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事故管理考核辦法

安全事故管理考核辦法

2024-07-23 閱讀 4773

為保護職工及公司財產安全,強化安全生產管理,杜絕各類事故發生,促進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經濟效益的增長,順利實現全年安全生產奮斗目標。根據《安全生產法》、《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有關規定,特制訂安全管理考核辦法如下:

一、安全管理對單位的考核

1、公司組織的安全例會及安全檢查日,相關單位遲到或無故不參加者,按會議制度執行。

2、單位對員工安全教育不夠,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力,致使員工出現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發現一次扣單位0.5分。

3、定期不定期被查出的不安隱患,責任單位應立即整改,整改不及時一處扣0.5分;未按整改通知要求進行整改的一處扣1分,并責令限期整改到位,否則按考核的2倍進行扣分(因整改不及時或未按要求整改而導致事故發生的將按照事故處理條例嚴肅處理)

二、安全事故對單位的考核

1、輕微傷事故

(1)致使傷者停工1個工作日以上,7個工作日以下在家治療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下,一人次扣單位1分;

(2)停工1個工作日以上,15個工作日以下,直接經濟損失在3000元以下的,一人次扣單位2分。

2、輕傷事故

出現輕傷事故致使傷者停工住院治療,直接經濟損失在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扣單位3分;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扣單位4分。2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扣單位5分;3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扣單位6分。

3、重傷事故

出現重傷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50000元以上的扣單位10分。

三、安全事故對相關人員的考核

1、發生人身輕傷事故,對單位負責人、安全員、工段長、班組長、責任人分別罰款100-300元。

2、發生人身重傷事故,對單位負責人、單位安全員、工段長、班組長、責任人、值班調度員、公司安全主管、生產安全處長、主管副總、公司總經理按責任大小分別罰款300-1000元;直接經濟損失在20000元以上的,對單位負責人提出警告、降職、調離、撤職處理。

天瑞集團南召水泥有限公司

2011年1月1日

篇2:煉鋼廠安全事故考核管理細則

1目的

為進一步規范員工傷亡事故的報告、統計、調查、分析和處理工作,及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的重復發生,保障員工的安全和職業健康,特制定本細則。

2適用范圍

適用于煉鋼廠所屬各單位。

3職責

3.1廠部及安全員是工傷事故管理的主管部門,負責本單位工傷事故管理的具體工作。

3.2各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工傷事故的真實性負責,并按要求上交事故報告。

4術語

4.1工傷事故:是指公司員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即員工在本崗位勞動,或雖不在本崗位勞動,但由于本企業的設備和設施不安全、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企業領導指派到企業外從事本企業活動,所發生的人身傷害和急性中毒事故。

4.2事件:導致或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

4.2.1一般安全事件:是指事件發生后,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

4.2.2重大安全事件:是指事件發生后,險些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

4.3輕微傷事故:是指造成人員輕度表皮損傷未構成輕傷標準的。

4.4輕傷事故:是指造成員工肢體傷殘,或某些器官功能性和器質性輕度損傷,表現為勞動能力輕度或暫時喪失的傷害。一般指受傷員工歇工在一個工作日(含一個工作日)以上。

4.5重傷事故:是指造成員工肢體殘缺或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嚴重損傷,一般能引起人體長期存在功能障礙,或勞動能力有重大損失、受傷員工歇工在105個工作日(含105個工作日)以上的失能傷害。

4.6死亡事故:是指事故中有人員死亡的事故。

5管理細則

5.1安全事件、事故報告程序

5.1.1發生安全事件當事人和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安全員、值班主任和單位領導報告。

5.1.2發生工傷事故后,受傷人或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安全員、值班主任、單位領導和廠領導報告;安全員或廠長負責及時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等上報安全生產部和主管經理。

5.1.3發生工亡事故后,事故現場人員和信息管理員、值班主任必須第一時間報告廠長、安全員;廠長或安全員直接用電話報告公司領導和安全生產部。

5.1.4事故發生后,車間安全員、工段長,值班主任,應保護好事故現場,積極搶救負傷人員,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重大安全事件、輕傷事故現場經廠部勘察確認后方可清理;重傷事故現場須經公司安全生產部勘察允許后方可清理;死亡事故現場須經市主管部門勘察允許后方可清理。因搶救人員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應做出標記或繪制出現場圖。

5.1.5發生工傷事故單位隱瞞的,一年內受傷本人或直系親屬有權直接向公司主管部門書面提出工傷申報,逾期將不再受理。

5.2事故調查:

5.2.1輕傷事故由廠部指定人員組織本單位安全、生產、技術、設備、工會等部門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結果報公司安全生產部批復。

5.2.2重傷事故由廠部同公司主管部門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

5.2.3工亡事故由公司有關部門協同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

5.2.4事故調查組有權向事故單位、有關部門及人員了解相關情況和索取有關資料,任何

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并要如實地向事故調查組敘述事故經過和知道的事故詳情。

5.2.5工亡事故的調查與處理包括:調查事故現場、事故前生產情況及事故經過、進行必要的技術鑒定和試驗、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分析事故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人員的處理意見,填寫事故調查報告書、上報、結案、歸檔。

5.2.6廠內道路交通事故由相管方維檢部負責調查、分析、處理,結果及有關材料報公

司安全生產部備案。

5.3事故處理:

5.3.1發生事故單位必須嚴格按照事故處理“四不放過”的原則,輕傷、急性中毒和重傷事故的調查報告書必須于2日內報送廠部。

5.3.2事故調查組提出的事故處理意見和預防措施建議,由事故單位及有關部門負責落實。

5.3.3違反本規定:在傷亡事故發生后隱瞞不報、謊報、故意遲延不報、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或者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調查以及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報告的,由廠部或上級部門按規定給予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

5.3.4凡是在調查、處理事故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打擊報復的,廠部或上級部門將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

5.3.5重大安全事件由廠部批準結案,輕傷事故一個月內由公司批準結案。重傷以上事故應當在90日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日。工傷事故處理結案后,廠部向全體員工公布處理結果。

5.4事故統計:

5.4.1廠安全科負責每月3日前必須將上月員工傷亡事故月度報表送安全生產部。

5.4.2事故的經濟損失和工作日損失,當月無法完全統計上報的,可跨月補報。

6處罰

6.1一般安全違規、嚴重安全違規執行煉鋼廠《煉鋼廠崗位績效考評管理細則》。

6.2違反安全禁令執行一個月培訓。

6.3一般安全事件、微傷事故,按輕傷事故處罰標準的25%執行績效考評標準。

6.4重大安全事件處罰標準按輕傷50%執行績效考評標準。

6.5急性中毒處罰標準按輕傷執行績效考評標準。

6.6輕傷事故、重傷事故、工亡事故執行煉鋼廠《煉鋼廠崗位績效考評管理細則》。

6.7員工負傷后,由輕傷轉成重傷的,處罰標準按重傷執行績效考評標準;同時發生多人傷害或程度不同的傷害事故時,按傷害人數及傷害程度合并計算執行績效考評標準。

6.8單位發生事故后隱瞞不報、謊報以及偽造或破壞事故現場和拒絕調查,出具偽證的一經查實,將按同類事故加倍對事故單位進行績效考評。

6.9單位發生事故后,不按規定組織調查、分析、處理和上報事故報告材料,執行大事故績效考評標準。

6.10對于各單位所轄區域內同區域、同崗位當月所發生的重復性安全違規,對主管主任執行一級管理責任追責。一般安全事件、重大安全事件的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未執行,對主管主任執行一級管理責任追責;輕微傷事故和輕傷事故的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未執行,對主管主任執行二級管理責任追責;輕傷以上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未執行,對主管主任執行三級管理責任追責。

6.11交通事故管理及考評細則執行公司《廠廠內內交交通通運運輸輸安安全全管管理理制制度度》》《生產安全事

煉鋼廠安全事故考核管理細則故/事件管理制度》》

7績效指標

8支持文件

《生產安全事故/事件管理制度》》

《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機構和責任制》

《廠廠內內交交通通運運輸輸安安全全管管理理制制度度》》

篇3:安全事故考核項目制度

安全事故考核項目

出現工傷事故,上報公司的工傷事故,一律按公司工傷事故考核制度執行相關責任人員考核。未上報公司的工傷事故及安全事故,一律參照公司標準及廠部領導意見進行相關責任人考核。未報公司的輕傷及以下事故,扣除相關責任人考核款后,其余事故醫療費用一律由事故部門自行承擔。事故部門遲報、瞞報事故,事故擴大話后才上報廠部及公司的,分廠按事故性質加倍考核相關責任人及責任部門,并由責任部門承擔公司針對遲報、瞞報的相關考核。出現輕傷事故(含未上報)。事故部門班組長待崗3個月,待崗期間工資下調一級或按崗位員工工資發放。出現重傷事故,事故部門班組長免職,車間及相關科室領導待崗3個月,待崗期間工資下調一級。出現工亡事故,免于事故責任人處罰,事故部門班組長免職,永不任用管理崗位,車間主任降職或免職,相關科室領導降職或免職。車間全年出現工傷事故超過3起,除事故考核外,車間領導降職或免職。出現工傷事故,經分廠或公司處理的,除事故考核外,同時執行《機械微粉廠安全風險抵押金管理辦法》。

10)出現廠內交通事故、火災事故一律按公司管理制度、同時結合廠部領導意見進行相關考核及人員處罰。

附:安全事故相關責任人考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