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停產安全技術措施

煤礦停產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23 閱讀 9132

根據生產安排,煤礦于2014年10月1日至11月24日停產,為保證停產期間的安全及復工后的順利生產,特制定本安全技術措施:

一、停產安全技術措施

1.采煤工作面

1)采煤工作面當班生產前必須檢查工作面安全及設備完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采煤工作面當班生產結束前必須將工作面煤壁割直,將頂、底板割平,確保停產當班工作面達到“三直兩平”

3)采煤機停在無片幫、無淋水、頂板完好的地方。

4)工作面支架要排成一條直線,支架端面距不大于340mm,支架接頂良好,初撐力達到要求,并打開護幫板。工作面浮煤和支架間浮煤清理干凈。

5)兩巷超前支護要支護到位,單體液壓支柱完好無故障。

6)每班下班前跟班隊長和班長必須清點人數,確保作業人員全部升井。

7)工作面不生產時必須配備專人負責正常排水,監護工作面。

8)工作面所有不運轉電器設備必須停電,把開關打到零位并上鎖。

9)綜采工作面檢修作業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2.掘進工作面

1)工作面停產前必須支護到頭(包括幫錨桿),浮煤出凈,積水排完。

2)掘進工作面停產后巷道內必須斷電、停風、停水并關閉閥門。所有不運轉的電器設備必須停電并把開關打到零位并上鎖,所有開關應懸掛于巷道壁上。

3)工作面停產后撤人時跟班隊長和班長必須清點人數,最后一批離開工作面,確保作業人員全部升井。

4)人數無誤時方可斷電、停風,并在巷口設置柵欄,揭示警標。

3.主運輸系統和運輸順槽皮帶

1)主運輸系統檢修作業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2)主運輸系統和運輸順槽皮帶檢修期間必須停電閉鎖并切斷電源,懸掛警示牌(有人工作,禁止送電)。

3)檢修作業完成后必須組織檢查驗收,驗收通過后方可恢復運行。

4.輔助運輸系統

1)運輸隊要保證井下正常檢修的人員、設備和材料的運送。

2)保證車輛完好,保證運輸安全。

5.停產期間安全管理

1)停產期間所有入井人員必須到調度室登記,持安全科簽發的入井通行證入井,安檢人員嚴格把關,禁止無關人員入井。

2)各變電所必須嚴格執行停送電的各項規定,嚴禁出現誤操作現象。

3)各排水點要安排專人負責,實行手拉手交接班制度,嚴禁出現空班脫崗現象。

4)安檢員做好盯面、巡查工作。

6.安全注意事項

1)停產期間上崗的員工必須認真學習本措施。

2)停產期間作業人員不得單獨下井(中央水泵房、各變電所除外),確需作業時必須確保二人以上人員同時入井。

3)其他不到之處按《煤礦安全規程》執行。

二、恢復生產安全技術措施

1.各工作面恢復生產前,各區隊、項目部必須組織工人學習本措施和作業規程及各工種操作規程。

2.掘進巷道恢復生產前按通風隊編制的排放瓦斯措施實施排放瓦斯工作。

3.必須先恢復通風,由瓦檢員對迎頭和回風流中的瓦斯濃度和風筒的完好情況進行一次認真檢查,只有在各點瓦斯濃度符合安全規程規定,風筒完好無破損并供風正常時,其他人員方可進入作業。瓦檢員進入時需由一名班長以上管理人員陪同監護。

4.綜采工作面人員進入工作面前必須由瓦檢員對工作面有害氣體進行檢查,如果有害氣體超限,必須采取措施處理并匯報調度室,正常后方可進入。

5.待通風正常后,跟班隊長組織班長及工人對工作面煤壁、頂板及積水、安全情況進行一次詳細檢查。對頂板脫層或兩幫有片幫跡象的地段必須及時進行處理。

6.機電隊長要組織機電人員對機電設備、風水管路完好情況進行一次認真檢查,確保機電設備、風水管路完好。

7.恢復生產前,檢修班必須在跟班隊長帶領下對工作面所有設備進行試運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復工時設備能正常運轉。

8.各工作面恢復生產前由標準化辦公室牽頭組織檢查驗收,檢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驗收合格后持標準化辦公室簽發“開工令”后方可恢復生產。

9.未盡事宜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相關規定。

篇2:煤礦暴雨期間巡視停產撤人制度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防范應對暴雨天氣期間可能引起淹井、礦井停電事故的發生,減少和控制此類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結合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健全完善了防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預防處置機制。密切掌握本地區的天氣變化、汛情通報及礦井所在區域的降雨量情況,突出抓好調度室各項應急處置權和及時通知到井下所有人員的規定,確保在降大到暴雨時,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一、應急組織及指揮機構

礦井成立暴雨天氣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負責應急決策。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礦井設立暴雨天氣應急救援指揮部,指揮部設在調度室。馬弘芬任總指揮,各副礦長、總工程師任副總指揮,負責統一指揮、協調生產安全的應急工作。日常業務由“雨季三防”辦公室即調度室負責,劉文濤兼任辦公室主任。

按照《黃巖匯煤礦雨季“三防“應急預案》,指揮部下設八個工作小組:現場指揮組、應急處置組、技術專家組、信息發布組、物資供應組、醫療救護組、善后處理組、開工驗收組,具體負責處理突發災變、實施應急方案、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信息發布、發動群眾參與、保證應急物資和設備供應、醫療救護、開工驗收等工作。

二、應急響應及處置

1、暴雨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后,由調度室通知各單位、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區域、本單位的影響,適時由應急救援總指揮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各單位、各部門負責人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2、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各責任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防災準備工作、認真查險排險、及時組織井下人員上井避險準備工作、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災害天氣應急準備工作。

3、在降大雨前、暴雨時和降雨后,積極組織人員到本井田范圍內及可能波及的周邊廢棄老窯、地面積水坑、河流、堤防和井下涌水點、擋水設施等重點部位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視檢查,全面巡查礦區洼地積水和河道泄洪情況。

4、認真落實災害性天氣停產撤人制度。凡在24小時連續觀測降雨量超過50毫米時,全部立即停產撤人,實施緊急避險。

三、具體要求

1、應急救援指揮部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及時分析和發現氣象災害應急處置中存在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2、應急救援指揮部(調度室)要與氣象部門建立信息互通機制,及時掌握地方氣象局發出的氣象災害警報和災害天氣預報。在接到預警信號后,按照職責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災準備工作。

3、在降大雨前、暴雨時和降雨后,由“雨季三防”辦公室牽頭組織人員到本井田范圍內及可能波及的周邊廢棄老窯、地面積水坑、河流、堤防和井下涌水點、擋水設施等重點部位進行排查和巡視。

4、加強災害安全知識和應急預案學習,定期開展預案演練;調度室定期組織人員進行災害天氣帶來的各種災害隱患排查分析;增強職工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公眾自救、互助能力,努力營造良好的安全生產輿論氛圍。

5、有災害天氣時和防范應對期間,各單位要有專人值班,明確災害天氣應急聯系人,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災害預警信息,切實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6、調度室值班人員要做好停產、撤人的相關記錄、總結,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災害天氣應急預案和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四、考核管理

各單位要按照責任分工,定期檢查本單位防范應對暴雨天氣相關應急準備工作落實情況,并把檢查情況納入到安全管理考核中。對因工作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的。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篇3:礦業煤礦重大水患停產撤人制度

(一)為防止暴雨洪水引發淹井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第四十九條“煤礦應當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發淹井等事故災害緊急情況下及時撤出井下人員的制度”的規定,制定本制度。

(二)煤礦發生以下情況之一時,立即停產撤人:

1.氣象預報出現“暴雨藍色預警信號”以上天氣或連續降雨達到50mm以上或氣象預報為“暴雨”天氣時,立即停產、撤人。

2.發現老空區有異常突水時,立即停產、撤人。

3.相鄰煤礦發生水害事故時,立即停產、撤人。

4.影響到生產地點的排水設施失效,無法處理時,立即停產、撤人。

5.當施工現場出現下列透水預兆時立即停產、撤人。

一般預兆:

(1)煤層變潮濕、松軟;煤幫出現滴水、淋水現象,且淋水由小變大;有時煤幫出現鐵銹色水跡;

(2)工作面氣溫降低,或出現霧氣或硫化氫氣味;

(3)有時可聽到水的“嘶嘶”聲;

(4)礦壓增大,發生片幫、冒頂及底臌。

工作面底板灰巖含水層突水預兆:

(1)工作面壓力增大底板鼓起,底鼓量可達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產生裂隙,并逐漸增大;

(3)沿裂隙或煤幫向外滲水,隨著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當底板滲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煤幫滲水可能停止,此時水色時清時濁。

(4)底板破裂,沿裂隙有高壓水噴出,并伴有“嘶嘶”聲或刺耳水聲;

(5)底板發生“底爆”,伴有巨響,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成乳白或黃色。松散孔隙含水層突水預兆:

(1)突水部位發潮、滴水且逐漸增大,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水中含有少量細砂;(2)發生局部冒頂,水量突增并出現流砂,流砂常呈間歇性,水色時清時渾,總

的趨勢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3)頂板發生潰水、潰砂。

(三)撤人程序

1.煤礦發生重大水患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指揮、搶險等部門,全面

負責撤人過程中的一切事務,以便及時采取控制和處理措施。

2.現場總指揮應指導井下設備設施全部或部分停運,與現場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的人員配合,指揮受水威脅區域的人員撤離。

3.井下作業人員在接到撤離命令后,應聽從班組長的統一指揮,按預先安排好的撤退路線進行撤離,不得驚慌失措。

4.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況,根據預防災害計劃中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離,撤離前應設法將撤退的行動路線和目的地告知調度室。

5.撤退過程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體,盡量避開水頭和泄水主流,防止被水中滾動矸石和木料傷人。

6.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7.人員撤退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8.在撤退過程中應遵循由低到高的撤退路線進行撤離,切不可進入獨頭巷道。

9.遇險人員應該按照《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和《應急救援預案》的規定選擇就近路線進行撤離。

10.總指揮必須指定專人記錄所有到達安全區的人員,告知調度室。

11.安排對現場人員情況進行記錄,包括姓名、工作崗位、地址等,保存在應急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