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防裂技術措施
本標段混凝土以常態混凝土為主,由于工期要求,進水塔等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需在高溫季節澆筑,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和,對混凝土的具體施工澆筑過程、施工分層方法、養護過程、拆模時間、施工間歇時間、層間施工間歇時間、養護方法、表面保溫方法(保溫材料材質、保溫材料厚度、復合保溫方法、保溫時間、保溫拆除時間)制定了具體的施工方案。混凝土產生裂縫的原因有許多種,實踐證明,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為收縮裂縫。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由于水泥在水化凝結過程中,要散發大量的水化熱,因而使混凝土體積膨脹,此時,混凝土產生較小壓應力。待達到最高溫度以后,隨著熱量向外部介質散發,溫度將由最高溫度降至一全穩定溫度或冷穩定溫度場,將產生一個溫差。如果澆筑溫度大于穩定溫度(準穩定溫度場),這個溫差就更大。這時,混凝土因為降溫,將發生體積收縮,由于受周圍約束將出現拉應力,當產生的拉應力大于此時混凝土材料本身所能提供的抗拉強度時,就產生了裂縫。從以上收縮裂縫產生機理分析可以知道,減少混凝土入倉溫度及內外溫差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根據現場澆筑時具體情況,我們制定了混凝土入倉溫度不大于28℃,混凝土內外溫差不大于25℃控制指標。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為滿足招標設計的混凝土抗凍融指標要求,澆筑過程中,根據情況在滿足砼泵送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坍落度,但嚴格控制16cm以內;在混凝土中適當摻入粉煤灰和外加劑;采用合理級配,控制混凝土水化熱升溫;采用發熱量低水泥,選擇較優骨料級配,摻粉煤灰、外加劑,以減少水泥用量和延緩水化熱發散速率。控制混凝土入倉溫度(1)選擇適當澆筑時間。注意澆筑期的氣象趨勢,盡量選擇陰天進行澆筑,以達到控制砼澆筑溫度的目的;若無法避開晴天,則選擇傍晚開始澆筑;(2)砼拌和用水采用地下水,以降低混凝土的入倉溫度,當氣溫過高時,在拌和系統的水箱中投放冰塊,經現場試驗,加冰塊后砼拌和用水的溫度降幅約3-4℃左右;(3)用地下水連續噴淋石子。在開倉澆筑前一天及澆筑過程中用地下水連續噴淋料場石子,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降低石子的表面溫度,降低砼入倉溫度;二是石子內部吸入一定的水分后,可補充砼內部因水化熱反應所需的水分。(4)集料倉上方搭設涼棚。在粗細骨料集料倉上方搭設涼棚,避免陽光直射;(5)砼澆筑倉面上搭設防曬網。在砼澆筑倉面用防曬網搭設涼棚,并對砼澆筑倉面周圍灑水霧化,以降低砼澆筑倉面的環境溫度;從現場情況溫度測試情況看,在晴天中午降溫效果尤其明顯。(6)水泥罐降溫。在拌和系統水泥罐四周裹一層土工布,其頂部安裝噴淋水管,在澆筑前一天開始對水泥罐表面噴水降溫,在澆筑過程中連續噴淋,以降低水泥罐內的水泥溫度;(7)覆蓋混凝土輸送管道。從砼輸送泵出口至澆筑現場的輸送管道在澆筑前用兩層草包覆蓋遮陽,并不停灑水降溫。布置冷卻水管布置冷卻水管為一系列防裂措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由于高溫季節施工,混凝土入倉溫度較高,降低混凝土水化熱而產生內部高溫顯得尤為重要。(1)冷卻水管材質選擇:冷卻水管采用φ25鋼管,控制砼溫度與水溫(出水口)之差不超過20℃,同水流量每分鐘16L左右,水流方向每日改變一次。擬消減水化熱溫升4~6℃。冷卻水管布置如下圖所示:(2)布置方式。冷卻水管均按水平布設。各路冷卻水管分別通過截止閥與外徑為10cm的供水母管連接,用于調控通水時間和流量,供水水泵采用4臺7.5KW潛水泵。冷卻水管采用鋼筋骨架支撐,鋼筋骨架與鋼筋焊接牢固,冷卻水管用鐵絲綁扎在鋼管骨架上,確保安全牢固。在每層砼澆筑前通入地下水,以便及時降低砼內部溫度。4.1.?施工分塊合理分縫分塊:合理的分縫分塊對防止混凝土溫度裂縫具有重要作用。本標段主要體現在進水塔塔體等大體積混凝土上。分塊大小必須與混凝土生產、澆筑系統的能力相適應,避免出現施工冷鋒。4.2.?混凝土養護砼拆模后要及時進行養護。
篇2:地下車庫剪力墻超長混凝土防裂縫措施
地下車庫剪力墻超長混凝土防裂縫措施
(1)從設計方面,首先已在剪力外墻上設置了6道膨脹后澆加強帶,減少了澆筑混凝土的長度;其次,建議設計上減少剪力墻水平構造筋的直徑,縮小水平筋間距,提高配筋率,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
(2)在施工方面,在混凝土中摻加超細礦粉,以改善混凝土性能,超細礦粉具有微珠潤滑效應,有明顯的減水作用,可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體積穩定性、密實性和抗地下水腐蝕性,同時亦具有增加混凝土強度、減少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降低水化熱等性能。
在混凝土及膨脹加強后澆帶中加入一定量的微膨脹劑UEA(比例不同,由實驗室定),可防止澆筑的混凝土過長產生裂縫。
(3)嚴加控制砂石質量,砂選中砂,細度模數為2.5左右,含泥量控制在1%。碎石中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得大于15%。從膨脹后澆加強帶處,用兩臺混凝土泵管同時開始向兩個方向澆筑合攏,澆筑過程中,分層澆搗,逐步推進,嚴格控制振搗時間及插入深度,防止漏振。當澆筑后的混凝土即將凝結時,在適當的時間內再振搗,增加混凝土的密實度,減少混凝土內部微裂縫,提高混凝土強度和抗滲性能。
剪力墻養護:帶模養護至少14d,由于施工期正值冬期,養護在模板上覆蓋塑料薄膜、草袋兩層進行保溫養護,拆模后均勻刷養護液,用穿墻螺栓固定草袋兩層繼續養護1個月。
(4)剪力墻處膨脹后澆加強帶施工:外墻垂直后澆帶留設嚴格按
抗滲混凝土后澆帶留設節點大樣圖施工。澆筑混凝土前必須嚴格按規
范規定的要求進行處理,鑿除浮漿,直至露出新鮮石子,然后將鋼筋、鋼板止水帶用鋼絲刷和濕布清理干凈。安放BW止水條時,應用水泥釘固定牢固,在混凝土澆筑前嚴禁與水接觸,以免泡水膨脹而失效。此處混凝土澆筑前,先填與混凝土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漿,使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后澆帶混凝土中添加的膨脹劑應大于剪力墻內的含量,由實驗室定,一般為水泥重量的12%。后澆帶內混凝土振搗及方法養護均與外墻相同。外墻膨脹加強帶構造示意如下圖4-4。
圖4-4剪力墻膨脹加強后澆帶細部處理圖
(5)底板后澆帶施工
圖紙除設計了膨脹加強后澆帶外,在主樓周圍一圈還設計了后澆帶。按照圖示位置預留貫通基礎及各層梁板的后澆帶,帶寬度為1200mm。施工時先澆筑帶外混凝土,14d后更換混凝土配合比澆搗后澆帶混凝土。
1)后澆帶模板施工:后澆帶處采用覆面膠合板模板,模板支撐體系應和帶外其他部位模架斷開。后澆帶側面按設計要求及規范要求做成企口形式,模板上穿鋼筋的部位要求使用海綿條和三合板封閉,防止從該處漏漿。防止從該處漏漿。模板底部要黏貼海面條,防止混凝土從底部漏出。
2)后澆帶區域防護采用木蓋板防護,待結構變形穩定后14d(由設計認可),后澆帶采用比原結構高一級的膨脹混凝土澆筑封閉。為保證后澆帶的接縫質量,在混凝土澆注前將后澆帶表面鑿毛并將雜物清理干凈,按設計要求在混凝土中摻混凝土復合液微膨脹劑,其摻量按試驗室確定,以免引起其他裂縫,可補償后澆帶混凝土的收縮。
篇3:加氣混凝土墻面抹灰防裂防滲漏對策措施
蒸壓灰砂磚和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是近年來我市使用較多的新型墻體材料,特別是加氣混凝土墻體,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墻體開裂、滲水;抹灰脫落從而污染、損壞室內裝修等問題。經過分析和研究,我們發現:并不是加氣混凝土砌塊的框架或框架結果的填充墻會出現開裂或滲漏現象,在使用紅磚時也會出現,只不過使用新墻材的比使用紅磚的多一些;也并非每一堵使用新墻材都會出現裂漏,而且出現的位置和方式各不相同,如向西方向的外墻比其他方向的外墻出現問題的概率大,最頂層的外墻出現裂漏情況比其他位置較為嚴重。實際上,墻體出現裂漏的根本原因并非因為使用了加氣混凝土砌塊,而是由于把新墻材錯誤地理解為是一種比紅磚輕的“輕質磚”,按照使用紅磚的方法來管理和砌筑,而沒有按照新工藝進行施工。
要想減少或避免加氣混凝土墻面裂漏情況,就要在施工過程中了解加氣混凝土的特性,分析新墻材開裂的機理、在施工過程中,特別是抹灰采取相應措施和對策。
一、加氣混凝土墻面抹灰
加氣混凝土是一種多孔建筑材料,其本身具有以下特性:吸水特性:吸水速度先快后慢,比普通粘土磚吸水量大,延續吸水的時間長;表面特性:表面有一層粉料和微小氣孔,它有一定的隔離作用,會影響底灰與基層的粘結力;變形特性:這類材料吸濕而膨脹,干燥則收縮,因此要選擇與加氣混凝土材料向適應的抹灰砂漿,底灰標號不宜過高。
為解決加氣混凝土墻面抹灰空鼓裂縫的質量通病,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用加氣混凝土砌筑時,灰縫必須飽滿密實。框架填充墻砌體,墻頂與樓板(梁)的接觸面應抹粘結砂漿,用粘結砂漿塞實,灰縫刮平。表面幾何尺寸不能偏差太大,否則會造成厚薄不勻,收縮不一致,容易開裂。對局部凹凸不平的墻面應提前認真處理,局部超厚的墻面要用1:3:9水泥白灰砂漿分層抹平,并保證有足夠的分層干燥時間。
(2)在抹底字灰前,要用掃帚將墻面殘留的砂漿、浮灰、污垢等清掃干凈。提前2天澆水濕潤墻面,澆水要勻,以噴水為宜,每天澆水2遍以上,澆水量以水滲入砌塊內深度8~10毫米為宜,以保證抹灰層有良好的凝結硬化條件,使抹灰層不致在水化過程中,因水分被加氣混凝土制品吸走而失去預期強度,引起空裂。
(3)底子灰砂漿標號不宜過高,要選用剛度小、收縮少的砂漿配合比,不得用細砂或含泥量過大的砂子。底子灰通常采用1:3白灰砂漿或1:1:6水泥白灰砂漿。抹底子灰前,先刷一道摻107膠的水泥素漿,隨即抹底子灰,不得在素水泥干燥后再抹灰。
(4)嚴格分層抹灰,一次抹灰厚度控制在10毫米以內,分層抹灰的間隔時間可適當延長(48小時),切忌連續流水作業。總抹灰厚度控制在5毫米左右,以控制收縮絕對值,使收縮裂縫也能在分層抹灰時有所彌補。
(5)采用YJ—302界面處理劑或TG膠結劑,可有增強砂漿與加氣混凝土墻面的粘結力,解決加氣混凝土墻面抹灰的空裂問題。
二、加氣混凝土墻體防裂漏措施
對于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來說,每一堵墻包括梁、栓門窗洞口和填充墻、抹灰層、外墻裝飾層等,都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墻”,在這個“整體墻”中,由于許多的內在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多樣的內應力,這些內應力從墻體砌筑完成便已開始形成并慢慢在墻體中發生變化,變化過程中較大的內應力集中在墻體的某一部位而該處的抗拉強度不足以抗衡的情況下,則會產生裂縫從而釋放應力,引起“整體墻”產生內應力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表現在:墻體材料及砂漿等產品的干縮變形、砌體的沉縮、溫度應力、建筑物構造不合理等產生內應力。
墻體出現開裂必然有它的內在原因,根據“整體墻”開裂機理,墻體要產生較大的開裂則會經過下面三個步驟:
1、“整體墻”內部形成了較大的內應力。
2、內應力在墻體的某一部位出現應力集中。
3、在應力集中的部位,砌體的抗拉強度不足以抗衡集中應力的作用,以產生裂縫的形式表現,同時并將這部分的集中應力不斷釋放,逐步形成較小裂縫。
要減少墻體開裂問題,就應該從這幾方面去研究相應的預防和對策。
(一)減少“整體墻”中的內應力
1、盡量減少墻體材料等產品的實際干縮值。不使用齡期小于30天的墻體材料;嚴格控制新墻材的含水率和含水深度;配制砂漿用的石灰膏必須用孔徑大于3mm×3mm的篩網過濾,并使其充分熱化。
2、讓砌體大部分的沉縮變形發生在檣體壓頂及抹灰之前。其中砌高度不宜大于1.4m,墻體塞頂完畢7天后,且以60度角頂緊,抹灰不應在7天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灰縫的厚度和飽滿度,當采用鋪漿法砌筑時,應限制鋪漿長度。
3、從設計方面減少溫度應力。如在頂層砌體培植一定數量的抗裂鋼筋,與拉結筋塔接。,其陪筋率從0.03%—0.2%。屋面設置具有防水性能的保溫隔熱層,女兒墻與保溫隔熱層宜軟連接,屋面應設置分割縫。
4、避免建筑物構造設計不合理引起的內應力。
(二)盡量避免在墻體的某一部位出現應力集中,并在有可能出現應力集中的部位,采取有效地技術措施以增加砌體的抗拉強度。
1、采用粘結性好的砂漿砌筑墻體。
2、抹灰砂漿強度與墻體材料強度想適應,外墻、廚廁等有防水要求的位置,應采用防水砂漿。
3、外墻面設計應包括:基體處理、找平層、結合層、粘結層和面層。
4、墻體長度超過5cm應設置構造柱,墻體高度超過4cm,應設置腰梁、基梁等不小于1/30梁長,且不小于120mm,構造柱應伸入壓頂與鋼筋混凝土壓頂整體在一起。
5、按設計和有關規范要求設置墻柱拉結筋,并砌入墻內。
6、墻內預埋管線應在彈線定位后,用機械刨坑開鑿,并應在砌體砂漿強度達到75%以上方可進行。
7、門窗框安裝宜采用后塞口法施工。
工程實踐證明,如果施工圖紙在應用新墻材的設計方面是否合理的或者我們根據實踐經驗加以合理性修改,并且在新墻材的選購、保存和使用的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有的性能、機理等要求進行操作,則可以基本上克服使用新墻材的裂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