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制度
1?目的
為了建立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防止和減少事故,保障公司的安全生產,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特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碼頭各部門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適用本規定。
3?術語
3.1事故隱患。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簡稱事故隱患),是指單位或個人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3.2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
3.3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4?主要職責
4.1安全保障科對公司范圍內事故隱患排查、事故隱患整改的監督檢查負責;對各部門做好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監督檢查,依照本規定查處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違法行為及其責任者。
各部門條線對所管轄區域的事故隱患排查、事故隱患整改負責,各部門條線負責人每月主持召開本單位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情況研究會,分析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中的存在問題,布置好下個月的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
4.2碼頭相關部門對所管轄條線的事故隱患排查、事故隱患整改負責,按照各自領域的技術標準開展安全生產的隱患排查工作。
4.3員工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當及時予以處理。公司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和舉報獎勵制度,鼓勵、公布舉報電話、設置舉報箱(或公開電子信箱),發動員工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鼓勵員工舉報。對發現、排除和舉報事故隱患的有功人員,應當給予物質獎勵和表彰。
生產中凡遇到危及人身或設備安全,或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等緊急情況以及存在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有嚴重危險的廠房、生產線和設備,職工有權有責任向上級報告。遇有嚴重危害生命安全的情況,職工有權停止操作,并及時報告領導處理。
4.4碼頭各相關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出租的,各承包、承租單位必須到上級部門公司安環處(或各總廠)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各方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職責。碼頭必須樹立業主意識,對承包、承租單位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負有協調和監督管理的職責。
?5?管理內容和要求
5.1安全隱患自查程序
碼頭開展的全面性隱患自查每月不少于二次;班組每天或每班應檢查各崗位、工藝設備和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好情況,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班組自查后應按職責落實整改,并及時匯總逐級上報。各單位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應組織部署本單位檢查計劃并參加所在單位的檢查活動。
5.2隱患自查報告程序
重大事故隱患,一經發現,立即電話報告公司安環處,并在24小時之內以書面形式報告集團公司安環處;
每月的10日、20日將匯總的一般事故隱患書面報告公司安環處,同時須書面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條線負責人隱患排查的情況;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立即報告集團公司安環處。集團公司安環處在每月25日之前將集團公司隱患自查情況上報南豐鎮安監辦。
5.3隱患排查的主要內容
5.3.1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規程標準的貫徹執行情況;生產組織和生產管理中是否存在不符合標準、法規的地方,是否存在事故隱患;交叉作業和危險性較大的作業是否落實了切實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5.3.2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及落實情況,明確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
5.3.3企業安全生產重要設施、裝備和關鍵設備、裝置的完好狀況及日常管理維護、保養情況,勞動防護用品的配備和使用情況;各種防護裝置、信號、標志、儀表、指示器、安全裝置要經常檢查,定期校驗,保證齊全、完好、靈敏、可靠,未經批準,不得拆除、移動或停用。電氣線路和設備的接地(接零)是否符合標準。消防重點部位是否得到有效的監控。
5.3.4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和危險物品的存儲容器、運輸工具的完好狀況及檢測檢驗情況,特種設備是否持證運行;起重工具,應經常檢查、各種安全裝置是否完好有效、吊索具是否符合使用標準,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是否嚴格執行“起重作業十不吊”。
5.3.5對存在較大危險因素的場所情況;生產現場的危險區域和危險部位,是否按標準要求設置安全警告牌、標志牌,警告牌、標志牌是否保持完好。
5.3.6事故報告、處理及對有關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情況;事故隱患是否得到整改落實。事故(包括未遂事故)是否嚴格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調查和分析,事故的隱患和整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實。
5.3.7安全基礎工作及教育培訓情況,特別是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的持證上崗情況和生產一線職工的教育培訓情況,以及勞動組織、用工等情況;現場檢查作業人員對本工種、本崗位的安全生產操作規程、應急注意事項是否了解和掌握。
5.3.8應急預案制定、演練和應急救援物資、設備配備及維護情況;應急準備和響應是否有效,應急救援預案是否得到持續改進和完善。
5.3.9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安全"三同時"(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和使用)執行情況;生產現場是否存在違章搭建和影響安全生產的設施。
5.3.10道路及消防設施的設計、建設、維護及交通消防安全設施設置等情況;
5.3.11對生產作業過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的危險點排查、防范和治理情況等。
5.3.12設備、設施、器具、工具是否存在缺陷,防護是否完好,運行過程中是否存在隱患;周期性管理的設備、器具、工具是否校驗、是否存在超期使用的現象;護欄、平臺、斜梯、直梯、安全通道、安全設施等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生產設備、工藝布局、生產工藝、防護用品等是否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5.3.13員工的工作環境是否符合職業衛生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作業環境中是否存在粉塵、噪聲等危險有害因素,相應的防范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實。
5.3.14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排查,查員工作業過程中是否存在“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等的“三違”行為。包括:員工上班前勞保用品的穿戴是否整齊,在班前和班中不準喝酒,不準酒后駕駛機動車輛;操作時精力是否集中,沒有串崗、離崗、脫崗、睡崗等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其他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本崗位作業指導書的行為。
5.3.15建筑和道路施工企業按照本專業、本行業的要求開展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的排查和整治工作。
5.3.16各單位所轄區域內道路交通狀況是否存在隱患。廠內道路必須保持暢通。占用道路或路面施工時,是否辦理審批手續,路面兩端設安全遮攔,懸掛禁行標志;夜間必須掛紅燈。通行道路必須保持整潔暢通。廠內運輸車輛是否在規定的車速內行駛等。
5.3.17其他。
5.4?隱患整治
5.4.1對自查中發現的一般事故隱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則進行整改和落實。“三定“是指在事故隱患的整改方面要做到“定人、定責、定完成期限”;“四不推”是指隱患的整改要做到“小組能夠落實整改的,不推向班;班能夠落實整改的,不推向分廠;分廠能夠落實整改的,不推向公司職能部門;職能部門能夠落實整改的,不推向公司”
5.4.2對于重大事故隱患,由碼頭的負責人組織制定并實施事故隱患治理方案,報公司安環處,由安環處監督相關單位和部門對重大事故隱患進行整改和落實。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治理的目標和任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經費和物資的落實;
(四)負責治理的機構和人員;
(五)治理的時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5.5.3對一時難于整改的重大事故隱患,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采取相應的監控手段,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對崗位員工和相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防止事故的發生。
篇2: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三級制度
第一條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公路法》、《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對“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重要性的認識,根據省、市政府《關于建立安全生產工作七項制度》的要求,結合交通行業特點,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按照市交通局、區(市)縣交通局、交通企事業單位隱患排查整治三級管理原則,切實加強對公路客貨運輸、客貨站點、水上運輸、公路事故多發點段和病害橋梁等重點部位事故隱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做到標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第三條市交通局每年底由有關處分別提出下一年度安全生產重大隱患的整改計劃、整改方案,分別報送省交通廳、公路局、運管局和航務局。同時抄送局安全監督處,匯總上報市政府辦公廳、市安監辦等相關部門。并按照省交通廳、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下達的整治任務,在職責范圍內有計劃地對隱患整治項目進行整改,確保整治任務按期完成;堅持每季度定期排查和經常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制度。建設處負責國省干線在建公路橋梁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公路處負責公路、橋梁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指導督促市級收費公路公司排查整治收費路橋的安全隱患;交管處負責指導督促市級客貨運輸、客貨站點、汽車維修企業、駕校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航務處(海事局)負責水上運輸和渡口碼頭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
第四條區(市)縣交通局負責縣道公路橋梁、屬地管理的客貨運輸企業、客貨站點、汽車維修、駕校、水上運輸和渡口碼頭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在每年底提出下一年度安全生產重大隱患的整治計劃、整改方案,分別報送市交通局安全監督處、公路處、交管處、航務處(海事局);并按照市交通局、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下達的整治任務,在職責范圍內有計劃地對隱患整治項目進行整改,確保整治任務全面完成。堅持季度排查和經常性排查整治制度。
第五條公路橋梁施工企業、養護企業、公路客貨運輸企業、客貨站點、汽車維修企業、駕校、航運企業和船舶修造企業在每年底提出下一年度安全生產重大隱患整改計劃和整改方案,并報上級交通行業管理部門;堅持月查和日查安全隱患排查制度,按時完成各級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門下達的安全隱患整治任務。
第六條隱患整治項目完工后,負責整治的單位要及時向下達隱患整治任務的政府或上級交通部門提交評價申請,由下達任務的政府或交通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整治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不能投入生產和使用,并限期重新進行整改。
第七條本制度經**市交通局修訂后,于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
篇3: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制度
(一)檢查消除火災隱患。
1.防火巡查頻次、部位和人員。
(1)在工作期間的防火巡查應當至少每日一次;
(2)防火巡查可由專兼職消防管理人員實施,或結合實際,由有關工作崗位人員實施;
(3)防火巡查人員應當及時糾正違章行為,妥善處置火災危險,無法當場處置的,應當立即報告。發現初起火災應當立即報警并及時撲救;
(4)防火巡查應當填寫巡查記錄,巡查人員及其主管人員應當在巡查記錄上簽名。
2.防火巡查內容。
(1)用火、用電有無違章情況;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暢通,安全疏散指示標志、應急照明是否完好;
(3)消防設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標志是否在位、完整;
(4)常閉式防火門是否處于關閉狀態,防火卷簾下是否堆放物品影響使用;
(二)組織撲救初起火災。
1.單位應當制訂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并按照預案,至少每半年組織一次演練。
2.員工發現火災應當立即呼救并報“119”火警,起火部位現場員工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按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或電話通知消防值班人員;
(2)立即使用消火栓、滅火器等滅火,開啟送風閥、排煙閥等消防設施。
3.火災確認后,值班人員應當立即啟動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志愿消防隊應當按照預案分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通知有關人員趕赴火場,與公安消防隊保持通信聯絡,向單位火場指揮員報告火災情況,將火場指揮員指令下達有關人員;
(2)根據火災情況,使用本單位消防設施、器材撲救初起火災;
(三)引導人員疏散逃生。
1.應當在每個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明確疏散引導員,負責組織引導人員疏散。
2.發生火災時,疏散引導員應當立即通過喊話、廣播等方式,按照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通知、引導火場人員正確逃生。
3.火災無法控制時,單位火場指揮員應當命令所有參加火災處置人員撤離。
(四)消防宣傳教育培訓。
1.開展經常性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通過張貼圖畫、廣播等向員工宣傳防火、滅火、疏散逃生等常識。
2.對每名員工應當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對新上崗和進入新崗位的員工進行上崗前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
3.通過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員工應當達到以下要求:
(1)熟悉消防法律、法規;
(2)掌握本單位、本崗位的火災危險性和防火措施;
(3)掌握本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規程及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
(4)掌握消防設施、器材的使用方法;
(5)掌握報火警、撲救初起火災、引導在場人員疏散及自救逃生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