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設備事故管理辦法

設備事故管理辦法

2024-07-23 閱讀 6015

一、目的

為加強設備事故管理,保障設備安全有效運行,制訂本辦法。

二、適用范圍

(集團)公司所有的設備事故管理。

三、引用文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二)《(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管理總則》

四、定義

(一)設備事故:凡正式投產的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造成設備的零件、構件損壞使生產突然中斷;因本企業設備原因直接造成能源供應中斷而使生產被迫突然停止;修復費用≥3萬元以上;停機時間≥四小時以上;均視為設備事故。

(二)設備故障:在生產過程中因設備的零、構件損壞或雖未損壞但設備動行不正常、控制失靈等原因,使主機停產五分鐘以上,四小時以下者(構不成設備事故)均稱為設備故障。設備故障也要納入設備事故的管理范圍。

(三)設備事故分級

⒈特大設備事故

設備事故的修復費≥100萬元以上者為特大設備事故。

⒉下列情況之一者視為重大設備事故:

⑴設備事故的修復費在≥10萬元而<100萬元者。

⑵主要生產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系統停機二十四小時以上。

⒊下列情況之一者視為一般設備事故:

⑴設備事故的修復費在≥3萬元而<10萬元。

⑵主要生產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中斷四小時以上(含4小時)二十四小時以下。

五、職責

(一)設備所屬單位負責一般設備事故的調查、分析、處理。并將設備事故處理報告上報裝備處。

(二)裝備處負責重大、特大設備事故的調查、分析、處理。必要時參與一般設備事故的調查處理。

六、內容及要求

(一)下列情況不屬于設備事故

⒈聯動機組的設備技術狀況不好,有發生事故的可能,已上報公司設備和生產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安排檢修的。

⒉在生產過程中,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正常動作,但安全連鎖部件損壞使生產中斷而未造成設備損壞的。

⒊在生產過程中,工藝件損壞(如軋輥、矯直輥、導衛裝置、風口、渣口、燒嘴、氧槍、連鑄機結晶器、剪刃、一般運輸皮帶等)使生產中斷的。

⒋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使生產中斷的。

(二)事故的處理與分析

⒈事故搶修

設備發生事故或故障后,檢修單位應迅速組織搶修。設備故障或一般設備事故,檢修單位組織搶修,生產單位配合;特大或重大設備事故,由裝備處、生產處組織有關單位搶修。對搶修不力,使事故進一

步擴大的責任者,視同事故責任者一并追究處理。

⒉事故分析

⑴一般事故由事故單位設備廠長組織設備、生產操作、維修方面的

有關人員及事故當事人參加分析,重大和特大事故由裝備處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進行事故分析。必要時裝備處參與一般事故的分析。

⑵事故分析應遵循“四不放過”原則。即: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過;職工群眾未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受到處理不放過。

⑶事故、故障分析。生產單位主管設備的人員、檢修單位人員應逐月進行設備事故和故障的原因分析。生產單位按事故發生的類別、部位、時間、等級、過程及原因等逐項填寫設備檔案與各類報表。

⒊事故處理

?對于重大及重大以上設備事故,經裝備處分析形成結果后,按《設備專業管理辦法》執行。一般設備事故,由事故單位和檢修單位做出處理意見報裝備處存檔。

⒋事故統計、上報

事故記錄、事故修復費、事故經過及原因分析,由生產單位統計,上報裝備處。

⒌事故時間

⑴一般按設備停機到設備具備恢復生產條件之間的時間計算。如因生產原因,未能及時恢復生產,事故時間可按搶修試車合格后終止。

⑵有備用機組的設備,事故時間按事故設備停機到備用設備投入生產之間的時間計算。

⑶設備發生事故被迫提前檢修的,其事故時間應為:事故設備停機

到具備恢復生產條件之間的時間。

⒍設備事故修復費

設備修復費為修復或更換被損壞設備所發生的設備、備件、人工

管理等項費用。設備損壞嚴重無法修復的,應為更換設備的現行價格。當一臺設備發生事故,波及其它幾臺(套)或有關廠主要生產設備損壞的,其修復費也應包括在內。

⒎對設備故障應做故障次數與停機時間的統計。

⒏事故與故障的上報制度

⑴一般事故與故障,生產單位應首先通知檢修單位。生產單位與檢修單位有關領導對事實了解分析后自行處理決定。特大、重大設備事故,生產單位應及時向裝備處、生產處總調匯報。

⑵一般設備事故與故障,各廠應在三日內將設備事故分析報告報送裝備處,裝備處審核、整理、存檔。特大、重大設備事故與故障待修復后,由裝備處根據調查分析情況將事故處理意見上報公司。

⑶生產單位及檢修單位應加強設備故障管理,做到有臺帳,有統計,有分析,有措施,避免重復事故、故障發生。

(三)設備操作人員及檢修人員均應參加崗位培訓,特殊崗位應有特殊工種操作證。

⒈生產單位、檢修單位應分別對設備操作人員、檢修人員不定期地進行培訓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應離崗學習,兩次不合格者調整崗位。

⒉檢修單位應嚴格執行檢修計劃。檢修時除了對設備缺陷、隱患進行處理之外,還應對設備進行詳細地檢查并作好記錄。對發現的問題,能及時處理應及時處理,不能處理的列入下次檢修計劃。處理問題和

隱患前應制定和落實事故防范措施。

(四)設備事故管理的獎勵與懲罰

⒈獎勵條件

⑴能認真履行崗位責任制、交接班制、設備操作規程,提前發現設備異常現象,避免重大設備事故發生的人員。

⑵能認真貫徹設備管理條例,狠抓事前教育,積極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杜絕重大設備事故的發生,保證設備安全運行,全年無設備事故,經濟效益顯著的單位及有關領導。

⑶重大及重大以上的事故責任者能積極主動提供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運行記錄,并積極參加事故搶修,可減輕處分。有特殊貢獻者給予表彰和獎勵,由生產單位、檢修單位上報,裝備處核實后實施。

⒉處罰

⑴有下列情況之一應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①因工作不負責任,玩忽職守,造成設備事故,使國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者。

②由于規章制度和操作維護規程不健全,職工無章可循造成設備事故者。

③對操作人員不按規定進行有關規程教育,或未經考試合格而上崗操作,造成設備事故者。

④設備超負荷運行造成設備事故者。

⑤對發現的設備隱患、缺陷和緊急情況,不立即報告,不積極采取措施,造成設備事故者。

⑥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犯勞動紀律,造成設備事故者。

⑦施工、安裝、檢修過程中不按技術要求進行作業,偷工減料質量

低劣,設備投產后造成設備事故者。

⑧因設計原因造成設備事故者。

⑵下列情況之一,對有關人員從重處罰

①發生設備事故隱患隱瞞不報,虛報或破壞現場,故意拖延報告者。

②在事故調查中隱瞞事故真相,甚至嫁禍于人者。

③事故發生后由于不負責任,不積極組織搶修或搶修不力造成事故

擴大者。

④重復發生重大及重大以上設備事故者。

⑤設備事故的分析和處理不堅持“四不放過”原則的單位或領導。

⒊獎懲

⑴對造成設備事故的責任單位、有關領導、直接責任者及有關人員,除根據公司經濟責任制及有關規定進行經濟處罰外,視情節和損失輕重分別給予教育、警告、記過、降薪、降職、留廠察看、開除廠籍等處分。情節特別嚴重的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⑵設計失誤造成設備事故,由設計單位賠償全部設備修復費。并追究其領導及有關人員的責任。

⑶因原材料質量低劣,造成設備事故,責任單位要賠償全部修復費,并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⑷對認真執行公司設備管理制度和規程,保持主要生產設備全年無事故,經濟效益顯著的單位予以表彰、獎勵。

⑸對發現異常現象及時處理或上報避免重大設備事故的人員、對積極搶修事故有特殊貢獻的人員根據公司按規定給予獎勵。

篇2:制氧站設備事故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設備安全運行和氧氣的連續穩定的供應,防止設備事故的發生,制定本管理規定。

第二條?設備事故管理要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設備事故分析要堅持事故原因不明、責任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及群眾未受到教育與處理不放過;防范措施不落實不放過的“三不放過”原則。

第二章?管理職責

第三條?生產車間負責組織一般設備事故的分析及搶修。

第三章?設備事故的定義、分級

第四條?凡正式投產的設備(包括建筑物、構筑物),在生產過程中造成設備的零件、構件損環,使生產突然中斷或受嚴重影響,或由于本崗位設備原因直接造成氧氣供應中斷而使生產突然中斷者,稱為設備事故。

第五條?下列情況不列為設備事故

(一)在生產過程中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正常動作,安全件損壞,使生產中斷而未造成其他設備損壞者;

(二)在生產過程中易損件及大宗消耗件損壞,使生產中斷者;

(三)生產工藝事故,使生產中斷,而未造成設備、廠房、構筑物損壞者;

(四)交通事故,而未造成設備損壞者;

(五)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設備損壞使生產中斷者。

第六條?設備事故分級

(一)特大設備事故:設備事故的設備修復費在100萬元及以上者,為特大設備事故。

(二)重大設備事故:凡達到下列條件之一者即為重大設備事故。

1、設備事故的設備修復費在10萬元及以上,100萬元以下者;

2、主要生產設備發生設備事故使生產系統停機24小時及以上者;

(三)一般設備事故:凡達到下列條件之一者即為一般設備事故。

1、設備事故的設備修復費在1萬元及以上,10萬元以下者;

2、主要生產設備發生設備事故使生產系統停機1小時及以上,二十四小時以下者。

第四章?設備事故的統計與上報

第七條?事故統計。事故次數、事故發生時間、影響生產時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設備事故管理的基本數據,應如實記錄,正確統計。

(一)事故次數:

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中斷,一般按中斷一次,計算一次。如果一臺設備發生事故,修復開機還沒有達到正常生產時,在同一部位又發生事故,后一事故應認為是前一事故的繼續,只計算一次。事故時間和修復費則要累計計算。

(二)事故時間:

1、一般按設備停機到設備具備恢復生產條件之間的時間計算,玻璃纖維窯爐應加上影響生產的時間。

2、有備用機組的設備,事故時間為事故設備停機到備用機組開機的時間。

3、動力設備發生事故引起系統停機,其事故時間計算為涉及的生產設備中最長停機時間。

4、設備發生事故使生產中斷被迫提前檢修,或臨時安排計劃檢修者,其事故時間的計算統一規定為按事故設備停機到該設備具備開機狀態時之間的時間計算。

(三)?設備事故損失費為事故設備修復費與減產損失費之和。

1、設備事故修復費為修復損壞的設備發生的材料、備件、人工及管理費用等。備件、材料費用一律執行采購價格,人工費按發生事故單位設備系統人員平均日工資額乘以修復設備總工時計算。設備損壞嚴重無法修復的應為改換與設備規格、裝備水平相應設備現行價格。

2、減產損失費為因設備事故使生產突然中斷減少的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一臺設備發生事故影響幾臺(套)設備停產時,其減產損失為被涉及的設備減產損失之和。

第八條?設備事故發生后,車間要立即報告設管部,在事故設備修復后12小時內把事故分析報告書報設管部。

第五章?設備事故的搶修、分析、處理

第九條?設備事故搶修。設備發生事故后,要迅速組織搶修,盡快恢復生產。

(一)特大、重大設備事故由設管部組織搶修。

(二)一般設備事故由事故單位組織搶修。

第十條?設備事故分析。事故分析是對事故原因、事故責任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制定防范措施,要堅持“三不放過”原則。

(一)特大、重大設備事故由機械動力部及機動技術科組織分析。

(二)一般設備事故由事故單位組織分析。

第十一條?設備事故處理。

(一)特大、重大設備事故由設管部提出處理意見,由分管副總經理審批。

(二)一般設備事故由車間提出處理意見,由設管部領導審批。

第六章?獎勵和考核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將獎勵有關人員:

(一)能及時發現重大設備隱患,避免重大、特大設備事故發生者。

(二)參加事故搶修的單位或個人,能做到迅速排除事故恢復生產者。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一)違章操作造成設備事故者。

(二)玩忽職守,擅離工作崗位,違反勞動紀律造成設備事故者。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

(一)由于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不健全,職工無章可循造成設備事故者。

(二)對職工不按規定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或未經考試合格而上崗操作造成設備事故者。

(三)設備嚴重失修,嚴重超負荷運行或使用已批準報廢的設備造成設備事故者。

(四)違章指揮,強令工人違章作業造成設備事故者。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對有關人員從重考核:

(一)故意曲解事故定義,壓低事故等級,隱瞞不報、虛報或故意拖延報告者。

(二)在事故調查過程中,隱瞞事故真相,弄虛作假或嫁禍于人者。

(三)事故發生后由于不負責任,不積極組織搶修;或沒有采取措施而造成事故蔓延擴大,加大事故損失;或重復發生同類事故者。

篇3:煤礦機電設備事故管理制度

為加強機電、運輸事故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3.1在生產、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機電、運輸設備事故,應按有關規定進行登記、調查、分析、統計和報告。

1.3.2?機電、運輸事故按其影響生產或基建施工時間,造成損失程度和性質,分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重大事故三種。

1.3.2.1?一般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一般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0.1~2萬元者。

2)造成設備停運影響生產或基建施工1小時及以上或產量損失200噸及以上者。

3)3千伏級以上變配電設備誤停、送電者。

4)提升設備的斷繩,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車輛顛覆、斜井跑車,壓風機風管爆炸或風缸搗毀,膠帶、電纜或電氣設備著火等惡性事故,造成經濟損失不到或達到一般事故程度者。

1.3.2.2?重大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重大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2萬元以上到50萬元者。

2)主排水泵停泵,造成泵房進水或淹泵者。

3)全礦井停電10分鐘以上,地面車間供電中斷4小時以上至7天。

4)提升設備的斷繩,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車輛顛覆、斜井跑車,壓風機風管爆炸或風缸搗毀,膠帶、電纜或電氣設備著火等惡性事故,造成經濟損失超過一般事故程度者。

5)全礦井停風10分鐘以上者。

1.3.2.3特大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特大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超過50萬元者。

2)因機電、運輸事故引起的淹井、著火、瓦斯爆炸、停電造成全礦井停止生產8小時以上,基建施工企業造成全部礦井工程停工8小時以上者。

3)全礦井停風30分鐘以上者。

1.3.3提升設備的過卷,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撞信號、斜井跑車,3千伏及以下的變配電設備誤停、送電等惡性事故,但情節嚴重,應視為未遂事故。

1.3.4機電、運輸事故的管理和報告辦法:

機電、運輸事故發生后,除分別按程序匯報及時組織搶修外,還要按下列程序逐級上報:

1.3.4.1?發生一般機電、運輸事故時,各科隊負責人應立即向機電動力科和安監部門匯報,并在2天內把事故報告報機電動力科和安監部門。

1.3.4.2?發生重大、特大機電、運輸事故時,礦安監部門應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事故單位應將機電、運輸事故發生經過、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事故責任者、處理意見及結論在5日內逐級上報。特大事故要于15日內逐級上報到有關部門。

1.3.4.3?發生未遂事故時,班組長應立即向科隊負責人匯報,情節嚴重的應向礦相關部門匯報。

1.3.5?發生事故,機電動力科要會同安全監察部門,本著“三不放過”的原則認真進行追查,對事故的責任者要及時處理,按責任大小,情節輕重和造成的后果,給于批評教育、經濟賠償或行政處分以至追究刑事責任,對隱瞞事故情節或不報者應加重處罰。

1.3.6?發生重大、特大機電、運輸事故,各生產單位要將事故情況及時在本單位內通報,同時抄報上級主管部門,以便共同接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