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使用經驗總結

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使用經驗總結

2024-08-02 閱讀 8706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新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情境+問題串”為基本呈現方式,使課程內容的展開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目標的達成過程取得一致,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經歷“從頭到尾”思考問題的過程,發展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注重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注重挖掘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打開課本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生動有趣的、圖文并茂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圖示,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加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二、注重呈現形式多樣化。

教材安排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如“認一認,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試一試”等形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也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還安排了“你發現了什么”“請你提出一個數學問題”等活動,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學會說數學,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們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互動互愛,輕松愉快地體驗感受數學,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體現“從頭到尾”思考問題的過程。

教材設計了“情境+問題串(圍繞著情境展開的一組問題)”的呈現方式,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思維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圍繞著“情境和問題串”的展開,幫助學生圍繞核心內容和關鍵點展開思考,體現學生學習的基本思考過程,啟發學生思維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問題串的展開也有助于教師開展教學。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往往可以通過設計若干個問題來體現,能讓教師準確理解和駕馭教材、創造性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提供了方便

四、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中通過呈現豐富的情境、設計挑戰性的問題、呈現方式的多樣性,以及自始至終伴隨學習全過程的四個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動與對話等,都在不斷激發學生內在學習興趣。

總之,教材是課堂學習活動的載體,只有全面了解、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教學資源,靈活地、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教材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好資源,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之源。

篇2: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工作經驗總結材料

我從走上教師這個崗位至今已30年了,30年來,我從一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從當年充滿朝氣的小姑娘到如今兩鬢略顯白發的“半老太婆”,這期間,我見證了一輪又一輪的教育改革,感受到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從教以來,我經歷了小班、大班、好班、差班以及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學,“酸甜苦辣俱嘗遍,喜怒愁樂又一春”。30年來,我把陶行知先生獻身教育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當著我對教育的承諾。對教育事業一生的執著追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嚴格按照一個好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信心,把強烈的事業心好責任感放在第一位,兢兢業業,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我愛崗敬業,以滿負荷的工作量好滿腔的熱情投身工作,憑著自己對教學的熱情,總是在實踐,在鉆研,在進步,在創造。作為一名教師,我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多年來,我在教學地方、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了一些經驗,但也存在著不足有欣慰,但也有慚愧為使在今后有限的教學生涯中更好的開展工作,現將自己的教學工作作一小結。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是素質教育最終的實踐者。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對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體制,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僅要關注教學行為,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想綜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學,多維度的體驗性教學,互動交往性教學的方面發展.要報教學當成一種事業去追求,把每節課都看成是發揮自己創造力、施展才能的機會和發展自己的機會,把上好每節課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牢記:“教學是事業,事業需要奉獻;教學是科學,科學需要探索,教學是藝術,藝術需要創新”為此,我每年除積極參加各種校本培訓外,還自費訂閱了《小學各科教與學》、《小學教學設計》等刊物,從中吸收精華,補充自己的“營養”。

二、深鉆教材,改進教法,力求創新

教材是教師從事教學的依據,對教學具有規范性,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主人,對教材的應用必須得心應手,鉆得進,跳得出。同時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對于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把握,必須準確而深刻,把握好點與點之間的聯系。要注意改進教學方法,講究整合,融合,要以學論教,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使他們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學會創新。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得原則,呈現的內容、形勢盡可能是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靈活多樣的,從而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加強開放意識、訓練意識、體驗意識,正確處理結果和過程。牢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的方法和途徑,從備課到上課,我給自己確定的目標是“精益求精”“沒有最好,但求更好”。

教學中,我處處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學生,尊重差異,使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互動能力,使學生自主探索,協調發展。教學中,我不斷潛心鉆研,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情境,認真備課上課,始終遵循“自主探究”的原則,把“學”案融入到“教”案中注重內涵,關注學生的生活和直接經驗有意識的努力將學生的基礎性、發展性創造性整合到一起.不斷優化教學結構科學的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課堂上凡是學生能探索的,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余地,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質疑問難。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加快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全面推進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實施的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以創新教育的思想為指導,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我能針對高中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綜合使用嘗試和愉快教學法,逐步摸出了“引導自學

篇3:教師經驗總結小學數學教學成長錄

多年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借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脫,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著眼培養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布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說,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么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系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著,以老師們的話說“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說“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說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系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么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可以求什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