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群眾直通車工程實施方案
蓉芙中學“群眾直通車”工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市委“一推行四公開”和蓉芙區委“四聯三為”機制要求為指導,深入貫徹*****,深化創先爭優活動,引導全校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掌握校情、學情,解決群眾反映的群眾問題和師生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多方位了解群眾呼聲,聽取群眾意見,提升育人水平,為學校優質、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活動內容
本著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學校黨支部精心組織、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凝心工程”,了解教師對學校管理、家長對師德師風建設、學生對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意見,使活動關注每一位困難教職工,關心每一個學生,用責任鑄就師魂,用愛心弘揚師德,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長郡蓉芙中學。
具體實施辦法:
1、每位黨支部支部委員聯系一個黨小組,要求支部委員深入各黨小組,了解各黨小組中黨員教師的困難和對學校發展好的想法和建議,并支持和解決黨小組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2、每位黨小組組長走訪各黨小組的黨員,黨小組組長在了解本小組成員的困難和要求的情況下,還應了解黨員對學校工作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反饋給校領導班子。
3、每個黨小組的黨員走訪身邊的群眾教師,每位在職黨員對組內的群眾都進行談心、幫助,了解其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難,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支部反映他們的呼聲,協助學校做好釋疑解難工作。
4、每位黨員行政干部聯系一戶困難教師家庭,學校黨支部、工會在對在職、離退休困難教師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摸底后,將困難教職工分配給每位黨員行政干部,要求每位行政干部對聯系的困難老師進行定期走訪、慰問,協助學校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5、“師徒結對”一幫一:學校在在職教師中選擇出一批骨干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教學的幫扶,要求師徒相互聽課、評課,共同提高,切實推進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的結合。
6、每位在職教師聯系一位困難學生,在教導處對全校學生情況進行摸排后,確定每位教師聯系學生對象,要求每位教師關注聯系學生狀況,定期找學生交心,每期至少進行兩次家訪,并對交心、家訪情況進行記載,學校將在一定時期后對教師聯系的學生轉變情況進行了解,對進步較明顯的學生的聯系老師進行表彰。
7、校團委組織對困難學生進行幫扶,由校團委組織對家庭特別困難學生進行幫扶。
8、設立校長接待日,定期召開民情懇談會,學校通過這種形式及時了解群眾呼聲,所取群眾意見,并及時在工作中加以改進,以提升學校管理質量,為提升育人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蓉芙中學黨支部
篇2:群眾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實施方案
群眾文化活動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和基礎,是培育文化市場,加強人才儲備和完善文化產業配套資源的必經過程,更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的和歸宿。借繁榮群眾文化活動之帆,行文化產業發展之船,是夯實基層文化基礎,扎實有效地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必經之路,也是確保文化“惠民”、“富民”,促進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群眾文化有機共融、協調發展的有利途徑。根據*市實際,現制定*市群眾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實施方案。
一、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升城市品位和影響力,文化建設意義重大。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關鍵在于培養和選拔一批熱愛文化工作、勇于創新、積極進取、業務精干、甘于奉獻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目前,全市群眾文化人才建設普遍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人員學歷偏低,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人才培養力度較弱,專才較少;三是年齡結構老齡化,隊伍結構有待優化;四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比較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對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無法適應新時期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一支業務強、素質精的人才隊伍,因此,充分發揮他們在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中的主力軍作用十分緊迫。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大精神,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理念,緊緊抓住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宣傳激勵四個環節,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推進*市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邁上新臺階,著力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區域文化經驗的嶄新飛躍。
三、工作目標
1、培訓目標:大力加強以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為主體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人才工作新機制,著力營造有利于優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實現群眾文化人才總量穩步增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2、結構目標:力爭到*年底,全市新培訓群眾文化人才總量為*人,其中專兼職行政管理人才*人,農村群眾文化實用人才*人,城市社區文化實用人才400人,農村文化經營人才100人,城市社區文化經營人才100人。
3、機制目標: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方式,努力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逐步建立社會化文化人才評價機制,積極完善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化教育和培訓制度。
四、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培養專才
1、建立和持續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庫,明確培訓目標和數量。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庫是*年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的重點,通過人才庫建設,全面準確掌握全市文化人才的數量、分布和知識技能水平,有利于摸清家底,任用人才,繁榮和發展文化。著重培訓適應城市文化特色,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四方面重要人才:一是小品、小戲、二人轉、非遺表演活動專員,二是剪紙產業活動專員,三是書、畫、攝影活動專員,四是休閑體育活動專員。收入文化產業人才庫的人才分為四類,一是在獲得各類表彰和榮譽,在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詣和影響力的經營、培訓和組織人才;二是擁有藝術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在文化體育等相關文化產業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能工巧匠和專門人才,以及被群眾公認的鄉土或社區文藝專才;三是文化企業的老總、經理或相關文化經營人才;四是政府部門精通文化發展的領導和專門工作人才。市級文化產業人才庫建設工作于*年11底完全建成,并確定培訓目標、方式和內容,利用現有機構、團體和平臺,科學有序開展培訓活動。
2、新建、擴建培訓基地,搭建培訓平臺,廣泛持久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人才培訓活動,提升群眾文化人才素質。
*市現有建設中的群眾文化培訓基地2個(*大戲院、*閱讀文化園),已建成可利用的群眾文化培訓基地7個(*廣合剪紙公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工筆畫院、*手指畫院、*市群眾藝術館、遼北文化產業傳媒有限公司、*文化藝術演藝集團),現有小型群眾文化培訓平臺1個(*國畫培訓社、),擬建群眾文化培訓平臺2個(*市文化產業協會人才培訓中心、西豐縣滿族剪紙藝術中心)。未來三年,*市將對群眾文化人才進行四種形式的培訓,即集中全面培訓、短期專項輪訓、短期外地考察、特別人才的長期院校培訓。
3、樹立信心,穩定和激勵群眾文化人才創造性開展工作。
一是實行人員保障。鄉(鎮)、村和社區文化管理人員擔負著農村和城市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和指導任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到*年底,各鄉(鎮)文化站除保證現有1名專職文化人才的基礎上,對年齡40歲以上的文化人才進行調整,配備一批具有文化專才的年輕干部充實基層文化隊伍。同時,再配備一名兼職文化專才或文化管理人員,確保文化工作人員力量到位。二是實施業務保障。各鄉(鎮)要確保本地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規模和質量,保證鄉(鎮)文化干部(人才)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群眾文化活動工作,拓展工作范圍。三是實施資金保障。對列入培訓計劃的文化人才,相關部門提供培訓經費、培訓時間,對在群眾文化活動方面有突出成績的文化人才實行政府補貼。
4、加大宣傳,為群眾文化人才組織開展活動提供展示、發展平臺。
群眾文化因其大眾化的特點必須依托宣傳和展示的平臺推廣出去。特別是近年來,以*工筆畫、手指畫、剪紙為內容的文化形式也躋身群眾文化活動范疇,有待于持續提升發展空間,并加大宣傳扶持力度,一是搭乘以“*歡歌”、“*鄉村大舞臺”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對各類新興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系列宣傳活動;二是加大媒體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刊(播)發二人轉、秧歌、書畫、剪紙等藝術產品相關的專題片、教學片,普及文化知識、文化產品的創作方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創作生產;三是政府相關部門頻繁組織群眾文化人才攜帶各種文化產品參加各種展會、比賽和活動,提高文化藝術產品、群眾文化活動專業人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市府設立群眾文化活動特別獎項,對優秀群眾文化人才、群眾文化活動成績突出的鄉(鎮)和社區進行獎勵激勵。
5、加大文化產業開發和扶持力度,讓群眾文化人才在活動中發展、在產業化中鍛煉,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群眾文化活動走向產業化是*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為實現這一目標擬采取4種方式:一是通過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產業化發展,鍛煉和培訓一批文化經營人才,傘燈秧歌、東北年俗表演、剪紙、朝鮮族面具舞、二人轉、書畫、太極拳(扇)等群眾文化活動參與者眾多,擬通過舉辦相關賽事將其推向產業化;二是以鄉(鎮)、社區為主體,進行專業化市場開發和扶持,促使其上規模、上檔次,實現市場化和集約化經營;三是培育農村或社區文化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文化人才熱衷文化活動和善于組織的特點,以產業運作的方式,鼓勵他們組織、開展、參與小型節慶時令慶典和民間婚娶、生日及開業慶典活動,參與當地政府部門舉辦的各種大型主題慶典活動和宣傳活動,逐步形成一支文化經紀人隊伍,讓文化效益最大化;四是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策劃、打造和運作群眾藝術節、群眾休閑體育節、地方民俗節等易于展示群眾文化的節賽,,為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發展空間。
五、工作工求
1、明確領導,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群眾文化人才培訓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部門要增強責任心和主動性,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提供政策和資金扶持,宣傳文化部門要積極組織、協調,加強宣傳,策劃組織好相關節賽活動,搭建平臺和載體,用足用好項目扶持資金,確保實效。縣(市)區、鄉(鎮)和街道要積極配合,做好群眾文化人才的選配、推薦、指導、協調、組織等工作,抓好落實。
2、突出重點,注重結合。群眾文化人才培訓工程要緊緊圍繞“文化強市”的總體要求,突出三個重點,抓好“三個結合”。即以“盤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總量”為重點,與全市經濟發展相結合,與全市文化發展大方向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使文化建設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有機融合。
3、增強實效,抓好落實。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視野,大膽創新,科學規劃培訓目標,精心策劃活動載體,不斷健全完善群眾文化人才培養、任用、激勵機制,確保該項工程收到應有效果,真正為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人才支撐。
4、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做好人才庫建設、管理和使用機制,形成文化人才管理網絡,科學制定培訓規劃,加大培訓力度,逐步形成管理、培訓、使用的長效機制,確保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后繼有人,可持續發展。
*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