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因素辨識控制管理制度
1.適用范圍適用公司環境因素的辨識、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環保目標、指標、管理方案的制定。2.環境因素辨識的依據⑴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⑵行業頒布的規章制度;⑶公司制定的環保管理制度。3.環境因素辨識的組織和管理公司成立環境因素辨識工作小組,管理者代表任組長,公司各單位相關人員為成員,環境因素辨識具體工作由安全環保部組織。4.環境因素辨識的實施4.1每年年初由安全環保部制定《環境因素辨識計劃》,具體內容包括:本年度環境因素辨識的時間、范圍和內容,《環境因素辨識計劃》由管理者代表批準。4.2由安全環保部組織,由公司環境因素辨識工作小組按《環境因素辨識計劃》的內容具體實施環境因素辨識工作。4.3由安全環保部確定環境因素辨識方法和環境因素評價準則,制定《環境因素辨識評價表》。4.4由安全環保部組織召開環境因素辨識工作小組會議,明確工作要求,由各單位分別對本單位環境因素展開辨識工作。4.5環境因素辨識工作全員參與,首先由車間基層員工開始,逐級向上,最后由單位項目負責人匯總。4.6環境因素辨識工作小組對各單位環境因素辨識及評價結果進行審核,必要時召開會議集中討論,依據環境因素評價準則確定出公司重大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4.7評價小組根據評價結果擬定《環境因素辨識評價報告》,報管理者代表批準。4.8《環境因素辨識評價報告》內容包括:①評價對象概況簡述;②評價目的、方法、范圍和程序;③評價過程;④評價結論及建議。4.9由安全環保部將管理者代表批準的《環境因素辨識評價報告》分發至各相關部室、車間。5.環境因素辨識時應考慮以下因素:⑴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異常指裝置的檢修、裝置開車或停車時。緊急狀態指發生意外事故事件時。⑵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下的作業活動。“過去”指本企業或同行業曾經發生過相同或類似的活動。6.環境因素辨識識別范圍包括:⑴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及采用的新工藝;⑵所有運行中的系統設備、設施;⑶退役報廢設備、設施或有害廢棄物;⑷危險化學品;⑸所有進入現場工作人員(含相關方)的各種活動及環境。7.環境影響分類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固體廢棄物、其他。8.環境因素辨識的時間和頻次每年年底開展一次。當發生下列情況時,可隨時追加開展環境因素辨識工作:⑴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⑵實施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時;⑶增加投產新的產品品種、類別前;⑷改造、更新、添置生產、監測設備及生產配套設施前;⑸工藝流程更新前;⑹相關方就環境問題抱怨、投訴時;⑺相關方之環境因素對本公司環境產生影響時;⑻國家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更新、增加時,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術發生變化時。9.重要環境因素9.1對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定的環境因素均評價為重要環境因素。9.2對于確認的重要環境因素,安全環保部應組織制定管理方案,并經批準后實施,以確保本公司污染預防的控制和合規性、符合性。10.環境因素辨識評價采用多因子環境因素評價法10.1評價公式*=a×M式中:*——為環境因素得分;a——為發生的頻率:b——為排放值與法規標準值之比(或管理受控情況);c——為影響范圍及程度;d——為環境影響的可恢復性或持續性;e——為公眾和媒體的關注程度(敏感性):M——為b、c、d、e中最大值。10.2多因子評價法評分標準評價因子評分說明評分a發生頻率連續發生——每日一次5每日一次——每周一次4每周一次——每月一次3每月一次——每年一次2一年以上時間一次(偶然發生)1b排放值與法規標準值之比(或管理受控情況)≥100%(或不受控)580%——100%450%~80%(或有受控,但不徹底)330%~50%230%以下(或完全受到控制)1c影響范圍及程度國家乃至全球性嚴重破壞5省或市嚴重破壞4鎮區附近較嚴重破壞3廠區附近輕微的影響1廠內影響1d環境影響的可恢復性或持續性不可恢復或—年以上可恢復5半年至一年內可恢復4一周至半年內可恢復3一天至一周內可恢復2一天內可恢復1e公眾和媒介的關注程度國際高度關注5國家高度關注4地區性關注3廠區附近一般性關注2不為關注110.3確定重要環境因素及重要環境因素優先項級別環境因素得分*值求出之后,就要根據得分進行環境因素評價:①一般*≥9(此值自定)或M=3為重要環境因素。②*<9為一般環境因素。11.記錄TDI公司環境因素辨識計劃TDI公司環境因素辨識評價報告TDI公司環境因素辨識評價表TDI公司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篇2:試驗室相關環境因素危險源辨識防范措施
?工地試驗室是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部門。由于試驗室使用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大量的危險化學品,如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氧化劑、易爆品、有毒品、腐蝕品等等,因而要搞好試驗室安全管理就必須要控制好試驗室的危險源。危險源的有效控制可以防止發生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等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與健康、設備和設施免受損壞、環境免遭污染。
一、試驗室中的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通過對試驗室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管理上的缺陷進行分析,根據引發事故的原因對試驗室內的危險和有害因素進行分類。
?1、?物理性危險?設備、設施缺陷、防護缺陷、作業環境不良。
?2、?化學性危險?易燃、易爆、有毒化學藥品。
?3、?行為性危險?操作失誤、管理不善。
二、危險源的控制
?針對不同的危險源及可能引發的安全事故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安全技術措施
?首先為防止試驗室內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是這很難做到,因而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改進工藝。例如在用重鉻酸鹽法檢測化學需氧量(COD)時,為消除或減少氯化物的干擾需加硫酸汞進行去除,而硫酸汞是極毒物質。我們經過多次實驗,針對水質的具體情況,對氯離子含量不高的水質盡可能地不使用硫酸汞。其次是試驗室最為常見的是火災、爆炸事故,做好這類事故的預防工作,要消除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因素,就要使可燃物質不處于危險狀態。在實驗過程中應謹慎使用、規范操作易燃易爆物質,要防止可燃物與空氣或其它氧化劑作用形成危險狀態。
(二)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安全管理措施就是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將人、機、物、環境等涉及安全生產的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使安全技術措施發揮最大的作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強試驗室崗位責任制,使各項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人,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責任。建立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如《藥品管理制度》安排專人進行采購、登記、領用、發放。試驗室負責人應對貴重及危險化學品進行妥善管理和安排使用;《儀器設備管理制度》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由專人負責。負責人應熟悉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儀器設備處于正常完好狀態;《安全用電制度》試驗室所有人員必須明確試驗室總電源開關及各電器電源的位置,實驗操作結束后及時關掉電源。電路或用電設備出現故障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后,方可進行檢查;《安全防火制度》試驗室里有較多的易燃易揮發化學品,還有電爐、烘箱等,使用或操作不當極易引起火災,應在試驗室里配備消防設施等等。
?建立和完善試驗室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如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各種檢測的操作規程。如易燃、易爆物品必須存放在安全處;進入試驗室必須穿著實驗服;進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質或有腐蝕性物質操作時,必須穿戴防護服和防護手套;在實驗中應遵守操作規程嚴格按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如稀釋濃硫酸時必須緩慢地將濃硫酸加入到水中,而不是將水加到濃硫酸中);揮發性物質須在通風櫥中進行操作。試驗室產生的工作廢液,應在安全負責人的指導下妥善處理,(尤其是劇毒或強致癌物質)不得隨意處理廢舊藥品,而由專人回收,統一進行處理。
(三)加強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
?作為生產活動中最活躍因素的人是安全生產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因而做好職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是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必須定期對職工(尤其是新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專業培訓和考核。讓職工了解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2010年度危險源辨識及防治措施單位:****標項目部工地試驗室?部門負責人:***序號危險源及危險控制措施1供電線路敷設不符合安全要求1.采用三級配電和二級漏電保護措施;2.TN—S—C保護系統;3.電器設備安裝由電工操作;4.試驗設備電機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絕緣試驗。2電氣設備絕緣不良漏電3供電系統沒有安裝過流保護系統和漏電保護器4機械設備故障及人為誤操作造成的機械損傷1.?各種儀器操作規程上墻,并于明顯部位懸掛、張貼警示標志;2.?定期對各種設備進行維護,保證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加強防護;3.?加強業務培訓,使試驗人員熟悉各種儀器操作,專人操作。5插銷、座、開關等接觸不良或損壞。定期對供電終端進行檢查。6燈具、插銷、插座、開關等不符合安全要求。定期對供電終端進行檢查。7室內無人時,生產、取暖等電氣設備呈開啟狀態。1.抓好《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各項工作。2.開展防火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8消防設備配置不符合要求、失效。9有毒化學藥品處置不當1.?加強業務培訓,使操作者充分認識到危險性,學會保護自己;2.?添置必要的防護用具,加強防護,防患于未然。10野外作業時高空掉落、機械損傷1.?加強培訓,增強各成員的安全意識;2.?佩戴必要的安全防護設備;3.?特種設備非特殊原因須請專業人員操作。2010年度環境因素辨識及防治措施單位:*******?部門負責人:***序號環境因素控制措施1廢混凝土試件、各種集料、水泥、瀝青及瀝青混合料、土樣、鋼筋試件等1.對不可回收的固體廢棄物集中堆放,待工程結束后集中統一處理;2.對可回收的廢棄物集中堆放,定期處理;3.對有毒的廢棄物集中堆放,做無害化處理后統一處理;4.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棄至指定垃圾處理點。2廢棄的化學藥品、藥水3廢舊電池、廢紙、筆芯、廢硒鼓等辦公廢棄物4生活垃圾?
篇3:試驗室環境因素危險源辨識防范措施
工地試驗室是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部門。由于試驗室使用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大量的危險化學品,如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氧化劑、易爆品、有毒品、腐蝕品等等,因而要搞好試驗室安全管理就必須要控制好試驗室的危險源。危險源的有效控制可以防止發生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等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與健康、設備和設施免受損壞、環境免遭污染。
一、試驗室中的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通過對試驗室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管理上的缺陷進行分析,根據引發事故的原因對試驗室內的危險和有害因素進行分類。
1、物理性危險設備、設施缺陷、防護缺陷、作業環境不良。
2、化學性危險易燃、易爆、有毒化學藥品。
3、行為性危險操作失誤、管理不善。
二、危險源的控制
針對不同的危險源及可能引發的安全事故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安全技術措施
首先為防止試驗室內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是這很難做到,因而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改進工藝。例如在用重鉻酸鹽法檢測化學需氧量(COD)時,為消除或減少氯化物的干擾需加硫酸汞進行去除,而硫酸汞是極毒物質。我們經過多次實驗,針對水質的具體情況,對氯離子含量不高的水質盡可能地不使用硫酸汞。其次是試驗室最為常見的是火災、爆炸事故,做好這類事故的預防工作,要消除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因素,就要使可燃物質不處于危險狀態。在實驗過程中應謹慎使用、規范操作易燃易爆物質,要防止可燃物與空氣或其它氧化劑作用形成危險狀態。
(二)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安全管理措施就是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將人、機、物、環境等涉及安全生產的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使安全技術措施發揮最大的作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強試驗室崗位責任制,使各項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人,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責任。建立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如《藥品管理制度》安排專人進行采購、登記、領用、發放。試驗室負責人應對貴重及危險化學品進行妥善管理和安排使用;《儀器設備管理制度》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由專人負責。負責人應熟悉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儀器設備處于正常完好狀態;《安全用電制度》試驗室所有人員必須明確試驗室總電源開關及各電器電源的位置,實驗操作結束后及時關掉電源。電路或用電設備出現故障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后,方可進行檢查;《安全防火制度》試驗室里有較多的易燃易揮發化學品,還有電爐、烘箱等,使用或操作不當極易引起火災,應在試驗室里配備消防設施等等。
建立和完善試驗室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如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各種檢測的操作規程。如易燃、易爆物品必須存放在安全處;進入試驗室必須穿著實驗服;進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質或有腐蝕性物質操作時,必須穿戴防護服和防護手套;在實驗中應遵守操作規程嚴格按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如稀釋濃硫酸時必須緩慢地將濃硫酸加入到水中,而不是將水加到濃硫酸中);揮發性物質須在通風櫥中進行操作。試驗室產生的工作廢液,應在安全負責人的指導下妥善處理,(尤其是劇毒或強致癌物質)不得隨意處理廢舊藥品,而由專人回收,統一進行處理。
(三)加強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
作為生產活動中最活躍因素的人是安全生產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因而做好職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是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必須定期對職工(尤其是新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專業培訓和考核。讓職工了解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