:搶劫、強奸、殺人、綁架、盜竊、自殺、敲詐、勒索案件;按案件性質分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按事故類型分為:爆炸事故、火災事故、設備事故、生產作業事故、交通事故、人身傷亡事故、自然災害事故;按事故性質分為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按其性質的惡劣程度依次劃分為三個等級,具體劃分標準如下:
(一)一級案件/事故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為一級案件/事故:
1、一次案件/事故造成死亡1人及以上;
2、一次案件/事故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及以上;
3、一次案件/事故可能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的。
(二)二級案件/事故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為一級案件/事故:
1、一次案件/事故直接經濟損失5000以上,1萬元以下的;
2、一次案件/事故造成重傷1人及以上;
3、一次案件/事故可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
(三)三級案件/事故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為一級案件/事故:
1、一次案件/事故直接經濟損失1000以上,5000元以下的;
2、一次案件/事故造成輕傷1人及上;
3、一次案件/事故可能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的。
二、報告時限
(一)一級案件/事故:須在第一時間內按隸屬關系逐級上報至社區環境管理部;
(二)二級案件/事故:須在8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社區環境管理部;
(三)三級案件/事故,須在須在24小內逐級上報至社區環境管理部。
(四)在發生案件/事故向上報告的同時,應根據案件/事故的性質向當地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報告。
三、案件/事故報告
(一)各類案件/事故正式報告應明確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五個基本要素,內容要精簡,數據要準確,原因要清楚,措施要得力。
(二)凡屬三級(含)以上的的案件/事故,案發單位負責人應在自知道案件/事故發生后3個工作日內向社區環境管理部提交正式報告。
(三)社區環境管理部應及時對案件/事故現場進行查勘、分析原因、查清事實、認定責任,在事故/案件發生后10個工作日內將初步處理意見提交公司主管領導,案件/事故情況較為復雜的待徹底查清后再行處理。
(四)社區環境管理部每半年要對公司范圍內發生的各類案件/事故進行綜合分析,組織召開安全工作會議,通報各單位發案情況,并將分析情況報公司領導。二級(含)以上案件/事故隨時報告。
(五)案件/事故報告必須嚴肅認真,準確及時,對發案不報、漏報、瞞報或遲報;對不按規定查處和報告案件/事故、貽誤偵察破案時機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的單位和責任人,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四、后續工作
(一)案件/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案發單位應認真分析事發原因,找出管理、操作、執行方面的漏洞,總結教訓。
(二)責任人未處理和群眾未受到教育不放過。各單位安全人員應配合社區環境管理部根據事實查清責任,凡屬管理責任造成的案件/事故,當事人觸犯法律的移送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未觸犯法律的經公司安委會討論決定后,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作出行政紀律處分,警示教育員工。
(三)未采取和落實防范措施不放過。要采取有力措施,舉一反三,吸取教訓,堵塞漏洞,杜絕類似案件的發生。
(四)從案件發生至結案全過程,應指定專人負責案件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備后查或供日后內部培訓之用。
篇2:職業衛生突發事件調查處理基本原則
1、迅速采取保護人群免受侵害的措施,搶救和治療病人及受侵害者,包括撤離現場、封存可以危險物品,佩戴防護用具,進行化學和藥物性保護等。
2、控制職業衛生突發時間的進一步蔓延,阻止危害進一步延伸。根據事件性質,迅速劃出不同的控制分區和隔離帶,明確設立紅線、黃線、綠線隔離區,即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提出人群撤離和隔離控制標準。在污染區和半污染區要穿戴隔離服,隔離防護關鍵不在多,而在每個隔離區內,都要有相應的一層隔離防護服裝,保證隔離防護到位。穿隔離服時要按要求穿戴,里外層順序不亂,脫隔離服時也要按要求順序脫,外面朝里,慢脫輕放。
3、迅速查清職業衛生突發事件原因、動因和危害。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大部分是由于化學性或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及時查明事件性質是化學性、還是物理性原因;時間后果是化學性危害,還是物理性危害,或是兩者兼有。
查明時間發生來源是化學性還是物理性的污染源或危害源。
查明時間擴展途徑。如果事件是化學原性的,化學物質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是通過空氣、皮膚,還是通過食物、飲水。進入人體內的劑量是多大。如果時間是物理性的,對人體作用的方式是什么作用的劑量是多少。
判定危害程度,估計持續時間。分出受累人群和高危人群,進行留驗、醫學觀察和監測。
消除原因,控制動因。提出消除事件原因、動因和切斷傳播環節的措施,并組織實施。
預防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提出同類職業衛生突發事件控制策略,包括制度預防、設施預防、原材料替代預防、預測預防、化學預防、安全和健康教育等。
篇3:職業危害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1、各分公司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害的生產作業場所,設置通信報警裝置,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
2、生產單位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危害的生產作業場所要配置滿足需要的現場救援設施。
3、發生職業危害事故時,現場人員要立即向班組長匯報,班組長要向車間匯報,車間要向分公司值班經理匯報,值班經理要向公司指揮中心或者值班經理匯報。
4、發生事故后,生產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者消除職業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擴大。
5、對在事故中遭受職業危害的人員,要及時組織救治。
6、公司、分公司要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施行分級管理,嚴格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調查處理職業危害事故。
一般職業危害事故由分公司安全科調查處理,嚴重職業危害事故由公司安全部調查處理。
7、對發生職業危害事故的單位,公司要根據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規定,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8、各單位要建立職業危害事故臺賬,事故調查的有關資料要存檔保存。
9、如發生重大職業病事故,公司要及時向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上報。
10、本制度從*年*月*日起實施,解釋權屬鐵礦安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