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鎮一小科學實驗基地策劃書

鎮一小科學實驗基地策劃書

2024-08-02 閱讀 2509

為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豐富課余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個方面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虹橋鎮一小成為學生真正成長的搖籃,使我校的科學興趣小組能得到不斷深入發展。

一、活動目的

1、學得開心,玩得開心。在學習中培養興趣,在社團活動中學習科學。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進取的科學素養。

3、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活動時間及地點

1、時間:活動時間每周三下午第二、第三節課

2、地點:小科學家實驗基地

三、活動形式及內容

本學年為配合社團活動,學校將開辟五大基地提供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一)生態種養園-------負責人:陳克虎

生態種養園位于學校食堂附近,以各種動植物種養殖為主,讓學生觀察認知各類動植物的習性、特點及功用,參與適當的勞動。規劃目的便于小學生的種養植、觀察、體驗,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認知:通過不同形式認識不同樹種、農作物、時令蔬菜、花卉及昆蟲、魚類的名稱及性能,了解它們的生長歷程,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2、種養植體驗:基地分為兩大部分:“百草園”和“動物園”。讓學生積極參與,組織學生到基地進行平土、修渠、挖坑、栽種等活動,讓學生認識簡單的勞動工具,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了解動植物的規律,體驗勞動的艱辛、品味成功的喜悅。讓師生在勞動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在勞動中學習動植物的知識。

3、成功分享: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記錄表達活動的收獲,比如說可以在涂鴉墻上用手中的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展示、分享校園種植勞動成果,使其真正成為“勞動之果”、“智慧之果”、“道德之果”、“藝術之果”。

社團活動將實驗室一作為趣味實驗室,提供社團成員開展趣味實驗。我們的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為“書生型”,缺乏動手習慣與能力,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正是對學生的兩個基本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的全面綜合訓練,是培養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科技創意廳-------負責人:蔡云

一號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意廳,提供社團成員開展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一些生物特性,某種物體的優缺點,現實生活中的所見進行大膽想象、假設,進行小發明、小制作等。學生在設計制作中,不僅可以學習鞏固書本知識,加深對概念規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難磨練學生意志,成功地喜悅激勵他們不斷進取,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

科技創意廳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重要基地,也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是展示學生實踐創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趣味實驗室-------負責人:蔡云

二號實驗室為趣味實驗室。

趣味科學實驗室根據趣味實驗需要,建立快樂學習區、實驗探究區、作品陳列展示區等。

快樂學習區:即將生活中的枯燥的科學實驗原理生動化,趣味化,將操作方法及內涵的科學原理進行簡單的介紹,張貼在在實驗室四周墻壁等可利用的空間,以供學生學習探究。學生也可以將自己了解到的科學趣味實驗張貼在這個區域共享。

實驗探究區:提供實驗探究桌以及基本的實驗操作工具和材料,學生可自主進行探究操作實驗。

作品陳列區:實驗室后設置一大展覽柜,學生可將自己的實驗作品在陳列區進行展示交流。

趣味實驗室每星期開放接待同學自由來活動區進行快樂實驗活動,為學生搭建起學習的平臺,成為師生科技活動的樂園。

(四)校園觀測站-------負責人:孫樂萍

為培養小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小學生觀測氣象、光和影,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知識,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活動和觀測、研究、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科學方法及了解自然及其變化規律,并及時總結探究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學校在多媒體教室頂樓場地,建立校園觀測站,作為教學示范及平時科技觀測記錄使用。

校園觀測站內安裝了百葉箱、風向標、風速計、雨量器等氣象觀測設施,設立了氣象觀測小廣播站,每天播報天氣預報。還安裝了天文望遠鏡供學生觀測。另外,在校園觀測站四周設置了宣傳欄,宣傳簡單的的氣象及宇宙知識,也供學生展示觀測記錄。學校并積極與氣象局、科技館與科普單位建立聯系,為學生深層的科技活動提供足夠的實驗場所,豐富校園觀測站。

(五)戶外考察團-------負責人:張娟

考察探究,可以把學生帶出課堂,帶向社會,帶向大自然,將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作為他們的認識對象。它為學生親近自然、崇尚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對于發展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我校將組織學生秋游活動,采集動植物標本,不但讓學生見識到各種稀有植物的種類,而且了解大自然的植物多樣性,擴大學生知識面,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還定期舉行校園考察活動,如校園綠化、校園浪費的調查研究等,并根據調查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六)科學校園-------負責人:張娟蔡云

將學校教學區、辦公區過道充分利用起來,布置科技教育的文化環境,設立“科學名人”專欄;“科學生活”專欄,“科學幻想”專欄,“科學制作”專欄,“科技名言”等專欄。

四、評價、成果展示

1、每次上課前讓學生簽名,下課后,將自覺打掃衛生的學生名字記錄下來,在學期中、結束時,對表現積極的學生進行表揚(發給科學家名片,簽發喜報)。

2.、結合學校科學奧林匹克,舉辦“六小”競賽(像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小考察、小創意、小科幻、繪畫),并建立起嚴格的檢查、考評、獎勵制度,以提高科技活動的實效。在期末階段,社團能為全校師生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形式:舉行科學創新作品制作、實驗技能展示和《科學早知道》科普手抄報比賽,表彰優秀的學生。

五、具體實施內容

周次內容考評機制負責單位和責任人

第二周組建興趣小組、確定指導師及社團活動對象制定招生簡章,召開籌備大會科學教研組

第三周

第四周社團始業教育校園浪費實地調查節能“金點子”評比戶外考察團張娟

第五周國慶節

第六周交流調查報告,“環保校園”作品設計科技創意廳蔡云

第七周校園電浪費調查戶外考察團張娟

第八周整理“杜絕校園電浪費金點子”寫校園倡議書

第九周采集植物,捕抓昆蟲標本標本制作技能大賽戶外考察團張娟生態種養園陳克虎

第十周制作昆蟲、植物標本生態種養園陳克虎趣味實驗室蔡云

第十一周自制二氧化碳滅火器篩選優秀自制滅火器,參與學校防火安全教育的防火演示趣味實驗室蔡云

第十二周制作趣味生態瓶“一次有趣的科學探究”科學小課題研究評比趣味實驗室蔡云生態種養園陳克虎

第十三周尋找淀粉的蹤跡實驗趣味實驗室蔡云

第十四周幫助校園植物過冬校園觀測站孫樂萍戶外考察團張娟

第十五周探秘“流動的水為什么不容易結冰”校園觀測站孫樂萍戶外考察團張娟

第十六周筷子提米趣味實驗室蔡云

第十七周科學知識閱讀《科學早知道》科普手抄報比賽科學教研組

第十八周社團活動總結,表彰頒獎科學教研組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篇2:參加市小學英語省級教材實驗基地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學習心得

參加市小學英語省級教材實驗基地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學習心得

20**年9月23日至24日,我有幸去大豐市第三小學參加了鹽城市小學英語省級教材實驗基地成果匯報交流活動,在這2天的時間里,聆聽了大豐市第三小學王瑩老師和黃艷老師的展示課,并觀看了大豐市人民路小學的同學們帶來的精彩紛呈的匯報演出活動。感覺受益匪淺。王瑩老師的沉穩、黃艷老師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現代的新課標理念、新穎的設計、清晰的思路、靈活的教法、愉悅的情感、親切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感覺到:“走出去,總會有收獲”。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參加其它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可以取得不少教學經驗。各縣區專家們的講座就象是一頓豐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異彩紛呈。專家們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讓人久久難忘,讓我們深深感覺到教學技藝無止境,教學創意無極限。教育專家們滔滔不絕、揮灑自如的講解,我心中十分嘆服。嘆服他們的口才,嘆服他們的自信,嘆服他們的敏銳,嘆服他們的知識淵博。聽了這些老師的課,使我們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師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與藝術化。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觀摩了2節課和1節學術報告,充分展示了他們不同的課堂教學思路。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在我看來,不同的教師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

他們設計的內容難度逐漸增大,挑戰性越來越強,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越來越高。課堂上他們鼓勵學生個性化地學習數學知識,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整個英語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課堂上,學生不僅能用英語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及想法,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相互接納和欣賞,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想法進行批判和反思,通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學生間的多向交流探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解決各類問題的策略,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標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應該就是這樣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文氣息,充滿了師生的靈性和個性。聽完這些課,我對課外閱讀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英語課外閱讀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短短的課堂四十分鐘,真正是教學“無痕”,精彩“有痕”!

英語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說英語服務,應該讓學生用英語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執掌;應該為英語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學生:服務的對象:現在的學生樂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種問題,卻缺少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課堂上學生沒有問題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就是教師并沒有順應新課程的理念,轉變自己的角色,沒有樹立服務的意識,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空間與時間呀!有人比喻說:教學過程是一個流程,它應該像一條河,有時奔騰咆哮、一瀉千里,有時峰回路轉、潤物無聲。如果說學生是水,那么教師應該是不斷變換的河道。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們的課堂輕松活潑,游刃有余,原因是他成功地扮演了學生朋友的角色,扮演了課程開發者、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他們始終把學生看作服務的對象。教師即服務者,既然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特殊的天賦與潛能,那么,教育應當成為“揚長”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補短”而壓抑有特長的學生。學校不是工廠,不能成批地生產規格一致的產品;學習不是搞填平補齊,而應揚長補短。“揚長”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才華得以顯露,優勢得以保持,而且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能處于成功的興奮和追求更大成功的愿望之中......在平凡的英語教育工作中,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服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服務是一種精神,有一種精神叫服務!

葛老師的講座給我的觸動很大,他們說: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是備課,真正的備,首先是要從精神上,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其次才是從物質上,行動上“準備”,這樣才有備無患。吃透教材:把握英語學科的本質是根本,吃透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保障。備課的內涵是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育學修養,因此,教學的境界歸根結底是教師的境界。備課需要有集體的交流與合作,但更需要個體獨立的思考與求索。備課不是固定的程序和技巧,它更主要的是一個教師觀念,智慧與精神的綜合體現。備課是時時刻刻的反思和一生的準備。

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必須對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鉆研與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更好地把教學任務解決好,教材的理解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點、難點才能上好課。學生也就學得輕松愉快。聽了這幾位優秀教師和幾位縣區教研專家的點評,使我深有感受他們對教材理解透徹,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英語課外閱讀指導課。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良好的素質才能緊緊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學過程中來,調動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數學課不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新知時,都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動形式多樣,注重主體參與。他們教學新知時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的方法,而是通過讓學生去觀察并重視學生用語言表述。這樣學生在自己探索中發現方法。

在這次活動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用英語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并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學數學的主人。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另外,印象較深的是黃艷老師主張把一切還給學生,即主張:學生能自己探索發現的,教師不提醒;學生能通過思考描述出來的,教師不引導;學生能自己總結出規律的,教師不告知等等。課堂中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出現分歧,允許學生出現自己的預設中沒有的問題,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課堂的原生態味兒十足,這也充分展現了深厚的教學功底,課堂上臨時應變的能力很強。

總之,通過這次聽課和觀摩和匯報演出活動,教師們所體現出來的優點遠不止這些,他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精美的教學課件,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學有所得,也讓我深思,怎樣把各位教師的教學優點盡快融入自身的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將借這次活動的東風,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成長需要內驅,成長需要沉淀,成長需要活材,成長需要蛻變,成長需要追求至善。我會以此次交流活動為契機,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一堂堂精彩的課,讓孩子們在學知識的世界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