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報告
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報告
(1)活動的標題:《關于雙廟鎮秸稈禁燒和秸稈還田的實踐調查報告》
作者單位:太和縣第三中學附屬小學張建亮
太和縣第三中學劉振倫
(2)活動背景介紹:20**年太和縣在安徽省甚至阜陽市秸稈禁燒和秸稈還田工作中沒有完成上級規定的禁燒任務,在阜陽市的考評中居于落后地位,20**年太和縣委、縣政府為做好禁燒工作和秸稈的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工作。早計劃、早準備、早落實,在5月份從全縣各單位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幫扶小分隊,下到各鄉鎮自然村協助村鎮做好禁燒和秸稈還田工作。我們作為教育幫扶小組的成員一行5人在張建亮組長帶領下,到太和縣雙廟鎮陳林村進行幫扶,在一個多月的幫扶工作中,幫扶組成員牢記陳玉建局長的安排:不僅要做好幫扶工作,更要發揮教師的強項,利用有利時機做好調查研究,為以后的禁燒工作和秸稈的綜合利用積累第一手材料。所以在工作中我們在做好幫扶工作的同時,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各種對比試驗,并進行了分析研究,為此小組成員每人都寫了2萬字左右的工作日志,拍攝了大量的圖片,積累了翔實的資料,到幫扶結束時我們小組不僅順利實現了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的零火點目標,而且鍛煉了小組成員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尤其是我們做的《關于雙廟鎮秸稈禁燒和秸稈還田的實踐調查報告》的總結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3)活動的目標:通過我們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自覺抵制焚燒秸稈的違法行為,使天更藍、水更凈、空氣更新鮮;通過機械的、科技的手段,打消群眾的顧慮,做好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工作,真正實現變廢為寶的目的。
(4)活動的計劃與過程:計劃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宣傳動員階段。在午收開始前的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主要是進村入戶逐人進行宣傳禁燒秸稈的意義和國家的有關政策,以及秸稈還田對增加土地肥力的好處,和政府為實現秸稈還田的所做的努力等,使政策深入人心。
第二階段:調研實施階段。在午收進行中,為了切實了解各種機械(收割機、粉碎機、旋耕機)的滅茬還田效果,我們分組對不同地塊、不同時間段收割后的小麥秸稈的粉碎和還田效果進行了對比實驗,分析其中的原因,調整機械和時間段之后再進行粉碎和還田,力爭效果的最優化。
第三階段:還田效果驗證階段。秋莊稼種植之后,再次到秸稈還田地塊觀察莊稼的長勢,驗證秸稈還田究竟比沒有秸稈還田的地塊有什么優勢,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用事實驗證秸稈還田的優勢,進一步打消老百姓的顧慮。
第四階段:形成調查報告。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秸稈
還田和綜合利用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書面報告。
(5)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內容主要圍繞保護環境,變廢為寶如何做好秸稈禁燒和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展開調研,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觀察、調查和對比分析等。
(6)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①.6月6號,陳林村陳寨村南邊的地塊,面積100畝。沒有進行限茬收割,收割后留下的麥茬估計在25--30cm,比較深。收割后立即進行粉碎滅茬,使用的是100馬力的動力進行粉碎,現場來看,滅茬效果很差:表現為秸稈粉碎后長度太長,被車輪碾過的秸稈成綹子倒伏不能被粉碎,影響種植,達不到秸稈還田的效果。分析原因一是剛收割后的秸稈濕度較大,不易粉碎,二是收割時沒有限茬,導致秸稈過多,如果限茬收割,秸稈經過收割機粉碎后,再經過粉碎機的粉碎效果會更好。于是進行第二次試驗。
②.6月6號,劉水寨西邊的麥田20畝。收割時要求收割機限茬收割,收割后留下的麥茬不得超過10cm,之后隨收割隨粉碎。發現效果比陳寨的試驗好的多,但不同的地塊粉碎效果仍有很大差距,仔細查找原因后發現麥子越成熟、秸稈越干燥粉碎效果越好,甚至粉碎后的秸稈成飛沫狀分散到田塊,粉碎機的功率越大效果越好。限茬粉碎后種植玉米等作物一點沒有影響,還能增加土地肥力。
③.6月8號,張莊自然村西南的地塊,50畝左右。為進一步證實秸稈的干濕程度與粉碎效果的關系。張莊的地塊在限茬收割后,在征求村干部和村民的同意后,當天收割的麥茬沒有及時粉碎,而是留足了充分的干燥時間,過一天之后才進行粉碎,由于秸稈基本沒有濕度,粉碎機過后飛沫一片效果更好,象麥糠一樣,徹底打消了老百姓認為影響耕種的顧慮。
④.粉碎過的秸稈再經過旋耕機旋耕之后,完全與泥土混合在一起,由于粉碎效果好,在6月14號在林寨北地進行的播種玉米試驗中沒有出現播種不下去和擋耬現象,證明滅茬旋耕還田的效果很好。
⑤.8月12號我們到秸稈還田的地塊進行觀察,發現秸稈還田的地塊莊稼長勢普遍比較茂盛,可見秸稈還田的肥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時發現有成片的枯死現象。經詢問老百姓得知原因,就是秸稈粉碎后沒有經過發酵直接埋人地下,特別容易生地狗子,所以出現了莊稼的枯死,這個問題急需解決。
(7)活動的收獲與體會
1.收割時必須限制留茬的高度,在不影響收割機安全的情況下最好限制在10cm以下。好處:一是粉碎滅茬效果好,二是如果天氣突然降雨不會影響播種,不誤農時。
2.要等到麥子成熟透了時再收割,如果麥稈泛青此時收割粉碎效果極差,即使二次粉碎效果也不是太好;同時如果天氣時間允許建議當天收割的麥田,延遲一天后再進行粉碎。且粉碎機工作的時間放在上午9點到夜間11點這個時間段最好,因為其余時間有露水,秸稈較潮,影響粉碎效果。
3.粉碎機最好使用80馬力以上的動力,動力越大粉碎效果越好;最好是中速行駛,速度過快,有點秸稈粉碎機沒有抓到,出現仍長在地上的秸稈,影響粉碎滅茬效果。
4.根據部分村民建議,如果秸稈特別多的地塊,可以拉走一部分秸稈,采取離田措施例如搞高溫堆肥。
5.考慮到部分村民喂養牲畜或者當燃料燒火的需要,個別地塊根據群眾需要可以用打捆機把秸稈打捆后離田也是綜合利用的一個號辦法。
6.進行科技研究,必須深入生活、必須深入實際、必須不怕吃苦、必須從問題出發、必須當生活的有心人!
(8)實施活動的有利條件分析:共有4個方面的有利條件: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我們活動的大力支持;二是我們本身的有利條件:首先我們是上級下派的幫扶組成員這個身份,有利于我們調查研究和采集各種數據,其次我們是教師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現在有了這樣的研究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我們的強項;三是我們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前期的宣傳和進村入戶,我們已經和群眾打成一片,成為一家人,取得的群眾的信任,他們對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能聽到群眾真實的聲音;四是我們小組成員各有所長,集體榮譽感很強,是個特別能戰斗的集體。
(9)參考文獻:
隊員日志等。
篇2:關于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報告詞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綜合實踐小組的組長郭子英,今天由我代表全體組員向大家匯報我們小組本次活動方案做得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地方。
根據組長和組員的活動方案,我整理出了較好的幾點:1.我們小組的成員不光把陳老師上次課上講的幾點(活動目的、活動方式、活動時間)較好地完成外,還另外加寫了幾條。比如說我們小組的周舒逸同學,就添加了活動提出、活動準備、調查結果的統計與整理等多方面地介紹,較好地完成了本次的活動方案。
2.在活動分工那一欄,我們的組員大部分都完成得較細致,都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領導才能,根據自己的意見,來分配各個組員所能勝任的任務。
3.據個人了解,在本組的活動方案上“活動準備”一欄是完成得很好的!大部分組員把團隊需要的準備都寫在了活動方案上,最少的也寫足了三個以上;還有些非常認真的組員,他們把活動準備分為了兩部分――物質準備和知識準備,比如像這里寫的:①知識準備:通過上網、閱讀事先了解中藥預防流感的作用。②物質準備:認識可預防流感的中藥。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組員的活動方案還是存在著某些缺點:1.大部分組員的篇幅量較少。最少的只寫完了一版,但也有很認真的同學寫到了兩版至三版,比如像周舒逸、李宇捷和郭子英。李宇捷同學寫到了一版半,周舒逸同學寫到了兩版,郭子英同學寫到了三版,但可惜具有這種認真態度的同學并不多,有些組員草草了事,沒有認真編寫,在此不點名,但希望下一次可以努力一些。
2.活動過程普遍偏少。除了剛才點名的幾位組員外,其他的組員大部分是一兩句話就敷衍過去,有的組員甚至不寫,直接交來,對這種沒有責任心的組員我們組是采取直接退稿的方式,但交來得依然不多。
3.排版并沒有按要求。有些組員可能聽到我說要篇幅長,就故意空很多行出來,一兩句話就空行,這樣,即使寫到了兩版或三版,也是沒有用的。在此,也不點名批評,但希望下一次能排版工整。
在此,我想拿出一份活動方案向大家匯報。
這是我們組里完成得較好的一份活動方案,還請大家多多指點,提出寶貴意見,我的匯報完畢,謝謝大家!
篇3:《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探索和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一)研究背景現行的數學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基本的組織形式進行課堂活動。它是把同學個體學習組織成群體學習的一種活動形式。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教學是封閉的,教育活動形式單一,方法呆板,數學學習與生活嚴重脫離,同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依和性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新的教育觀念逐步形成,培養同學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同學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養同學的探索意識,使同學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已成為新的課程規范之重要內容。如今的數學并非只是算術與幾何,而是由許多局部組成的一門學科。它要求處置各種數據、數量和科學觀察,進行推理、演繹和證明,形成關于各種自然現象、人類行為和社會體系的數學模型。因此,改革保守的數學教學模式和同學的學習方式,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同學數學意識,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已成為數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二)研究意義1.有利于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針對保守數學教學為考試而教數學、學數學,數學教學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等現象,強調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強調數學與其它學科、數學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同學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數學意識,強化實踐意識,進而培養同學的實踐能力。2.有利于全面發展同學的潛能。好動、好奇是小同學的天性。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生長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所涉和的問題絕大多數來自于社會生活,甚至是來自于同學所熟悉的身邊,這樣的問題容易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喚起同學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在教師的參與指導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合作等方式,發現數學問題,并發明性加以解決。3.有利于同學心理和諧發展。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溢心理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特殊的心理認知過程。心理學研究標明:同學在不同狀態下的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假如同學具有積極的心理狀態,他們的思維就敏捷,記憶力強,對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反之,同學處在一種消極、被動狀態,學習勁頭就缺乏,注意力分散,反應緩慢。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研究正是適應了小同學這一心理發展要求,使他們一直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一旦教學所提供的資料和數字問題能觸和到同學心靈深處,同學就會迸發極大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時提高學習興趣,使同學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勝利感不時的得到強化。(三)、理論依據1.哲學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認為,人們的認識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循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實踐既是認識的動力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時實踐的過程。人類認識事物,尤其小同學是對復雜事物的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經過多次反復,是一個積極的、能動的反映過程,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過程,這是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2.腦生理依據。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兩半球基本上是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左腦傾向于用詞語進行思維,右腦則傾向于以感覺形象直接思維,大腦兩半球具備一種合作關系,兩半球雖然功能不同,處置的信息不同,但在完故意理活動時,又是協同統一一起作用的。因此,在小學階段,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促進同學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以和協同活動,是提高同學認識能力和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物質基礎。3.心理學依據。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知識,是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力而發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同學必需在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新的數學學習資料與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通過活動增加同學的感性經驗積累知識,為學習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協助。4.學習方式依據。人類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體驗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同學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而發現學習,同學必需通過對自然現象,文字資料等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并進行交流,檢驗和評價來完成,數學實踐活動不只是要加強體驗學習、發現學習,還要改善接受學習,探求接受學習的新形式,使同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與喜好。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對實踐活動的研究在國內外的不同領域自古有之。辨證唯物者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規范。波利亞研究標明“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年3月《小學教學研究》上發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