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室安全應急預案措施
化學實驗用的試劑,許多是可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蝕性的危險品,實驗儀器又大都是容易破碎的玻璃儀器,而實驗過程中又要用明火加熱,因此,稍不注意就可能發生意外事故,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樹立牢固的安全操作的概念,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化學實驗。
教師和學生要熟悉所用儀器和試劑的性質,嚴格遵守安全守則和實驗操作規則,防止事故的發生,如一旦出現意外事故所應采取的措施。
一、防火
實驗室中因化學藥品引起的火災,一般有:
1、化學藥品的混合接觸引起火災
2、氧化性鹽類和強酸混合接觸
3、安全措施
(1)科學、嚴格地管理化學藥品,不給各類物質造成混合接觸機會。
(2)實驗室內嚴禁吸煙,使用一切加熱工具均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離開實驗室應檢查是否關上自來水和切斷電源。
(3)實驗室應備有各類滅火用品,并保證隨時好用。
二、防爆
實驗室中能引起爆炸的物品很多,某些強氧化劑,如:硝酸鹽、氯酸鹽、過氧化物等,一旦遇上有機物,易燃性物質,還原劑或發生強烈磨擦、撞擊等即發生強烈爆炸,還有許多可燃性氣體,如:氫氣、甲烷等,一旦與空氣混合,達到其爆炸極限時,遇水即可發生爆炸。一般情況下,燃燒和爆炸往往同時發生,有時先著火后爆炸,有時則爆炸后引起火災,因此二者的預防打措施類同。
三、防護與急救
化學藥品按它們的毒性分為:
1、腐蝕性毒物如強酸,強堿和液態溴等,能腐蝕或燒傷皮膚,誤膚造成唇、口、喉、胃燙傷,灼痛嚴重時可發生虛脫而死亡。
2、刺激性毒物,如汞、鉛、銨鹽、砷、磷等化合物,能使蛋白質沉淀、誤服可致人死亡。
3、神經性毒物如氫化物和氫氰酸等,能阻礙人體正常的氧化作用,造成內部窒息而死亡,另外,還有一些我們經常接觸的和使用的藥品,平時往往忽略了它們的毒性,如氯化鋇、碳酸鋇、汞及其化合物硫酸銅、硝酸銀、硝酸鈷等,因此,要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首先要高度重視防毒工作,并采用必要的預防措施,如實驗室須有良好的通風設備,準備室一定要有可供使用的通風櫥,不能在實驗室內做飯和進餐,更不能用使用過的儀器作餐具,實驗完畢要洗手消毒,注意不能用熱水洗手,防止皮膚上的毛孔張開而使毒物滲入,有毒廢液要倒進指定容器內,經處理后才能棄去,皮膚上有破傷時應專門包扎后進行實驗,以免毒物經傷口浸入體內。一旦發生中毒,一定要沉著冷靜,盡快通知醫生,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1)誤服各種毒物后,最常用的解毒方法是讓中毒者先服用牛奶,蛋清,面粉水,肥皂水等,將毒物沖淡,隨后用手刺激喉部引起嘔吐,注意為磷中毒,千萬不可喝牛奶,可將5-10毫升硫酸銅溶液用溫水調服,另外,若誤服少量強酸液,可服鎂乳、石灰水、氫氧化鉛或肥皂水解毒;誤服少量強堿時,可服醋、檸檬水或桔子汁解毒,若誤服少量硝酸銀溶液可服氯化納溶液解毒。
(2吸入有毒氣體,應立即將中毒者移至空氣新鮮的地方。
(3)若不慎將有毒物質少量落到皮膚上,應立即用藥棉或紗布擦掉,并用自來水沖洗或用相應的解毒劑沖洗,若將毒物濺入眼睛,應在沖洗后,立即請醫生治療。
靖宇四中
2014年8月
篇2:五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反應迅速,處置得力,及時有效地把危害范圍控制在最小化,保證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健康,保證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和《安徽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危害程度分類為第一、第二類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預案所稱實驗室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本預案適用于所有設在我院內涉及人體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發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在運輸、儲存中被盜、被搶、丟失、泄露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活動中造成實驗室人員感染和向實驗室外泄露或擴散事件。
(三)由于自然的或恐怖襲擊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引起的實驗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擴散事件。
第四條當第三條中的任一事件發生,啟動本院本預案的工作原則是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設施規范,管理到位;主動監測,反應迅速;依法處理,措施果斷;機制通暢,遏制危害。
第二章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
第五條z市人民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與協調指揮工作,當院內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負責決策指揮,調動人員,全面部署應急事項。
第六條z市人民醫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設立與運行的生物安全評估和技術咨詢、論證工作。
實驗室要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負責人和相關人員職責。
第三章預防預警報告
第七條預防
(一)認真貫徹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嚴格按照《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實驗活動的審批或備案登記工作。
(二)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對實驗室人員配備、設備配置、個人防護和安全行為等必須按照《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嚴格執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要制定嚴格的安全保管制度,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進出和儲存的記錄,建立檔案制度,并制定專人負責。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要設專庫或者專柜單獨儲存。
(四)增強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責任和措施落實到實處,消除安全隱患。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自覺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開展工作;加強安全防范,防止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
第八條預警
(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為各種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建立檔案和使用記錄。
(二)建立實驗室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定期體檢。
(三)定期開展自查,發現安全隱患要迅速報告并立即整改。
第九條報告
(一)實驗室如發現在實驗室操作菌毒種運送儲存過程中發生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報告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立即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當地政府報告。
(二)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時,實驗室要立即向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向上級行政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第四章應急處置措施
第十條當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實驗室應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預案,迅速判斷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實驗室人員的安全,控制病原菌微生物擴散,盡可能將事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一條不斷完善實驗技術操作堆積和技術規范,強化實驗室規范化建設。
第十二條加強對涉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測與預警、疫情分析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室業務人員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的培訓。
第十三條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應急演練每兩年不少于1次,演練工作應根據性質的不同分類進行。
第六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某學校實驗室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為有效預防學校實驗室事故的發生,防止學校實驗室事故事態的擴大,保障在實驗室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師生的生命安全,制定本預案。
一、事故的處理:
1.火災事故按火災事故處理預案進行處理,按如下順序操作:報警、疏散等。
2.一旦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立即送學校衛生室,由校醫視傷者情況決定是否送醫院,若情況嚴重則立即將傷者送醫院或撥打120電話。及時通知班主任。
3.通知受傷學生家長,如實告知情況。
4.保護現場。
5.重大事故必須立即向教體局匯報,先口頭、后書面。
6.進行善后處理,接待學生家長,進行理賠或補償協商。
二、事故的預防:
1.明確引發實驗室事故的原因:實驗室的易燃物品遇到明火、電火;實驗人員操作不當;學生違規自行接觸危險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不善。
2.實驗指導老師工作認真負責、專業知識豐富、合格、稱職。
3.學校加強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不隨意觸摸實驗室物品;教育學生不在實驗室隨便使用明火。
4.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規范的操作方法進行實驗。
5.實驗室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必須做到“雙人雙鎖”保管。為防止劇毒物品外盜或外流,存放處需安裝報警裝置。
6.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實驗室。
7.實驗室電線、電器必須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解決。
8.按規定配備足夠數量的滅火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