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死亡賠償協議書
電擊死亡賠償協議書
協議雙方:
甲方:*X,*X,*年*月*日出生,身份證編號:******。
乙方:*X,*X,*年*月*日出生,身份證編號:******。
*X,*X,*年*月*日出生,身份證編號:****X。
乙方系×××的妻兒。×××(系甲方雇工)于*年*月*日在為甲方(系×××生前雇主)勞動時,因電擊死亡。為解決因×××死亡的善后賠償事宜,甲、乙雙方經協商一致,達成以下協議:
一、因×××家屬來滬料理×××后事的車旅費、住宿費以及在處理死者火化前的生活費,由甲方承擔。
二、發生在上海期間的×××的喪葬費由甲方承擔。
三、以上第一、二條款項由甲方按乙方提供的支付憑證,按實結算。
四、甲方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因×××死亡的賠償金,計人民幣×××萬元。
五、以上第四條款的賠償金,由甲方最遲于*年*月*日存于在銀行開立的存款帳戶內。在甲方向名下存款帳戶存人該賠償款時,乙方應向甲方出具收款收據。
六、雙方約定,在甲方履行了上述全部款項賠付義務后,乙方不再以其他任何理由向甲方再行賠償和補償要求。
七、本協議一式三份,甲、乙方各持一份。上海市公證處備查一份。本協議自雙方簽字之日起成立。
八、本協議在履行期間發生爭議,自行不能協商解決的,由上海市人民法院管轄。
協議人:
甲方:乙方:
簽訂日期:*年*月*日
簽訂地點:
篇2:交通事故及非正常死亡應急預案
為了預防和減少校車交通事故的發生,保障乘車師生的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道交通安全法》的相關精神,特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機構
組長:校長副組長:副校長
組員: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學生科長、班主任、校醫
二、任務分工
校醫:配合醫院搶救受傷人員、維持現場秩序。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辦公室主任:負責通信聯絡,提供交通工具。
工會主席:負責傷亡人家屬及有關人員接待工作。
三交通事故預防辦法和措施
1、加強對駕駛員交通法規、安全行車的教育。
2、加強對乘車師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3、選擇經驗豐實、駕駛技術熟練、自覺守法的同志擔任校車駕駛員。
4、選擇認真負責的老師隨車,做好學生的安全保護工作。
5、做好車輛例行保養,出車前要對車容、車況、安全性能(特別是制動系統)進行檢查。
6、不準超載、超速。
四、應急處理程序
一旦發生校車交通事故,應按下列程序處理:
1、報警。
2、報教育局相關部門(先口頭后書面)。
3、安置乘車人員。
(1)發生受傷者,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2)另外調動車輛接送學生,換乘車輛時,隨車教師要看清周圍交通、車輛行駛情況,避免發生新的交通事故。
4、通知家長。
5、配合交通事故處理部門調查,并參與調解。
6、及時做好學生及家長安撫工作,控制事態,維持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正常進行
7、介入。
五、嚴重傷害及非正常死亡處理程序
1、學生在校內發生嚴重傷害事故,學校立即送學生救護,并通知其監護人,并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保護現場配合公安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2、學校一旦獲悉本校學生非正常死亡,將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詳細情況,并備案存檔,協助學生家長處理善后事宜。
篇3:班會開到火葬場死亡教育要開展?
今年3月份,海口市某校組織高一同學觀賞殯儀館,在模擬演示中了解尸體火化過程。“死亡教育”以這種方式突然展現,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熱烈討論。數據顯示,中國15歲至34歲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殺,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性教育”已經日趨普和,“死亡教育”何時才干名正言順地走近青少年?國外的“死亡教育”已經相當幼稚,在中國,可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什么呢?
一次“變態”的班會?
3月31日下午,海口景山學校高一(6)班班主任張婧老師,帶著全體同學來到海口市殯儀館。同學們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氣氛凝重,靜聽工人講解并演示了遺體是如何火化成一堆青灰的。
這次班會被當地媒體報道出來,新華網、中新網、搜狐等國內幾十家網站紛紛轉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央視論壇節目很快對張婧老師進行了采訪,于4月4日晚作為頭條評論播出。這個班級“一夜成名”。
熱烈的討論隨即展開,媒體的評優秀論文章也屈指可數。
一些反對者的言辭激烈,且看:“班會開到火葬場,會讓小朋友們覺得‘死亡教育’就是面對冷冰冰的尸體。一局部小朋友過于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說不定會生出人生無趣的想法。我快讀高中的小朋友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舉動很‘變態’,有這種想法的老師真‘幼稚’。”“同學們看到的是冰冷的尸體,哀號的生者,是神秘的喪具和繁瑣葬儀。同學獲得的恐怕不只是珍惜生命的感悟,還有毛骨悚然的驚恐。”“愚昧之至。真是吃飽了撐的,學校是怎么想的。領著同學看點什么不好,看死尸!”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誤解了。同學看的是火化過程的演示,并沒有真正的尸體。”接受采訪時,張婧,這位投身教育十幾年的老師憂心忡忡:“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常聽說小朋友不理解家長,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棄等。”“有的小朋友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生命,和同學發生矛盾后糾結打架,不顧后果。一些小朋友人格心理尚不健全,感情脆弱,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張老師所憂慮的,已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資料顯示,自殺高居中國15-34歲人群死因第一位,青少年自殺呈明顯低齡化趨勢,近年來,許多事例讓人驚心動魄。**年11月,新疆某中學初三4名少女因名次靠后怕家長責罵,喝老鼠藥自殺。**年3月,青島市一初三女孩被父親批評玩電腦游戲,喝農藥死亡。再看海南的報道:《海口一女中同學失戀竟兩度尋死》《班長職務被撤換13歲男孩喝農藥自殺》《向家長要錢過生日遭拒初二同學尖刀割腕》……
今年3月北京十五中學第一屆心理文化周的講座上,該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問多少同學考慮過死亡,90%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又問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學舉起了手。
小朋友們不怕死,還是不懂得死亡?有專家分析,一些動畫片讓小朋友以為怎樣都死不了,兇殺武打片中血淋淋的局面也讓小朋友不把死亡當回事。一名報道過甘肅同學連續服毒事件的記者說,事發地大多數小同學對“死亡”一無所知,有的小朋友認為“死亡”就是心情不好時把農藥喝下去不想后果。一名六年級女生說:我想死了就是睡著了,再也醒不來了。另一小朋友認為“死亡”就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會上犯罪的人幾乎都是不怕死的。”宗春山說,在青少年時期正確認識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我國“死亡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
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臺灣學者張淑美的《死亡學與死亡教育》一書,概括了死亡教育的內容:死亡的實質和意義,對死亡和瀕死的態度、處置和調適。研究者普遍認為死亡教育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我們更加正視生命。
在國外,死亡教育已相當幼稚。自1960年始,美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都逐步開設了這門學科,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也有相關座談會、研習會。英國小學課堂上,殯葬業人員或護士會教授人死時發生的事,并讓同學模擬遇到家長車禍身亡等情形時如何應對。我國香港和臺灣局部中小學校也有相關課程,如臺灣基隆市還開展過“生命教育教學設計設計”競賽。
死亡教育近年來在內地也有開展,但爭議頻頻。20**年,西安市26中初二(1)班同學的作文《給自身寫墓志銘》也曾引起大討論。與海口這次活動一樣,反對者認為讓小朋友直面死亡,考慮這類負面問題太繁重。海南省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專家周文江說:珍愛生命不是單純去看生離死別,感受簡單的痛苦。學校應教育同學從有意義的生命個體中獲取奮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觀賞殯儀館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還可能對一些同學發生負面影響。
雖遭到一些質疑,但從網友評論看,贊同者占了大多數。“死亡不可怕,愚昧才最可怕。恐懼來自于迷信,小朋友們原本是不迷信的,都是大人們在灌輸。單從破除迷信來說,這個活動也非常有意義。”“我實在不希望我的小朋友漠視生命,有自殺、自虐等想法,我希望小朋友能在一個死去的人那里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同學被維護得太穩妥了吧!掃廁所會累倒,觀賞會嚇倒!社會到處是爭斗,他們能適應嗎?”“有的家長怕負面影響,假如小朋友從沒接觸過負面的東西,以后能經得起嗎?家長能一輩子照顧他們嗎?”
張婧老師亦深有體會:“現在的同學好奇心強、叛逆心理也很強,有自身的想法。保守的‘正面教育’都是告訴同學怎么樣勝利,很少引導他們面對失敗,這就使得同學在遇到挫折時顯得手足無措。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缺了點什么,令同學不愿接受,無妨嘗試‘反面對比教育’。”
國內已有專家提出:開展死亡教育最佳時期是青春期萌動前。可以介紹死亡知識,讓青少年扮演死者、傷者、孤兒等,從情感上體驗與死亡相關的情景,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有所準備,讓小朋友們能更加珍惜生命。
為什么不能理解我們?
張老師憑經驗邁出了死亡教育第一步。“在一次朋友母親的葬禮上,我看到遺體被送入焚化爐,親人跪地失聲痛哭,在強烈震撼中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希望同學們也能有這樣體驗,感悟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我們無法永遠維護小朋友,但可以教會小朋友更好地維護自身。”
“觀賞前我征求過同學和局部家長的意見,同學們表示出極大興趣。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去之前進行了心理疏導。在殯儀館,他們不只嚴肅認真地觀看演示,靜聽講解,還詢問了火化一具尸體需要多長時間、多少溫度,使用什么燃料等問題。出了火化間,我對他們講: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學會珍惜。在家,珍惜親情;在學校,珍惜同學友情、師生情。學會理性對待矛盾,珍惜自身和他人。”“活動結束后,看到同學們寫的內心感言和一些同學實實在在的變化,我深感欣慰。通過這次活動,我與同學的心更近了,班級更加和諧了,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局部同學寫的觀賞感受:
王同學:來到火化間,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這里曾有過多少生離死別啊!但大家都沒有害怕,反而被周圍的一切感染了。我不時地告訴自身,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堅強地面對,不能想不開而尋短見,人的生命就那么一次,多么可貴。
徐同學:人活著每一秒都是偉大的,起碼可以做自身想做的事,跟親人說說心里話,人死之后一切都會化為烏有。人一生中會有許多酸、甜、苦、辣,不能因為一點點傷心、挫折就想不開,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的考驗呢?
薛同學:星期六快點到來吧,我要和爸爸媽媽好好聚聚。
……
在與同學的接觸中,一位陳姓男生問記者:為什么媒體不理解我們?記者無言。同學們認為很正常的一件事,卻遭到成年人強烈的抗拒。聽聽小朋友們的心聲吧: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應該早一點開展,比方在初中甚至小學。因為初二是人生一個重要轉折點,假如引導不好會有很多問題。我在初中時就曾對社會很憎恨,因為有許多不公平,也因此想過自殺,后來才漸漸體會到不能輕率對待生命。觀賞殯儀館后,想到假如我死了家長會哭得多么傷心,我更加認識到不能只考慮自身。”
“我們不應回避死亡,還應該把這個內容放在教材里。一些同學因為哥們義氣,走上犯罪道路,完全沒有考慮后果,到后悔就來不和了。”
“學校里不應該只談好事,要開展更多的主題班會和社會實踐,讓我們全面地認識社會和生活。即使我們的學習成果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年5月26日11:30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