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
醫院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
一、建立法定傳染病疫情三級管理監控網絡
(一)由業務副院長、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醫務科、門診部辦公室負責人組成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小組。
(二)各科室(病區)領導應把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列入醫療質量管理內容,各科室(或專科)要有一名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二、門診各科均要設門診日志,簡單登記初、復診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及疑似傳染病患者的詳細地址或電話;各病區要認真填寫住院患者《住院患者出入院患者登記本》的各項內容,對住院期間所發生的合并癥一定要如實填報。此項工作由區長及護長監督執行,每月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進行檢查、登記。
三、傳染病疫情報告的登記與報告:
(一)報告病種
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
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手足口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廣州市傳染病防治規定》中規定的三種傳染病:水痘、恙蟲病和肝吸蟲病。
(二)病例分類與分型
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病原攜帶者和陽性檢測結果五類。其中,需報告病原攜帶者的病種包括霍亂、脊髓灰質炎、艾滋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其他傳染病;陽性檢測結果僅限采供血機構填寫。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肺結核分型報告;
炭疽分為肺炭疽、皮膚炭疽和未分型三類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類;
梅毒分為一期、二期、三期、胎傳、隱性五類;
瘧疾分為間日瘧、惡性瘧和未分型三類;
肺結核分為涂陽、僅培陽、菌陰和未痰檢四類;
乙型肝炎、血吸蟲病應分為急性和慢性。
(三)報告時限
(1)對甲類傳染病、乙類傳染病中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質炎的病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立即電話上報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并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送至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進行網絡直報,同時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電話報告區CDC。
(2)一些少見或容易引起暴發流行的傳染病:如流腦、乙腦、登革熱、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應于2小時內電話上報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同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
(3)對其它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應于24小時內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送至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進行網絡直報。
(4)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區衛生局報告。
(四)對在我院就診中所發現的傳染病患者,不論其是否曾在其他醫院就診均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對接觸傳染病較多的科室:內科、兒科、急診科、婦科門診、皮膚科門診、感染性疾病科還要登記《傳染病初診患者登記本》,報告卡應在規定時限內由所屬科室病區的工人送交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簽收。
(五)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指定專職護士及時對各科室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登記、核對和網上報病,并于每月底作傳染病病例和性病病例的統計、分類,按規定的時間分別向疾控部門和廣州市性病防治所上報。
(六)有下列情況須填寫《傳染病初診患者登記本》及《傳染病報告卡》:(1)傳染病患者;(2)疑似傳染病患者;(3)傳染病攜帶者;(4)疑似病例確診后訂正。感染性腹瀉患者還需填寫《腹瀉患者登記本》。
(七)對未能排除傷寒、痢疾的病例而作肥達氏反應和血液細菌培養、大便痢疾桿菌培養者,按照傷寒、痢疾疑似患者要求,均要在《傳染病初診患者登記本》上登記及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以防漏報,最后確診再報訂正卡。
(八)按規定我院不得開設結核專科門診,對需住院治療的肺結核患者,市區內的可轉送廣州市結核病防治所(如同時合并危及生命的非傳染性疾病,則待病情穩定后再轉送結核病院治療);非住院治療的患者一律轉至當地的結核防治機構進行統一的檢查,督導化療管理。
(九)結核性胸膜炎按規定作疫情報告,但無需轉診;其它肺外結核病患者,無需填傳染病報告卡,也無需轉診。
(十)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負責全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的監督工作,每月定期進行傳染病疫情報告及遲報、漏報情況的檢查和統計,收集整理資料備查,并把檢查結果反饋給各科室領導及主管醫生,各科接通知后如有異議須在三天內與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聯系,否則,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則將檢查結果交由質控科進行處罰。
四、考核與培訓:每年組織一次新分配來我院工作的醫務人員學習《傳染病防治法》、《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和《我院法定傳染病疫情登記報告制度》等規章制度,并作為崗前教育的一項內容;另每年分春、秋兩季組織進修生、研究生學習傳染病有關知識及制度,考試后備案。不定期對在職人員進行傳染病知識的再教育。
篇2:傳染病病例登記轉診制度
1、門診日志和登記本,包括門(急)診、檢驗科、放射科等,對傳染病病例,要詳細記錄就診病人的基本情況,項目齊全,書寫規范,14歲以下兒童必須注明家長姓名。初診病人,注明“傳染病卡已報”,復診病人注明“復診”字樣,首診發現傳染病人立即轉傳染科門診或當地傳染病醫院。
2、臨床科室、檢驗科、放射科等必須建立傳染病登記本,記錄項目和內容與門診日志及出入院登記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時間段內,二者人數相符合。
3、預防保健科應建立全院傳染病登記本,對各科室報告的傳染病病例信息,詳細登記,并定期進行匯總分析。
4、不具備傳染病診療條件的科室,在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時,要認真、詳細地做好登記,及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轉到本院的傳染科或當地傳染病專科醫院。
篇3:X學校傳染病疫情登記管理報告制度
篇一: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保障全體師生的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學校要組織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必須人人重視,加強預防。
二、各班每天要進行晨檢。班主任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了解學生出勤、健康狀況。對因病缺勤的學生,班主任要追查病因并進行登記。
三、學校衛生室保健醫負責學校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收集、匯總和報告工作,班主任和教師發現學生有發熱、皮診、腹瀉、嘔吐、黃疸等傳染病早期癥狀,以及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及時報告學校領導及疫情報告人,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上報衛生科與教育局。
四、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級,1天內有3例或者連續3天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飲水史時,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1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篇二:
為了能夠及時有序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疫情在我校的發生和蔓延,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及上級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1、學校成立由校長陳運占為組長,業務主任陳德偉為付組長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班班主任負責本校傳染病防治的各項具體工作。
2、各班班主任為本班傳染病疫情報告責任人,一旦發現本班有傳染病疫情,應在1小時內向校長及主任報告。各班班主任應定期對各班衛生委員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及疫情報告程序進行培訓。
3、針對不同季節的傳染病,學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預防傳染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員工的公共衛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4、各班班主任堅持每天對本班學生進行晨檢和午檢,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5、為預防各種傳染病在校內的發生,各班應把本班的公共區、教室、寢室徹底打掃干凈,不留衛生死角。并加強教室、寢室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
檔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