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調查處理基本原則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調查處理基本原則

2024-07-14 閱讀 2044

1、迅速采取保護人群免受侵害的措施,搶救和治療病人及受侵害者,包括撤離現場、封存可以危險物品,佩戴防護用具,進行化學和藥物性保護等。

2、控制職業衛生突發時間的進一步蔓延,阻止危害進一步延伸。根據事件性質,迅速劃出不同的控制分區和隔離帶,明確設立紅線、黃線、綠線隔離區,即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提出人群撤離和隔離控制標準。在污染區和半污染區要穿戴隔離服,隔離防護關鍵不在多,而在每個隔離區內,都要有相應的一層隔離防護服裝,保證隔離防護到位。穿隔離服時要按要求穿戴,里外層順序不亂,脫隔離服時也要按要求順序脫,外面朝里,慢脫輕放。

3、迅速查清職業衛生突發事件原因、動因和危害。

職業衛生突發事件大部分是由于化學性或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及時查明事件性質是化學性、還是物理性原因;時間后果是化學性危害,還是物理性危害,或是兩者兼有。

查明時間發生來源是化學性還是物理性的污染源或危害源。

查明時間擴展途徑。如果事件是化學原性的,化學物質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是通過空氣、皮膚,還是通過食物、飲水。進入人體內的劑量是多大。如果時間是物理性的,對人體作用的方式是什么作用的劑量是多少。

判定危害程度,估計持續時間。分出受累人群和高危人群,進行留驗、醫學觀察和監測。

消除原因,控制動因。提出消除事件原因、動因和切斷傳播環節的措施,并組織實施。

預防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提出同類職業衛生突發事件控制策略,包括制度預防、設施預防、原材料替代預防、預測預防、化學預防、安全和健康教育等。

篇2:工程衛生防疫突發事件應急救護專項措施

工程項目衛生防疫突發事件應急救護專項措施

1應急響應程序

(1)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各級衛生防疫、人員救護應急領導組織,即為相應的應急指揮領導小組。

(2)管理人員應當密切關注疫情及人員救護信息,同時施工現場由護衛中隊實行封閉式管理。對工地與住地分開的,要建立安全通道,實行24小時運轉監控。對施工現場、民工宿舍、食堂、廁所要定期消毒。

(3)項目部應急處理工作程序。

①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后,應急處理中心辦公室應當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核實情況,并進入響應工作程序,及時向有關領導及上級機關匯報,并通報有關部門協助進行衛生防疫、人員救護處理工作。

②應急處理中心主要成員遇有會議或其他活動時應當立即停止,迅速進入響應工作程序的實施,按本部門應急措施協調做好救護、供給等應急處理工作。

(4)若發現防疫工作有擴大和蔓延趨勢時,可采取下列緊急措施:

①限制或停止疫源地的人群聚集的活動;

②(疫源地)停止施工,停止會議、住宿等;

③臨時調用房屋、交通工具;

④控制可能被污染的飲用水源;

⑤控制可能被污染的熟食、半成品食物及餐具;

⑥協助醫療機構做好垂危病人的運送和救治工作;

⑦協助醫療機構對現場周圍接觸者,視情況采取疏散、個人預防、醫學巡視及觀察等措施。

2應急處理措施程序

2.1若發生疫情的處理方法

(1)加強健康教育。在疫點區域內開展飲水、飲食衛生、糞便管理、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衛生防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及指導,加強工作人員和群眾個人防護,保護健康人群。

(2)傳染病爆發、流行時,除采取隔離治療病人、帶菌者外,并劃定重點疫點,對發生防疫點、區的環境、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隨時消毒工作。

(3)開展除害工作,消滅鼠、蚤、蠅、蚊等病媒體。

(4)對疫源地,立即組織力量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1.2施工現場意外傷害急救原則

(1)遇到意外傷害發生時,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鎮靜,并設法維持好現場的秩序;

(2)在周圍環境不危及生命條件下,一般不要輕易隨便搬動傷員;

(3)暫不要給傷病員喝任何飲料和進食;

(4)發生意外,而現場無人時,應向周圍大聲呼救,請求來人幫助不要單獨留下傷病員無人照管;

(5)根據傷情對病員邊分類邊搶救,處理的原則是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先近后遠;

(6)對呼吸困難、窒息和心跳停止的傷病員,從速置頭于后仰位、托起下頜、使呼吸道暢通,同時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復蘇操作,原地搶救;

(7)對傷情穩定,估計轉運途中不會加重傷情的傷病員,迅速組織人力,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分別轉運到附近的醫療單位急救;

(8)遇到嚴重事故、災害或中毒時,除急救呼叫外,還應立即向有關政府相關部門報告;

(9)現場搶救一切行動必須服從有關領導的統一指揮,不可各自為政。

篇3:衛生院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制度

(1)所有從事職業的醫務人員都是責任報告人。

(2)醫療機構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加強傳染病突發事件報告管理。

(3)明確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范圍(詳見附表1)

(4)明確報告內容

具體內容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卡》。

——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信息分為初次報告、進程報告、結案報告。

①初次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名稱、初步判定的事件類別和性質、發生地點、發生時間、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主要的臨床癥狀、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報告單位、報告人員及通訊方式等。

②進程報告

報告事件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件的診斷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勢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同時,對初次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進行補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至少按日進行進程報告。

③結案報告

事件結束后,應進行結案信息報告。在確認事件終止后2周內,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理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今后對類似事件的防范和處置建議。

12、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2級醫療機構)

(1)科室工作人員熟悉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包括流行動態、診斷、治療、預防、職業暴露的預防和處理等),經醫院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2)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科室布局、分區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區域的標識與標志明確、清楚。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潔、污物品分開放置。

(3)對傳染病進行分類隔離,并采取及時、正確的救治措施。

(4)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消毒技術規范》對科室的設施、設備、醫用物品等進行消毒。工作人員在工作區采取標準預防措施;醫護人員每診療、護理一個病人和接觸污染物品后,應嚴格按照手衛生規范及時進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員應為就診的呼吸道發熱病人提供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