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識培訓需求識別分析制度
1總則
為了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能,有效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保障員工的生命健康與安全,促進安全生產,增加經濟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意識、培訓需求識別與分析程序
2.1辦公室為主管部門,具體工作由安環部負責。培訓需求識別應考慮以下內容
a)員工的需求;
b)領導的要求;
c)變化的需求;
d)生產過程的回顧;
e)記錄的回顧;
f)學員反饋意見;
g)事故、事件信息;
h)風險評價結果。
2.2通過問卷調查、知識競賽、各類檢查等方式對所有員工進行安全意識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評價并記錄。
2.3通過問卷調查、詢問、各類檢查等方式調查員工掌握和熟練下列內容的程度,進行分析并由分析結果進行評價。
a)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
b)操作規程;
c)應急程序;
d)工作場所特定的安全要求;
e)事故、事件報告程序;
f)崗位職責;
g)特定風險;
h)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
i)個體防護用品配備和使用;
j)人身安全的有關知識;
k)防止傷害的糾正行動。
2.4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意識培訓并制定相應的提升計劃。
2.5制定的提升計劃應針對各層次員工的實際情況,制定員工安全教育培訓計劃。計劃中包括礦、車間、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全員安全教育、特種作業安全教育培訓、安全管理人員培訓、注冊安全工程師等。
2.6新員工必須首先接受安全意識的培訓,對新員工實行礦級、車間、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合格后方能上崗。
2.7安技科為新員工提供工現場特定的安全意識培訓,結合生產車間實際作業情況進行教育,開展“師帶徒”,對新員工技能、安全意識進行傳帶,并記錄。
2.8保留員工接受現場特定要求、安全意識培訓的記錄。
2.9明確培訓需求,確保全體員工能夠勝任其所擔負的工作。對員工需求識別培訓時包括以下內容:
a)重點方針、目標的理解;
b)掌握崗位職責與操作規程的;
c)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
d)了解作業場所危險有害因素;
e)了解工作場所的特別要求;
f)掌握個人防護用品配備和使用要求;
g)違章指揮和不安全作業行為;
h)應急措施;
i)事故事件的報告程序。
2.10培訓需求針對所有員工和所有作業過程。
2.11培訓需求識別要考慮一下因素:
a)員工的需求;
b)領導的要求;
c)變化的需求;
d)生產過程的回顧;
e)記錄的回顧;
f)學員反饋意見;
g)事故、事件信息;
h)風險評價結果。
2.12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意識培訓的回顧,回顧的符合性包括:新員工安全意識培訓、工作現場特定安全意識培訓、復崗安全意識培訓。
2.13當設計、工藝流程發生改變時,需要對員工進行工作現場特定要求的回顧。
2.14員工脫離工作崗位超過規定時間而復崗時,需要對員工進行工作現場特定要求的回顧,重新進行三級安全培訓。
2.15建立監測、跟蹤意識識別及深層次培養的需求機制,通過各類檢查、內部溝通等方式進行監測,分析培訓效果,在年度管理評審中進行討論,根據培訓需求編制新年度的培訓計劃。
2.16通過以下途徑對員工進行安全意識的輸入:
a)對新員工、返崗員工的日常培訓;
b)結合安全檢查與操作程序展開培訓;
c)生產班組針對作業現場特定要求的討論;
d)文藝表演、知識比賽;
e)宣傳欄、事故展覽
f)發放小冊子、畫報。
2.17制定安全意識提升計劃,安全意識提升計劃的形式和內容要考慮到各層次員工的實際情況。
2.18對管理層安全管理職責的特定意識進行培訓,針對安全管理人員層次特點進行培訓和年度再教育培訓、三年換證培訓。
2.19對礦山部管理層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提高安全意識,通過年終干部考核評價,安全意識與其崗位職責要相適應。
2.20對不同車間、班組每個季度至少進行一次安全意識的培訓;安全知識競賽每季度舉辦一次;宣傳欄畫報每個月更新一次。
******有限責任公司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篇2:培訓需求識別分析制度
1目的
員工培訓需求識別與分析是安全教育與培訓的起點,為了提高教育與培訓的質量,使每次培訓具有針對性,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員工的培訓與教育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廠從事與安全生產有關的所有人員,包括臨時雇傭人員,必要時還包括承包方、相關方的人員。
3內容
員工培訓需求識別與分析的內容包括員工崗位知識和技能的分析、員工工作狀況分類、確定培訓對象。
3.1員工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分析
不同崗位所從事的工作不同,所需要的安全知識和技能也不相同。一般,危險性較大、操作較復雜的崗位,需要較多的安全知識和較高的安全技能,從事這些崗位的從業人員應首先獲得安全教育培訓。對于生產條件或生產任務發生了變化,所需安全知識和技能也需要進行調整的崗位的員工,也應安排安全教育培訓。因此,員工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分析是員工安全教育培訓需求分析的重要環節。一般可通過以下途徑獲取員工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的信息:
①根據崗位分析的資料所確定的該崗位的職責和任職資格來獲取,但為了避免因生產經營單位組織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信息失真,應與該崗位的直接管理部門取得聯系,交流信息;
②直接從該崗位的崗位人員了解相關的安全知識和技能,以及所需安全知識和技能的變化情況;
③從相關領導或管理者(如組長)處獲取,可要求崗位的直接領導人列出他所認為該崗位重要的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要求所列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應該是與本崗位工作有直接關系,且應具體,不能泛泛而談。
3.2員工工作狀況分類
為了使安全教育培訓有的放矢,使安全教育培訓對員工真正發揮作用,有必要對員工進行分類。按綜合安全知識、技能和安全態度分為四類。
3.2.1安全態度好,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符合要求。第一類員工通常是生產經營單位的業務骨干,不僅生產、工作搞得好,安全生產方面也是表率。對這類員工,應以安全激勵為主,同時,我礦山應該積極考慮他們的職業發展問題,使他們對我礦山有良好的歸屬感。
3.2.2安全態度好,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不符合要求。第二類通常屬于技術尚不成熟但表現好的員工,應該是我礦山安全教育培訓的重點對象。由于他們有良好的安全態度,對他們的培訓重點應是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方面的內容。其中基礎素質高的員工,通過安全教育培訓,以后可成為第一類員工。
3.2.3安全態度不好,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不符合要求。我礦山一般很難容忍這類員工繼續在崗位上工作下去。對他們首先應進行思想工作,可采用個別談話,全面地了解實情后再考慮是通過培訓來轉化他們,還是采取其他處理措施,如調換工作、轉崗或辭退處理等。
3.2.4安全態度不好,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符合要求。對于第四類員工,他們的崗位安全知識和技能已經符合了要求,所以要解決的是安全態度問題。可首先進行摸底分析,了解安全態度不好的原因,如是否對安全重要性認識不足是否片面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是否對生產經營單位的組織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認同,或沒有歸屬感然后針對安全態度不好的原因制訂培訓計劃。對第四類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應側重于安全態度的轉變上。
3.3根據上述需求分析,識別出不同員工的培訓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更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分類對員工開展安全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