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上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年秋季第一學期八年級生物上冊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從試卷看,學生對生物學習態度比較端正,都做完了,空題很少。從正確率看學生對大部分內容較熟,對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還有待再努力。
具體情況如下: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抽查了一個有代表性的班集(60人)
學生的首號錯題原題是11題:“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十來日,母瘦雛漸肥。”學生錯為“貯食行為”。
分析原因:學生沒有理解詩中的實景,母燕哺育雛燕的畫面,母瘦、雛肥,哺育后代的行為是繁殖行為中的一種,因此此題正確答案應該是繁殖行為。
學生的第二號錯題是8題,原題是“在鳥類頻繁出沒的地方,人們常常發現鳥類隨時隨地將糞便排出體外是因為?
學生錯為“鳥糞沒有膀胱,小腸很短”
分析原因,學生對動物的消化系統各部分(器官)的功能理解較淺:正確的應該是,直腸---糞便、膀胱---尿液、小腸---消化食物。
第12題目,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都懂,但是對生物圈也是生態系統,而且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在思維模式上還沒有轉換過來。
第9題,認識有點膚淺,其實沿著邏輯,順藤摸瓜并不難,生物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依賴于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根本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
第10題,表面看關節有支點、杠桿、固定、連接作用似乎都有道理,但這里指在運動中,因此只能是支點作用。
做得好的題有1、2、3、6,反映學生對一些典型的特例:水中的鯨是用肺呼吸,-----------這些生物特例掌握較到位。學生對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相關知識掌握較好,學生能明確區分先天性行為是生來就有的,是受遺傳物質控制的。而后天行為是通過學習積累起來的,是后天學習獲得的。同時學生對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區分較清晰,對各自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掌握較好:生產者主要是植物,它是無機物到有機物間的轉換器。
二、填空題
學生們對本冊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生態平衡、社會形為的特征、生物多樣性、分類的基本單位、微生物的分類、生存條件、生物反應器等都掌握較好。唯一不足的是對延伸概念,如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組成答題方向不明確。
三、填圖題
關于關節、羽毛、家鴿、昆蟲等的結構和功能都掌握較好,幾乎全對。
四、綜合題
由圖表分析說明題,學生失分較多。原因有可能是學生沒認真審題,也有可能是學生沒有掌握答題方法。很多學生采用一網打盡(亦說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四種原因全寫上,沒有抓住題意“主要原因”,即人類偷獵和棲息地的喪失(哺乳動物),對鳥類這里對比度比較大,因此應突出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喪失。
總的看學生對本冊的知識點掌握較準確到位,有一定的分析辨析能力。不足的是對延續性知識設及的聯系較多,如生物圈、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等學生有時不能抓住本質,對內涵較豐富的知識點如關節等不能十分準確地運用,另外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有待提高,同時學著分析主要的、關鍵的答題方法都是今后教學要關注的。
篇2:七年級《生物學》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七年級《生物學》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一、試卷分析
本次月考,使用的是省教科所制定的試卷。信度相對較高。特別是綜合題,編制的非常好。
本卷考查范圍為:第一章到第四章。題型兩大類,一是單項選擇題,二是綜合題。權重分布上:第一章占21分,其中單選3個9分、綜合16題12分;第二章占31分,其中單選6個18分,綜合17題13分;第三章占26分,其中單選4個12分、綜合18題14分;第四章占22分,其中單選2個6分,綜合19題16分。
單選題方面。直接考察簡單知識點的單選題有10個,占30分;運用分析類單選題3個,占9分(其中,6小題存有難度,肝臟的位置和常見癥狀),另有2個單選題有難度(4小題“糯米供糖”,7小題牛肉消化)。
綜合題方面。16題考察的是個體人的發育過程。難度不大,都是應知應會的重點知識點。17題是一個實驗對比題,實驗內容是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主要考察“淀粉遇碘變藍”的知識及實驗變量的控制和現象觀察、分析。18題考察的是呼吸,選材來自教材中的模擬呼吸裝置,難度不大。19題考察的是血液分層和組成難度適中。
二、考試組織及評卷安排
本次考試學校統一組織,統一安排時間,任課教師自己組考和評卷。本科考試安排4月28日下午第二場,在本班教室進行。組織考試時,學生在自己座位參加考試,沒有調換座位。
評卷時,讓同學間進行互換,教師公布答案,同學互相評判,有爭議或不確定的填空題具體分析。評卷結束,以小組進行統計。
三、成績反饋與分析
根據評卷結果看,本次月考整體成績居于中等偏上。總分100分,全班平均分66.16分較第一次月考下降7.12分。44名學生中,優秀生人,比第一次月考減少8人;合格生35人,與第一次月考持平。其中90分以上高分段學生有2分(李少偉、張鵬濤)。另外,有2名同學(李玉霞、趙樹婷)具備沖擊優秀生的實力,屬優秀邊緣生,有2名同學(岳瑞杰、趙樹健)具備沖擊合格生的實力,屬合格邊緣生。
四、應對措施和工作思路
1、繼續抓好課堂教學。在認真備課、注重講解的基礎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化應用性練習,把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讓給學生。
2、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促優、培差。
3、建立知識點復習過關機制。以章節為單位,整理知識要點,印發學生,方便復習,并在每周組織一次過關提問。
4、指導學生學會章節知識梳理,自主建構知識框架,把握重點,訓練技能。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3:下學期初二八年級生物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期末考試全校共有考生233人,年級最高分98分,最低10分;及格165人,高分77人,低分11人。及格率71%;優良率33%;低分率5%。
二、試題分析
生物試卷總的來說,難度不大,主要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探究能力。題量適宜,難易程度適中,知識點多而靈活,與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結合緊密。這樣有助于指導學生以后的生物學習,減少死記硬背現象;有助于學生逐漸總結出生物學習的方法。
試題聯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知識,注重學生經驗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如第1、4、28、29、30、31、32題;在選材上,盡量不用課本和練習冊中的原題或原題中的原話,但所涉及的知識都是課本中的,在讓學生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只要動腦回憶和思考就能解答。如第5、7、9、18、21、23、27、32、35、41題。此外,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認識差異。如第29、30、45題。
三、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選擇題情況相對好些,抽樣中2、3、4、27等題沒有出現錯誤,1、5、9、14、19、21、23、26、28等題也很少有錯誤。其他大多數選擇題的情況都還可以,只是個別題不太好,主要是第12、13、18題,如第12、13兩題,在平日練習中落實還不到位,本以為應該掌握得很好了,但是一考才知道并沒有想象中的好;第18題,在平日練習中對這類題目做的不少,但學生對這類題目還是掌握不好,平時理解得似是而非,加上許多學生對問題的關鍵字眼不重視,從而導致出錯。
非選擇題,31、33、34、36、40、42題答得相對好些,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實在是簡單,都是相當于“送分”題;二是平日對此知識點練習時反復強調過,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但是像35題,情況就比較糟糕,說明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習慣,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他們是如何決定生物體性狀的規律,已經在課堂上反反復復講過、訓練過、舉例分析過,但是還是有很多同學抓不住要領。第43小題跟35小題一樣,但是可能由于多了題目背景,讀題時受到某些詞語暗示或引起回憶,大體情況略好一點點。第44小題幾乎是原題,但是沒有復習到這樣細,學生遺忘比較厲害,看起來像是一個新的探究題了。不過有70%以上的同學能答出后三問,就是第一問,“被研究的性狀”,多數沒明白怎么回事。最后的第45題,是反復探究過的,加上問題設置難度不大,所以答題情況尚可,只要認真答題,基本都能得分。
四、成功與不足
通過隨機抽樣分析,發現平常的教學還是有卓有成效的。但是學生早期學習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后期缺乏對該部分知識梳理復習,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和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能力不夠。
1、學生答題成功之處:
①對課本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如前所述部分選擇題、部分填空題等都體現了這一點。
②基本能力題也做得較好。如第44題后三問和45題。
2、存在問題
①學生通過認真審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如第44題第1問。
②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不清,如第18題。
③學習習慣比較差,主要表現為字跡潦草,卷面不潔,錯字不少。