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幼兒園教師學習科研工作制度

幼兒園教師學習科研工作制度

2024-09-25 閱讀 9179

幼兒園教師學習科研工作制度

  1、教師應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與業務知識,每天努力抽出一小時的學習時間。

  2、教師應認真做好學習理論卡片摘錄每周一張,教育教學實踐卡片每月一張,每學期結束上交保教主任。

  3、幼兒園每學期編印一集《教師教育教學經驗花絮》。

  4、教師每學年撰寫一篇教育論文,每年10月15日前上交園長室。

  5、幼兒園每年度編印一本《優秀論文集》。

  6、教師應積極參加業務學習,認真做好筆記,討論熱烈發言。

  7、教師每學期聽課5~10節,自然年度底上交《聽課筆記》。

  8、教師應積極嘗試教學改革,主動承擔教研組(片)、園級公開課,承擔課題研究。

  9、教師應主動承擔指導新教師的工作,以老帶新、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10、幼兒園對承擔園級、大片級、某級觀摩課教師進行獎勵。

  11、幼兒園對指導幼兒在某級比賽中獲獎的教師進行獎勵。

  12、幼兒園對在某級以上各類競賽獲獎及作品在刊物上發表的教師進行獎勵。

篇2:小學教科研論文: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活動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在實踐中我悟出教學中不能為了合作學習而進行合作學習,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下面僅就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1、發揮潛能,合理配置小組人員。

合理的小組人員配置,有利于小組合作順利、有效地進行,也助于學生在合作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我還注重了各小組中組員的安排。俗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實施合作學習之初,我主要采用自由組合和隨機組合兩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小組,效果均不理想。自由組合小組是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合作小組的成員往往是由幾個好朋友組合在一起,剩下的則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湊合成一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興趣相投的幾個好朋友在一起時話題很多,討論熱烈,但常常離題萬里,海闊天空地談論與學習無關的問題,表面上學生“動”起來了,實際上是亂動,造成散漫的合作。而湊合的小組則討論不起來,保持沉默。隨機組合的學習小組是根據學生的座位,前后或左右兩桌組合成4人合作學習小組,這樣的組合,各小組成員的素質差距較大,只有少數小組能真正進行合作、討論、交流,大部分小組交流不起來,參與率很低,效果很不理想,成為形式上的合作學習。

經過反復的摸索和實踐,我最終采用混合編組,取得較好的效果。在編組之前,先對學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對學生的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業成績、家庭背景、特長愛好、守紀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之后進行混合編組,盡量保證每個小組內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學生能夠在合作過程中相互地取長補短,豐富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視角,有助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合作中每個學生都覺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覺得自己是學習的小主人。

2、抓住契機,合理配置合作時間。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為了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總是從活動內容出發,緊抓合作的契機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但是,為了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走過場,在小組合作的時間配置上我還引導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左右。這段時間主要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的見解,避免“人云亦云”現象的發生;其次,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左右。這段時間是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才能,談出自己的想法的時間,但也不能無組織無紀律,能說的就多說,不能說的就不說,主要還要依靠組長的統籌安排,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經過討論最終形成小組的統一結果(當然有意見的也可以保留,課下再交流);最后讓學生全班交流,時間控制在二分鐘左右,這個階段是展示小組合作的重要過程,與每次活動的“合作星”及“優勝合作小組”互相結合,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

3、聯系活動,合理配置合作內容。

合作內容是指每一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的具體問題。制定的合作內容的好壞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因此,我在合作內容的制定上十分慎重。首先,需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最近發展點,即合作中淺層次的內容。并提出合適的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認知目標,即:合作中深層次的內容。其次,在合作內容的配置上,我還注重合作內容的可操作性,難易要適度。目標不可太高,遙不可攀,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程。目標太低,伸手可得,學生興趣就不濃,學習熱情就會逐漸減退,失去學習動力。

4、注重激勵,及時反饋合作成果。

沒有反饋,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長久地進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應及時地給予反饋。展現優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和興趣;糾正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集體觀念,激勵學生的合作興趣和意識,我采用了“累計積分制”這種整體性的評價辦法,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十分有好處。我們在學生小組合作后的集體交流時,有意識任意指派各組的某號同學代表匯報,該生發言的成績就代表全組合作學習的水平,記入“小組排行榜”,每次活動后累計各組積分,一段時間后評出“優勝合作小組”,該組每人都可在班報評比欄中升一面“合作旗”。在這樣的以團隊為整體的激勵性活動中,學習基礎好的學生便會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完成本組的學習任務,帶動性格內向不愛發言的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而戰。

在小組合作的初涉中,我和我的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魅力。我們積極地融入其中,體會艱辛、享受樂趣,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合作的勝利!

篇3:教科研前沿從深度學習角度審視新評價

**年元月,二七區培育小學在起始年級段引入了姚柯煒教授主導的“沙盤評價”,試圖借助“沙盤評價”這種形式,打破單一紙筆測試的局限,更為全面和客觀的考察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年1月14日起,學校進一步打破“沙盤評價”的局限,完成了新一輪基于“沙盤評價”理念的新評價嘗試。值此,學校新評價系統一周歲了。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我們在評價方面的嘗試,我們或許可以換個思路來看: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進行有品質的“深度學習”,我們豐富和優化評價形式,不斷解放對于評價的理解,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趨近“深度學習”,更好的促進“深度學習”。

評價優化如果不是以“改革”的名義,甚至不是以“創新”的名義,而是以促進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成長的名義,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名義,會不會更親切和直觀一些呢?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深度學習”: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伍新春教授對“學習”一詞“真義”的探源,我們可以知道,真正的學習,應該發生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讓學生獲得經驗,并且能夠讓學生“習”,能夠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學術界和卓越教育教育聯盟對“深度學習”的解釋,深度學習,應該是主動學習,抓住事物“本質”的學習,并且能夠學以致用。根據華南師大皇甫全教授的介紹,學習學術研究的成果“學習中心與知識創造”認為,學習中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識創造的過程。因此,對“學習主體”“學習對象”“學習方式”“學習場所”的考察和研究,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專業發展最核心的功課。科學的“學習”,不僅包含了經驗的獲得,也包含了經驗的使用;不僅強調了學習的方式,也強調了學習的動機。教師們只有如此深入地研究“學習”的不同層面,才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學習觀,才能促進課堂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并最終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本自然段一字不落復制粘貼自田保華局長的《**年的課堂期待:讓學生走向深度學習(一)》)

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審視我們今天進行的評價優化行為,我們可以做如是思考:

一、“以終為始”更能促進“深度學習”;

本次評價的最后,一年級教師設置了“兌獎處”。兌獎處為每個孩子準備了新年紅包,并且設置一年級上期應該著力培養的六大核心素養為“禮包”,讓每個學生在評價結束后,認領一條自己發展的最好的核心素養作為新年禮物帶給爸爸媽媽。這樣的設計很棒,學生在完成評價的同時,明晰了自己的優勢,當然也明確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長空間,同時,也為教師宏觀上把握整個年級學生的核心素養習得狀況提供了依據。

從“以終為始”的角度看,能不能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之初,在課程綱要分享課上,讓學生明確這些核心素養以及考察方式呢?

從“以終為始”的角度看,能不能讓一年級學生及其家長在進入教師精心設計的“考場”之前,憑借“備考指南卡片”,完成評價前的家庭學習和自我備考,對“考試”了如指掌呢?

在很久以前,有三位泥工匠師在一個家族里做同樣一件事卻對自己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這三個人同時在砌磚,有位路人問它,你們在干嘛?一個說在砌磚,另一個說在蓋房子,第三個說在建造金碧輝煌的宮殿。這三個人,誰最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為卓越的建筑師呢?

二、“師生相長”、“生生促進”更能優化學習生態

從教學的角度看課堂,要求我們既要研究教師的教,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甚至還要分出精力去琢磨教學的載體(教材、教學案等)。如果從學的角度看課堂,則要求我們把全部的精力聚焦、集中在“深度學習”上,唯有從這個視角上來看時,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才會被解放和打破,才會真正實現陶行知先生設想的“小先生制”。才會真正創造出田保華局長在一副對聯中描述的學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