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2024-08-02 閱讀 4418

讓真誠成為師生之間的橋梁――《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周而復始的疲憊、迷茫、失落中,我們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漫懷著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他的天賦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并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之旅,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浴春風,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面對教師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驚嘆作者從自己做教師的角度出發,將他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獲得的心得通過許多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地為我們一一展現。身為教師的我也進行了一次認識自我心靈的旅程。而且讀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會不自覺地發出一些共鳴:“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于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并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是尊重真實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悅與外部深沉渴望之間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我們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并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當換回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時,依靠內心的導師賦予的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回應、共鳴的真實。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要想成為學生都喜愛的教師,就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學習中、活動中、生活中的。教學中就更離不開教師的贊美與給予,教師還要做到給予不吝嗇、贊美多一些,班級管理中處處體現出人情味。

做了十多年的教師,多了幾分感慨和執著,時常也會抱怨我們的那些“來自地獄的學生”。領略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經典論述,使我豁然開朗:“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第三,源自心靈地融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升華。我們只有存在于這種共同聯系中才能認識現實。只有親身處于共同體之中,我們才能理解現實。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復認知的過程。

“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于教學中,教學于共同體中,在于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系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班級中的問題學生,與其他群體相比就更離不開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些兒童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灰色兒童”,這些孩子學習上較吃力,自己有一種被遺忘,被排斥的感覺。他們這樣心理上的弱勢需要,更多地被外在的極端行為所掩蓋,因此愈加敵視教師,無視學校紀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歧視、輕視、藐視這群兒童,在生理、心理上多關心和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與信任,使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打開內心那扇脆弱的門,去呼吸外面新鮮的空氣。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個孩子,用心去觸及每一顆幼小的心靈,使他感覺到我的關愛。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碰到過一位體弱多病的有“顛病”的男孩,他愛說謊且經常不做作業。父母不管他,因為他有病,所以他還有弟弟和妹妹,每次考試也是不合格。作為班主任的我沒有丟棄他,尤其在他發病期間,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了孩子溫暖,使他信任了我。他開始和我說心里話,做錯事能主動和我承認錯誤,我逐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使這位孩子在小學里健康地成長。其父母對我也感激不盡。

贊美、夸獎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擔一定的責任時得到鼓勵和幫助,教師應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例如:“真棒!”“你干得太好了!”“老師相信你!”“你能行!”……

當我們找學生談話時,那含笑的目光,會使他放棄戒備心理,造成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當學生課堂上因緊張而回答不出時,微笑對他是一種激勵;當學生因犯了錯誤而惴惴不安、手足無措時,笑容對他來說是一種諒解;當學生做了有益的事時,笑臉對他來說是一種最好的獎賞;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的笑顏會給他增加信心力量;當我們和學生一起閑談、游玩時,我們的歡笑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教師的微笑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我想這就是一位教師的幸福所在吧。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于某個學科、樂于幫助人們學習等愿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懼”,使很多人失去了這種心靈的力量,教學熱情受到挫。我認為,要戰勝“恐懼”,唯有與學生、與同事真誠溝通,才能釋放心靈,因為心靈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實質就是一個心靈引導的過程,而心靈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不僅僅學生要遇上合適的教師,教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在這種心靈相遇的過程中,不僅顯示出教師的素質,也引發出學生的素質。但現實是學生很難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的機會,而教師也沒有選擇自己學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師與學生能夠彼此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只要在這既定的師生范圍內做到真誠溝通,彼此調適,互相適應,一定能戰勝彼此的“恐懼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當然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時進行心靈引導,才能產生優秀的教學,才能使教學富有實效性,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素質全面的人才。

篇2:暑假教師讀后感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

隨筆《教學勇氣》一書,它似乎觸動了我心靈的一角,照亮了我心靈的一隅。外國人相信上帝,我們中國人信良心,教師真是一門需要良心的職業。《教學勇氣》的作者雖然是一名外國人,但他認為,教學應該是源于心靈的教學,這不得不說與中國人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破壞教與學的分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恐懼的驅使,如果教與學分離,其結果是:老師只說不聽,學生只聽不說。《教學勇氣》第三章闡述了潛藏的整體,要求我們全面認識世界,自我的局限和潛能,以及當事物限于分離我們應該怎么辦,它還提到了課堂教學中的悖論。悖論原理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認識方式,它是一面透鏡,透過它,我們可以對促成優良教學的個性與人格有更多的認識。

最后要學習于共同體中:關上門的教學注定是失敗的,相比之下,如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在別人的注視下工作的。我們教師也需要互相學習,彼此聽課,尋求支持和成長的機會。同事的共同體中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所需要的資源,我們應該從個人化的框框中跳出來,建立持久不斷地教學對話。只有通過同事之間的真誠交流才能讓彼此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并在共同體的相互幫助下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難題。而這種對話也有基本的規則,他還提出我們需要領導者,而這個領導不是我們所說的行政意義上的,是指當人們要做一件事但不能自己去實現時,它為人們提供理由和許可。

書的最后一章呼吁我們“不再分離”,要心懷希望去教學。是啊,回首我的這幾年教學經歷和過程,充滿了艱辛,也充滿了樂趣,有付出更有收獲。越來越感到學點哲學的好處和必要性,它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我們周圍的事物。感謝《教學勇氣》和這本書的作者帶領我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夜深人靜時,無須恐懼,不要悲觀,捧起這本說,泡上一杯茶,來做一次心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